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蕾
初暖乍寒,正是兒童發(fā)熱的高發(fā)時節(jié)。家長看到孩子通紅的臉龐和攀升的體溫通常會感到著急。體溫的高低,也儼然成為家長判斷疾病嚴重程度的唯一指標,并導致家長走進處理孩子發(fā)燒的誤區(qū)。
◎ 孩子為什么會發(fā)熱?
發(fā)熱(燒)通常指孩子的體溫高于37.2℃,小護士提醒家長注意:發(fā)熱是因為身體受到外來細菌或病毒等有害物質的侵襲表現出的癥狀。
那么,孩子的體溫為什么會升高呢?首先帶大家認識我們大腦里的一個結構,叫下丘腦,它是控制體溫高低的“遙控器”。下丘腦會設定一個基礎溫度,控制體溫在基礎溫度上下浮動。一般人的基礎體溫是36.5℃,有些人稍高一些,有些人稍低一些,都屬正常范圍。當病毒或細菌侵入體內,對人體造成傷害時,下丘腦會“遙控”身體,通過肌肉震顫等方式產熱,升高體溫,殺死部分細菌和病毒。發(fā)熱是孩子主動對抗外來感染的防御機制,感染被消滅時,體溫就會逐漸恢復正常。
孩子發(fā)熱時的精神狀態(tài),是比體溫數值更有效反映疾病嚴重程度的指標。所以,家長應當關注孩子是否像往日一樣有活力,還是萎靡不振。當孩子發(fā)熱伴有腹痛、皮疹、煩躁不安、虛弱到不能進食液體、尿少等其他癥狀時,應及時帶孩子就醫(yī)。
◎ 孩子發(fā)燒要趕快吃退燒藥么?
孩子發(fā)燒,許多家長也跟著焦慮緊張起來。有些家長誤以為發(fā)燒會燒壞孩子的大腦,所以,體溫一高,立刻就把退燒藥用上。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快速退燒不僅抑制了自身防御功能,還會影響就醫(yī)時醫(yī)生對孩子病情的判斷。因此,綜合兒科專家的意見,建議:
3個月以下的嬰兒,體溫達到38℃,務必及時就醫(yī);3個月以上兒童,體溫≥38.5℃或出現明顯不適的情況下,使用退燒藥。用藥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孩子因發(fā)熱感到的煩躁和不舒服。
適用于兒童的兩種口服退燒藥是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即我們平時常說的美林和泰諾林。合理用藥時藥物的副作用微乎其微。但需要提醒的是藥物的計量要根據體重而非年齡來計算。3個月以上兒童推薦使用劑量參考下表。
此外,“退燒針”大家都聽說過,發(fā)熱打一針,見效快。其實退燒針的主要成分是糖皮質激素,通過抑制孩子體內的免疫反應暫時達到退熱效果。激素本身并沒有抗感染的作用,且容易導致病情反復,破壞孩子的正常免疫功能,因此不推薦使用。
◎ 退燒的時候需要給孩子物理降溫么?
當孩子的體溫不再繼續(xù)上升,沒有寒顫等的表現時,家長可以在孩子體溫逐漸下降的過程中,采取物理降溫,提升孩子的舒適度。常用方法為溫水擦浴和冰袋放置于額頭、腋下和股動脈等大血管處。此外,酒精擦浴可使血管劇烈擴張,引起虛脫或酒精中毒,嚴重時導致昏迷甚至死亡,所以酒精擦浴禁用于高熱兒童。
◎ 退燒期間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當孩子體溫逐漸下降時,小護士提醒各位家長不可掉以輕心。退熱期間孩子會出汗,家長怕孩子著涼,會錯誤地給孩子添衣加被,裹得嚴嚴實實。其實這樣做會影響孩子體表散熱,甚至會導致孩子因為大量出汗而虛脫,引發(fā)水電解質紊亂等更嚴重的情況。退熱過程中應更換輕薄舒適的棉質衣服,使孩子感到舒服,同時應適當增加水分攝入,可以選擇白水、果汁或者清淡的湯。
面對孩子發(fā)熱,各位家長無需慌亂,要冷靜思考,正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