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蕉(首都博物館)
阿尺目刮
——最具傈僳族特色的民間歌舞
■陳雨蕉(首都博物館)
在云南美麗而險峻的“三江并流”自然遺產(chǎn)保護區(qū)的腹地——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生活著8萬多人的傈僳族人民。他們生活在瀾滄江兩岸雄偉的深山之中,由于交通條件的限制,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對這個生活在大山中的民族不甚了解,這也給這個民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走入到這片神奇美麗的傈僳族聚居地區(qū),并對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的田野調(diào)查,特別是在維西縣葉枝、康普、巴迪等瀾滄江沿岸高山中的傈僳族聚居地帶。
尤其引起我們關(guān)注的,是在這些傈僳族地區(qū)流傳著一種特有的民間舞蹈,名叫“阿尺目刮”的歌舞。這種群體性的舞蹈不僅舞步別樹一幟,而且配有特殊的、模仿山羊聲音形成的曲調(diào)。
“阿尺目刮”歌舞的來歷到目前為止沒有考證的結(jié)論?,F(xiàn)有的資料都是來自于民間人們自己的傳說。就此歌舞的來歷我們也對當?shù)乩纤嚾诉M行了訪問,據(jù)老藝人們講述,“阿尺目刮”是傈僳語的稱呼,意思是“山羊的歌舞”,又稱為“倮當目刮”,“倮”是“箐溝”的意思,“當”有兩層含意,一是“在”的意思,二是“裝下”的意思,連起來是箐溝中在或裝下的歌舞。“阿尺目刮”是他們的祖先一代代地傳承下來的,是當?shù)厝碎L期游牧生活中,模仿山羊的聲音和動作而形成的一種相互間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羊是傈僳族最喜愛的家畜,他們對羊有著特殊的感情,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他們的祖輩以大山為家,以羊為伴,世代在林間草地中牧羊生活。模仿羊的叫聲和動作來抒發(f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如今在“渴倮爪”的調(diào)子中許多唱詞是以贊美山羊的詩句來比喻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同洛、新洛等地的傈僳族現(xiàn)在還保持著羊角掛在正房中央和大門上,以示祭羊的習俗。
這種模仿羊、以羊的聲調(diào)動作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思想感情的歌舞,在其他民族中還是比較少見的。這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歌舞還可能和這個民族的歷史淵源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傈僳族及彝語支的眾多民族都源于氐羌族群。據(jù)方國瑜先生主編的《云南地方史講義》上記述:“羌族最早時期,住居在黃河上游,現(xiàn)在甘肅、青海連接的山岳地帶,《說文》:‘羌,牧羊人也?!怯文撩褡澹w徙無常處。……云南羌語系氏族,是自北而南發(fā)展來的?!卑凑绽圩遄约赫f法,他們的民族是“追趕太陽的民族”,其實也就是這個善于牧羊的民族逐水草而遷徙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追求。正是由于這種牧羊的歷史傳統(tǒng),使得傈僳人民對羊有著特殊的感情,逐漸形成了模仿羊的聲、形來表達感情的形式。
第一,“阿尺目刮”這種歌舞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不同場地有不同的表現(xiàn),無論什么時間和場合都可進行,也不因場地的大小和人數(shù)的多少而影響歌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只要人們高興,隨時隨地都可以跳唱。人多人少或場地大小主要因人因事而定,它的隊形也有十幾種變化,如:“左倮鄧”(圓環(huán)舞),歌舞者圍成一個大圓圈,站時男女可以手拉手,也可以摟肩搭背,有時男女各站成一邊,舞蹈時朝順時針轉(zhuǎn)動?!芭D臘鄧”的跳法則是舞者站成一個大圓圈,歌舞時朝里進四步一跺,朝外退四步一跺。“阿尺鄧”(跳山羊),是由男領(lǐng)舞者或女領(lǐng)舞者帶頭,形成連綿不斷的曲線運動?!按戡斷嚒?對腳板)男女各站成兩排縱隊,舞蹈時相互對腳板,同時整體朝順時針方向移動。“阿來幾”(龍盤旋),由一人或二人領(lǐng)頭走成二龍吐水隊形?!皠e別瑪”(舞旋風),參舞者手拉手,合著大家的腳步聲走成“卷席筒”隊形和“蟬退殼”隊形,以示羊群下坡的風貌。“切勒渦制破”(磨盤旋轉(zhuǎn)),歌舞時站成大圓圈進行相互穿花隊形?!耙尤秽嚒?迎賓舞),保持兩大排隊形相互插花碰肩動作。此外還有很多不同的隊形和場記,這就組成了“阿尺目刮”這一獨具特色的民族歌舞。
第二,模仿山羊的跳躍動作是“阿尺目刮”主要特征。舞蹈的動作主要是以轉(zhuǎn)身大半圈“搓”“跺”“蹋”的擺跳、低頭、抬頭等的動作為主線,附合者手、眼、步法的密切配合,組成協(xié)調(diào)行的舞蹈動作。熱烈粗獷的步伐和輕悠的擺閃,構(gòu)成了“阿尺目刮”歌舞輕重緩急相并的風格。在整套舞蹈動作中,能清楚地看出模仿山羊動作的痕跡,配上模仿山羊的悠悠歌聲,讓人有一種穿透時空的震撼感受。
第三,悠悠長鳴的仿山羊歌聲,是“阿尺目刮”歌舞的關(guān)鍵所在。這種歌舞沒有樂器伴奏,以一人或二人能歌善舞的民間藝人帶頭起音唱出引子為開端,爾后參舞者全體幫腔合唱,同時進行舞蹈動作,歌唱完一段后又由領(lǐng)舞者接著唱出引子,就這樣依次輪回歌舞,時間的長短,主要是靠男女領(lǐng)唱者的唱詞水平,如相互對答不上,歌舞將會停止。“阿尺目刮”歌曲主要表現(xiàn)山羊的聲音和神韻,樂曲悠揚婉轉(zhuǎn),唱時多以顫抖音出現(xiàn),尤其是開頭的一句,無詞的起音(稱之為引子句),其聲顫抖而悠長,宛如林野中山羊的悠悠長鳴,音調(diào)曲折多變,蘊含著豐富的感情,用當?shù)乩先嗽捴v,是用羊的語言在跟自己心愛的動物——山羊,在進行親切的交談,整個樂曲以模擬山羊叫聲為基調(diào),聽了使人如置高山牧場,引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曲目歌詞沒有固定的段句,主要以舞蹈者所要表現(xiàn)的環(huán)境和內(nèi)容,進行臨時性編入的。
“阿尺目刮”的曲目有三類,一是“渴僳目刮”,這類歌曲由老人圍座在火塘邊唱,歌詞內(nèi)容大部分是以講古為主。在沒有文字的時期,老人就是以唱“阿尺目刮”向下一代傳授天文、地理、歷法、節(jié)氣、種植、采集以及文學(xué)藝術(shù)、遠古傳說等方面的知識,青年人以幫腔、合唱的形式學(xué)會了這些知識。二是“色敵目刮”,這類曲調(diào)優(yōu)美輕柔,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愛情調(diào)。傈僳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一般都采用對歌的形式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很少用語言表達的方式。三是“瓦器目刮”,這類曲調(diào)有緩有急,音符跳躍頻繁且幅度較大,給人以自由舒展的感受。
第四,古老的服飾穿戴是“阿尺目刮”的特殊表現(xiàn)。葉枝、康普、巴迪等地的傈僳族從語言、語音及服飾穿戴方面,與其它地區(qū)的傈僳族不同,他們琳瑯滿目的服飾穿為一體。如男服飾給人以剽悍勇猛之感,頭戴“殼扒臘哄”(羊氈帽),蓄長發(fā),氈帽邊沿圍繞一圈“灑捕渦湎”(用紅絲線做成的鑲邊),內(nèi)衣穿大襟白短褂,外衣穿自紡織的麻布或棉布做成的前襟開口黑白條紋長衫,腰以下開口分為左、右、后三片,腰系羊毛帶子,左挎“花臘裱”,佩長刀,右背弩弓、箭包,褲子為大檔寬口褲,褲長僅齊膝,打麻布綁腿(過去用竹片穿成的綁腿),婚后的男子左耳戴大耳環(huán),頭飾大多數(shù)用麥稈編織而成的纓絡(luò)于發(fā)問(當?shù)胤Q為“耍俄朵綴”),前后兩根絡(luò)長至腰間,頭頂插箐雞尾,顯示出傈僳漢子特有的氣質(zhì)。
女服飾以“普偏”(直徑十公分左右的花紋圖案銀片)和“拉本”(大小不同的海貝)為裝飾,顯示出高山型傈家婦女的古樸典雅風范。女式服飾的裝扮顯得十分復(fù)雜,頭戴一頂長尖帽,布滿海貝,外緣訂有由4~6個“普偏”制成的圓形花紋圖案裝飾。戴長約8公分的大耳環(huán),頭發(fā)辮子從背后拖至腰部,稱為“抗貝仲”,在辮子上系滿各種珍珠。胸褂“來俄馬省”(五彩賓芬的珠子),上身穿麻布長衫,外穿紫紅或黑色坎肩,下身穿麻布制成的百褶裙(壹羅),裙外系繡有花草等圖案的圍腰,系白色羊毛帶子,右挎“花臘裱”,綁腿與男式相同,手戴金、銀、銅手鐲,右胯間帶有用獐子皮制作而成的“平歲”,須邊系著三股羊骨或獐子犬齒類骨頭。
現(xiàn)在,每次進行“阿尺目刮”歌舞表演時,傈僳族人都必須穿上這些美麗的衣飾,載歌載舞。絢麗而古樸的服飾,深沉而悠揚的歌聲,雄健而粗獷的步伐,跺腳、彎腰、回頭、轉(zhuǎn)身處處模仿著山羊的動作,讓人驚嘆不已。這種極具特色的傈僳族傳統(tǒng)舞蹈,不僅僅是傈僳人民淳樸、熱情、熱愛生活的美好心態(tài)的反映,也是他們的社會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在各種節(jié)慶,各種重大活動,如:嫁娶、喪葬、祭祀、慶豐收時都要運用“阿尺目刮”這種特有的歌舞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不僅如此,很多“阿尺目刮”的歌曲已經(jīng)形成一種固定的敘事長詩的形式,里面講述了傈僳族遷徙、歷史淵源、天文地理、歷法、種植等等各個方面的知識,這對于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傳承自己知識文化的手段。
綜上,無論是“阿尺目刮”歌舞的歌曲、歌詞還是它的舞蹈形式,都包含著豐富的傈僳文化的信息,在更多人對它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同時,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對這種民族歌舞的保護和傳承,使這株璀璨的民族藝術(shù)之花能長開不敗。
1.云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三江腹地德傈僳文化王國——維西.2005.
2.維西縣提供.云南省迪慶州維傈僳族自治縣“阿尺目刮”舞蹈的調(diào)查報告.2005.
3.維西縣提供.云南省迪慶州維傈僳族自治縣“阿尺目刮”樂曲的調(diào)查報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