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我國《民法總則》頒行對刑法的影響

        2017-04-04 09:43:22
        關鍵詞:民法總則民事行為財產權

        徐 永 偉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北京100875)

        我國《民法總則》頒行對刑法的影響

        徐 永 偉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北京100875)

        我國《民法總則》頒行后,對刑法現實適用的影響與未來立法的導向不容忽視。一方面,刑法應當根據《民法總則》的內容對規(guī)范適用予以現實調適,具體包括:區(qū)分性質不同的虛擬財產予以具體的定性指引,秉持“擴張與收縮”并舉的態(tài)度重置個人信息的保護區(qū)間,促成刑法上對財產權的平等保護等,這有助于刑法規(guī)范發(fā)揮社會保護作用的科學性與統一性;另一方面,《民法總則》所體現的最新立法理念與社會價值亦可以形成對未來刑法立法的導向指引,應當考慮適當調整刑事責任年齡,落實胎兒利益的刑法干預,繼續(xù)環(huán)境本位的刑法探索,實現英雄烈士人格權益的刑法保護等,這有助于刑法規(guī)范發(fā)揮社會保護作用的時代性與前瞻性。

        《民法總則》;刑法;保障法;虛擬財產;綠色原則

        一、問題的提出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這標志著我國在民法典時代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民法典的編纂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也是推動依法治國持續(xù)深入的重大事件,《民法總則》的頒行具有至為重要的法律價值與現實意義。對于《民法總則》的意義解讀,可以在多個不同的維度下展開,而在法律體系的整體視角下,《民法總則》的頒行對其他部門法的現實適用和未來立法都有較為重要的指引作用,刑法尤為如此。(1)刑法與民法在社會關系調整領域上有所重合、交叉,刑法諸多法律概念的確認也要依據民法內容加以釋義,因此,刑法理應隨《民法總則》的頒行而對法律文本的內容加以調適。(2)民法是鞏固我國改革開放成果和基本經濟制度的“基本法”,世界上任何一部民法典都是以塑造和鞏固當時的經濟發(fā)展和改革成果為要務[1]。而作為其他部門法保障法的刑法,亦應在社會最后一道防線中為經濟發(fā)展和改革開放保駕護航。因此,在民法隨著社會變遷而更新內容時,刑法也應實現自身革新,以達成其保障法的價值。(3)法律規(guī)范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睹穹倓t》背后體現的時代特色也是刑法所面臨的現實際遇,刑法亦應循此實現立法與司法的革新。

        刑法直面的是對社會秩序最具威脅的犯罪行為,由于犯罪是對于較為重要法益的破壞或對于一般法益較為重大的破壞,足以減低個人安全感并危及社會的安寧秩序[2],而社會秩序的安定與否又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關系到偉大復興的平穩(wěn)進行,這就需要對刑法內容的調整與完善多加關注與重視,以期實現對社會秩序的長效保護。

        二、刑法基于《民法總則》的現實調適

        (一)網絡虛擬財產的民法規(guī)定與刑法定性

        《民法總則》第127條確立了對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規(guī)定,即“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該條款最大價值之一在于確立了虛擬財產的財產權屬性。但也應注意到,最終通過的條文與草案一審稿中將虛擬財產作為物權客體的規(guī)定存在較大出入。實際上,在對虛擬財產具體性質的認定上,長期存在物權說、債權說、知識產權說等諸多爭議,《民法總則》采取指引性的規(guī)定而非確切揭示其性質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擱置爭議的立法選擇。虛擬財產的性質到底為何,還需要未來的法律作出具體認定。

        由于長期以來虛擬財產在民法上財產權屬性的不明,虛擬財產并沒有納入刑法中“財產”所能涵攝的范圍內,這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虛擬財產刑法定性上的“混亂”。具體表現為:(1)在刑法和司法解釋對虛擬財產均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司法實踐中不少法官根據解釋學理論將網絡虛擬財產認定為財產犯罪的對象[3]。但這種類推解釋的做法有司法干預立法之虞,也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則。(2)在虛擬財產難以認定為刑法中的“財產”的現實情況下,將針對虛擬財產犯罪的手段行為予以評價,按照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等定罪處罰。但這種做法在法益考究上難以自洽,如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其法益在于對國家事務秘密、國防建設秘密、尖端科學技術秘密的法定保護,避免此類秘密的泄露[4],而對虛擬財產的竊取很難稱得上是對此類秘密的侵犯。從更深層次而言,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在為相關計算機犯罪的“口袋化”推波助瀾,無益于法治的現代化建設。(3)由于刑法中不存在虛擬財產的規(guī)定,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司法實踐中對虛擬財產的盜竊、搶奪行為等難以干預。

        事實上,在刑法未明確揭示虛擬財產屬于刑法中的“財產”種類時,司法不宜對虛擬財產過分解讀,直接將其納入財產犯罪的對象或在計算機犯罪的“口袋”內予以消解的做法都有違罪刑法定原則。在民法上明確將虛擬財產賦予財產權屬性之時,刑法也不可以徑自將虛擬財產視作盜竊罪、詐騙罪等財產犯罪的對象。雖然《民法總則》明確了虛擬財產的財產權屬性,但并未明示虛擬財產的物權、債權或知識產權等性質。事實上,刑法對于物權與債權等的保護規(guī)則并不是同一的,直接將虛擬財產等同于刑法中的“財產”,面臨諸多裁判說理上的困境。即使承認虛擬財產即為物權客體,刑法上也無法直接認定,還需要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的方式予以確認,以示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確信與尊重。以我國盜竊罪為例,有價證券、有價支付憑證、電力、燃氣等犯罪對象的納入,均以司法解釋的方式予以明確,這也是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qū)處理類似問題上的通行做法。

        總而言之,在民法將虛擬財產確立為財產權屬性時,刑法也應在立法上予以配合,以便實現對于虛擬財產的刑法保護,這既是刑法對社會保護需求的回應,也是刑法秩序保護的義務??傮w而言,刑法對虛擬財產的保護應當持審慎介入態(tài)度,對于性質尚存爭議的虛擬財產,需要參照未來出臺的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民事法律具體規(guī)定再作出相應安排。在虛擬財產的刑法介入方式上,應通過司法解釋明確列舉的方式對財產犯罪對象予以擴大化(擴大解釋)。實際上,虛擬財產的具體形式在不斷翻新與衍變,不斷沖擊現實條件下對虛擬財產外延及內涵的簡單框定,而通過司法解釋明確列舉的方法來確定虛擬財產的具體形式有諸多優(yōu)勢,一方面,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動而不斷修正虛擬財產的涵蓋范圍;另一方面,司法解釋中明確列舉的方式也使得本身并不明確的虛擬財產的保護范圍得以明確化,以防止刑法保護上的過度擴張,從而阻滯社會創(chuàng)新與經濟生產的持續(xù)進化。在具體規(guī)定上,應當區(qū)分性質不同的虛擬財產予以具體定性指引。此外,如果虛擬財產按照現在的觀念及認知可以直接認定為刑法中的“財產”的(如Q幣、卡點等),應當通過司法解釋予以明確價值化,從而為刑法定性提供依據,為定量提供標準;如果按照現在的認知,對該虛擬財產的價值難以估量,則需按照行業(yè)慣例或通行做法在司法解釋中確立一種可供換算的操作方案,以消減刑法規(guī)制的技術壁壘。

        (二)個人信息的民法規(guī)定與刑法保護

        《民法總則》第111條規(guī)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痹摋l規(guī)定了自然人的信息權[5],無疑是對個人信息作為民事權利客體的法律確證。《民法總則》視域下的個人信息保護體現在2個方面:(1)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2)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與《民法總則》不同,刑法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顯得較為謹慎與滯后?,F行刑法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主要體現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它規(guī)制了侵犯個人信息的3種類型:(1)向他人出售和提供公民個人信息;(2)將在履行職責或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提供給他人;(3)竊取或以其他方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顯然,刑法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遠窄于《民法總則》的規(guī)定,如對于非法使用、加工的行為,刑法就沒有涉及;在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獨立化程度上,也遠沒有達到《民法總則》的高度。

        在個人信息保護的刑法調適上,應當秉持“擴張與收縮”并舉的態(tài)度。在“擴張”方面,具體如下:(1)民法已確立了個人信息權,從法秩序的內在協調性與統一性上看,刑法保護也應當明確個人信息權的獨立法益,重置個人信息的保護區(qū)間。(2)刑法應當根據《民法總則》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精神,適當擴充個人信息保護的刑事法網,使更多侵犯個人信息權的行為納入刑法規(guī)制中,如非法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等等。一則,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有明確的前置規(guī)范提示,即“違反國家有關規(guī)定”,而《民法總則》的內容即屬于國家有關規(guī)定,出于發(fā)揮保障法功能的目的,刑法有必要根據《民法總則》的規(guī)定適度擴大保護的范圍。二則,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擴張符合個人信息權刑法保護的演進路徑。從我國《刑法修正案(七)》到《刑法修正案(九)》,個人信息權的刑法保護呈現明顯的擴張趨勢。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及利用個人信息犯罪趨勢的增加,個人信息權的刑法保護應當擴張。而《民法總則》劃定的保護范圍無疑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擴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3)在《民法總則》確立了個人信息權后,通過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予以保護或可成為將來的發(fā)展趨勢,刑法也應當與后續(xù)出臺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實現高度銜接,進一步擴大刑法的保護范圍[6],以實現對于個人信息的層次化、立體化的保護。在“收縮”方面,具體如下:(1)謙抑性是刑法的應然屬性,為使刑事法網的擴大免遭“泛刑法化”的質疑,可以通過情節(jié)嚴重作為限制條件進行“二次篩選”,以限縮入罪的范圍,這樣既可以兼顧刑法的謙抑性理念,又可以滿足對個人信息權進行刑法保護的社會需求。(2)刑法應當適當下調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入罪標準,將一部分法益侵害程度降低的行為交由民事法律予以調整,以避免因過度適用刑事制裁而產生負面效應。

        (三)財產權的平等保護與刑法“重公輕私”的省思

        《民法總則》第113條明確規(guī)定“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其包括兩層含義:(1)各種財產權的主體法律地位平等,無論該財產權的主體是國家、集體,還是私人;(2)各種財產權受到侵害后,都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適用同樣的救濟規(guī)則[7]。該條款確立了財產權平等保護的原則,是對我國《物權法》規(guī)定的物權平等原則的進一步延伸。與之對比,刑法規(guī)范則依舊殘留著“重公輕私”的立法思維,在對非公經濟的平等保護上裹足不前。如非法經營同類營業(yè)罪,為親友非法牟利罪,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等犯罪主體都被限定在國有單位中的人員[8],而對于私營企業(yè)下的同種情形,刑法則沒有規(guī)定,差別保護可見一斑。其實,這種區(qū)分國有與私營企業(yè)而設置不同規(guī)范條款的做法在刑法中還占有相當比例。筆者認為,刑法理應吸收《民法總則》財產權平等保護的立法理念,摒棄“重公輕私”的差別保護原則。

        一方面,民法與刑法在財產保護上有共同的立法依據,即憲法。從“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到“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非公有制經濟的憲法地位逐步提升。與此相適應,民法對于非公經濟的保護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物權平等再到所有財產權平等保護的演進過程,這也顯示出民法對于憲法精神的準確把握和對于財產權平等保護理念的深刻理解。與之相比,刑法在這一方面則顯得較為滯后,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刑法保護上的適用偏差與說理困境。另一方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guī)條款”?!睹穹倓t》對于財產權利平等保護是對此的積極回應,刑法亦應摒棄 “重公輕私”理念,通過積極立法與司法來宣示對財產權的平等保護。

        具體而言:(1)參照《民法總則》對于財產權平等保護的原則性規(guī)定,刑法也應在總則中確立對財產權平等保護的原則,這樣既可以通過總則性的規(guī)定對分則關于財產權保護的規(guī)范加以統領與指引,又可以借此明確闡明刑法在財產權平等保護上的基本立場。該種規(guī)定在實際操作與象征意義上均可達成預期的效果。(2)刑法還應當對現行規(guī)范中“重公輕私”的條款進行全面檢視,對于違背平等保護原則的規(guī)范,應當加以清理或修正。這也是刑法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平等主體予以平等保護要求的回應與尊重[9],通過刑法對財產權利的平等且最為有力的保護,將有助于進一步激發(fā)非公經濟的發(fā)展活力,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整體跨越式發(fā)展。

        三、《民法總則》對刑法的未來導向

        刑法與民法處于同一現實環(huán)境中,面對同樣的社會結構變遷和價值觀念衍變,因此,民事立法反映的社會問題和背后的規(guī)范理念同樣可以映射到刑法的調整對象中,會對刑法未來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

        (一)年齡標準調整的思考

        《民法總則》第20條規(guī)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該條規(guī)定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標準下調至8周歲。據此,8周歲就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終點”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起點”,而這也是本次《民法總則》頒行的一大亮點??梢哉f,在下調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標準這一事實上并無爭議,這也是理論界一直以來的共識。相比較而言,刑事責任年齡的調整則一直飽受爭議,是否下調的爭論屢次提起卻又總是有始無終。而隨著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標準的下調,對于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議或許會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標準的下調對刑事責任年齡的調整雖不具有“因果”價值,但依然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1.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標準的下調對刑事責任年齡的調整不具有“因果價值”。申言之,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標準的下調并不預示著刑事責任年齡標準也要隨之下調,兩者并不具有對應性關系。(1)民事行為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具有不同的法律屬性,在年齡標準的問題上不能強行將兩者對應起來。(2)兩者年齡標準的下調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標準的下調一方面是為了維護交易秩序與信賴利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7]。適當下調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標準有利于其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所以說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標準的下調整體價值取向是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正因如此,也有學者提出“無民事行為能力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之間的界限確定得越低越合理,確定得越高害處越大”[10]。而對于刑事責任年齡的下調來說,對社會秩序的保護可能是有利的,但對未成年人本身來說是不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原本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人群將會被納入刑法評價主體之中。因此,刑事責任年齡并不因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標準的調整而有所調整。

        2.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標準的下調對刑事責任年齡的調整具有參照價值。這是因為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標準下調背后反映的立法理念可以為刑事責任年齡調整與否提供參照?!睹穹倓t》之所以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標準由10周歲下調至8周歲,是因為立法恰當估量了當今8周歲的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程度及可能正確判斷自己行為法律后果的意思能力(意識能力、判斷能力或識別能力)[11]。申言之,民事立法承認了未成年人認知能力、控制能力相對提高的事實,而認知能力、控制能力恰恰是確定行為人是否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重要因素。

        以往,在未成年人認識能力、控制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的問題上具有較大爭議,盡管犯罪低齡化的趨勢公眾已多感知,但因為缺乏“未成年人事實危害行為情況的統計和研究”的實證數據[12],未成年人認識能力、控制能力的提高并不具有充足的理由。但在民事立法中,顯然已經將這個事實前提予以直接承認,這無疑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提供了最大的現實依據。因此,可以考慮將刑事責任年齡進行適度降低,以應對校園暴力事件與未成年人惡性暴力案件。當然,基于對未成年人特殊保護的價值立場,也應在刑事責任年齡的降低與刑法對未成年人的寬容之間取得折衷,如可以考慮設置一種“彈性化刑事責任年齡制度”或類似“惡意補足年齡”的規(guī)則[13-14]。這或許是未來可以考慮的方向。

        (二)胎兒利益保護的民法確立與刑法干預

        《民法總則》第16條規(guī)定了對胎兒的利益保護原則,即“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在此,《民法總則》選取了一種法律擬制胎兒具有民事權利的方式以達到對胎兒利益進行保護的目的。雖然對保護胎兒利益的理論依據尚存有生命法益說、權利能力保護說、人身權延伸保護說等諸多爭議,但均秉承胎兒利益需要法律保護的前置結論,各種理論爭議不過是在此結論之下反向的理論論證。而且對胎兒利益的保護是民法對個體利益保護的延伸,從價值取向上來說,具有濃重的人文情懷與仁愛情感,也充分體現出《民法總則》引領社會法治價值的成效與立場[1]。

        與民法對胎兒利益保護的積極探索不同,胎兒利益的刑法保護一直沒有突破傳統理論的“禁區(qū)”。目前,刑法對于損害胎兒利益行徑所持的是胎兒與母體一體評價的理論。申言之,這是將對胎兒的損害視作對母體機能的損害來進行刑法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帶有一定的缺陷:(1)在不引起母體生育功能或器官性損傷的情況下,僅就胎兒的死亡而言,對母體的實質生理健康的損害常常并未達到嚴重社會危害性的程度[15],這無可避免地造成了刑法適用上的困難;(2)無法解決胎兒性致死傷的問題,刑法固然可以評價母體的損害,但對胎兒出生后的傷害、死亡后果,刑法卻難以完整評價。當然,即便如此,刑法依然無法將損害胎兒的行為視作一種對于生命法益的損害,因為胎兒畢竟不具有獨立為人的生命特征;否則,就會造成“刑法乃保護人的法益觀念的顛覆”[16]。此時,《民法總則》對胎兒利益的保護提供新思路。在民事上,胎兒也不具備權利能力,但出于保護胎兒利益的目的,民法擬制了胎兒的權利能力。刑法或可循此思路,在對胎兒損害行為的評價上確立一種擬制的生命法益或準生命法益,因為盡管胎兒不是人,“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人,具有生命權延伸保護意義上的生命利益”[14]。

        由此,在刑法不斷完善過程中,應當考慮將胎兒利益納入刑法保護的范疇。(1)刑法以法益保護為基本目的,邏輯上自然可以形成的結論是“犯罪規(guī)定必須有其保護的法益”,質言之,不應有欠缺保護法益的刑事立法[17]。因此,要實現對于胎兒利益的刑法保護,應當先確立其法益的權屬。應當將胎兒利益的保護與母體保護相區(qū)別,確立一種擬制的生命法益或準生命法益。(2)刑法的規(guī)制不應當波及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對維持社會秩序來說應當限于必要的最小限度的領域[18]。對于胎兒利益的刑罰保護應當限定在社會秩序維護的最小限度,同時也是最為需要刑法介入的領域之中。具體而言,可以在刑法中增設“故意傷害胎兒罪”“過失傷害胎兒罪”等獨立罪名,并在法定刑的設置上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過失致人重傷罪、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定刑相協調。

        “民事處罰與刑事處罰的性質差異決定了兩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配合”[19]。通過民事上和刑事上對于胎兒利益的保護規(guī)則,既可以實現對胎兒利益的多層化保護,又可用以宣示對預期生命權益的珍視與尊重。

        (三)綠色原則與環(huán)境刑法的演進

        《民法總則》在第9條確立了綠色原則,即“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其旨在通過原則性的規(guī)定引導民事主體的活動,這與一直以來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相契合的。在立法理念上,綠色原則表明,“一部先進的民法典已經不再將目光局限于人與人之間,而是拓展到人與自然之間”[20]。這樣的立法理念與環(huán)境刑法的立法演進有“異曲同工”之妙,綠色原則的立法理念同樣可以用來指導今后環(huán)境刑法的立法。

        綠色原則,體現在刑法中的是環(huán)境犯罪的評價上“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環(huán)境本位的轉換”[21]。最為明顯的是污染環(huán)境罪的修改,在《刑法修正案(八)》出臺前,污染環(huán)境罪的成立以造成重大環(huán)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為必要。即對環(huán)境污染的評價需要借助財產權或人身權的損害加以判定,這種做法未能突破人本主義的立法理念,而將污染環(huán)境罪局限于對個人法益和社會法益的保護[22]?!缎谭ㄐ拚?八)》出臺后,污染環(huán)境罪則以嚴重污染環(huán)境為成立要件,這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擯棄,是對環(huán)境法益的確立。這樣的修改是值得稱贊的,但此后環(huán)境法益保護的探索卻似乎就此止步,距《刑法修正案(八)》的頒布已近6年,刑法在這方面未再取得重大突破。

        在環(huán)境犯罪中實現“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環(huán)境本位的轉換”,可以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對環(huán)境法益的概念作進一步細化,擴充環(huán)境法益的罪名體系。對于草原與濕地掠奪性的開發(fā)及利用使得草原與濕地的生態(tài)遭受毀滅性破壞,刑法不妨考慮增設“破壞濕地罪”“破壞草原罪”等。(2)鑒于自然環(huán)境的脆弱性與難以復原性,應當對環(huán)境法益的保護貫徹早期化、預防性的原則。對污染環(huán)境類的環(huán)境犯罪,可考慮將已有的結果犯下降為危險犯,對損害資源類的環(huán)境犯罪,可考慮將已有的結果犯下降為情節(jié)犯等[23]。這樣可以通過刑法的提前介入來降低危害環(huán)境、損害資源結果的發(fā)生概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對于造成環(huán)境破壞、資源損害結果的犯罪,為了達到及時補救、降低損失的目的,可以考慮增加“恢復性環(huán)境治理措施”的規(guī)定[24],責令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限內恢復破壞的環(huán)境與損害的資源。

        《民法總則》確立的綠色原則與環(huán)境刑法的演進,表明了人類對于環(huán)境的認知升級,未來環(huán)境刑事立法應當繼續(xù)秉持環(huán)境本位的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協同共進。

        (四)英烈人格權益保護的民法規(guī)定與刑法介入

        《民法總則》第185條確立了對英雄烈士人格權益特別保護的條款,即“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條款的立法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是對社會上丑化、詆毀英烈形象與惡意篡改英烈事跡的有力回應。尤其是狼牙山五壯士案、邱少云烈士案等都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爭議,這也凸顯出相關法律制裁上的遺漏與疲軟?!睹穹倓t》對于英烈保護的宣示,對后續(xù)相關法律中規(guī)定具體保護措施乃至刑法的立法都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侮辱罪、誹謗罪的法益保護對象均指向為具有生命的自然人個體,因而侮辱、誹謗英烈的行為難以進入現行刑法規(guī)制中。目前來看,針對英烈人格權益的刑法保護是缺位的,但事實上又確有刑法介入的必要。(1)刑法以保護最為重要的社會關系為己任,而英烈人格權益就屬于最為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無可否認,英雄烈士及其精神,早已獲得全民族的廣泛認可,是中華民族共同記憶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核之一,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部分,已經成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一部分[25]。對英烈名譽權、榮譽權的侵害,不僅僅是對英烈個體利益的侵害,還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犯。這種社會公共利益中飽含著公眾的民族情感與民族精神,最為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2)作為民族記憶與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英烈人物不僅僅具有個體屬性、社會屬性,某種程度上還具有國家屬性,應當受到保護。所以,對于損害英烈人格權益的行為應當進行獨立的刑法保護。(3)盜竊、侮辱、故意毀壞尸體、尸骨、骨灰罪所保護的法益為公眾對于尸體、尸骨、骨灰的虔敬感情[26]。這是刑法對寄托特殊感情載體進行保護的先例。英烈作為社會大眾歷史、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應在刑法保護上占有“一席之地”。

        總而言之,刑法對于侵犯英烈人格權益的行為不應等閑視之,應當為維護民族情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指引價值與保障效用。具體包括以下方面:明確侵犯英烈人權益在法益上的公共屬性,將英烈人格權益的刑法保護條款置于妨礙社會管理秩序一章中;對于嚴重損害英烈人格權益的行為單獨設罪,考慮到現有法條體系的完整性,又考慮到本罪與侮辱國旗、國徽罪的某些共同屬性,可將其置于我國《刑法》第299條之下,設為299條之一;損害英烈人格權益行為的司法認定具有極大的彈性空間,因此,刑法應當對英烈人格權益的保護范圍作出界定,并預設情節(jié)嚴重或者后果嚴重的刑罰阻卻性條件,以合理區(qū)分刑法規(guī)制與民事、行政法規(guī)制的層級。

        四、結語

        通過與民法積極互動,刑法才能保持足夠的生命力和時代敏感性[27],《民法總則》的頒行之于刑法的意義不言而明。一方面,刑法與民法在調整的領域、行為、關系等多有重合及交叉,在《民法總則》頒行后,刑法根據相關規(guī)定自我調適,使自身與民法之間不致因立法的變更而失調;另一方面,民事立法反映的社會問題同樣是刑法所面臨的,民事立法背后的規(guī)范理念同樣也是刑法科學立法所應秉承的,因此,《民法總則》的頒行也會對刑法未來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制度建設,而制度建設能夠得到普遍遵守且長期保持穩(wěn)定的方式就是法制化[28],法制化建設不僅反映在《民法總則》的立法中,也反映在刑法的自我革新之中。在民法、刑法及其他部門法的協調并進、相互配合下,法制化建設必將日益精進,全面深化改革也必將行穩(wěn)致遠。

        [1]郭鋒.民法總則的時代精神和特色[J].財經法學,2017(3):7-9.

        [2]林山田.刑法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1.

        [3]郭雪雯,劉雙陽.民法總則的時代特征與刑法謙抑性:交融與碰撞[EB/OL]. (2017-03-19)[2017-06-20]. http://mp.weixin.qq.com/s/RR9-TTDyAscC3syCvMI2Dg.

        [4]于志剛,于沖.網絡犯罪的裁判經驗與學理思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61.

        [5]江平.民法總則評議[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7(3):5-9.

        [6]王淵,劉傳稿.在個人信息合法保護與合理利用之間尋求平衡[N].檢察日報,2017-03-29(3).

        [7]張新寶.《中國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釋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223.

        [8]李?;?刑法應平等保護非公有制經濟[J].人民檢察,2006(12):12.

        [9]張軍.對非公有制經濟應該實行平等的刑法保護[N].法制日報,2007-09-16(15).

        [10]陳甦.民法總則評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141.

        [11]陳華彬.論我國《民法總則》的創(chuàng)新與時代特征[J].法治研究,2017(3):14-21.

        [12]宋英輝.理性看待刑事責任年齡制度[N].檢察日報,2016-10-24(3).

        [13]郭大磊.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問題之應對——以“惡意補足年齡”規(guī)則為借鑒[J].青年研究,2016(6):51-59.

        [14]張拓.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彈性化之提倡[J].青少年犯罪研究,2017(2):52-58.

        [15]朱本欣.論胎兒生命利益的刑法保護[J].河北法學,2008,26(4):121-124.

        [16]陳洪兵.致胎兒死傷的刑法評價[J].北方法學,2012,6(4):67-75.

        [17]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3.

        [18]馬克昌,盧建平.外國刑法學總論(大陸法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9.

        [19]趙秉志,袁彬.刑法與相關部門法關系的調適[J].法學,2013(9):113-121.

        [20]張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的制定[J].中國法學,2017(2):5-24.

        [21]王勇.環(huán)境犯罪立法,理念轉換與趨勢前瞻[J].當代法學,2014,28(3):56-66.

        [22]趙秉志,陳璐.當代中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立法及其完善研究[J].現代法學,2011,33(6):90-98.

        [23]趙秉志.中國環(huán)境犯罪的立法演進及其思考[J].江海學刊,2017(1):122-132.

        [24]牛忠志.環(huán)境犯罪的立法完善——基于刑法理論的革新[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3.

        [25]楊清剛.運用法律武器,捍衛(wèi)先烈英名——法律專家談“狼牙山五壯士”名譽權案[N].解放日報,2016-08-18(3).

        [26]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077.

        [27]熊雪瑩.刑民互動視野下的刑法問題及對策[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5):124-129.

        [28]鄭飛.全面深改與增強公民法治觀念[J].重慶社會科學,2016(9):15-18.

        (責任編輯: 何曉麗)

        Impactofthegeneralprinciplesofcivillawonthecriminallaw

        XU Yong-wei

        (CollegeforCriminalLawScienc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fter the promulgation of thegeneralprinciplesofcivillaw, its influence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law and the guiding effect of future legislation cannot be ignored. On the one hand, the criminal law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of thegeneralprinciplesofcivillaw, including: differentiate nature of the virtual property to be a specific qualitative guidelines, uphold th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gestures to reset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range,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etc.,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unity and scientific nature of criminal law norms to play the role of social prote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latest legislative ideas and social values embodied in thegeneralprinciplesofcivillawcan also form a guiding guide to criminal law legislation. We should consider the appropriate adjustment of the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o carry out the interests of the fetus′s criminal intervention, to continue the environment-based criminal law to explore and realize the hero′s personality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criminal protection which also helps the criminal law to play a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times and forward-looking.

        generalprinciplesofcivillaw; criminal law; safeguards law; virtual property; green principle

        D924.1

        A

        1671-6922(2017)05-0094-07

        10.13322/j.cnki.fjsk.2017.05.015

        2017-07-05

        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科研基金(3122121F1)。

        徐永偉(1992-),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學。

        猜你喜歡
        民法總則民事行為財產權
        父母能要回被7 歲小孩賣掉的手表嗎
        父母能要回被7歲小孩賣掉的手表嗎
        前夫病逝,必須按照公證遺囑繼承遺產嗎
        伴侶(2021年5期)2021-06-08 11:00:33
        證券期貨行情信息保護的數據財產權視角初探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訴訟離婚代理問題探究
        法制博覽(2018年30期)2018-01-22 15:30:48
        無權處分
        東方法學(2016年6期)2016-11-28 08:03:53
        1949年以前商務印書館股東財產權分析
        民法總則的立法思路
        求是學刊(2015年5期)2015-09-11 01:30:27
        我國民法典總則編應當規(guī)定法例規(guī)則
        求是學刊(2015年4期)2015-07-30 01:33:12
        民法總則如何反映民事權利?
        求是學刊(2015年4期)2015-07-30 01:31:50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东京热|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69| 爱爱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高清专区|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中文| 青春草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成av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无码不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av|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国拍精品av在线观看按摩| 亚洲AV无码成人品爱| 黄片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公布|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亚洲αⅴ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不卡|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天堂影院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久亚洲精品午夜福利|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日本阿v片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粤语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 国产人禽杂交18禁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毛片| 天天综合网在线观看视频| 99成人精品|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波多吉野一区二区三区av| 日韩精品乱码中文字幕|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老熟女免费| 日韩欧美国产亚洲中文|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