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 浙江 溫州 325000)
論素描在中國畫中的重要性
張靜
(溫州大學浙江溫州325000)
在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中國畫以傳統(tǒng)為基點,充分吸收借鑒西方美術因素,這也是當前時代中國畫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徐悲鴻、林風眠、李可染、吳冠中等國畫大師的成就都證實了這一點。他們都不同程度的借鑒了西方素描,在中國畫中進行改造,走出了自己獨特的中國畫之路。
素描;中國畫;重要性
前言
中國畫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中國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在世界畫苑中獨樹一幟,自成體系。但是,在近現(xiàn)代由于時代的變化,東西方藝術加強交流,特別是西方素描對中國現(xiàn)代繪畫影響巨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素描的明暗虛實關系在中國畫中的應用。中國繪畫的特點之一就是墨色,水墨畫的墨色變化,可以用素描的明暗來表現(xiàn)。水墨畫中墨色的淺淡變化,就如同西方素描中的明暗虛實一樣。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寫道:“夫陰陽陶蒸,萬象錯布,玄化亡言,神工獨運。草木敷榮,不待丹綠之彩;云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边@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萬物都是“陰陽”所生的,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在悄無聲息的成長,一種神秘的不可捉摸的力量在悄悄的運轉,云雪、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等等萬物的顏色,都不是可以用顏料和色彩另外附加的,他們不需要任何的渲染,而是用黑和白來表現(xiàn)“陰陽”。道家的老子也提出過“知白守黑,知雄守弱”?!爸资睾凇钡倪@一觀點是老子提出來的,也許他一開始并不是為了品評繪畫而表達此觀點,而是為了表述他的哲學觀點。黑和白是相輔相成的,黑的極致就是白,相反白的極致就是黑。在研究中國畫時,我發(fā)現(xiàn)“知白守黑”、“計白當黑”的理論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很廣泛。
上邊說到了中國畫是以墨色的深淺來表現(xiàn)大自然。這根道家萬物都是由陰陽、黑白構成的觀點很契合。西方素描的明暗轉化成中國畫中的墨色深淺,也就是把素描中的表現(xiàn)黑白灰的空間關系,用來表現(xiàn)出中國畫的陰陽、黑白、疏密。讓畫面更有層次、空間、節(jié)奏。這是一致的。
(二)素描線條在中國畫中的應用。中國畫“筆墨”中的“筆”,指的就是線條。在謝赫的《畫品》中就提出過關于線的論述?!傲ā敝姓J為繪畫要“骨法用筆”?!肮欠ā敝傅木褪怯霉P力度,我認為就是對繪畫線條“勢”的把握,以此來表現(xiàn)線條美。在人物工筆等中國畫中,白描、雙鉤、線描等技法,其實都是運用到了素描線條的處理手法。這是畫家要具備的基本的能力。
說到素描中的線條使用,素描在起稿的時候用線條起稿,確定物體的大小,位置,以及大致輪廓,而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也是,先用木炭起稿,定位,做好這些之后再進行繪畫。而對線條的歸納,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在他的繪畫理論中就有提到過。他將在西方所學到的繪畫理論很好運用到每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他注重采用民族的構思、構圖與西方的寫實手法及形式美規(guī)律的結合。在他的“小橋、流水、人家”的題材中,很好的體現(xiàn)了形式美的追求。他把“小橋”歸納成一條大弧線,“流水”是長長的細曲線,“人家”是黑與白的塊面,所以說,西方的素描是理性的,用科學的方法在研究繪畫,這一點對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創(chuàng)新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回顧中國畫的歷史,在清康熙年間,來自西方的宮廷畫師郎世寧以西方繪畫的觀念,繪畫技法,用中國畫的工具進行繪畫。他在使用中國畫的線條和傳統(tǒng)暈染方法的基礎上,結合了西方素描的特點,形成了賦有立體感的繪畫風格,深受統(tǒng)治者的喜愛。其實真正將素描運用到中國畫中,并且對后世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大師,就不得不說到徐悲鴻。徐悲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幾個搞藝術的不知道的,每一個學畫畫的人都是先從素描和速寫開始的,現(xiàn)在的高校美術招生考試仍然是素描、速寫、色彩。這是受徐悲鴻的影響,而不是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這就足以能能證明他畫壇的地位。50年代以后徐悲鴻的影響越來越大。50到70年代時期的人物畫,基本都受徐悲鴻的影響。古人畫馬多用線描,層層設色。徐悲鴻開創(chuàng)了大寫意一派。在后來者中,很少有不受他影響的。在他的《奔馬圖》中,可以看出徐悲鴻的馬表現(xiàn)出一種奔放灑脫的精神,君子風度。雖然寥寥幾筆,但卻表現(xiàn)出了最想要表達的精神,這與后來的畫家僅僅用筆墨表現(xiàn)動物或運輸工具是大不同的。徐悲鴻一生中確實畫過數(shù)以千計的馬的速寫稿。他熟悉了馬的氣質、馬的結構、馬的日?;顒?,和在技巧上需要創(chuàng)造的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那一洗萬古凡空馬的英姿駿馬。這也就是追求理想,向往自由的象征。
徐悲鴻的“素描論”開創(chuàng)了新的人物畫。多數(shù)畫家受其影響,蔣兆和、李可染就是很好的例子。后者在山水方面的成就頗高。
李可染在其畫語錄中也曾表達過,正是因為徐悲鴻把西方素描的科學方法引進了中國,才對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近現(xiàn)代美術史上的一大功績,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在《李可染論藝術》里他認為學習中國畫,山水畫,學點素描是應該的、必要的。因為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學方法,它體現(xiàn)了繪畫語言的基本法則,對于表現(xiàn)物體明暗、層次、體積有科學的方法。
徐悲鴻素描功底扎實,他的中國畫民族風格很鮮明,其不光沒有失去民族風格,反而發(fā)展了中國畫,使民族風格煥發(fā)出了新的光彩。這是用實踐來證明的。我們是一個有高度發(fā)達的傳統(tǒng)文化的國家,在中國美術史中,一些外來文化的傳人,中國都有能力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都曾變成有益的養(yǎng)分、促進中國繪畫向更廣闊的道路上發(fā)展,這難道不是事實嗎?建國以來中國畫的突飛猛進就是得益素描的傳入,提高了畫家的造型和表現(xiàn)的能力,這一點毋庸置疑。
從李可染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素描對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及他對素描運用到中國畫里的肯定。李可染的《德國磨房》這幅畫,可以看到他很好的運用西方素描關系,但又不失民族風格。這副畫創(chuàng)作于1957年,從畫面中可以看到,光的作用很明顯,這使得在遠處樹林中的房子十分突出,它和畫面左上部分遠處的黃色屋頂白色窗的樓房交相呼應,構成了這幅畫的“畫眼”。李可染對于光的處理在這幅畫中最能體現(xiàn),他根據(jù)畫面表現(xiàn)的需要,使畫面清楚且含蓄,突出主體物。他認識到油畫中光的作用,加以利用同,又體現(xiàn)民族風格,體現(xiàn)了中西融合。他強調局部光的處理,不要求全局,他很在意光感的變化。從他的作品中能看到,如《夕照中的重慶山城》、《魏瑪大橋》等圖,把光和積墨法相融合,表現(xiàn)的微妙微肖。
準確的造型、明暗的分析、光的運用。這都是科學的西方美術理論。為發(fā)展中國畫,我們要學習這些科學的方法。我深刻的感受到素描對于我自己的影響,在以后的學習中也不會停止對西方繪畫的學習,借鑒和吸收,讓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提高。
把西方素描科學的東西融合在傳統(tǒng)中國畫中,是發(fā)展中國畫的正確選擇。不過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也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我們要理性的吸收和學習,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繪畫繼承下去,發(fā)揚光大。
[1]陳傳席.畫壇點將錄 評現(xiàn)代名家與大家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第49頁.
[2]郝之輝 孫筠,李可染山水畫講義[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第1版.第43頁.
[3]邊平恕,中國書畫名家畫語錄圖解 李可染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第201頁.
張靜(1992-),女,漢族,安徽阜陽人,研究生在讀,溫州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