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元
(蘇州大學(xué)金螳螂建筑學(xué)院 江蘇蘇州 215123)
竹文化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的運用
蔡新元
(蘇州大學(xué)金螳螂建筑學(xué)院 江蘇蘇州 215123)
我國竹文化歷史悠久,竹子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的運用廣泛。文章通過對竹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析,總結(jié)了竹性直剛毅、謙和虛心、高潔脫俗、凌云壯志四點精神象征,闡述了竹文化的豐富意蘊和內(nèi)涵,并為當(dāng)代園林設(shè)計中的竹類植物運用提供參考和借鑒,分別結(jié)合實例分析了竹子在蘇州古典園林運用的手法。
竹文化;蘇州古典園林;園林運用
蘇州古典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私家園林的杰出代表,素來有著“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譽。園林的三大要素包括了建筑、山石以及植物[1]。蘇州古典園林中的植物運用頗為豐富,其中,竹以其特有的觀賞特性的文化意蘊,成為蘇州古典園林中頗具特色、不可或缺的植物造景材料之一。
1.1 竹的物質(zhì)文化
竹子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悠久,自有文字記載的二千多年華夏歷史文化中,竹子對中國人生活的作用非常廣泛,具有濃厚的生活鄉(xiāng)息[2],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生活工具等方面都有所運用。
1.1.1 竹與衣食住行
傳統(tǒng)服飾方面,早在秦漢時期就出現(xiàn)了以竹為原料制成的布、衣物、配飾、頭飾,以及防雨的竹鞋、竹斗笠等等,有些仍沿用至今[3];飲食方面,竹筍是人們熟悉的中國傳統(tǒng)食品,《詩經(jīng)》有詩句曰“其蔌維何,維筍及蒲”,竹筍在西周時期已成為美味佳肴,在中國自古被當(dāng)作“菜中珍品”。我國古代餐具也多以竹制,除了竹筷之外,還包括其他存放食物的竹制器皿。建筑方面來看,竹生長迅速,易于取材,且筆直堅韌,耐用性強,被中華民族用作房屋各個部分的建筑材料[4]。交通方面,由于竹易于取材和加工,早在先秦時期,竹已被大量運用于交通工具的制作中。橋、車、轎、舟、筏、竿等均由竹制作而成。
1.1.2 竹與工藝
竹制工藝的內(nèi)涵豐富,小有裝飾器皿,工藝擺件,大至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等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要產(chǎn)業(yè),都有竹制工藝的身影,竹制工藝已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竹制工藝的藝術(shù)性主要表現(xiàn)在“竹編”及“竹雕”工藝上,兼具實用與審美兩種功能,其既是物質(zhì)生產(chǎn)技能的集中體現(xiàn),又顯現(xiàn)出文化性格與審美追求。竹制工藝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點,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生活藝術(shù)化的情趣。
1.2 竹的精神文化
在中國有悠久的托物言志的傳統(tǒng),運用植物的“精神文化”營造詩情畫意園林景觀,例如白居易和劉巖夫等都曾將竹賦予賢人品德。通過竹的生物特性與竹的內(nèi)在精神氣質(zhì)的比較,大致可將竹文化內(nèi)涵總結(jié)為:剛挺——“性直剛毅”、空心——“謙和虛心”、破土常綠——“高潔脫俗”、挺直高聳——“凌云壯志”四點。
1.2.1 性直剛毅
竹生來挺直,竹竿堅韌而不易摧折,身處逆境卻仍能頑強不屈,斗霜傲雪,與松、竹、梅并稱為“歲寒三友”之一。鄭板橋在《題竹石畫》中,將竹賦予不畏千磨萬勵的精神品德,就是借竹隨遇而安、在逆境中堅強生長的堅毅特點來表達自己的情懷和人格理想。三國演義中關(guān)云長一句“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能毀其節(jié)”也由竹堅韌不摧的特點凸顯自己竹剛毅不屈的品性。
1.2.2 謙和虛心
竹外堅而中空,古時文人借竹空心之形態(tài),取“虛心”之意,喻君子謙虛、坦蕩的胸懷,表達自己對謙和虛心的美好品德的追求和歌頌。宋代詩人徐庭筠在詠竹中贊頌了竹的勁節(jié)、虛心。白居易在他的七律《池上竹下作》中寫道“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guī)煛保步柚裉撔牡奶卣?,表達自己淡泊名利,謙和內(nèi)斂的心境。揚州“個園”是以竹作主題的園林,主人黃至筠性愛竹,“個”字就是“竹”字之半,表達了園主虛心求道的謙和之德。
1.2.3 高潔脫俗
竹筍破土于泥濘,然而與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竹雖無牡丹之華貴、無桃李之嬌艷、無松柏之偉岸,然其四季常綠,蒼翠可人,素雅自得,世人常把它喻作君子賢人,有高風(fēng)亮節(jié),清新脫俗之寓意。清代鄭板橋,曾出任各地縣令官職,后告別官場以賣畫為生,他畫竹別具一格,在《題畫詩》中,以清瘦竹來標(biāo)明自己典雅、高潔孤傲的品格,即便兩袖蕭寒,也愿退隱而畫。
1.2.4 壯志凌云
初生竹筍,生機勃勃破土而出,有凌云之志,世人常以此比喻人年少而志向崇高,有一片進取之心。而成竹挺直高聳,節(jié)節(jié)向上,直入云霄而被作為壯志凌云的代表,激發(fā)人們昂揚奮發(fā)的情感。南朝劉孝先在《詠竹》中借兀自生長在野外的竹,雖生于荒郊野外,竹梢卻聳立至云端,仍能夠懷著凌云壯志。表達出詩人對自己雖才華無處施展、無人欣賞他的高尚節(jié)操,卻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遠大志向和進取之心。南朝張正見在其《賦得階前嫩竹》一詩中描繪了竹筍尖芽開放如花,凌空云端而生長,幼嫩的竹筍破殼而生;雖然身處“山路葛陂中”,仍欲“抱節(jié)成龍”,一展宏圖。
2.1 竹為主景
2.1.1 竹林
竹林可做近景,或側(cè)身竹林,或夾于竹徑之內(nèi),皆深幽絕塵,神清氣爽;竹徑是在園路一側(cè)或兩側(cè)種竹,形成寧靜清幽的景觀,是蘇州古典園林竹造景手法中典型的一種。計成在《園冶》中多次提及竹林景觀,其竹塢尋幽的意境令人向往,唐代詩人常建的詩《題破山寺后禪院》中也表現(xiàn)了在此竹林掩映中的幽寂環(huán)境。
留園“亦不二”至“佇云庵”之間的竹徑,采用單側(cè)植竹的手法,從而營造筆直的竹徑,達到空間延伸的效果及景色深邃的感覺。而兩側(cè)皆植竹則常形成曲徑通幽的效果,達到空間豐富的效果及竹林幽深的感覺,如滄浪亭通向“翠玲瓏”的道路旁,通過竹徑的營造,帶給觀賞者竹林尋幽的美妙心理體驗,如圖1所示。
圖1 滄浪亭竹徑
竹林亦可遠觀,遠望蒼竹,滿目鮮綠,如留園的遠翠閣,竹子片植在山坡遠望的景象,方干有詩云:“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眻@中意境恰合詩詞中所表達的意境,故將此處稱為遠翠閣。
2.1.2 竹叢
竹散植或叢植,點綴園林景點,既能展現(xiàn)竹個體的形體美,又能將竹整體的意境展示出來,種植上要求有高低、遠近、主次和疏密等變化。
由拙政園“梧竹幽居”向四面賞景,透過四面圓洞,景物皆有不同,其中北面是青翠叢生的慈孝竹,梧桐幽居在梧桐、翠竹的掩映下,梧、竹相互配植,烘托出清幽恬靜、舒適安寧、清高脫俗的景觀氛圍,暗合園主孤高自憐之意?!耙杏褴帯蔽挥谧菊@中部,園內(nèi)曾有竹叢在此種植,而翠竹常被人們喻為碧玉,文徵明《拙政園圖詠》中有“倚楹碧玉萬竿長,更割昆山片玉蒼”之句,倚玉軒由此得名,也是園主清逸脫俗,恬然自得心境的寫照。
2.2 竹為配景
竹作配景,多叢植或片植,配與建筑或山石,如門窗外、墻面前,造園者充分利用其觀賞價值和品性,與周邊環(huán)境相得益彰。
2.2.1 竹與建筑
自古人們就喜歡居于空間清幽的環(huán)境中,竹景常置于房前屋后,穿插于廊間、亭后,添補各處空白,竹的自然形態(tài)和質(zhì)感可以軟化建筑規(guī)則、呆板的線條,使之剛?cè)嵯酀V竦纳L性與季相的變化,動態(tài)的景觀美賦予了建筑生命感,同時能夠模糊建筑的邊界空間,使建筑掩映在竹林中若隱若現(xiàn),依稀可見,竹林環(huán)室一直為文人雅士所愛。
獅子林“修竹閣”,如圖2所示,飛跨池水之上,一旁栽植羅漢竹,掩映在竹林之中,北望可見曲折溪流,南望可見幽靜小湖?!靶拗耖w”取自《洛陽珈藍記》中“亭列修竹,檐柳高松之役”的含義,閣內(nèi)楹聯(lián)“閑看浮云所思不遠,獨倚修竹相期誰來”,無言倚竹,沉浸在幽靜環(huán)境中,頗有幾分悠閑自由之感。
圖2 修竹閣
網(wǎng)師園“竹外一枝軒”,軒北為集虛齋庭院,庭院內(nèi)種植了慈孝竹,透過花窗,蒼翠的竹從,有花窗相映,西墻上開設(shè)空窗,窗外掩映垂絲海棠。軒名取自蘇軾的“竹外一枝斜更好”,“一枝”指軒前鄰水而栽的一株梅花,在竹子的襯托下也顯得生機勃勃。
2.2.2 竹與門窗
《園冶》“園說篇”中有“移竹當(dāng)窗,分梨為院”,將修竹植于窗前,梨樹栽于庭院,造成含蓄、幽雅、清靜的感覺。“門窗篇”中有“修篁弄影,疑來隔水笙簧”,形容透過漏窗看到竹叢搖曳,竹影瀟瀟,仿佛聽到對岸傳來的樂曲,窗景狹小卻能透露無盡之意,蘊含豐富的美感。如此把門窗外空間的竹景引入門窗內(nèi)部空間,使空間之間產(chǎn)生相互滲透的關(guān)系,減少了空間內(nèi)原有的閉塞之感,有助于增加園林空間層次。
2.2.3 竹與粉墻
蘇州古典園林中的園墻多為白粉墻,竹子栽植于粉墻之前,注重高低、遠近、主次、疏密的形態(tài)變化,與墻組合成景的造景手法,是傳統(tǒng)的繪畫藝術(shù)寫意手法在竹子造景中的體現(xiàn),運用廣泛。園內(nèi)墻邊的一叢青竹,使空間充滿生氣,竹子在白色背景的襯托下也益顯青翠。以白壁粉墻為紙,剛勁挺直,瀟灑多姿的婆娑竹影為繪,竹輔助墻體作為空間的邊界。
2.2.4 竹與山石
蘇州古典園林中的的角落或天井處,因空間有限容易產(chǎn)生封閉壓抑的游賞體驗,將竹搭配石景小品布置在角落,不僅能夠遮擋轉(zhuǎn)角、盡頭處的生硬線條,緩解了封閉之感,又獨立成景,使人在有限的空間里產(chǎn)生無限遐想,感受到自然山河的勃勃生機。如蘇州海棠春塢庭園中,一叢翠竹,數(shù)塊湖石,瀟灑嶙峋,對比成趣[5],如圖3所示。又如蘇州怡園“小滄浪”,亭側(cè)墻角前種植幾叢翠竹,搭配石景,生動可愛,毫無臨靠墻壁的閉塞壓抑之感。
圖3 海棠春塢
博大精深的竹文化為竹在蘇州古典園林中地運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竹蒼翠可人,婆娑搖曳的生物特征也給人以特有的美感,而在歷代詩詞文學(xué)的運用再創(chuàng)造中,又使竹的自然美得以升華。蘇州古典園林景觀中對這些竹文化的運用,使園林因竹而富有詩情畫意,文化內(nèi)涵,也使觀賞者在欣賞竹景觀的同時得到情感抒發(fā),達到人與自然的交流與融合。現(xiàn)代園林在植物景觀營造是,應(yīng)因地制宜,充分把握和運用竹文化,充分展現(xiàn)竹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和優(yōu)美形態(tài),從而營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現(xiàn)代園林景觀。
[1] 金學(xué)智.蘇州園林[M].蘇州: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1999.
[2] 王愛民,李新國.上海古猗園竹造景與竹文化[J].竹子研究匯刊,2009(02):59-62.
[3] 關(guān)傳友.中華竹文化概覽[J].竹子研究匯刊,2001 (03):48-51.
[4] 徐忠燦.美不失雅土不落俗——淺談園林中的竹子建筑[J].竹子研究匯刊,2001(02):59-61,66.
[5]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8.
The Application of Bamboo Culture in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CAI Xinyuan
(Gold Mantis School of Architectur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bamboo culture,bamboo is widely used in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amboo 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mboo’s four symbolic spirit of fortitude,modesty,faithful and aspiring,expounds the rich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of bamboo culture,and make analys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the use of bamboo in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And 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Bamboo culture;Suzhou classical garden;Garden application
TU986.1
A
1004-6135(2017)02-0029-03
蔡新元(1993.2- )女。
E-mail:tsai0207@qq.com
馬建武(1966-),女,教授。
E-mail:tsai0207@qq.com
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