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代軍隊數(shù)量的爭論一直不斷。比如四十萬趙軍被坑殺的長平之戰(zhàn),爭議太大而且軍隊編制也缺少明確記載。淝水之戰(zhàn),苻堅雖然動員了八十多萬人,但淝水之戰(zhàn)前線根本沒那么多人。那么,古代戰(zhàn)場上是否真有百萬大軍?
關于中國古代戰(zhàn)爭規(guī)模最大,同時也格外詳盡的記載,莫過于隋煬帝遠征高句麗的那支百萬大軍了?!胺惨话僖皇f三千八百人,號二百萬,其饋運者倍之?!碑斎?,對于這個記載,質(zhì)疑的聲音從來就沒停過。
那么,隋煬帝真的為了征服高句麗而動員了一百多萬人去打仗嗎?
不妨讓我們從能不能和有沒有兩個角度進行一次分析。首先,分析能不能,即隋帝國真的能拿出一百萬軍隊嗎?
這就要看看隋帝國的疆域與人口了。畢竟一個國家的疆域和人口體現(xiàn)了這個國家的實力,沒有強大的國力也撐不起巨大的軍隊。
隋朝自滅南陳后,疆域東起遼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據(jù)交趾,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又吞并林邑,國土面積達427萬平方公里;后在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吞并吐谷渾,疆域達到極盛,國土面積約為467萬平方公里。
從人口上看,以《唐會要·卷八十四》記載,“隋開皇中。有八百七十萬(戶)?!倍髽I(yè)年間,根據(jù)《隋書·卷二十九》:“大凡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痹谵r(nóng)業(yè)社會,人口數(shù)量是社會財富的保證,也是兵源的重要來源。即使按照漢代15戶一兵的習慣,隋帝國的人口拿出五十萬正規(guī)軍也綽綽有余。
而眾所周知,隋朝實行府兵制,可謂寓兵于民,動員率很高?!端鍟咦姹炯o》記載:“合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八千,皆受晉王節(jié)度。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shù)千里?!睆闹锌梢钥闯觯宄鯙榱私y(tǒng)一南北,就動用了五十一萬士兵部署在長江沿線。
除了府兵以外,大業(yè)八年(公元612年),隋煬帝又募民為驍果,以折沖郎將、果毅郎將領之,分置左右雄武府,以雄武郎將、武勇郎將為正副長官,上隸左右備身府。在軍隊來源中又多了一項新選擇。所以根據(jù)以上的人口與疆域,隋帝國拿出百萬軍隊是沒問題的。
圖為隋煬帝征戰(zhàn)高句麗
那么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隋煬帝征討高句麗有沒有一百萬人?
《資治通鑒》說法是“大業(yè)八年:壬午,詔左十二軍出鏤方,長岑、溟海、蓋馬、建安、南蘇、遼東、玄菟、扶馀、朝鮮、沃沮、樂浪等道,右十二軍出黏蟬、含資、渾彌、臨屯、候城、提奚、蹋頓、肅慎、碣石、東施、帶方、襄平等道,駱驛引途,總集平壤,凡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二百萬,其饋運者倍之?!?/p>
《隋書》則記載了左十二軍的行軍路線與編制,這就為考察隋軍的具體數(shù)量有了參考。關于隋朝一個軍的構成,《隋書》記載:“每軍大將、亞將各一人。騎兵四十隊。隊百人置一纛。十隊為團,團有偏將一人?!植阶浒耸牐譃樗膱F。團有偏將一人?!渭拜w重戎車散兵等,亦有四團?!?/p>
可見,隋軍每個軍有四個騎兵團(而且都是具裝重騎兵),每個騎兵團一千人,四個步兵團每團兩千人,還有四個輜重團,僅步騎兵就一萬兩千人,還不包括輜重散兵。根據(jù)《隋書李渾傳》記載,每軍兩萬余人。說明輜重散步人數(shù)大概八千人左右,編制接近步兵團。
隋煬帝總動員了正規(guī)軍的二十四個軍,編制上就有四十八萬人。而且總人數(shù)還要加上御營和水軍。其中來護兒率領水軍登陸時,根據(jù)《資治通鑒·隋紀五》記載,“簡精甲四萬”。此外,還又有發(fā)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镩手三萬人的記載。
隋煬帝的御營是直轄禁衛(wèi)軍,設有十二衛(wèi),每衛(wèi)置大將一人。《隋書·禮儀三》記載,“分隸內(nèi)外前后左右六軍”,如果御營編制和其他二十四軍類似。那么隋煬帝所動員的正規(guī)軍兵力應該在七十萬左右。
那么,在鴨綠江前線的軍隊人數(shù)又如何呢?根據(jù)雙方記載,鴨綠江一線,隋軍陸軍共有九個軍團,共計三十萬五千人。根據(jù)士兵不堪重負、埋掉糧食的記載來看,一部分學者認為這九支軍團是原來左12軍重組結果,所以三十萬五千人以作戰(zhàn)士兵可能性更大。加上來護兒部的水軍,即不到四十萬。
可見,隋帝國第一次征討高句麗,實際兵力沒有達到百萬。但是從戰(zhàn)兵規(guī)模和軍隊編制上看,相比爭議巨大的長平之戰(zhàn)、后世的永樂北伐,還有薩爾滸之戰(zhàn),其規(guī)模都是空前絕后的。同樣,這種大規(guī)模的遠征,對國力的消耗和后勤壓力也是空前絕后的。
由于大量的勞動力被抽調(diào),糧食儲備在運輸中被消耗,造成了國家的劇烈動蕩。軍民不堪重負,要么餓死、要么被治罪、要么逃亡、要么反抗。最終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隋帝國也就此崩潰。而隋朝巔峰時的890萬戶,到唐朝建立時僅剩150萬戶。所以說,中國古代確實有動員百萬級別戰(zhàn)士的勢力。這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但是真有統(tǒng)治者,不考慮實際而動員百萬級別的大軍,其后果就也很可怕了。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動員百萬大軍同時也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隋朝三征高句麗卻始終不能將遼東拿下,原因在于天氣的限制。遼東在春夏受降雨影響道路泥濘,部隊的開進以及后勤的供應都受到影響。東北天氣寒冷,到十月份就基本不能打仗。真正能夠用兵的實際上就只有秋天兩個月左右的窗口期,這就要求隋軍能速戰(zhàn)速決。
高句麗就是明白這一點,利用地形大修各種堡壘要塞來耗時間,只要抗到寒潮一來,隋軍就不得不撤兵了。后來唐朝能滅高句麗關鍵還是從海上運兵直接攻進敵人腹地才成功的。
那么為什么古代戰(zhàn)場上將軍不容易死?一般戰(zhàn)爭中,將軍是全軍的重點保護對象,越高級別的將軍越是如此。因為一旦將軍戰(zhàn)死,軍隊里又不能立即任命出新的將軍,整支軍隊就會指揮不靈,這也是為什么將軍不能戰(zhàn)死的首要原因。
士兵的保護起了決定性作用。為了能有效保護將軍,除了給將軍穿上結實的裝備外,一般身邊還要保留衛(wèi)隊,并且全軍主帥通常不可以親自上陣殺敵(騎兵將軍一般是需要帶隊沖鋒的,主要是因為移動速度比較快,把將軍自己丟下一是指揮失靈二是對將軍來說更危險,即使上陣殺敵的將軍也是全軍重點保護對象)。
不僅如此,將軍的指揮中樞要嚴密設防,盡量不能讓對方找到破綻,而交戰(zhàn)中需要抓的一個重要機會就是去攻擊敵方的指揮中樞,一旦打破指揮中樞斬殺或者俘虜對方的將軍基本就可以宣告本次戰(zhàn)斗勝利了。
在一場戰(zhàn)斗中,將軍的任務是合理配置自己能掌握的資源,以盡量小的代價完成戰(zhàn)斗任務,不一定要用個人武力來體現(xiàn)自己的能力,而且一般來說指揮調(diào)度比起打架來要困難得多,所以不會因為將軍打架不夠厲害士兵就不服。
順便說一句,將軍不容易死是相對士兵而言,總的來說別犯大的錯誤無論是勝是敗活著回去的機會還是很大,但是比起其他的官職將軍還是一個很危險的職業(yè),打的仗多了總有可能遇險,曹操在傳記記載中就曾經(jīng)多次遇險。兩河流域古代也有發(fā)達的文明,國王也常常需要統(tǒng)兵打仗,戰(zhàn)死的國王并不少,一般認為主持編纂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烏爾納木國王就是戰(zhàn)死沙場的。
武將上場單挑只是說書人的最愛,而不是真實的戰(zhàn)爭。古代戰(zhàn)場講究的是陣型(騎兵講究突擊),除了很少以勇力聞名的角色(常遇春估計算一個),多數(shù)情況下領軍大將都是坐鎮(zhèn)中軍調(diào)度,沒那么容易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