電影《長城》在一片質疑聲中,票房一路飄紅。影評人們幾乎一邊倒為《長城》打上了“爛片”的標簽,關于長城是爛片的吐槽層出不斷,樂視影業(yè)在微博與影評人開啟舌戰(zhàn),雖然豆瓣評分目前只有5.3,但是首周末票房卻達到了5億?!堕L城》上映首日,媒體、社交平臺就炸開了鍋。最受關注的莫過于樂視影業(yè)CEO張昭,一天之內,張昭在微博“手撕”兩位自媒體影評人,其中包括在影評圈頗為有名的“毒舌電影”,這一切皆因影評人給了《長城》差評。
但《長城》并非一無是處,它還有基本被多數(shù)人認同的地方,比如特效部分。其實,特效一直是中國電影被吐槽的最狠的一個點,張藝謀這部電影如果能夠讓中國電影告別五毛特效這個標簽,可算是為中國電影市場做了貢獻。
“越罵越有票房”是中國電影市場現(xiàn)階段的怪現(xiàn)象。但事實上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社交網絡的傳播效應起了作用,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社交網絡對人們的信息接收與甄選起到了很大的引導作用,大眾在社交網絡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拼命追逐熱點、找段子取樂吐槽的心理現(xiàn)象,這是背后推波助瀾的重要因素。
而反觀樂視的激烈反應,這還不是全部的故事,據(jù)之前報道,受樂視發(fā)展模式及資金鏈相關傳言的影響,樂視網股價在5個月內跌幅超過1/3,最近短短6個交易日的時間,市值蒸發(fā)更是超過百億元。換言之,《長城》的票房成敗,影響的不僅是票面上的成功,更將影響樂視股價的起落,這一局,當然至關重要。
雖然至此,影評人的作用不在于大規(guī)模引導影響觀眾和票房,影評應該是中立的。個人喜好當然可以參雜,但不應該號召或者對一部電影下定論,這種事應該是觀眾個人選擇后的匯總行為。所以,由此看來,樂視的行為又顯得過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