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2)
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對策研究
衛(wèi)樺臻陳向軍
(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是社會法治建設的關鍵所在,也是高校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實施、高校的全面建設以及大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才都具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狀況不是很樂觀,法治教育不充分,法治實踐相對較少,大學生存在嚴重的法治信仰缺失現象,要想搞好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學校必須依靠校方、教職工及學生等多方合力,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高校;法治信仰;法治文化;高校法治文化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長期以來堅持不懈的依法治國,使得法律一詞早已深入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的內心?!爱斀?,法治化也是一種國家現代性的體現和表達”①,法律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戰(zhàn)略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要在全社會樹立法律意識,特別提出黨員干部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能力?!雹诟咝W鳛樯鐣钪兄匾慕M成部分之一,擔負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文化引領等重大責任,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設影響著社會法治建設的成效。大學生作為校園的主體之一,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黨領導人民建設國家的后備軍,大學生進入社會將會給社會的發(fā)展注入新鮮血液。新時期加強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必須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增強其法治信仰。
根據詞典對文化一詞的解釋,文化是指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法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它具有與生俱來的文化屬性,基于法的產生而進行的法治建設,離不開先進文化的支撐,沒有先進文化支撐的法治建設也難以取得成功。至于法治文化的定義,學術界以及社會各有見解?!吧鐣髁x法治國家建設需要構建一種積極的、新型的、先進的法治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語境下的法治文化特指,在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和法治政府一體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催發(fā)與促進法治狀態(tài)形成的心理、意識和思想,以及通過這樣一些心理、意識與思想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與方式?!雹?/p>
根據以上對法治文化的理解可知,高校法治文化是指高校主體(包括學校管理者、教職工、學生等)對校園法律生活所持有的態(tài)度、意志和情感。它體現在校園環(huán)境、基礎設施等物質載體中,凝聚在校紀校規(guī)、校風校訓等制度體系上,存在于高校主體在依法處理校園事務等原則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體現的精神風貌里?!皬谋举|上說,高校法治文化是在高校領域里與高校法治相關的體現著高校法治的精神和理念、原則和制度、運作實踐和行為模式,與高校人之文化相對獨立而存在的一種進步的文化形態(tài)。它以國家的文化為背景,是國家法治文化的組成部分?!雹?/p>
了解了高校法治文化的含義,便可知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意義所在。每一所學校都是社會的軍營,每一名學生都是社會的士兵。首先,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是社會法治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大學生隊伍龐大,專業(yè)素質較高,培養(yǎng)他們的法治精神,使他們養(yǎng)成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懂得用法律約束自己并保護自己,通過他們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有助于在全社會樹立起強烈的法治意識,促進社會法治建設的有序健康發(fā)展。其次,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是培育合格人才,構建和諧校園的內在要求。合格的人才首先必須是守法的人才,高校在培養(yǎng)人才的同時,應注重法治信仰的培養(yǎng)。此外,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廣大師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依法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減少校園違法事件的發(fā)生。最后,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是大學生建立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機。大學也是培養(yǎng)個性,健全人格的黃金時期,健全的人格不僅僅是健康的心智,還應包括法治理念。法治理念與勇于擔當、充滿自信、善于創(chuàng)新等一同構成現代人的健全人格模式,大學生只有具備了健全的人格,才能正確地參與社會實踐,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實現自身的價值。
整體上看,由于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實施以及整體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社會法治建設大大改善了社會風貌。大學生也積極參與法治建設中,這有利于法治文化建設的發(fā)展,但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以致效果不理想。法治信仰是法治文化的精髓與核心,但從當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來看,大多數只是了解一些法律知識,法治信仰卻嚴重缺失,這使得法律體系的完善得不到信仰的支持,法治文化建設效果不理想。
(一)高校規(guī)章制度體系不夠健全,且執(zhí)行力度不強
“就目前高校的法治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學校、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不明確,校內規(guī)章制度不健全,不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要求,法律制度過于籠統(tǒng),不夠詳細。”⑤這就導致了高校的規(guī)章制度與法律法規(guī)的聯系不夠緊密,在校園內部主體行為違反學校規(guī)定但是不違法的情況。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時候校園主體的行為與法律理念是相違背的。比如,在班級負責人、社團負責人及學生會部門負責人的選舉上,或者是在獎助學金的安排上,有的學生私下里跟同學或者老師打招呼、攀交情,校紀校規(guī)全都拋在一邊。由于這些行為與法律相距甚遠,所以都不被重視,但是這對學生進入社會后的行為造成了潛在的影響。
(二)高校法律類教師缺少,法治教育不充足
根據相關要求,高校都有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識的教育,但顯而易見,對于培養(yǎng)法治信仰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法律類教師幾乎只負責法學專業(yè)學生的教學,所以法學教師數量相對較少,另外,非法學專業(yè)的學生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來獲取法律知識,而這門課程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占據了一大半,“法律基礎”部分明顯被擺在了次要地位。而且,這門課程的兩部分內容都是由同一個老師教學,但這門課程的任課老師很多并非法律專業(yè)出身,在法律教學上也不夠專業(yè),最后的期末考試內容也相對過于簡單,甚至有的學校采取開卷考試??上攵?,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這樣的法治教育方式下,校園法治文化氛圍也就難以形成。
(三)法律類的相關活動與實踐較少,大學生法治信仰缺失
一般情況下,高校里的法律教學都僅僅停留在了課堂上的理論灌輸方面,而相關的活動和實踐相對少了很多,這就會讓學生對課堂的學習逐漸感到乏味,最終儲存在頭腦里的只是理論上的法律知識,法治的精神始終難以在他們心中生根。法治信仰是指發(fā)自內心地認同法律、信賴法律、遵守并捍衛(wèi)法律的一種信念。從實際情況看,很多大學生并不把法律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是更多依賴于關系和權利,在遇難以解決的事情時,考慮得更多的是通過熟人或親戚開辟“綠色通道”,甚至認為只要事情能解決,輕微違反法律規(guī)定也并無大礙。這種思想長期發(fā)展下去,將會使法律在他們心中將毫無地位,頭腦里存有法律知識,心中卻沒有法治信仰。
要想建設好校園,為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與學的環(huán)境,為社會輸送更多有用的人才,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設,需要學校從多方面著手,多種措施合力形成法治文化氛圍,其中最核心的應該是通過傳播法律知識及培養(yǎng)法治信仰來促進校園法治文化建設。
(一)完善高校規(guī)章制度體系,增強高校管理者與教職工的依法辦事意識
具備了制度文化的基礎,法治文化的建設才能有章可循。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是學校工作的指引,沒有一個良好的指引,工作勢必出差錯?!靶碌摹镀胀ǜ叩葘W校學生管理制度》增加了‘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專章并明確列出了學生所享有的6項受教育權利。規(guī)定了學生在校期間依法享有在思想品德、學業(yè)成績等方面獲得公正評價,完成學校規(guī)定學業(yè)后獲得相應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對學校給予處分或者處理有異議,向學?;蚪逃姓块T提出申訴等權利等?!雹薷咝?梢愿鶕艘?guī)定審核學校、學院、學生會、社團等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并邀請學生一起參與規(guī)章制度的“立、廢、改”,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意見,酌情采納。
完善的制度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對制度的遵守程度和執(zhí)行力度,不被遵守和執(zhí)行的制度也只是一紙空文。作為高校主體的一部分,管理者與教職工應樹立強烈的權利與義務共存的意識,依法辦事,依學校規(guī)章制度辦事,注重程序,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以帶動學生嚴格遵守學校相關制度,養(yǎng)成良好的遵守規(guī)則的習性。為確保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良好執(zhí)行,學校還應制定相應的紀律監(jiān)察措施,對違反校紀校規(guī)者,無論學生還是老師,或者是學校管理人員,一律由學校紀檢部門嚴格懲處,對包庇縱容者,更應加大懲罰力度,一定要形成從上到下都尊重校紀校規(guī)的優(yōu)良風氣。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及老師遵守規(guī)章制度的習慣,日后對法律也會心生敬畏,這對法治信仰的養(yǎng)成具有鋪墊性作用。
(二)加強法律專業(yè)教師隊伍建設,改進教學模式并轉變教學理念
“一個社會,法學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一個社會法律文化的狀況和法律文明的程度,直接影響著一個社會的法制或法治的現狀,以及能否或多大程度上實現法制和法治。”⑦針對法律知識的專業(yè)性,必須加強法律專業(yè)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適度招聘更多的法律專業(yè)教師,壯大專業(yè)教師隊伍。正如上所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任課教師很多并非法律專業(yè)出身,法律知識不夠健全,對法律的認識不夠深刻,與法律相關的案例了解也相對較少,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必然會有純理論灌輸的現象。另一方面,要提高法律專業(yè)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只有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出更適宜的相關知識,在教學方法懂得適時調整,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校應定期組織法律教師交流會,并邀請學生也參加,以了解到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提高以后教學的針對性和規(guī)避性。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法律知識最便利的方式,可以說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影響到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成果。課堂教學應改變滿堂灌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身參與。比如,可采用案例教學,由老師給出案例,一部分同學對案例提出問題,另一部分同學來回答問題,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鍛煉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另外,轉變教學理念至關重要,必須把教學重心從傳授法律知識轉變到培養(yǎng)法治信仰上來。法律的信仰比法律知識本身更有力量,正如哈弗大學教授伯爾曼所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⑧近年來發(fā)生在大學校園里的殺人案件,如“馬加爵案”、“藥家鑫案”、“林森浩案”等等,都是缺乏法律信仰的表現。這些方面案例都告訴我們,僅僅傳授法律知識是不夠的,法律的威嚴只能約束人的行為,要想約束人的內心,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對法律有著崇高的信仰。
(三)完善社團建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法治實踐
社團是大學校園的活躍細胞,也是學生參與最多的組織,搞好法律類社團建設,對校園的法治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首先,在社團的換屆競選上要嚴格遵守校紀校規(guī),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存在,以及如何行使這些權利。其次,法律類社團應多組織與法律相關的比賽,如法律知識演講比賽、法律知識辯論賽、模擬法庭等。在比賽過程中,選手互相競爭,對法律的理解將更加深刻,這就有利于他們對法律的信仰更加堅定。最后,法律類社團可以在校園里多做些法律宣傳活動,如在宣傳欄粘貼法律知識的海報,每周舉行一次法律知識講解,同時通過校園廣播、校園微信等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拓寬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面。上述方式在讓學生們學到法律知識同時,還能夠使校園里宣傳法律和學習法律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法治文化氛圍也將變得越來越濃厚。
除了社團法治活動外,學校還應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法治實踐,只有在實踐中,他們才能親身感受到法律的正義之所在。高??梢越M織法律知識下鄉(xiāng)活動,由老師帶隊,隊員中包含法學專業(yè)學生和非法學專業(yè)學生,與村民進行法律知識的互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到法庭旁聽,真真切切感受到法律的實際運用,看看自己的課堂所學與實際中的應用的差距所在。另外,學??梢栽凇?.15消費者權益日”、“12.4法治宣傳日”邀請名家和法官律師來學校進行法律知識的講座,學生有不懂的問題可以直接提出來,看看名家是如何看待,同時法官和律師可以更加直接地教授學生法律知識以及讓他們了解審判方面的問題,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學生就會逐漸弄明白更多與法律相關的問題,所學的法律知識就能得到檢驗。最后,除了這些正面教育措施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監(jiān)獄,讓學生親眼目睹違反法律所付出的代價,從反面教育學生要遵守法律,要做一個有法治信仰的人。
總之,“法治意味著一種常態(tài)性政治生活和公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建立”⑨,法治建設也是一種先進文化的構建。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對社會、高校以及學生個人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學校必須做到從“制”到“治”的轉變,做到從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到對師生進行法治教育的轉變,做到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通過多渠道、全方位的法治教育,培養(yǎng)校園主體的法治信仰,才能使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解】
①段凡:國家的現代性理解[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6年第2期,第177頁。
②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③段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研究[J],科學社會主義,2014年第4期,第80頁。
④胡建華.論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長江師范學院報,2008,24(6):92-97
⑤張宇.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婦女:理論前沿.2014(9):172-172
⑥劉魯吉等,大學校園法治文化建構研究.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99-102
⑦簡敏.大學生權利保障的制度創(chuàng)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7).
⑧[美]鉑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14.
⑨段凡:權力與權利:共置和構建[M],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9頁。
本文系2017年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17ZD013)的階段性成果。
衛(wèi)樺臻,男,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陳向軍,男,湖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