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李大永
在圓的方程的學習中,學生曾經做過這樣一道題:若圓C1:x2+y2-2x-3=0與圓 C2:x2+y2+4x+2y+3=0相交,求公共弦所在直線的方程。有學生在問題解決后提出了新的問題:“兩圓不相交時,方程作差仍可得到二元一次方程,這個方程所反映的直線與已知兩圓是什么關系?”
該問題的提出很自然且很有價值,一方面,脫離開幾何直觀意義的代數(shù)運算就變成了純形式化的操作,往往容易忽視操作本身的意義;另一方面,在解析幾何中,方程具有直觀意義——曲線,當曲線關系與方程的運算關系之間建立不起聯(lián)系時,學生就產生了困惑。這個困惑恰恰可以反映出解析幾何的思維本質特征,同時也反映出學生在數(shù)學推理的素養(yǎng)上還有待提高。
教學內容蘊涵的數(shù)學思維活動分析:
解析幾何的核心思想是以坐標系為基礎將幾何中的點和有序數(shù)對建立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運用變量觀點,動點生成的軌跡就和有序數(shù)對(x,y)中的兩變量x,y構成的關系式——方程建立起對應關系。因此,曲線方程中的字母是變量而不是某個未知的常量。從直線、圓和圓錐曲線的學習可以發(fā)現(xiàn),數(shù)與形之間的互相表達所依賴的是度量圖形的基本概念——“距離”和“角”,當我們描述軌跡上點的特征或解釋方程表達的軌跡時,往往需要回到這兩個基本度量。
學生的思維基礎和思維障礙:
疑問來自于學生關注到了一種現(xiàn)象:對兩個圓的方程實施作差運算,實際上與兩個圓有無公共點無關。當兩個圓相交時,兩個圓的方程作差得到了其公共弦所在直線的方程,若兩圓無公共點,在代數(shù)運算上兩個圓的方程仍可作差,得到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從解析幾何的觀點看,它表示一條直線,那么這條直線就顯得很怪了?它和已知的兩個圓有無關系?有何關系?學生自身無法解釋這個疑惑,并不是因為缺乏相關知識,而是不會從解析幾何基本概念的內蘊方法和思想去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完全沒有關注到兩個圓的方程可以作差的前提是什么。當實施作差運算時,其實是認定x,y是同時滿足兩方程的暫時未知的待定常量,否則x,y是兩個方程各自的變量,因此是不同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課聚焦于學生的推理素養(yǎng)和幾何直觀素養(yǎng)的發(fā)展,樹立基于概念內涵理解進行思考的習慣。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首先,展示學生提出的疑問及背景,其次,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下面兩個問題:
問題1:提出的疑問中,提到相交兩圓的公共弦所在直線方程可以通過兩圓方程相減得到,這是為什么?
說明:通過回顧與分析,一是聚焦曲線與方程核心概念的本質理解,二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兩個圓的方程作差時,是把兩個方程中的x,y看作了公共點的坐標,因此是未知的待定常量,為學生解決后續(xù)問題作好鋪墊 。
問題2:提出的疑問中,兩圓不相交時,方程作差仍可得到二元一次方程,這個方程所反映的直線與已知兩圓是什么關系?
說明:通常情況是學生沒關注此時方程作差的意義,直接研究兩圓方程在形式上作差運算所得到的直線,從一般形式入手,或從具體嘗試中歸納發(fā)現(xiàn)直線與圓心連線垂直,之后就陷入困境。教師可引導學生反思所學的知識:反思發(fā)現(xiàn)代數(shù)對象的幾何解釋依賴于圖形的基本度量“距離”和“角”,獲得幾何解釋;反思發(fā)現(xiàn)“曲線的幾何性質與坐標系位置無關“,獲得簡化運算揭示幾何意義的途徑——使兩圓心在x軸上。學生到此通常會認為問題得到完美解決了,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解釋兩圓無公共點情況下兩個方程作差的可操作性?提示學生思考兩方程作差所得方程中的(x,y)實際上并不是兩圓方程中的(x,y)。引起認知沖突后,引導學生思考:兩方程作差運算可逆嗎?兩圓方程作差所得方程中的(x,y)并不是原來兩個圓的方程中的(x,y),而是滿足|PC1|2-r12=m,|PC2|2-r22=m的兩個方程作差的結果,其中m是參數(shù)。
(作者單位:1.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