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嬌
(安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從詩歌看唐人對武則天的評價
——兼論唐詩的自由品質(zhì)和現(xiàn)實精神
盧嬌
(安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武則天的功過是非歷來備受爭議,但前人的研究多基于歷史典籍或小說、戲曲、影視作品,而詩歌卻未受到重視。唐代詩歌對武則天持普遍歌頌的態(tài)度,這與唐文、唐史有所不同,也與后世詩歌存在很大差異。究其原因,一是詩歌不同于公文,與政治關系相對疏遠,更多地反映了詩人的本真情感;二是唐代武則天形象還未經(jīng)過后代史學家和理學家的歪曲;三是唐詩并不關注武則天那些沒有現(xiàn)實借鑒意義的私生活。唐代關于武則天的詩歌體現(xiàn)了唐詩可貴的自由品質(zhì)和現(xiàn)實精神。
武則天;評價;唐詩;自由品質(zhì);現(xiàn)實精神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功過是非歷來備受爭議。對此,許多學者都曾撰文作過分析,代表性的如《中國文學中的“武則天現(xiàn)象”》,[1]依據(jù)唐宋以來小說、戲曲、當代影視劇作對武則天形象的塑造,考察了歷代對武則天的態(tài)度?!稓v代對武則天的評價》[2]則依據(jù)歷代史學典籍,探討了各個時期對武則天的不同評價及其原因?!墩摴湃说奈鋭t天地位觀》[3]也以史學文獻為線索,分析歷代對武則天身份的定位。當然,史學上對武則天的評價由于標準不同結(jié)論會有很大差異,當代著名史學家吳晗就曾提出評價武則天應依據(jù)唐人對她的態(tài)度,而不應該相信宋以后的傳統(tǒng)看法。[2]然而即便在研究唐人對武則天的態(tài)度時,也都未將唐代詩歌列為考察對象,致使材料不夠豐富全面,研究分析不夠立體,甚至結(jié)論也出現(xiàn)一些偏頗。因此,有必要考察相關的唐詩來了解唐人對武則天的認識。
早在身為皇后時,武則天就參與政事,①并且處事得體,常能稱高宗旨意,與高宗一起受到了文人的歌頌。盧照鄰于高宗總章二年(669)寫下了《中和樂九章》,[4](P141)其《歌中宮第五》全詩均為歌頌武后之辭:“祥游沙麓,慶洽瑤衣。黃云晝聚,白氣宵飛。居中履正,稟和體微。儀刑赤縣,演教椒闈。陶鈞萬國,丹青四妃。河洲在詠,風化攸歸?!盵5](P47)詩寫武后履行正道、持守沖和的性格,是舉國的楷模、后宮的榜樣,具有后妃之德。特別是她還“陶鈞萬國”,治理天下?!犊偢璧诰拧酚衷唬骸懊髅魈熳淤馐サ?lián)P,穆穆皇后兮陰化康?!盵5](P48)對武后的總體評價是具有女性的一切美德。對于渴求仕進的詩人來說,迎合最高統(tǒng)治者心理寫下一些阿諛之辭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對武后“陶鈞萬國”的公然贊美,反映了在武后參與政事多年后,朝野上下對其行政能力的認可,也體現(xiàn)了當時政治觀念的開放,對女性參政持接受態(tài)度。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在武則天身上,寄托著那些像盧照鄰一樣才高位卑者的希望。
武則天正是在參政過程中逐步擴大了自己的權力,以至后來將群臣的生殺予奪甚至于太子的廢立大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武則天次子李賢的《黃臺瓜辭》就是一個例證:“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盵6](P67)據(jù)《舊唐書·承天皇帝倓傳》,武則天為奪取政治大權“鴆殺孝敬”,很快又立雍王賢為太子,“賢每日憂惕,知必不保全,與二弟同侍于父母之側(cè),無由敢言。乃作《黃臺瓜辭》令樂工歌之,冀天后聞之省悟,即生哀愍”。[7](P3385)雖然關于孝敬皇帝李弘的死因,司馬光認為難以確定,但這首詩歌卻流傳下來,被《全唐詩》收錄。此詩反映了武則天善弄權術,具有鐵一般的手腕,為執(zhí)掌政治大權甚至連親生兒女也不放過,也說明了她在高宗晚年即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威。
成書于玄宗時期的《朝野僉載》,記載了許多武則天時期的逸聞軼事,其卷四收錄了兩首嘲諷武則天用人政策的民間歌謠:
則天革命,舉人不試皆與官,起家至御史、評事、拾遺、補闕者,不可勝數(shù)。張鷟為謠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杷推侍御史,椀脫校書郎?!睍r有沈全交者,傲誕自縱,露才揚己。高巾子,長布衫。南院吟之,續(xù)四句曰:“評事不讀律,博事不尋章。面糊存撫使,瞇目圣神皇?!彼毂昏送朴芳o先知捉向左臺,對仗彈劾,以為謗朝政,敗國風,請于朝堂決杖,然后付法。則天笑曰:“但使卿等不濫,何慮天下人語?不須與罪,即宜放卻?!盵8]
此處兩首歌謠后均為《全唐詩》所收。它反映了武則天為收攬人心濫授官職的現(xiàn)象:舉人可以不試直接為官,以致官員泛濫,而這些人又大多不學無術,不堪任選。歌謠甚至直接嘲諷武則天“瞇目”糊涂。武則天改革科舉,開創(chuàng)殿試,不論出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常為后世贊賞,但這難免會出現(xiàn)用人過濫的現(xiàn)象。不過從這兩首歌謠的背后我們?nèi)钥煽闯觯阂环矫?,當時文禁松弛,整個文化和輿論環(huán)境都比較寬松,士人對政治有信心,有參與的熱情,才會出現(xiàn)此類諷諭時事的歌謠,它體現(xiàn)為一種善意的規(guī)勸,對革除弊政的期待,而非否定性的批判。另一方面,武則天在直接面對這樣的嘲諷時,不是大發(fā)雷霆,而是表現(xiàn)出莫大的寬容,體現(xiàn)出處于封建社會上升期君主執(zhí)政的自信心和“觀政聽謠”的胸襟氣度。當然,還有一些歌謠,諸如“紅綠復裙長,千里萬里猶香”,[6](P10015)或出于武則天支持者,或出于其敵對者,在特定時期被故意散播,具有政治傳言的性質(zhì),是政治斗爭的產(chǎn)物,完全不能體現(xiàn)普通文人對武則天的真實情感。
武則天改制后,出于對文學的愛好和宮廷文化生活的需要,延續(xù)了初唐帝王熱衷的宮廷詩歌唱和活動,由此保留下來大量的應制、侍宴、扈從之類的詩歌。葛曉音曾將初唐宮廷詩的發(fā)展線索概括為箴規(guī)型——頌美型——娛樂型的順序,[9]而武則天時期正是頌美型詩歌獨步詩壇之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武則天的好大喜功,用各種形式來宣揚自己政權“順應天意”、君主權威至高無上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是當時宮廷文人集體的有才無德、阿諛諂媚的現(xiàn)狀。所以像杜審言“圣后乘乾日,皇明御歷辰”(《大酺》)、李嶠“配極輝光遠,承天顧托隆”(《皇帝上禮撫事述懷》)、“帝澤傾堯酒,宸歌掩舜弦”(《奉和天樞成宴夷夏群僚應制》)、陳子昂“大君忘自我,應運居紫宸”(《奉和皇帝上禮撫事述懷應制》)、閻朝隱“常愿粉肌骨,特答造化功”(《侍從途中口號應制》)、韋承慶“大造乾坤辟,深恩雨露垂”(《直中書省》),等等,這類歌功頌德和感念皇恩的詩歌相當普遍。
武則天死后,崔融和宋之問都寫了挽歌。崔融《則天皇后挽歌二首》:“宵陳虛禁夜,夕臨空山陰。日月昏尺景,天地慘何心。紫殿金鋪澀,黃陵玉座深。鏡奩長不啟,圣主淚沾巾?!薄扒暗钆R朝罷,長陵合葬歸。山川不可望,文物盡成非。陰月霾中道,軒星落太微。空馀天子孝,松上景云飛。”[6](P764)宋之問《則天皇后挽歌》殘句:“象物行周禮,衣冠集漢都。誰憐事虞舜,萬里泣蒼梧?!盵10](P436)另有《則天挽歌》殘句:“還應鼎湖劍,千載忽周歸。”[10](P437)崔融和宋之問都因文才得到任用,在武則天時期都曾名噪一時,則天死后皆因屈事二張事被貶,可以說他們的命運都與武則天息息相關,因而其所作挽歌并非出于歌功頌德,也不是挽歌應景應情的需要,而是滲透自己的感情。崔融的第一首挽歌渲染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傷氣氛,表達了“圣主”中宗的悲慟和孝敬,也流露出詩人自己的沉重哀傷;第二首表現(xiàn)了武則天顯赫的政治生涯結(jié)束后,最終選擇放棄武周天子的名分,回到高宗皇后的位置,與其合葬乾陵。正是因為這一選擇,使得其與中宗母子情分未絕,得享天子之孝。該詩寫出了武則天的千秋功業(yè)、無奈的選擇和最終圓滿的結(jié)局,也體現(xiàn)了詩人對武則天的無限敬佩及對其最后選擇的由衷贊賞與欣慰,與其《則天大圣皇后哀冊文》中“英才遠略,鴻業(yè)大勛,雷霆其武,日月其文”流露的感情一致。[11](P2226)雖然崔融的挽歌詩與其哀冊文都是應制而作,但從《舊唐書》卷九四《崔融傳》所說“(崔融)撰哀冊文,用思精苦,遂發(fā)病卒,時年五十四”的事實來看,他“是懷著對已故女皇無盡的愁思哀苦來撰寫女皇的哀悼文章的,最后哀慟至死”,[12]其感情不可謂不真摯,哀慟也是出自肺腑。宋之問的挽歌詩更是擺脫了應制的約束,完全體現(xiàn)了真實的自我感情。他將武則天比作“虞舜”,將自己比作曾事虞舜的娥皇、女英,二女因大舜死葬于蒼梧之野而痛哭流涕,淚下沾竹,自己如今也因武后之死而泣于萬里之外的“蒼梧”。當時詩人因受二張牽連而被斥竄廣西瀧州,正是在貶謫途中聞訊寫下這兩首挽歌。胡可先先生曾將唐代挽歌分為三類,一類是供喪葬時演奏的,一類是鐫刻在墓志蓋或墓志中的,一類僅是表現(xiàn)哀悼之情的。[13]無疑,宋之問的挽歌詩屬于后者,當時他已無奉承武則天之必要,并且一連寫下兩首挽歌,不僅在詩中表達了對武則天的沉痛哀悼和深深懷念,也流露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完全是真實意愿的反映。
可見,武則天很早就表現(xiàn)出政治方面的天賦,也曾因鐵的手腕成為李唐宗室的噩夢,但以李賢為代表的武則天的子嗣們在母親在世時,卻只能懷抱著敬畏的心情,如履薄冰地屈服于母親的威嚴之下。武則天死后,中宗一方面還未走出之前驚懼的心理,一方面出于孝道和感念母親禪讓的恩德,故對武則天表現(xiàn)出十分的敬重。而像崔融、宋之問那樣在武則天一手提拔下走上政治舞臺的新興文人大多是武則天的堅定擁護者,他們真心懷念這位引領自己走上仕途、給自己帶來榮耀的女主。由此反觀那些頌美武則天的宮廷詩,雖不能否認有類于楊再思“以為蓮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蓮花”、崔融《和梁王眾傳張光祿是王子晉后身》這樣純粹出于阿諛獻媚的無聊之辭,但多數(shù)不能這樣簡單對待,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他們?nèi)玺~得水、君臣遇合的幸運,以及身逢盛世的滿足感。不可否認,武周時期的一些詩歌,是在較為凝重的氣氛中歌頌,如宋之問“芳聲耀今古,四海警宸威”(《松山嶺應制》)、“昔恃山河險,今依道德淳”(《奉和幸神皋亭應制》),在“塵銷清蹕路,云濕從臣衣。白羽搖丹壑,天營逼翠微”、“霜戈凝曉日,云管發(fā)陽春。臺古全疑漢,林馀半識秦”的自然景致的描繪中突然插入頌詞,刻意的痕跡較為明顯。而在一些重大禮儀場合,如拜洛受圖、登基大典、天樞建成這些莊重時刻所作的應制詩歌,其頌美之辭多因形勢所需。對于此類詩歌,我們自然不能將之作為考察詩人對武則天真實態(tài)度的依據(jù)。但是,在武周后期絕大多數(shù)的應制詩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氣氛更加輕松愉悅,情懷更加喜慶歡愉,君臣之間的等級尊卑關系被淡化,于是對君主單方面的頌揚被君臣共享歡樂的情懷所取代。如:“老臣預陪懸圃宴,余年方共赤松游”、“周王久謝瑤池賞,漢主懸慚玉樹宮”、“五百里內(nèi)賢人聚,愿陪閶闔侍天文”、“對酒鳴琴追野趣,時聞清吹入長松”、“微臣獻壽迎千壽,愿奉堯年倚萬年”(分別見狄仁杰、姚崇、閻朝隱、武三思、于季子《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愿奉南山壽,千秋長若斯”(魏元忠《銀潢宮侍宴應制》)、“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杜審言《守歲侍宴應制》)。這已超越了對君主個人品行、圣德的評價,關注的是眼前具體的歡宴場景,抒發(fā)的是自身春風得意的真實感受,自然地流露出對當下盛世的贊美,當然也反映了他們對武則天“志宏貞觀,政啟開元”的政治能力的肯定。
玄宗即位后,開始貶抑武則天,先天二年(713)“令毀天樞”。洛陽尉李休烈賦詩《詠銅柱》:“天門街里倒天樞,火急先須卸火珠。計合一條絲線挽,何勞兩縣索人夫。”[6](P1211)諷刺武則天政權的脆弱和短暫。②這也表明玄宗對武則天否定態(tài)度之徹底堅決,否則李詩不至如此輕慢。這一方面是由于武則天曾殺害玄宗生母,另一方面恐與此前武氏家族及太平公主亂權有關。開元四年(716)玄宗又降武則天“圣后”之稱,改為“則天皇后”,又改高宗廟內(nèi)“天后圣帝武氏”為“則天皇后武氏”。這也傳遞出一種信息,對武則天皇帝身份的否定。但開元七年(719)張說所撰《享太廟樂章》中用以享高宗的《鈞天舞》,對武則天的措辭又超越了一般對皇后的評價,稱高宗“合位媧后,同稱伏羲”。[6](P918)“媧后”顯然指武則天。而伏羲、女媧兩個獨立的創(chuàng)世大神,在漢以前的傳說中,女媧的地位似乎更高,西漢后期以來,二者才逐漸被附會成對偶神。[14]雖然由獨立神演變?yōu)榉酥蓿畫z的地位似乎有所下降,但從北宋時對包括伏羲、女媧在內(nèi)的三皇的祭祀情況來看,女媧與伏羲在唐代也應是享受同等祭祀待遇的。③并且,據(jù)詩中“合”、“同”二字,高宗與武后的關系,應像傳世的唐代伏羲女媧圖一樣,是合為一體的。女媧亦皇亦后的特點最能詮釋武則天的歷史身份。由此可見,雖然中宗尊奉武則天旨意去其帝號,玄宗更是曾進一步降其尊號,但最遲在開元七年又公開承認了其天子身份,總體上肯定了武則天。這種轉(zhuǎn)變可能與玄宗認可武則天的施政綱領和寵幸武惠妃有關。
既然最高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如前所述,那么在眾多以詩歌名世的文人心中,武則天時期是讀書人的黃金時期,是他們心中的理想時代。李白和杜甫都曾在詩中表現(xiàn)出對武則天贊頌的態(tài)度。李白《竄夜郎于烏江留別宗十六璟》有云:“君家全盛日,臺鼎何陸離。斬鰲翼媧皇,煉石補天維?!盵6](P1789)宗璟為李白的妻弟,詩中稱贊宗璟出身名門,祖父宗楚客不僅是武則天從姊之子,還曾輔佐女皇。這里將武則天直接稱作“媧皇”,其從事的是類于煉石補天、造福蒼生的偉大事業(yè),對武則天充滿了崇敬。盡管詩中有對宗璟客套抬高的成分,但也說明輔佐武則天被普遍地當作一種榮耀。其《上云樂》一詩又曰“中國有七圣”,[6](P1689)即指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可見,在李白眼中,武則天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
杜甫也有詩提及武則天,《八哀詩·贈秘書監(jiān)江夏李公邕》:“往者武后朝,引用多寵嬖。否臧太常議,面折二張勢。衰俗凜生風,排蕩秋旻霽。忠貞負冤恨,宮闕深旒綴?!盵6](P2357)此詩寫于玄宗天寶六年(747),謂武后朝張昌宗與張易之兄弟擅權。孤立而言似乎純粹是對武后的尖銳指責,但結(jié)合全詩則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該詩為痛悼李邕之遭讒致死而作,首嘆才人凋謝,次敘其書法造詣、學貫天人,繼敘其聲價之重、好施之情,又傷其遭逢不偶。接著往事再提,追憶李邕在武后和睿宗朝的事跡,表現(xiàn)其立朝風節(jié),但如此正直之人竟在玄宗朝遭小人陷害致死。④詩人認為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正是“宮闕深旒綴”,天子身居九重,耳目壅蔽,當然這也是出于對時政的擔憂。相形之下,武后雖寵幸二張,但李邕并未因“面折二張勢”⑤(“否臧太常議”為睿宗朝事)而觸怒天顏,更未因此招致殺身之禍。詩句的重心不在武后朝的“引用多寵嬖”,而在玄宗朝的“宮闕深旒綴”。故深析全詩后可知,杜甫一方面承認武后晚年確有引用寵嬖的過失,但同時也任用了許多忠直之臣并對他們有所保護,故遠不及玄宗晚年的耳目壅蔽。正如其《狄明府》一詩所說:“汝門請從曾翁說,太后當朝多巧詆。狄公執(zhí)政在末年,濁河終不污清濟?!盵6](P2367)《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也謂:“太后當朝肅,多才接跡升?!盵6](P2515)杜甫對武則天總體上是肯定的,特別是在用人方面。這從其《贈蜀僧閭丘師兄》更可見出:“惟昔武皇后,臨軒御乾坤。多士盡儒冠,墨客藹云屯。當時上紫殿,不獨卿相尊。”[6](P2307)此詩寫于肅宗上元元年(760),清晰描繪了武后當政時文人墨客受到禮遇、名傾望重的現(xiàn)象。正是在那樣的背景下,“吾祖詩冠古,同年蒙主恩”,⑥其祖父杜審言也曾受到武后的召見和擢拔。言語之間,對祖父的經(jīng)歷感到萬分榮耀,對武則天心存敬重和感恩,對那個時代滿懷憧憬。
晚唐李商隱也有詩詠及武則天,其《利州江潭作》云:“神劍飛來不易銷,碧潭珍重駐蘭橈。自攜明月移燈疾,欲就行云散錦遙。河伯軒窗通貝闕,水宮帷箔卷冰綃。他時燕脯無人寄,雨滿空城蕙葉凋?!盵15](P1227)題下作者自注“感孕金輪所”,“金輪”即“金輪圣神皇帝”,是武則天稱帝后的尊號。詩為作者經(jīng)過傳說中的武則天出生地——利州時所作,當?shù)赜旋埲私缓细性形浜蟮膫髡f。關于該詩主旨,馮浩與張采田均曰“頗不易解”;有的認為肯定武后選賢任能,作者感慨不與武后同時;有的認為雖詠武后卻有其它寄托;楊柳認為該詩“基本思想在諷刺武則天的荒淫奢侈生活,大有‘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之寓意?!盵16](P237)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則認為詩人“著眼點不在評價武后這一歷史人物,而是對其神異之出身來歷懷有濃厚興趣,故未必有所托寓”。[15](P1233)即詩中只是發(fā)揮想象,著力描繪渲染傳說中龍人交合的情景,充滿浪漫氣息,末聯(lián)回到眼前實境,透露出遺跡蕩然的感慨??梢?,除了楊柳先生外,其他學者都不認同此詩否定武則天。而楊書實寫于文革前,后書稿凍結(jié)在出版社,1980年代才得以出版,1997年再版。就在楊先生寫作書稿時,“左”的思想已經(jīng)彌漫學術界,對武則天過于美化和抬高,楊先生正是為了反駁這股潮流才對該詩作出如此解釋,論據(jù)實不充分。此外,從詩作本身來看,作者稱武則天為“金輪”,視其為龍種,說明是承認其皇帝身份的;“他時燕脯無人寄,雨滿空城蕙葉凋”,更是感慨如今再沒有人用“燕脯”去祭祀龍神,眼前惟見一片遺跡蕩然的景象,分明是表達了對武則天的緬懷之情。再者,詩人對武則天并未像對唐玄宗那樣,在多首詩歌里明確地諷刺其荒淫奢侈??傮w而言,詩人是肯定武則天的。中晚唐時盡管元稹、令狐楚等朝廷重臣對武則天改朝換代提出過異議,但德宗朝名相陸贄、憲宗朝名相李絳都極為肯定武則天的用人方略,而在詩人李商隱那里,肯定武則天恐怕正是基于其用人和政績。
對武后朝政治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人物狄仁杰,也常常是詩人歌詠的對象。如高適《三君詠·狄梁公》:“梁公乃貞固,勛烈垂竹帛。昌言太后朝,潛運儲君策。待賢開相府,共理登方伯。至今青云人,猶是門下客?!盵6](P2208)張祜《讀狄梁公傳》:“失運廬陵厄,乘時武后尊。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上保儲皇位,深然國老勛。圣朝雖百代,長合問王孫?!盵17](P38)這些詩一般都盛贊狄仁杰迎立中宗、匡復唐室之功,但都未否定武則天,相反倒從側(cè)面說明武則天能任用賢人,甚至為盛唐儲備了人才。
綜觀唐代關于武則天的詩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如下問題:
一、除個別與特殊政治事件關系密切的詩歌之外,詩人在武則天生前對其基本都是歌頌的,其原因當然有歌功頌德的政治投機需要,這種廟堂文學顯得典重雅正,不免刻意歌頌之嫌。但武周后期相當一部分詩歌不自覺地流露出詩人幸逢明君、君臣同樂的盛世情懷,體現(xiàn)出武周晚年政治環(huán)境的相對寬松。武則天死后,詩人們多持懷念心理,肯定其選賢任能、憐才愛才,沒有詩歌否定其改朝換代、牝雞司晨等,這與唐文和其它歷史典籍中所體現(xiàn)的唐人對武則天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唐文中涉及對武則天評價的多為公文,往往是為某項政治主張張本,或出于揣測君主意愿,政治傾向性大于情感傾向性。史書的編撰亦在很大程度上受官方意志影響,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禮制,垂于將來,故對歷史事件的記錄會有一定的選擇和褒貶。比如駱賓王《代李敬業(yè)討武氏檄》“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的辱罵,[11](P2009)意在煽動人心共反武氏。沈既濟《論則天不宜稱本紀議》謂則天“體自坤順,位居乾極,以柔乘剛,天紀倒張,進以強有,退非德讓”、“牝司燕啄之蹤,難于備述”,[11](P4867)極力詆毀武則天,并反對吳兢在《國史》中將其列入本紀,其初衷即在于“正君臣”“維家邦”的政治用意?!杜f唐書·元稹傳》所載其《教本書》指責武則天“用至母后臨朝,剪棄王室”,[7](P4329)亦出于對太子教育的考慮。中唐取材于國史舊聞的筆記體史書《大唐新語》,多記敘武則天覬覦皇位、排除異己、寵嬖專權之事,且其事多為兩《唐書》所采用,作者在序中就表明該書“事關政教,言涉文詞,道可師模,志將存古”,[18](P209)書末的“總論”中又批評很多史書“徒有著述之名,無裨政教之闕”。[18](P338)可見作者的目的全為有裨政教。民間野史如孫樵《孫氏西齋錄》的序文中亦謂:“條天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者何?紫色潤位,不可謂正。予懼后世牽以稱臨也?!盵11](P8332-8333)相比而言,詩歌與政治的關系要疏遠一些,受官方意志影響也小得多,更多地反映了詩人的本真情感,可以說唐人在詩歌中對武則天基本都是肯定的。因此,盡管陳子昂之后的唐詩十分講求“興寄”,但它遠不是政治的傳聲筒,即便是初唐那些頌美型宮廷詩,也多少浸潤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我們認為這些是出于眾多詩人的真心歌頌。正如同漢賦的鋪張揚厲反映了漢代大一統(tǒng)的帝國氣勢,滿朝文士的頌美也體現(xiàn)了武則天的宏大氣魄和深得士人之心。盛唐以后的詩歌則更加走出了宮廷,具備了游離于政權以外的自由品質(zhì),體現(xiàn)了作為普通詩人的情感傾向。
二、唐詩對武則天的評價與宋代以后詩歌對武則天的評價也存在較大差異。后世雖也有少量肯定武則天善于用人等方面的詩歌,如元末葉颙《唐武則天傳》:“天人共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誰信裙釵珠翠侶,反勝冠冕任英賢。”[19]清代袁枚《武后陵詩》:“鶴監(jiān)盡容才子住,南牙不放阿師顛……十月梨花知宰相,一篇檄草嘆文章?!盵20]但更多的是對武則天的諷刺甚至謾罵,如北宋王禹偁《感興》:“秦政本獨夫,則天乃淫嫗?!盵21]南宋汪元量《余將南歸燕趙諸公子攜妓把酒餞別醉中作把酒聽歌行》:“漢家之亂呂太后,唐家之亂武則天?!盵22]金代趙秉文《過乾陵》:“一抔土未干,袞服易祎衣。好還雖天道,剪伐盡本枝。凄涼廬陵謫,慷慨黃臺辭?!盵23]元代楊維楨:“鏡殿⑦青春密戲多,玉肌相照影相摹。六郎酣戰(zhàn)明空笑,對對鴛鴦浴錦波?!盵24]明代李夢陽《乾陵歌》:“百年枯骨且不保,婦人立身何草草?!盵25]清代譚瑩《咸陽》:“乾陵女主偏治廟,阿犖胡雛漫入宮?!盵26]這些詩尖銳批評了武則天的狐媚惑主、改朝換代、女性干權、淫亂宮闈、任用酷吏、剪伐宗室,甚至偏激地認為其任用的都是“阿犖胡雛”那些邊遠地區(qū)未經(jīng)開化的胡人。后世詩歌對武則天的普遍否定,一是受五代以來《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通鑒綱目》等史書中對武則天負面描繪的影響,對武則天形象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認識;二是隨著宋代理學的興起,對封建倫理綱常秩序的強調(diào),自然對武則天的評價會越來越低。幸運的是,唐詩走出了宮廷,擺脫了政權和官方的束縛,但還未來得及落入理學的樊籠之中。
三、盛唐以后的詩人之所以特別關注武則天的用人方略而不及其它,一是因武則天確有識人之才、容人之量、用人之智,提拔過很多非常之才,以至他們的后人都引以為傲;二是唐朝后期朝政衰落、人才凋謝,致使詩人懷念武后時期的人才濟濟;三是詩人多懷才不遇,渴望得遇明君一展抱負;四是詩歌的體制特點決定了它不像散文那樣能夠?qū)θ宋镒鲆惠^為集中的整體描寫和評價,而是往往由某一興發(fā)點引發(fā),具有就事論事的特點,因而一般只涉及某一個方面。不過,杜甫雖極力稱贊武則天的人才政策,但其對武則天的稱呼則是“武后”“武皇后”、“太后”,承認武則天執(zhí)政的事實,同時否定其皇帝名分,體現(xiàn)了杜甫深厚的儒家正統(tǒng)意識。
四、從唐代宮廷史來看,武則天與高宗,玄宗與楊貴妃都存在亂倫關系;武則天寵幸二張、玄宗寵幸貴妃都是導致政變的潛在原因之一,但從詩歌歌詠情況來看,以玄宗私生活為題材的有相當數(shù)量,而終唐一代詠及武則天私生活的詩歌則基本沒有。南宋洪邁《容齋續(xù)筆·唐詩無諱避》曾云:“唐人歌詩,其于先世及當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昵,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復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盵27](P805)并列舉杜甫《哀江頭》、《麗人行》等詩,張祜《邠王小管》、《玉環(huán)琵琶》、《寧哥來》、《華清宮》、《集靈臺》等30篇,及李商隱《華清宮》、《馬嵬》、《驪山》、《龍池》為例。這些詩歌所詠均為開元天寶間事,其中張祜的詩還曾被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指責為“專覓宮闈瑣事,被之諷詠,揚其闕失”[28](P2080)。若說杜甫身當其時,其詩是指陳時事,那么張祜和李商隱詩均屬詠史,但他們同樣鐘情于玄宗朝事而不及武則天。究其原因,可能一方面,玄宗開創(chuàng)的盛世讓唐人無限留戀,其沉迷女色導致的安史之亂給唐人造成更大的心理沖擊,給中晚唐詩人留下更大的心理陰影。另一方面,武則天是唯一的女皇,從諷諭時政來說不具有可借鑒性,所以不僅是唐代,就是之后歷朝歷代都沒有借武則天后宮之事來諷諭皇帝的。由此也可見出,唐詩總是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精神,并非單純以“專覓宮闈瑣事”為樂,而往往意在諷諫。再者,由于白居易《長恨歌》巨大而持久的影響力,李楊故事受到更多的關注。最后,亦可能出于張祜、李商隱對玄宗和武則天不同的情感評價。當然,歷代詩歌中最關注武則天私生活的是明代,但那已經(jīng)完全是直接的諷刺和丑化,毫無唐詩的諷諫和溫柔敦厚可言,這與明代的社會風氣和當時小說對武則天形象的歪曲有關。
總之,唐代詩歌對武則天的評價體現(xiàn)出與唐文、唐史不同的傾向,它更直接地體現(xiàn)了唐代詩人對武則天的個人情感,也折射了唐詩寶貴的自由品質(zhì)。同時,在對武則天的態(tài)度問題上,唐詩也與后代詩歌存在很大的差異,它們分別反映了各個時期不同的社會思想、風尚及詩歌藝術追求。唐代關于武則天的詩歌表明,唐詩雖然側(cè)重個人抒情,但仍具備強烈的現(xiàn)實精神。這些詩歌理應受到史學和文學研究者的重視。
注釋:
①據(jù)《資治通鑒》卷200,高宗顯慶五年(660):“冬,十月,上初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決之……由是始委以政事,權與人主侔矣?!?/p>
②《大唐新語》卷8:“先有訛言云:‘一條線挽天樞?!云洳唤?jīng)久也,故休烈詩及之”。
③據(jù)李丹陽《伏羲女媧形象流變考》,對三皇的祭祀,“宋太祖趙匡胤于建隆元年(960),詔三年一祭,牲用太牢,制作專用的祭器,祭祀時間沿襲唐制?!闭f明在唐代女媧與伏羲也是共同當作三皇受祭祀的。
④《新唐書》卷202《李邕傳》:“宰相李林甫素忌邕,因傳以罪。詔刑部員外郎祁順之、監(jiān)察御史羅希奭就郡杖殺之,時年七十?!?/p>
⑤《新唐書》卷104《張行成傳》:“御史中丞宋璟劾張昌宗等反狀,武后不應,邕立階下大言曰:‘璟所陳社稷大計,陛下當聽?!笊猓纯森Z奏?!?/p>
⑥《新唐書》卷201《杜審言傳》:“武后召審言,將用之,問曰:‘卿喜否?’審言蹈舞謝,后令賦《歡喜詩》,嘆重其文,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p>
⑦明楊慎《升庵集》卷60:“唐高宗造鏡殿,武后意也。四壁皆安鏡,為白晝秘戲之需?!?/p>
[1]陳 遼.中國文學中的“武則天”現(xiàn)象[J].江蘇社會科學,1995(06):111-113.
[2]王雙懷.歷代對武則天的評價[J].人文雜志,1996(03):69-71.
[3]郭紹林.論古人的武則天地位觀[J].洛陽師專學報,1996(03):59-65.
[4]陳文新.中國文學編年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唐)盧照鄰、楊 炯著,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楊炯集[M].北京:中華書局.
[6](清)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
[7](后晉)劉 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
[8](唐)張 鷟著,趙守儼校點.朝野僉載·隋唐嘉話[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葛曉音.論宮廷文人在初唐詩歌藝術發(fā)展中的作用[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04):69-74.
[10](唐)沈佺期、宋之問著,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1](清)董 誥等編.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2]臧 嶸.武則天的鐵桿忠臣——崔融[J].文史知識,2014(01):60-68.
[13]胡可先.墓志新輯唐代挽歌考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3):175-183.
[14]李丹陽.伏羲女媧形象流變考[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02):140-155.
[15]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6]楊 柳.李商隱評傳[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
[17](唐)張 祜著,尹占華校注.張祜詩集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7.
[18](唐)劉 肅.大唐新語[M].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下)[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9](元)葉 颙.樵云獨唱:卷四[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20](清)袁 枚.小倉山房集詩集:卷八[M].清乾隆刻增修本.
[21]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2](宋)汪元亮.湖山類稿:卷三[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金)趙秉文.滏水集:卷五[M].四部叢刊景明鈔本.
[24](元)楊維楨.樂府補:卷四[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25](明)李夢陽.空同集:卷二十三[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26](清)譚 瑩.樂志堂詩集:卷九[M].清咸豐九年吏隱園刻本.
[27]程毅中.宋人詩話外編[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28]郭紹虞.清詩話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Th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f Wu Zetian from th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Another Discussion on the Free Quality and Realistic Spirit of th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LU Jiao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Anqing Teachers College,Anqing Anhui,246133)
Wu Zetian's merits and demerits have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Previous studies are mostly based on the history books,novels,drama,film or television works,but poetries have not been paid attention to.The evaluation of Wu Zetian of th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os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Dynasty.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with the later poetry also.Investigate its reason,one is the poet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document.The poetry reflects the poet's true emotion which has relative political alienation.The second is Wu Zetian's image is not distorted by generations of historians and thinkers in future generations.The third is 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are not concerned about Wu Zetian's private life that no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poetry about Wu Zetian's in the Tang Dynasty reflects the valuable free quality and realistic spirit.
Wu Zetian;evaluation;th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free quality;realistic spirit
I222.7;I207.227
A
〔責任編輯 裴興榮〕
2016-10-25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5A397);安徽省省級質(zhì)量工程一般項目(2016jyxm0613)
盧 嬌(1982-),女,安徽廬江人,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1674-0882(2017)01-00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