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樂泉, 別 鵬
(1.上海體育學院 中國武術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2.國家體育總局 體育文化發(fā)展中心,北京 100061; 3.洛陽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 體育人文社會學?
中國古代捶丸對外傳播研究
崔樂泉1,2, 別 鵬3
(1.上海體育學院 中國武術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2.國家體育總局 體育文化發(fā)展中心,北京 100061; 3.洛陽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文物資料,對中國古代捶丸發(fā)展過程中對外傳播的歷史事實進行探討。認為:在中國古代捶丸的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唐宋以降中外陸、水路的暢通,這一具有獨特運動規(guī)則的球類活動在東亞和歐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播。伴隨捶丸活動在中國明末清初的沉寂,傳至東亞地區(qū)的捶丸活動也逐漸走向了暗弱;而傳至歐洲的捶丸活動,在流行過程中對當?shù)厥⑿械念愃拼吠栊问降陌魮羟虍a(chǎn)生一定影響,并最終發(fā)展成風靡全球的現(xiàn)代高爾夫球。
捶丸; 對外傳播; 棒擊球; 銅鏡; 高爾夫球
Author’s address 1.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Wushu,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2.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 Center,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061, China; 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023, Henan, China
中國古代體育史上,球類活動是一個大的家族,而球類活動的初始狀態(tài)可以推及原始時代的生產(chǎn)生活用具——石球。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人們社會生活的進步,由石球發(fā)展、演變而來的球類活動出現(xiàn)了多種形式。其中包括以足踢之的蹴鞠,騎在馬(驢)上以杖擊之的擊鞠(驢鞠),徒步以杖擊之的步打球、棒擊球和捶丸。在這些球類活動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互相之間都有著一定的演化序列關系。如擊鞠脫胎于蹴鞠,步打球演化自擊鞠,而作為步打球演進形態(tài)的棒擊球,則成為捶丸活動的雛形[1]。捶丸在中國古代體育史上雖然是“后起之秀”,但其活動方法、規(guī)則及在流行、發(fā)展中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已引起了學術界的諸多探討。本文擬據(jù)文獻記載和相關考古文物資料,對捶丸活動在發(fā)展、盛行過程中的對外傳播進行整體探討,并就其在傳播過程中對世界體育史產(chǎn)生的重要意義進行探析。
從文獻記載看,捶丸活動正式出現(xiàn)在中國北宋晚期,于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年)問世,署名為“寧志齋”編著的《丸經(jīng)》一書中,曾在其《集序》中留下了“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的記載。宋徽宗在位時間為建中靖國元年至宣和七年(1101—1125年),這表明捶丸這一運動形式的出現(xiàn)不會晚于北宋晚期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在宋及其后的遼、金、元、明早中期是捶丸興盛期,至明末清初就已經(jīng)較少流行了。這一活動雖然在中華大地流行的時間只有500年左右,但由于獨特的活動形式和運動規(guī)則,使其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其中,以在東亞漢文化圈地區(qū)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傳播最為廣泛。1.1 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位于亞洲東北部的朝鮮半島,與中國大陸一水之隔,自古就有“唇齒相依”之稱。公元10世紀開始,這里成為了高麗王國(918—1392年)的所在地。蒙古在13世紀坐鎮(zhèn)中原一統(tǒng)中國后,由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對高麗王國采取了聯(lián)姻的和平政策,并不斷將元朝公主下嫁高麗世子,以此促進元朝與高麗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公元14世紀中葉開始,一本名為《樸通事》(后名為《樸通事諺解》)的書在高麗問世。這本專門介紹元王朝大都民俗風情的著作,其中有一段內(nèi)容對元代捶丸活動的競賽形式、器材、場地設施、打法和計分規(guī)則等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圖1)。反映出在元大都盛行的捶丸運動,隨著元王朝與高麗王朝的交往傳入朝鮮半島。
圖1 古代朝鮮史書《樸通事諺解》書影
Figure 1. The photocopy of Piao Tong Shi Yan Jie in the ancient Korean
《樸通事諺解》[2]是當時高麗王國專門為適應高麗人來華而編輯出版的一本漢語教科書,原書名為《樸通事》,是由一位姓“樸”的高麗國外交官或翻譯官編撰?!巴ㄊ隆奔捶g之意。此書大體上與今日的對外漢語教材相似。到了李氏朝鮮王朝時期,當時的漢學家崔世珍在原文漢字之下用“諺文”(李氏朝鮮王朝世宗二十五年創(chuàng)制的拼音文字,即今天朝鮮文仍在使用的“訓民正音”)進行注音、疏解(有時援引中國典籍進行注釋),即“諺解”,故后來又名為《樸通事諺解》??梢姶藭窃诟啕愅醭屠钍铣r王朝2個時期匯集而成[3]。編輯者編撰《樸通事諺解》一書的目的,就是在對一系列漢家生活場景介紹的過程中,使來華的高麗人掌握和了解中國的語言詞匯和生活習俗。
《樸通事諺解》匯輯的內(nèi)容,涉及了元代首都大都(今北京)的書籍、民俗、手工業(yè)、商業(yè)、宴飲、雜技以及游玩等諸多方面,并對每一事項做了細致描寫。其中所描述的“捶丸”,就是當時在中華大地已經(jīng)成熟且廣為盛行的捶丸活動。根據(jù)對《樸通事諺解》所描述的捶丸分析,流行于中國的捶丸活動在高麗國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書中以高麗人為對象介紹的捶丸競賽形式、使用器材以及比賽規(guī)則等已經(jīng)較為全面。
《樸通事諺解》下卷有這樣的記載:“將我那提攬和皮袋來,拿出球棒來?!痹诖怂妇褪菂⒓哟吠杌顒诱咦约夯蛴蓪H颂嶂虮持b滿各式球棒等器材的特制的“提攬”或“皮袋”?!稑阃ㄊ轮V解》下卷還記載說:“用有柄木杓接球,相連不絕,方言謂之球棒”;而捶丸所擊“球用木為之,或用瑪瑙,大如雞卵”?!稑阃ㄊ轮V解》所說的“有柄木杓”球棒,是指捶丸中的杓棒,而這種擊球棒是當時捶丸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從元代及前后發(fā)現(xiàn)的宋代、金代和明代與捶丸有關考古文物資料中可以找到旁證。如山西省洪洞縣水神廟元代壁畫《捶丸圖》中“捶丸”者所持的球棒[4]、宋代《童子捶丸圖陶枕》畫面中正在打球的兒童手中所執(zhí)扇形長棒[5]46、上海博物館藏明杜堇繪《仕女卷》捶丸圖中幾位仕女所持的球棒[5]48(圖2)等,均屬于《樸通事諺解》中所說的“有柄木杓”球棒。至于捶丸用球,考古工作者還多次在四川等地發(fā)現(xiàn)了以墨玉、金剛石和瑪瑙等料制作的宋代捶丸用球。這類石頭或玉質(zhì)的捶丸用球,經(jīng)常與陶瓷質(zhì)地的捶丸球一起出土,說明在宋代社會最安定,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四川一帶,盛行的捶丸用球除了贅木,亦常用陶瓷和玉、石等質(zhì)料為之[6],這與《樸通事諺解》中的記載也是相一致的,反映出這類用球也傳播到了朝鮮半島。
圖2 明杜堇《仕女圖》卷·捶丸圖(上海博物館藏品)
Figure 2. Zhou Fang painting of Chuiwan,part of the portrait of ladies,Ming Dynasty (collected by Shanghai Museum)
在捶丸活動的場地設施方面,《樸通事諺解》下卷指出了捶丸擊球的形式有5種:①“先掘一窩兒,后將球兒打入窩內(nèi)”的“落窩者為勝”;②“先樹一球門,上系球窩,然后將球打上”的“球門窩兒”,這種打法應該受到由設置單球門形式的馬球活動的影響[7];③在場地上“以磚砌基,其上栽花藏窩,將球打入窩內(nèi)為勝”的“花基窩兒”;④“立球窩于花房之上,然后用棒打入”的“花房窩兒”;⑤最為復雜,即“掘地如碗,名窩兒,或隔殿閣而作窩,或于階上作窩,或于平地作窩……各隨窩所載之宜”。無論是“落窩者為勝”的打法,還是“球門窩兒”“花基窩兒”等打法,甚至是最復雜的第5種打法,其“捶丸”場地都是要有花草的。
《樸通事諺解》下卷還對捶丸活動的競賽形式做了記載:“擊球之法,或數(shù)人或十余人分左右以較勝負?!敝劣诖吠璧拇蚍?《樸通事諺解》下卷描述:捶丸時,捶丸者“將木圓球兒打起老高,便落于窩內(nèi)”,最終以“擊起球兒落入窩者為勝”。在擊球過程中,“球行,或騰起,或斜起,或輪轉(zhuǎn),各隨窩所在之宜”。擊球的具體方式為“或立而擊,或跪而擊,節(jié)目甚多”。這類描述表明,捶丸時,可以站著將球打高,這樣擊起的球才能在空中作弧形滑行后越過“障礙”,直到落入窩者為勝。這種擊球方式具有側(cè)旋球、內(nèi)外旋球等不同的形式。此外,還有跪著擊球式,而且姿式各樣。
捶丸是一種競技性球類活動,因而其比賽中的計分規(guī)則也有一定要求?!稑阃ㄊ轮V解》中多次記載,捶丸中“落窩者勝”“落入窩者勝”“將球打入窩內(nèi)為勝”,說明只有球被擊入窩始為獲勝得分?!耙粨羧敫C則得籌二。一擊不入,隨球所止,再三擊之而入則得籌一。一擊而入,則他球不得再擊而死。再三擊而入,則他球不得三擊而死”。即一棒將擊球入窩得兩籌,如果擊球不得入窩,則要等到他人擊完第1棒,然后在自己擊球停止的地方繼續(xù)擊球,可以有3次擊球的機會,如果球入窩則算得一籌。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棒將球擊入窩,本輪剩下的其他人就失去了繼續(xù)擊球的資格。如果是連續(xù)三擊后才將球擊入窩,那本輪剩下的其他人也失去連續(xù)3次擊球的資格。
捶丸活動傳入朝鮮半島后,基本沿用宋元以來流行的中國捶丸的器材、場地設施、競賽形式和記分規(guī)則等,只是在某些方面根據(jù)當?shù)厍闆r做了部分的變通。
3.2 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權重設置的合理性 本研究通過Delphi專家咨詢法和層次分析法相結(jié)合的方式,計算各指標的權重,通過專家對指標重要性賦值均數(shù)差確定Satty標度,將主觀意見進行量化分析,并逐層檢驗權重設置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人的主觀性對權重預測和實際情況矛盾的情況[10,1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各層級指標的CR值均<0.1,表明各指標權重設置符合邏輯的、客觀科學的。
高麗王國時期流傳到朝鮮半島的中國捶丸活動,發(fā)展至李氏朝鮮時期(1392—1910年)出現(xiàn)了多種稱謂,如“擊球”“打球”“擊棒”等。其原因是傳入高麗王朝后的捶丸經(jīng)過李氏朝鮮時期的發(fā)展,與當?shù)匚幕Y(jié)合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甚至在捶丸的名稱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地域特色。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中國捶丸在朝鮮半島流行與普及的事實,而這類事實在記錄李氏朝鮮歷代國王言行的《朝鮮王朝實錄》一書中,有著諸多詳細的描述(《朝鮮王朝實錄》由朝廷歷代春秋館史官負責編撰,鼎足山藏本,由奎章閣圖書館全本掃描公布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網(wǎng)址為http://yuedu.163.com/book_reader/5ea7c70de73445cfaf357c8537c7e853_4)。
《朝鮮王朝實錄》有這樣的記載:太祖元年(1392年)“甲辰,上擊球于內(nèi)庭”[8]。此文的“上”即指朝鮮王朝創(chuàng)立初期的開國之君太祖李成桂,表明這時的中國捶丸活動已經(jīng)流行于朝鮮王朝的宮中了。關于捶丸活動在朝鮮王朝流行的歷史背景,《朝鮮王朝實錄》記載:“打球之戲,其在殘元,君臣失道荒淫之所為也。都興、柳云、金師幸等,游事殘元待見其事。適值太上王創(chuàng)世之初,進言曰:‘人君處于宮,茍不運身,必生疾病,運身之利,莫如打球。’乃行其術,得蒙寵幸?!盵8]這段史料的大意是,朝鮮王朝的都興、柳云、金師幸等人出使殘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元朝潰退蒙古高原的政權,國號仍叫大元,史稱“北元”,《朝鮮王朝實錄》以“殘元”相稱)時看到了當時盛行的捶丸活動,回國后借此向太上王(太祖)進言,君王在宮內(nèi)常常需要活動身體,否則身體易生疾病,而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參加捶丸活動。后太上王采納了這一諫言并在宮中開展了這項活動。
從高麗王國到李氏朝鮮王朝,即公元10世紀初到15世紀后期,正是中國捶丸在朝鮮半島發(fā)展的興盛期。由《樸通事諺解》和《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述可知,參與捶丸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影響也越來越廣,以致捶丸成為當時朝鮮宮廷極受歡迎的休閑娛樂活動。根據(jù)有的學者[9]統(tǒng)計,除用于習武的弓射和馬球外,捶丸是該時期記述頻次最高的體育活動。
到了李氏朝鮮王朝的成宗代(1469—1494年),流行于朝鮮半島的捶丸活動開始由盛轉(zhuǎn)衰。據(jù)《朝鮮王朝實錄》記載,成宗在其長達25年的統(tǒng)治時間未直接參與捶丸的記述。成宗之后,《朝鮮王朝實錄》有關捶丸的記載更難覓蹤跡了。說明在高麗王國和李氏朝鮮時期盛行百余年的捶丸活動開始逐漸走向衰亡[9]。
1.2 在日本列島的傳播 除了朝鮮半島,捶丸活動也隨著文化的交流東傳而入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島。實際上,早在公元8世紀左右的唐代,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作為捶丸形式前身的步打球已經(jīng)開始在日本流行,這于考古文物資料中得到了印證。在日本奈良東大寺佛殿西北正倉院北倉中,收藏有眾多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的實物,其中有2條描述唐代步打球運動形象的花氈。這2條花氈各自長2.36 m、寬1.24 m,氈面以燦爛花朵做背景,上立有一正在作擊球狀的童子。童子形象為左手執(zhí)彎月形球杖,弓身屈腿作擊球狀。在童子的左下方置有一球?;謭D案形象地反映了唐代童子進行步打球活動的場景(圖3)。
圖3 唐代童子捶丸圖花氈(日本奈良正倉院藏品)
在日本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還保留著一幅發(fā)現(xiàn)于高松塚古墳的日本飛鳥時代(593—710年)的《仕女打球圖》壁畫。畫面中繪有4位仕女,右起第2人手執(zhí)杓形球棒,其余3人陪同,表現(xiàn)的是仕女欲參加步打球活動時備打的情形(圖4)[10]。
圖4 《仕女捶丸圖》壁畫(日本高松冢古墳出土)
10—14世紀,時值中國五代和宋元時期,而日本正處于平安時代后期、鐮倉時代和室町時代前期。在這一歷史階段,往來于中日之間互聘使臣雖然少見于記載,不過民間貿(mào)易往來和僧侶的交往卻活躍異常。就在這一過程中,中日兩國的體育文化交流也在不斷加強,其中僧人在其中充當了重要角色。
發(fā)展至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2次帥軍東征,中斷了元朝與日本鐮倉幕府政府間的官方往來。這種狀況直至14世紀后期朱元璋滅元建立明帝國后,始與日本室町幕府建立了以寧波為口岸的“十年一貢”中日勘合貿(mào)易關系。此后直至19世紀,在中國時值明清時期,而日本處于室町時代后期和安土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這一時期的中日交流方式除了貿(mào)易(如明代的勘合貿(mào)易、清代的信牌貿(mào)易)外,甚至伴有移民乃至戰(zhàn)爭。在這樣的交流方式中,交流的內(nèi)容既有商品貿(mào)易,更有儒學、美術、書法、醫(yī)學和體育活動等。體育活動除了保健養(yǎng)生、相撲、騎射等形式外[11],捶丸也是交流的內(nèi)容之一。
根據(jù)以往考古文物資料中紋飾學的分析,上述銅鏡中的谷紋一般見于秦漢時期的禮器玉璧和瓦當裝飾上面,寓意為祈求五谷豐登。幾何規(guī)矩紋則為中國古代建筑木作構件和絲綢織錦上的常見紋飾。至于銅鏡中帶邊飾而中心開窗的圖案,則是明萬歷時期景德鎮(zhèn)外銷瓷上的特有裝飾。此外,“天下一”也是日本室町戰(zhàn)國時期著名將軍織田信長統(tǒng)治時期鑄鏡師們自矜的商業(yè)廣告詞,意為天下第一、舉世無雙。鑄有“天下一”銘文的捶丸紋銅鏡,應該就是鑄造于這一時期??椞镄砰L與豐田秀吉創(chuàng)立的安土桃山時代,相當于中國的明末清初,而飾有中國古代捶丸的日本銅鏡被紛紛發(fā)現(xiàn),表明在中國處于流行末期的古代捶丸,仍然在日本的社會上存在著。這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捶丸活動傳入日本列島的歷史事實,說明自唐代的步打球開始,直到成型后的捶丸運動,都在中日體育文化交流過程中,做出了其獨有的貢獻[14]。
如前文所述,中國古代捶丸至遲于北宋晚期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就已經(jīng)正式出現(xiàn)在當時的社會上。始終處于分裂狀態(tài)的兩宋,由于遭受頻繁的長期戰(zhàn)亂,其整體的文化顯示出內(nèi)斂型的特點,捶丸活動在社會上流行的張力并不突出。當這一活動沿傳至公元1213—1223年間的金章宗時代,其又出現(xiàn)在由女真族建立的北方金國國土上(《博物匯編·藝術典·弄丸部匯考·丸經(jīng)·敘》:“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盛以錦囊,擊以彩棒,碾玉綴頂,飾金緣邊”)。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9年(1282年),署名為“寧志齋”的作者在將流行已久的捶丸進行整理的基礎上,正式編輯出版了《丸經(jīng)》一書,反映出捶丸活動在元代已興起。
元代是統(tǒng)治者大肆擴充、拓展疆土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1218—1260年,蒙古大軍曾發(fā)動了3次西征。其中第2次西征始于1235年,至1240年征服斡羅思(俄羅斯)諸公國,1241年又兵侵索烈兒(波蘭)和馬扎兒(匈牙利)等國,旋即進入中歐。中歐諸國被蒙古大軍統(tǒng)治到1241年12月,最后因蒙古帝國大汗窩闊臺去世為止。1252年第3次西征由蒙哥汗遣弟弟旭烈??傤I波斯諸地,率軍西征未服諸國開始。1257年兵分三路侵入敘利亞,后因蒙哥去世,旭烈兀引兵退回波斯,旋即由其前鋒繼續(xù)率兵西征。當年9月在阿音·扎魯特(今大馬士革以南)被密昔兒(埃及)擊敗,導致此次西征之役結(jié)束[15]。
蒙古大軍為了西征,曾大規(guī)模征召畏吾兒人、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和漢人從軍服役,戰(zhàn)后這些人中有不少定居到新征服的領土之上。與此同時,隨著元王朝與西方交流平臺的打通,西方傳教士、旅行家開始紛紛來華。當時,最著名的當屬意大利人馬可·波羅(1254—1324年),他在青年時代(1275年)就隨父親與叔父來到元上都,然后在中國滯留17年之久。在這17年中,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大部分地區(qū)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他于1295年返回意大利后留下了聞名于世的回憶性游記——《馬可·波羅游記》(又作《寰宇記》)。此后這本書在歐洲被廣為傳播,是歐洲人早期認識東方世界特別是中國的一個窗口。
元王朝建立前夕元軍士兵大量定居被征服地,而馬克·波羅在中國游歷的時間又是元朝初建之際。這一時期中華王朝與域外的交通線得到恢復,其人員來往和文化交往逐漸頻繁。這一時期除了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印刷術和火藥不斷傳入波斯、阿拉伯和歐洲,包括捶丸在內(nèi)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理所當然地通過這一平臺傳入了歐洲,因為這一時期正是捶丸運動最為興盛的時期,即《丸經(jīng)》所說的“方今天下隆平,邊睡寧謐”[16]之時,初建時期的元王朝開始進入安寧祥和的時期。為此,已經(jīng)精通捶丸活動方式的元軍士兵將捶丸運動帶入了被征服地歐洲諸國,或者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見聞中將捶丸這種當時社會盛行的體育娛樂休閑運動介紹到歐洲去,都是順理成章之事。
根據(jù)《丸經(jīng)》記載,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是古代捶丸所見到的最早的文獻描述;而且這一描述已經(jīng)把捶丸運動的場地、器具、規(guī)則和禮儀講解得非常詳細,表明發(fā)展至宋徽宗年間的捶丸已經(jīng)有了較為完備的方法規(guī)則。
1957年日本出版的《(增補)體育大辭典》在介紹西方高爾夫起源時,記載了這樣一條資料:“從來以為高爾夫球創(chuàng)始于英國,近年在荷蘭的陶器上發(fā)現(xiàn)了一幅高爾夫球的圖繪,依古文獻考出,它發(fā)祥于15世紀初的荷蘭。”[17]文中所說的發(fā)祥于15世紀初的荷蘭,所依據(jù)的是這樣一條歷史事實:1457年,當時的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國王詹姆斯二世在第14屆議會上頒布了一道命令,在全國嚴厲禁行足球和高爾夫運動,因為他們有干擾射箭練習的作用,而射箭已被看成有國防意義的要務。在其后1471年和1491年的2屆蘇格蘭會議上,也都重申過這一相同性質(zhì)的禁令,說明在當時這一活動仍繼續(xù)存在[10]。這一文件是有關高爾夫球的第一材料。上述文物資料和文獻記載可謂目前發(fā)現(xiàn)的關于高爾夫球出現(xiàn)的最早資料。
從時間上看,1125年捶丸活動正式出現(xiàn),而1457年高爾夫球出現(xiàn),捶丸的出現(xiàn)遠早于高爾夫球332年;《丸經(jīng)》出現(xiàn)的年代是元代至元19年(1282年),表明這時的捶丸已經(jīng)有了完備的競賽規(guī)則。文獻記載西方最早的高爾夫球13條規(guī)則是公元1744年由蘇格蘭愛丁堡高爾夫球友協(xié)會制定的[10]。因而由成文規(guī)則出現(xiàn)的時間看,中國古代捶丸的競賽規(guī)則早于高爾夫球的成文規(guī)則462年。
從捶丸與高爾夫球所用器具、設備和場地看,兩者均具有較大的相似性。如都使用球和球棒,球窩都設在地下,都有用以遠望的標志旗;活動的場地都有天然或人工障礙(高爾夫球場有淺溝、叢樹、小徑、大路等;捶丸場地有平、凹、凸、峻、仰、妨、里、外等地形)(圖5、圖6)。
從活動和比賽的組織方式、規(guī)則看,兩者同樣具有較大的一致性。組織方式上捶丸有大會、中會、小會、三人賽和單對等,而高爾夫球分單打、團體賽。名稱雖然不同,但內(nèi)容基本一致;規(guī)則上捶丸規(guī)則有21條,高爾夫球早期13條,兩者內(nèi)容基本相同,只有詳略之別。
圖5 明人《宣宗行樂圖》卷局部·宣宗捶丸(故宮博物院藏品)
Figure 5. Painting of Xuanzong playing Chuiwan,part of picture of Emperor Xuanzong joining in activities, Ming Dynasty (collected by the Palace Museum)
圖6 蘇格蘭詹姆斯五世女兒瑪麗在打高爾夫球(引自《ゴルフ、その神秘な起源》)
值得提及的是,現(xiàn)代高爾夫球所用術語,在許多方面與捶丸的叫法相近,如撲拉西即撲棒、桌伊爾即攛棒、司碰即杓棒等。
總之,捶丸與高爾夫球運動形式的高度一致性,向我們透露出這樣一種信息:這2類產(chǎn)生于不同地域的戶外運動,應有著某種密切的關系。從中世紀(5—15世紀)開始,歐洲大陸上曾出現(xiàn)了一系列“棒擊球”運動,而高爾夫球只是其中的一種[18]。從上述對蒙古大軍遠征歐洲,以及馬可·波羅等西方旅行家和傳教士進出中華大地并將中華文化傳播至西方的分析可知,中國古代文化通過蒙古人西征這一平臺傳入歐洲應是客觀存在的。蒙古人的西征,將以前閉塞的中國與歐洲的通路逐漸打開,各路皇命使者東西往來常見于史記的記載。除了文化使者,更有諸多商賈及隨從軍隊往來者如織。作為一個大規(guī)模東西文化交流的時代,元王朝時期的東學西漸是主要趨向,在這種大潮的沖擊下,捶丸的入西“水到渠成”。中國古代捶丸在隨著文化交流而西傳的過程中,對當?shù)匾呀?jīng)存在的各種類似捶丸形式的“棒擊球”活動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現(xiàn)在風靡全球的高爾夫球在早期的發(fā)展、演化過程中,與中國古代捶丸有著密切的關系。
[1] 崔樂泉.中國古代球戲演進與捶丸起源的考古學研究——兼具考古學資料的分析[J].體育科學,2016(7):89-97
[2] 佚名.樸通事諺解[M].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78:1-50
[3] 楊棟.元曲研究失落的兩部珍貴域外文獻——對《樸通事諺解》與《老乞大諺解》的幾點認識[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74
[4] 柴澤俊,朱希元.廣勝寺水神廟壁畫初探[J].文物,1981(5):圖版4
[5] 崔樂泉.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0
[6] 張?zhí)扈?從出土捶丸談古代四川的馬球、步打球和捶丸運動[J].收藏界,2008(7):101-103
[7] 唐豪.中國古代球類運動的國際影響[M]//國家體委運動技術委員會.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七、八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9:160
[8] 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卷一[M].朝鮮宣祖三十六年(1652):24-36
[9] 蔡藝.捶丸在朝鮮半島的傳衍——朝鮮時代擊棒考[J].體育學刊,2015(11):119-121
[10] 井上勝純.ゴルフ事始——その神秘な起源[J].大塚藥報,1998(3):16-19
[11] 崔樂泉.中國體育史:第2卷[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384-388
[12] 周世榮.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日本江戶時代銅鏡[J].文物,1995(5):60-63
[13] 大阪市立博物館.日本の古鏡——女裝美のブロデュ-サ-[M].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館,昭和60年(1985):1-7
[14] 薛寒秋,薛翹.中國古代高爾夫球的東傳與捶丸圖紋日本銅鏡的發(fā)現(xiàn)[J].南方文物,2010(3):109
[15] 王小甫,范恩實.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7-218
[16]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第487冊,博物匯編·藝術典·弄丸部匯考·丸經(jīng)·敘)[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34:30
[17] 大谷武一.體育大辭典[M].不昧堂,1957:411
[18] 桂焱.中國古代捶丸與早期高爾夫球運動的比較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5:23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Chinese Ancient Ball-Game Chuiwan∥
CUI Lequan1,2, BIE Peng3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archeological dat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verall historical facts about the Chinese ancient ball-game Chuiwan’s spread abroad during its development.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is ball game, with special rules, got spread to some extent in East Asia and Europe, along with the water route open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t came to wane later with its decline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in China. However, when Chuiwan was spread to Europe and produced influence on the local popular ball game with a bat, which was similar to Chuiwan, it finally evolved into the world-renowned modern golf.
Chuiwan; spread abroad; ball game with a bat; bronze mirror; golf
2016-09-20;
2016-11-2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0&ZD12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15ZDB146)
崔樂泉(1959-),男,山東桓臺人,上海體育學院特聘教授,國家體育總局研究員,博士,博士生導師,洛河學者;Tel.:13501061915,E-mail:lequancui@163.com
別鵬(1979-),女,河南洛陽人,洛陽師范學院講師;Tel.:15137904119,E-mail:biepeng2006@163.com
G80-05
A
1000-5498(2017)02-0001-06
DOI 10.16099/j.sus.2017.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