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江蘇省東??h白塔埠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222345)
?
關于肉雞大腸桿菌病的探索
張敏 (江蘇省東海縣白塔埠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222345)
大腸桿菌病在實際臨床上是一種常見多發(fā)病,而且致病性大腸桿菌極易與其他病原菌(如支原體)合并感染,也常常繼發(fā)于其他疾病(如新城疫、傳支等疾病)感染之后,由于養(yǎng)殖戶將使用藥物作為控制大腸桿菌的主要手段,并且在實際應用中隨意加大劑量或降低劑量長時間使用的錯誤做法,導致了病原體極易產生耐藥性。每年因大腸桿菌病死亡的肉雞不計其數,經濟損失巨大。為了有效控制大腸桿菌病的發(fā)生,降低養(yǎng)殖戶的損失,本文對大腸桿菌病的發(fā)病原因、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等進行初步探索,并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
大腸桿菌是動物腸道的正常菌,一般不致病,并能合成維生素B和K,產生大腸桿菌素,非致病性大腸桿菌的生長,對機體有利,但致病性大腸桿菌在一定條件下,能使畜禽致病。禽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各種禽類急性或慢性細菌性傳染病,不同品種和各種年齡的雞均可感染發(fā)病。幼雛和中雛對本病最易感,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冬末春初較為多見。
主要有“0抗原”、”k抗原”和“H抗原”3種,是本菌血清分型及鑒別的依據,目前已確定的大腸桿菌0抗原有171種,K抗原有103種,H抗原有60種。大腸桿菌的血清型通常用抗原結構式表示,按0:K:H排列形式。
根據毒力因子與發(fā)病機制的不同,可將與動物疾病有關的病原性大腸桿菌分為五類:產腸毒素大腸桿菌、產內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腸致病大腸桿菌、敗血性大腸桿菌及尿道致病性大腸桿菌。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是一類致人和幼畜腹瀉最常見的病原性大腸桿菌,其致病力主要由黏附素性菌毛和腸毒素兩類毒力因子構成,二者密切相關且缺一不可,初生幼畜被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后常因劇烈水樣腹瀉和迅速脫水死亡,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產類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是一類在體內或體外生長時可產生類志賀毒素的病原性大腸桿菌,產類志賀毒素的大腸桿菌可致豬的水腫病,以頭部、腸系膜和胃壁漿液性水腫為特征,常伴有共濟失調、麻痹或驚厥等神經癥狀,發(fā)病率低但致死率很高。
1.4.1 病原方面 血清型眾多,不同地區(qū)存在不同的優(yōu)勢血清群,大腸桿菌抗原結構復雜,由菌體抗原夾饃抗原和鞭毛三部分組成。目前,已知抗原可組成大量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造成國內不同地區(qū)都有其獨立的優(yōu)勢血清群,是在同一地區(qū)不同養(yǎng)殖場血清型相差也較大,甚至在同一雞場同一雞群也可存在多個血清型。由于不同血清型之間的抗原交叉保護力較弱,所以不可能制備一種能夠覆蓋所有血清型的超廣譜的疫苗,而且大腸桿菌的免疫原性不強,因此即使是菌苗質量良好,血清型對應的滅火菌苗,在生產中實際應用時,免疫效果也不十分理想。
1.4.2 疾病影響 免疫抑制性疾病影響我國家禽抑制性疾病感染非常普遍,免疫抑制性疾病會造成機體整個防御系統(tǒng)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局部免疫受損,導致免疫抑制或免疫低下,增加了對大腸桿菌的易感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或使用毒力偏強的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造成法氏囊的損失,淋巴細胞減少,分化成熟受阻,導致免疫抑制。使用由非SPF雞胚生產的活疫苗,也可能導致馬立克氏病病毒MDV,雞傳染性貧血病毒亞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癥病毒和呼腸弧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
1.4.3 藥物的使用抗菌藥 抗菌藥的不正確使用,往往把使用藥物當作為控制大腸桿菌的主要手段。但藥敏試驗普及率低、用藥盲目性大,且在實際生產中有時用藥不合理,如隨意加大劑量或低劑量長期使用,投藥途徑不當,不注意輪換用藥,造成大腸桿菌產生耐藥性,導致藥效下降甚至無效,藥物控制難度增大,另外藥物的濫用造成機體內的微生物菌群的失調也是大腸桿菌的一個常見誘發(fā)因素。
1.4.4 飼養(yǎng)管理 飼養(yǎng)理水平差,環(huán)境污染嚴重,應激因素長期存在肉雞大腸桿菌病是一種條件性疾病。惡劣的外界環(huán)境條件和各種應激因素都能促進該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如氣候突變,寒冷,悶熱,通風換氣不良,氨味濃度過大等應激因素,使雞群抗病力減弱,各種病原微生物乘機侵入,引起機體發(fā)病。
2.1.1 雛雞特點 按常規(guī)是指0~3周齡的育雛保溫期,最早發(fā)現有大腸桿菌病理特征的雛雞是8日齡,調查其發(fā)病史,雞群早在3日齡就有零星發(fā)病,死亡,體瘦,吃料少等特點,用過慶大霉素,口服糖2000后,病情減輕。預防大腸桿菌病要注意兩點:(1)創(chuàng)造干燥環(huán)境:應從育雛準備開始,做好雛雞入棚前后的消毒,特別是墊草衛(wèi)生,可用熏蒸法,陽光直射法,調整好地面溫度,離地面20cm內,溫度要保持在35度左右,創(chuàng)造干燥衛(wèi)生的環(huán)境,清新通風的空氣。(2)切斷病從口入的途徑:雛雞入舍后,應口服少量的抑菌藥,如慶大霉素,每只雞2千單位,抑制卵黃感染,過量會使雛雞腎臟,肝臟負擔過重,排泄增加,飲水量大,甚至是稀便,料中添加VB片增加輔酶的催化作用,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2.1.2 中雞特點 是指3周后,常見脫溫后3~5d發(fā)現雞群吃料少,出現死亡,由2~3只/d增加到5~8只/d。在3周齡前后由于接種疫苗次數多,消毒方面又欠缺,生怕消毒藥殺死了疫苗,又怕用藥影響了免疫效果。然而只注意喂料,飲水,再加上換2號料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消化道的反應。一旦出現免疫缺陷或免疫失敗就會導致混合感染的發(fā)生,死亡數量增加,從而第二個死亡高峰。具體方法應選用大腸桿菌多價苗,口服0.5ml/只為一個免疫接種量,在脫溫后集中精力防備病毒類傳染病,做到防疫消毒互不影響。其次是常消毒,在大棚內噴霧消毒,可選用百毒殺1:1000噴霧,力爭霧點0.01ml;口服用雙碘霸王1:3000飲水2h。
2.1.3 成雞特點 是指一般商品代肉仔雞到5周齡。在換料過程中常出現死亡,也成為第3個死亡高峰,不少養(yǎng)雞戶在此期間損失慘重。有的用藥兩三天死亡仍然增加,導致提前出欄,保本處理,追其發(fā)病原因,除大腸桿菌感染外主要原因有:消毒方法不當,影響新城疫法氏囊病毒類接種疫苗的防疫效果。防疫程序不合理,方法不當,又有不當又有細菌而致混合感染。大棚內濕度大,關照強,氨氣超標,通風差,悶熱時間長,換料方法不當,應激反應大,而影響正常的抵抗力,使大腸桿菌泛濫致病。
大多可見口、鼻腔充滿粘液;有的心腔有壞死點,心包積液,心包囊壁有黃灰色纖維性蛋白滲出物;大多肝臟腫大,呈赤紅色或灰黃色,表面有出包點和點狀白色壞死灶,有的表面有一層白色纖維性滲出物;膽囊腫大,充滿膽汁,卵黃吸收不良,為黃綠色泥土樣或混有干洛樣顆粒物,蛋黃液稀薄呈黃綠色;小腸黏膜出血,中段變粗,盲腸扁桃體出血。
根據理論抽樣,本文選擇在參與社區(qū)治理之初規(guī)制、規(guī)范和認知合法性均缺乏的LL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LL)作為案例。作為純粹的“草根”(自下而上發(fā)起成立的)社會組織,LL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致力于推動中國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的民間機構。從志愿團隊身份到企業(yè)法人身份,再到合法社會組織身份,并成為行業(yè)標桿組織,其合法化路徑與行動策略顯示出社會組織自下而上獲得合法性的完整過程,較好地排除了組織資源、政治聯系等其他因素對社會組織合法化進程的影響。
2.2.1 急性敗血型 常見明顯癥狀而突然死亡。種雞由于腹膜炎等引起卵巢或輸卵管的污染而引起蛋內的感染及卵殼的糞便污染引起蛋外的污染,導致虛弱雛雞或初生雛雞的大腸桿菌性敗血癥。
2.2.2 卵黃性腹膜炎 病雞外觀腹部膨脹,腹腔及腹腔器官表面附著多量黃白色滲出物,各器官發(fā)生黏連。腹腔中彌漫浸潤著破裂的蛋黃液。蛋黃液凝固,或彌漫發(fā)生腹膜炎使腸粘連。
2.2.3 臍炎 幼雛臍部受感染時,臍帶不發(fā)炎。雞胚或幼雛會早期死亡,卵黃囊不吸收或吸收不全,囊壁充血,出血,內容物黃綠色,粘稠或細胞水樣、膿樣,甚至卵黃內為膿血性滲出物,臍孔開張,發(fā)紅,腫脹。
2.2.4 氣囊炎 5~12周齡的雛雞多發(fā),表現為輕重不一的呼吸道癥狀氣囊混濁增厚,囊腔內常含有白色的干酪樣滲出物。
2.2.5 全眼球炎 單側性的失明癥散發(fā),先眼瞼腫脹、流淚,開始失明,然后瞳孔變渾濁,再呈現眼角膜混濁眼球萎縮。
2.2.6 輸卵管炎 1~2月齡可見輸卵管明顯增粗,內積黃白色干酪樣滲出物。成年產蛋雞可見輸卵管局部高度擴張,內積異形蛋樣滲出物,表面不光滑,切面呈輪層狀;輸卵管黏膜充血粗厚。
2.2.7 關節(jié)滑膜炎 多見于膝關節(jié),關節(jié)腫脹,周圍組織充血腫脹,關節(jié)中積有黃色粘稠液。
2.3.1 選用大腸桿菌敏感藥物 使用頭孢噻呋鈉水溶性粉劑,1次/d于早上集中飲用,連用4d。飲水中加入黃芪多糖,連續(xù)飲水4~5d。
2.3.2 加強飼養(yǎng)管理,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和消毒工作 進出雞場的車輛和人員要嚴格控制,并且嚴格消毒后才能雞場和雞舍,特別是運輸雞蛋的車輛。沒有注射后的第3天,噴霧消毒1次/d,戊二醛、二氧化氯、過氧乙酸等消毒劑要交替使用。
2.3.3 控制該疾病防重于治 預防需從種雞開始。因大腸桿菌耐藥性強,發(fā)生大腸桿菌病時最好做藥敏試驗,選擇敏感的抗生素輔以對陣治療。目前較敏感的藥物有: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金霉素、氨芐青霉素、頭孢類和磺胺類藥物等。在防治本病時,有條件的地方應進行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在沒有條件的地方選用過去本場少用的藥物進行全群給藥,可收到滿意效果。
[1] 李峰, 王益軍. 畜禽主要疾病診治手冊[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04.11.
[2] 張宗軍. 肉雞現代高效規(guī)模養(yǎng)殖技術[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8.
[3] 王坤, 樂濤. 動物微生物[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07.2.
[4] 賀生中 , 李榮譽, 裴春生. 動物藥理[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 2011.3.
[5] 陳杖榴. 獸醫(yī)藥理學[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01.8.
[6] 高崧, 瞿國潤, 唐一鳴等. 我國部分地區(qū)105個禽病源性大腸桿菌的藥敏試驗[J]. 中國預防獸醫(yī)學報, 1998.6.
[7] 常新耀, 謝紅兵等. 雞大腸桿菌的生化特征致病性及藥敏試驗[J].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08, 36(11): 4536-4538.
[8] 孫協(xié)軍, 陳琴琴. 六安市雞大腸桿菌的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J]. 畜牧與飼料科學, 2008(5):43-45.
[9] 白同臣, 曲海波, 吳金. 雞大腸桿菌的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J]. 黑龍江畜牧獸醫(yī), 2007(9); 78-79.
[10] 王雙山, 張敬禮, 劉定昌等. 肉雞大腸桿菌的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J]. 河南農業(yè)科學, 2003(6): 43-44.
(2017–06–28)
S858.31
A
1007-1733(2017)11-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