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立足于《天圣令》的相關記載,對唐代驛丁制進行新的考察?!短焓チ睢亮睢分械奶?4條涉及了驛丁制度,其內(nèi)容不見于傳世史料,故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這條令文規(guī)定了驛丁的征派過程中所涉及的問題。在唐代,往往跨州征派驛丁。但據(jù)《天圣令》所載,唐令頒布的時期,跨州征派驛丁的形式,已經(jīng)完全變?yōu)榧{資代役。再者,驛丁不負責驛田的種植,驛田是由附近百姓佃種的,驛田中種植的作物,包括驛草和粟糧。
[關鍵詞]廄牧令,驛丁,征派,驛草,驛田
[中圖分類號]K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7-6241(2016)24-0031-07
關于唐代驛傳制度的研究,最早有坂本太郎先生的《古代驛制的研究》①及陳沅遠先生的《唐代驛制考》,②之后又出現(xiàn)了眾多的研究成果。③這些成果有的從宏觀的角度研究了驛傳制度的構(gòu)造;④有的集中探討了驛制及其職能的變化,以及驛馬、傳馬的性質(zhì)和關系;⑤有的則專門研究了傳馬、傳馬坊,⑥或者驛丁、驛田、驛墻等問題;⑦深化和擴大了我們對驛傳制度的認識。但是,在有些具體問題上,仍有未盡之意。比如,驛制中的驛丁制就是一例。
眾所周知,驛丁是在驛站中服務的基層人員,此即《唐六典》所云:“每驛皆置驛長一人,量驛之閑要以定其馬數(shù)……凡馬三各(‘各原文誤作‘名,詳見下文)給丁一人。”⑧驛丁負責驛馬的飼養(yǎng)和管理。另外,驛站之中還有驛子。⑨關于二者的區(qū)別,學術界的認識并不統(tǒng)一。劉俊文先生認為:“驛子即驛丁,指驛中夫役?!雹馔鹾曛蜗壬鷦t認為,驛子與驛丁并非一類人,驛子的職責是傳送過往官員及其家屬(驛子又稱馬子),而負責牧飼驛馬(筆者按,即劉俊文先生說的夫役)的則是驛丁。①筆者贊同王宏治先生的觀點。另外,魯才全先生的《唐代前期西州寧戎驛及其有關問題——吐魯番所出館驛文書研究之一》②也詳細研究了唐代館驛中驛丁的設置等問題(其說詳見下文)。關于驛丁的身份屬性,張澤咸先生在《唐五代賦役史草》中認為,驛丁是色役的一種,并說:“驛丁是地方性的徭役……唐、五代之世,驛丁是廣泛來自民間征發(fā)。”③日本學者日野開三郎亦認為驛丁是色役的一種,充此任者,可以免除租庸調(diào)。④以上結(jié)論均有很大的學術價值。筆者不揣淺陋,擬結(jié)合新發(fā)現(xiàn)的《天圣令·廄牧令》中的有關記載,對唐代驛丁問題再做考察,以期從另一角度了解唐代驛丁制,不當之處,企盼師友方家指正。
《天圣令·廄牧令》的唐33、34兩條均涉及了“驛丁”的問題,其中唐34條是專門針對驛丁的規(guī)定,令文主體不見于傳世史料,故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該條令文云(阿拉伯數(shù)字序號為筆者所加):
1.諸驛馬三匹、驢五頭,各給丁一人。2.若有余剩,不合得全丁者,計日分數(shù)準折給。3.馬、驢雖少,每驛番別仍給一丁。4.其丁,仰管驛州每年七月三十日以前,豫勘來年須丁數(shù),申駕部勘同,關度支,量遠近支配。仰出丁州,丁別準《式》收資,仍據(jù)外配庸調(diào)處,依《格》收腳價納州庫,令驛家自往請受。若于當州便配丁者,亦仰州司準丁一年所輸租調(diào)及配腳直,收付驛家,其丁課役并免。驛家愿役丁者,即于當州取。如不足,比州取配,仍分為四番上下(下條準此)。其粟草,準系飼馬、驢給。⑤
首先,筆者采取庖丁解牛的方法,對本條令文中所包含的內(nèi)容逐一作一解讀。⑥
1.這段令文,規(guī)定了每驛中配置驛丁的標準及其數(shù)量:丁一人可負責三匹馬或五頭驢。⑦而根據(jù)《天圣令·廄牧令》宋1條復原的唐《廄牧令》第1條云:
諸系飼,象一頭給丁二人,細馬一匹、中馬二匹、駑馬三匹、駝牛騾各四頭、驢及純犢各六頭、羊二十口各給丁一人(純,謂色不雜者。若飼黃禾及青草,各準運處遠近,臨時加給)。乳駒、乳犢十給丁一人牧飼。⑧
將系飼中的養(yǎng)馬制度與驛馬飼養(yǎng)相比較,可知驛馬不再有細、中、駑之分,全都按馬和人三比一的比例來分配。換言之,驛中之馬的待遇只相當于系飼中的駑馬。
又,因本令文明言“驛馬三匹、驢五頭,各給丁一人”,同時唐代的馬從未以“名”作為計量單位,可知前引《唐六典》所云“凡馬三名給丁一人”中的“名”乃“各”字之誤。
2.按,對于驛站中驛馬的設置,《天圣令·廄牧令》唐33條云:
諸驛各置長一人,并量閑要置馬。其都亭驛置馬七十五匹,自外第一道馬六十匹,第二道馬四十五匹,第三道馬三十匹,第四道馬十八匹,第五道馬十二匹,第六道馬八匹,并官給。使稀之處,所司仍量置馬,不必須足(其乘具,各準所置馬數(shù)備半)。定數(shù)下知……⑨
按照這樣的規(guī)定,唐代每類驛站的馬匹數(shù)量可以表示如下:
表中的前六種驛,根據(jù)馬三人一的配置比例,其配備的驛丁人數(shù)應分別是25、20、15、10、6、4人。而第六道驛有馬8匹,配2人則剩余2匹馬,配3人則不符1人3馬之比例。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參照唐34條中的權宜規(guī)定了,即“不合得全丁”,要“計日分數(shù)準折給”(即“以天數(shù)為計算基準折合給役丁”)。①易言之,對于剩下的這2匹馬,就依據(jù)驛丁服役的期限及其輪番的情況(詳下)配給相應的人數(shù)。
總的來說,大致情況是全驛8匹馬,也應配給3名驛丁。其他驛站中如有超過定額的馬數(shù),其驛丁數(shù)量可照此想其仿佛。
3.這部分令文涉及每驛中的驛丁輪番服役的情況。所謂“番別仍給一丁”,即是說,每當一批驛丁當值期間,即便馬驢的數(shù)量較少,也要至少配置一人充當驛丁,不可缺少。
茍明于此,我們再來分析本令文剩余的部分。
4.這部分令文是驛丁制的核心,規(guī)定了征派驛丁過程中所涉及的問題。從令文可知,“支配”驛丁時,有兩種情況,一是跨州“支配”,二是本州“便配”。
先看第一種情況。首先由驛所在的州于每年七月三十日前,預算出來年所需的驛丁數(shù),然后申奏兵部的駕部司,駕部再知會戶部度支司,由度支司根據(jù)離駐驛州的遠近進行分配。
根據(jù)前面所引張澤咸和日野開三郎先生的研究,驛丁是一種色役,是輪番征發(fā)的。在唐代,往往跨州征派驛丁,即讓某甲州的人前往某乙州充當驛丁。王宏治先生早在《天圣令》發(fā)現(xiàn)之前,就依據(jù)吐魯番文書的記載,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驛丁不同于州縣官白直的地方是,驛丁常須逾境供役。”②他的依據(jù)是《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四冊文書73 TAM 517:05/3(a)《唐開耀二年狼泉驛長竹□行牒為驛丁欠闕事》:③
王宏治先生認為:“達匪驛不在柳中縣,為驛丁差行事卻要向柳中縣下符(筆者按,指73TAM 517:05/4(a)《唐下西州柳中縣達匪驛驛丁差行事》文書④所記之事),即使達匪驛在蒲昌縣,柳中縣驛丁也要逾縣界到蒲昌縣上番。狼泉驛在伊州伊吾縣界,卻向西州蒲昌、柳中兩縣追勘驛丁欠闕,由此可知,驛丁供役不僅要逾縣界,還要跨越州界。”這種情況屬于“當州捉管,而由鄰州提供人力和物力”,成為一種通制。⑤王先生的眼力可謂深邃。
另外,這段條令文又給了我們新的啟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天圣令》讀書班”將“仰出丁州,丁別準《式》收資,仍據(jù)外配庸調(diào)處,依《格》收腳價納州庫,令驛家自往請受”一句翻譯為:“由提供役丁的[外]州,[向]每個役丁按照《式》[的規(guī)定]收取資課,仍按照向外配送庸調(diào)[一樣]對待,依據(jù)《格》[的規(guī)定]收取運費,繳納到州庫,讓驛家自己前往申請領受?!雹蘅梢娫诒玖畹囊?guī)定中,驛丁的服役形式與上面文書中所展示的并不一樣,已經(jīng)完全轉(zhuǎn)化為納資代役。令文中的“出丁州”,也就是要提供人役的某甲州;“收腳價納州庫”中的州,即驛站所在的某乙州,即“管驛州”。換言之,在《天圣令》所載唐令頒布的時期,跨州征派驛丁的征派形式,已經(jīng)完全變?yōu)榧{資代役。趙晶先生認為:“法律條文是制度變革成果的載體,制度變革期的終點便是新法條出現(xiàn)的時刻?!雹邠Q言之,在任何法令出現(xiàn)以前,它所承載或體現(xiàn)的制度已經(jīng)確定了,令文只是制度的表現(xiàn)形式而已。那么可以這樣說,“出丁州”向“管驛州”只提供驛丁所繳納的資課,在本條令文確定之前就已成為了定制。
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雖然在開耀年間,“驛丁、白直、典獄均屬色役范疇”,①而唐代色役本來是可以納資課代替的,當時的安西都護府卻并不同意納資,堅持要向欠番或違番不到的驛丁追役,但到后來,納資代役成了常態(tài),并被直接寫到令文中。同時,以前的令文中,是明確規(guī)定可以收取驛丁庸資的,即文書中所謂“準令收庸”,但在《天圣令·廄牧令》所附的唐令中又重新規(guī)定:“準《式》收資?!奔戳钗脑谶@一問題上不再明確規(guī)定實行辦法,而是讓按式文實行??梢?,式文的內(nèi)容越來越詳細,而令則變?yōu)樵瓌t性的指示。這也為重新探討唐代的律令格式體系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②
再看第二種情況。相對于前面而言,這一種可以稱之為特殊情況。第一,“若于當州便配丁者”說明,當州配丁是特例或者權宜辦法。第二,從出土文獻記載的實例看,凡征派驛丁都是跨州征派,基本沒有當州征派的情況,也可以說明當州配丁不是普遍的。但即便是這種非常的征派辦法,也同樣體現(xiàn)出前面驛丁納資代役的特點。
根據(jù)令文中“若于當州便配丁者,亦仰州司準丁一年所輸租調(diào)及配腳直,收付驛家,其丁課役并免。驛家愿役丁者,即于當州取。如不足,比州取配,仍分為四番上下(下條準此)”可知,被征驛丁所繳的資課并不是草料而是租調(diào):即如果在本州內(nèi)征派驛丁,其情況與跨州征派驛丁相同,也要由驛丁繳納一年的租調(diào)及路費,“收付驛家”。然后,這些驛丁可以免除一年的課役,即免除一年充當驛丁的“色役”。如果驛家不愿意收租調(diào),而寧愿使用驛丁的話,則按照正常的途徑進行征派,先盡當州,不足則鄰州取。③可見,不讓驛丁納資代役反而變成了特例。這也證明了筆者上面的觀點。
又,由本條令文可知,凡驛丁服役,“仍分為四番上下”,那么,對于每個驛丁而言,每年應該服役的時間約為90天,每番的役期約為23天。這個時間也與唐代的賦役規(guī)定比較吻合:“諸丁匠歲役工二十日,有閏之年加二日?!雹苓@種服役方式,是與白直、執(zhí)衣的分番形式有很大差別的。⑤
《唐六典》只是泛泛而言,每三匹驛馬配給驛丁一人。驛丁肯定是要負責驛馬的飼養(yǎng)任務的,但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什么職責?張澤咸先生指出:“驛田種植飼草,大概也由驛丁承擔?!雹薰P者在此對這一問題進行一點辨析,一是弄清驛田中種植什么作物,二是辨析驛田的種植是否由驛丁承擔。
對于驛田中的農(nóng)作物問題,史料中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說法?!秲愿敗吩疲?/p>
諸驛封田,皆隨近給,每馬一匹,給地四十畝。若驛側(cè)有收(牧)田處,匹別各減五畝。其傳遞馬,每匹給田二十畝。⑦
此即《天圣令·田令》唐35條所云:
諸驛封田,皆隨近給,每馬一匹給地四十畝,驢一頭給地二十畝。若驛側(cè)有牧田處,匹各減五畝。其傳送馬,每一匹給田二十畝。⑧
都只是涉及驛田的配置,而沒有說明驛田的種植情況。
筆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元稹的《同州奏均田狀》值得重視。其中云:
其諸色職田,每畝約稅粟三斗,草三束,腳錢一百二十文……其公廨田、官田、驛田等,所稅輕重,約與職田相似,亦是抑配百姓租佃。疲人患苦,無過于斯。①
這段話對于探討唐代驛田的耕種形式、出產(chǎn)作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首先,從元稹文中得知,向驛田征的稅中,既有粟、也有草,還有腳錢等。
魯才全先生在《唐代前期西州的驛馬驛田驛墻諸問題——吐魯番所出館驛文書研究之二》一文中,通過研究大谷2914號等文書,研究了西州地區(qū)的驛田,認為驛田除種植牧草以外,“至少應有相當部分是被用來種植麥、粟等糧食作物的”。②筆者贊同這一觀點。
另外,還可以從驛馬飼養(yǎng)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在文獻中,驛馬的草料還包括“稾”,即干草?!短焓チ睢亮睢诽?4條云:
諸驛馬三匹、驢五頭,各給丁一人……其粟草,準系飼馬、驢給。③
而筆者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復原的唐《廄牧令》第2條云:
諸系飼,給干者,象一頭,日給稾六圍;馬一匹、駝一頭、牛一頭,各日給稾一圍……青草倍之。④
由此可知,驛馬驢與系飼馬驢的飼喂標準是一樣的。在喂馬時,如果給稾的話,每馬每日一圍,如果給的是青草,則是兩圍。⑤另外,馬匹還要吃糧食,以閑廄中的馬匹為例:
諸系飼,給稻、粟、豆、鹽者……馬一匹,日給粟一斗、鹽六勺……象、馬、騾、牛、駝飼青草日,粟、豆各減半,鹽則恒給。飼黃禾及青草者,粟、豆全斷。若無青可飼,粟、豆依舊給。⑥
由此可知,除非是喂飼“黃禾及青草”的時候,不用加粟、豆,但在無青草的時候,依然是要加粟、豆的。驛馬的飼養(yǎng)標準亦可據(jù)此想其仿佛。那么,驛馬在平時的飼養(yǎng)中,不可能只喂粟糧或只喂青草。所以,驛田應該同時出產(chǎn)驛草和粟糧。
但是,驛田產(chǎn)糧、產(chǎn)草的數(shù)量和比重,依然值得繼續(xù)研究。李錦繡先生在《唐代財政史稿》中,也深入研究了唐代的驛田。她一方面認為,唐代的驛馬大約有四萬匹,“驛馬若日食草1束,4萬匹驛馬共食草1440萬束,11673頃驛田應付這些驛草也不困難”。另一方面又說,“驛田總數(shù)達11673頃,若畝粟1石,則驛田收入117萬石,驛田收入不但使日食斗粟或五升的驛馬食料充足,而且也能有余額供驛子、驛丁”,而“4萬匹驛馬共需驛丁約1.34萬。驛馬以年食粟18石計,驛丁以年食粟12石計……則驛田收入與驛馬、驛丁需粟糧可以持平。這表明驛馬、驛丁的需糧主要由驛封田收入供給”。⑦換言之,“驛封田提供的是驛站馬料與飼養(yǎng)放牧驛馬的驛丁及隨馬出使的驛子的食糧”。⑧根據(jù)李先生給出的驛田數(shù)和4萬驛馬所食用的1440萬束驛草計算,每畝驛田至少要產(chǎn)出12束草。但如果同時每畝還要出產(chǎn)1石的粟,這恐怕就很難辦到。⑨這是由當時的地力和生產(chǎn)力水平所決定的。所以,李先生的計算應該打一點折扣。
其次,從元稹的奏狀可以得知,唐后期至少是憲宗時期驛田是由百姓租佃的。唐前期的情況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驛田并不都是由驛丁負責種植卻是肯定的。其實,從情理上講,驛田也不可能由驛丁種植。按,第六道驛中有8匹馬,配3名驛丁、240畝驛田,⑩試問,3個人如何能負責那么多土地的種植和管理?即便第一道驛中配25名驛丁,但驛田相應有2400畝,亦無力承擔這樣的任務。又,驛丁是輪番上役的,農(nóng)忙時節(jié)上役的驛丁,要比其他時節(jié)上役的人勞累很多,有失公平,于情理不合。故筆者推測,所謂驛田“抑配百姓租佃”是適應于整個唐代的。
《天圣令·廄牧令》宋15條也是驛田由百姓租佃的旁證,該令云:
諸驛受糧稾之日,州縣官司預料隨近孤貧下戶,各定輸日,縣官一人,就驛監(jiān)受。其稾,若有茭草可以供飼之處,不須納稾,隨其鄉(xiāng)便。①
在《天圣令·廄牧令》宋令部分,這是唯一一條涉及驛的令文。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唐代的驛到了宋代已基本被遞所取代,故宋令部分凡涉及交通機構(gòu)、用馬數(shù)量時均稱“遞”而不稱“驛”。雖然它是宋令,但因為在《天圣令》里宋令的編寫方式是“因舊文以新制參訂”,那么這一條特殊的令文或許是宋代利用唐令修撰但未將其完全變?yōu)樾轮频陌氤善?。故宋家鈺先生在復原唐《廄牧令》時,指出本條“疑為唐令,未能復原”。②令文中的下戶,是宋代戶口分類制度下的一個群體,“其基本成分則是自耕農(nóng)、半自耕農(nóng)和佃農(nóng),但也包括一定比例的其他成分”。③則“孤貧下戶”可能僅指半自耕農(nóng)和佃農(nóng)而言。驛要接受這些“孤貧下戶”的糧稾,換言之,糧稾是靠他們耕種驛田獲得的。
又,大谷2914號文書中記載:
1.尚賢鄉(xiāng)
2.和靜敏 一段二畝(常田) 城東二里七頃渠 東渠 西翟大素 南驛田 北渠
3.一段三畝(部田) 城北二十里新興屯亭 東荒 西渠 南張守悅 北□
該件文書是一件退田文書。④這里面的驛田,地理位置是在一塊農(nóng)田的南邊。類似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其他有關文書之中。這說明,分配驛田雖然遵循“皆隨近給”⑤的原則,但在實際情況中,驛田并不是整塊配給,而是根據(jù)地形、耕地分布等因素隨即劃撥的。它們與農(nóng)田犬牙交錯,也說明了這些田的耕作都是由附近百姓承擔的。
總之,在唐代驛馬所配給的田地中,主要出產(chǎn)的是粟糧;驛田由周圍的百姓耕種。所以,驛丁是不承擔粟草的種植的。正如王宏治先生指出的那樣:“館驛經(jīng)營上的一切開支,名義上都是由國家供給,實際上通過不同的形式轉(zhuǎn)嫁到驛道附近的百姓身上,尤其是到了唐后期,館驛成為驛邊居民的沉重負擔?!雹?/p>
綜上所述,筆者主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天圣令》中的新材料,重新探討了唐代驛丁制度的若干問題,認為驛丁制在征派形式和管理方面都有著與其他色役形式不同之處,比如“逾境供役”,“分為四番上下”等。同時,在整個唐代,驛丁的征派在《天圣令》頒布的時代已經(jīng)完全轉(zhuǎn)變成“納資代役”。而這一變化,是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出現(xiàn)的。所以,必須用動態(tài)的眼光來看待。
除此之外,筆者立足于驛丁制度及其在《天圣令》中的記載,對《天圣令》的令文本身也進行了一定的反思。前人通過對一些吐魯番文書的記載進行研究,指出:“從開耀二年(682年)出現(xiàn)驛丁‘給庸代役,到廣德二年(764年)前驛丁已正式成為‘諸色納資人,這個變化與唐代賦役制度的變化是一致的?!雹吖P者前面辨析了《天圣令》唐34條中有關驛丁正派的問題,認為在本條令文頒布之前,“出丁州”對“管驛州”只提供驛丁所繳納的資課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換言之,本條令文成文的年代,很有可能在廣德二年前后。
那么,這種探討也可能對我們探討整個《天圣令》所附唐令的成文年代問題有所幫助。有學者指出,唐令有“較強的延續(xù)性和文字的相對保守性”。⑧“唐令的修訂,呈現(xiàn)出一定的滯后性,往往不能反映當時制度的變化。‘令以設范立制,具有超強穩(wěn)定性,應是令的主要特點……正因為歷次修令的因循性,國家法律改革中,修令逐漸變得不甚重要”。⑨但是,在一些具體的制度上,唐令還是明顯出現(xiàn)了一些整體或者局部的修訂,并且這種修訂,與社會上施行的制度保持了高度一致。比如前揭文書在驛丁征派時提到“準令收庸”,但在《天圣令》所附的本條唐令中又重新規(guī)定:“準《式》收資?!笨梢娞屏钤谂c其他法律形式的功能進行整合的同時,也逐步加強和完善了自身的規(guī)定。這種令文的變化即便是局部的,也給我們探討整個《天圣令》所附唐令的年代的問題開啟了新的思路。所以,已有一些學者認為,《天圣令》所附唐令不是開元令,而是開元以后甚至是唐后期的令。①就《天圣令·廄牧令》唐34條而言,它反映的不是開元時期的制度,而更有可能的是開元以后的制度,換言之,它可以為《天圣令》所附唐令是開元以后令的觀點提供佐證。
【作者簡介】侯振兵,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五代制度史、社會史。
【責任編輯:杜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