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舵 美熱木古麗·巴依待拉提 朱建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新疆烏魯木齊 830063)
新疆烏魯木齊市一例奶牛大葉性肺炎的診治
李 舵 美熱木古麗·巴依待拉提 朱建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新疆烏魯木齊 830063)
肺炎是指肺泡腔和間質組織的肺實質的感染,可由多種病原體引起。如:真菌、病毒、寄生蟲、或放射性物質、化學物質、過敏因素等。如果早期不及時治療,到了后期引起肺膿腫或者肺壞疽,給奶牛生命帶來危險同時也會給養(yǎng)殖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奶牛;肺炎;診治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區(qū)的畜牧業(yè)也隨之蓬勃發(fā)展,尤其是奶牛的數(shù)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隨著奶牛養(yǎng)殖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奶牛疾病的發(fā)生也逐漸上升,其中奶牛大葉性肺炎是臨床上較為多見的一種內科病。
本文通過介紹一例典型病例分析該病病因,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治療法以及預防措施等方面的內容。
1.1 發(fā)病情況
烏魯木齊某養(yǎng)殖戶一頭黑白花奶牛,3歲,體重400kg左右,2016年4月5號開始發(fā)病,食欲不振,呼吸困難,咳嗽,鼻孔流出鐵銹色鼻液,喜歡臥底。
1.2 臨床檢查
持續(xù)性高熱,體溫40℃,呈稽留熱型,脈搏加快(60~100次/min),呼吸迫促,頻率增加(60次/min 以上),鼻孔開張,時有呼吸困難,呼出氣體溫度較高;眼結膜潮紅;出現(xiàn)短而干的痛咳。病牛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反芻停止,泌乳降低,因呼吸困難而采取站立姿勢,并發(fā)出呻吟或磨牙。
1.3 診斷
根據(jù)上述的臨床表現(xiàn):稽留熱,鐵銹色鼻液,肺部聽到大面積的濕羅音等特征,診斷為大葉性肺炎。
1.4 治療
治療原則:加強護理,改善飼養(yǎng),消炎止咳,祛痰,制止?jié)B出物,促進滲出物的吸收和排除及對癥治療。
青霉素1600IU,0.9%鹽水 1000ml,復方氯化鈉溶液1500ml,10%葡萄糖酸鈣溶液500ml,10%安納咖30ml,畜毒清20ml一天兩次連用5d靜脈注射。
氨茶堿20ml,1d 一次連用3d,肌肉注射。
維生素C30ml一天一次連用3d,肌肉注射。
鏈霉素300IU,一天兩次連用5d,肌肉注射。
清肺散每次250g,一天一次,連用5d內服。
1.5 結果
經過5d的治療,該牛的精神、呼吸、體溫、心跳、食欲,排糞排尿等全身狀況明顯的好轉。
2.1 發(fā)病原因
大葉性肺炎主要原因是動物受寒感冒,過勞吸入有刺激性氣體,外傷,管理使用不當,衛(wèi)生環(huán)境惡劣等;因其能使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巴氏桿菌,大腸桿菌,壞死桿菌,沙門氏菌,鏈球菌,肺炎球菌等體內外病原微生物迅速繁殖,并沿著淋巴徑路擴散支氣管周圍,肺泡間隙和肺泡內,而引起大部分肺葉的急性炎癥。
2.2 治療
(1)確診選擇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
(2)合理地用藥,劑量要夠,療程要足。
(3)連合用藥: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聯(lián)合應用。一般青鏈霉素的連合應用,磺胺與增效劑合用,四環(huán)素與卡那霉素合用等。
2.3 鑒別診斷
該病病初其癥狀常與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流行熱,巴氏桿菌病相似,在病的發(fā)展過程中,常引起整個肺葉急性炎癥。典型的大葉性肺炎,一般在5~7d 后,體溫開始下降,并逐漸恢復,病程在兩周左右。非典型大葉性肺炎,病程長短不一,病情較輕者,在充血期即開始恢復,不再向以后階段發(fā)展,預后較好;而病情嚴重者,可出現(xiàn)許多并發(fā)癥,如肺膿腫、肺壞疽、胸膜炎、敗血癥等,常預后不良。
2.4 預防
(1)注意飼養(yǎng)管理,喂給與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礦物鹽飼料。冬季防止冷風侵擊,夏季防止過熱。不可將出汗的動物置于冷舍中飲冷水和喂給冰涼的飼料。加強耐寒,適當進行活動,以及增強家畜的抵抗力。
(2)防止有害的氣體,液體,粗壯固體的物質進肺部發(fā)生肺炎;灌藥時緩慢小心,防止進入肺部內。
(3)給病畜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加強獸醫(yī)防疫工作,加強消毒措施,定期檢疫,防止傳染病的發(fā)生。
(1)牛肺炎多發(fā)生于牛機體抵抗力下降期。
(2)咳嗽,體溫呈稽留熱是大葉性肺炎診斷的關鍵。
(3)治療中抗菌消炎和加速滲出物的吸收是本病治療的關鍵。
(4)肺部泡音增強,捻發(fā)音,叩診局部有濁音區(qū),這是臨床確診的依據(jù)。
(5)加強飼養(yǎng)管理,防寒,保溫工作,本病預防的前提條件。
[1] 都曼?努爾坎杰.奶牛大葉性肺炎的診治[J].中國畜禽種業(yè),2013,9(12):110-111.
[2] 阿依克孜,麥麗開,吾不拉哈斯木.奶牛大葉性肺炎的診治報告[J].新疆畜牧業(yè),200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