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如果說批判者是將危樓拆給你看,那么建設者就是讓全新樓宇拔地而起。我們既不能在危樓中消極地承擔風險,又不能對著一片片廢墟無動于衷。批判和建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實際上,我們這個時代是不乏批判的。網(wǎng)絡,廣播等各色媒體時時刻刻充滿著對社會的不滿與批判。有些自以為是之人,甚至以評頭論足為樂,通過對或有或無之事大肆炒作,以賺取他人關注。這不是真正的批判。
成為一個批判者,需要思考。需要有通過物種減少看到環(huán)境惡化的敏銳,需要有通過學生逃學、自殺看到校園欺凌、學生壓力甚至教育體制缺陷的慧眼。不滿是容易的,而批判則不易。當不滿情緒、憂郁感彌漫,若能深入思考,究其根源,批判便會產(chǎn)生且顯示力量。批判,還需要擔當。因為它意味著逆潮流而上,違眾意而行。正如戴錦華教授所言:“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擔心落空?!崩涑盁嶂S不可避免,但若真的以社會國家為責,便可無畏阻撓,將想法至真至純表達出來。如此,才可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批判。這樣的批判才是真正可貴的,才是我們需要的。
但是,從某種意義而言,建設比批判更為不易,更為可貴。因為批判是對現(xiàn)有的否定,是從有到無;而建設則是給予時代以其所需,是從無到有。
然而建設并不意味著盲目建設,重復建設,無效建設。它始終是在批判基礎之上的,是科學的建設。
當今社會的無效建設,實際不在少數(shù)。為提升城市化水平,有人不顧實際,在農(nóng)村大做房產(chǎn),高樓起來了,GDP起來了,但不少農(nóng)民卻在高房價下成了“房奴”,一座座新城,也淪為“鬼城”;為讓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部推出3+3模式,但不少學校卻想方設法鉆體制空子,想出各種對策大搞應試教育,學校之間的惡性競爭也愈演愈烈。這種違背科學規(guī)律的建設,只會讓社會陷入混亂。
真正的建設者,在默默無聞、潛心工作的同時,同樣具有思考力與批判精神。他們在批判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有社會責任感,且具有前瞻性。他們能真正規(guī)劃舊城的革新,而非將破磚舊瓦壘成另一種危險形態(tài)。
批判是“破”,建設是“立”。沒有“破”的覺悟,建設難以跳出現(xiàn)有缺陷。而沒有“立”的目標,批判則難成體系,難以深入。批判與建設乃矛盾的兩個方面,卻都以思考與擔當維系。若談批判,則必有建設,若談建設,則總包含批判。
批判誠可貴,建設價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