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古今中外,十位英年早逝的大詩人(中)
□木匠
喬治·戈登·拜倫是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位積極投身革命的斗士。他曾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并成為領導人之一。代表作有《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長詩《青銅世紀》、《普羅米修斯》和《唐璜》等。
拜倫,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倫敦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天生跛足。早年曾就讀于哈羅公學。這所創(chuàng)建于1571年學校,曾為大英帝國培養(yǎng)了許多知名人物,比如丘吉爾。
1805年,拜倫從哈羅公學畢業(yè)后,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文學和歷史。他雖不是一個刻苦的學生,很少聽課,卻廣泛地閱讀了歐洲和英國的文學、哲學和歷史著作,同時還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游泳、拳擊等各種活動。
從1809年開始,拜倫先后游歷了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受各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鼓舞,他創(chuàng)作了《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的前兩章在1812年2月問世后,立刻就轟動了文壇,拜倫也因此一躍成為倫敦社交界的明星。但這并沒有改變他對英國貴族資產階級的痛恨。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拜倫一直生活在連續(xù)的感情旋渦中。而一個年輕的貴族詩人的風流韻事,自然也會為人所津津樂道。1815年1月,拜倫與一位名叫安娜·密爾班克的小姐結了婚。這是他一生中犯過的最大錯誤。拜倫夫人是一個褊狹的、偽善的人,她完全不能理解拜倫的事業(yè)和觀點?;楹笠荒辏銕е錾乓粋€多月的女兒回到了自己家中,拒絕與拜倫同居,從而使流言四起。以此為契機,英國貴族資產階級對它的叛逆者拜倫進行了最瘋狂的報復,以圖毀滅這個膽敢在政治上與他們?yōu)閿车脑娙?。這個時期,拜倫的內心充滿了痛苦,這也使他寫出了像《普羅米修斯》那樣的詩。
1816年,拜倫在日內瓦結識了另一個流亡詩人雪萊,對英國統(tǒng)治者的憎恨和對詩歌的熱愛使他們成為密友。
拜倫在旅居瑞士期間,又陸續(xù)寫成了《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故事詩《錫隆的囚徒》、悲劇《曼弗雷德》、長詩《青銅世紀》和《唐璜》?!短畦肥前輦愖钪匾囊唤M詩,亦莊亦諧、夾敘夾議,既有現實主義的內容,又有輕松而諷刺的筆調。最初匿名發(fā)表后,立即引起了英國維護資產階級體面的報刊的群起而攻之。
1824年,詩人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他在剛剛寫完《今天我度過了三十六年》這首詩后,就一命嗚呼了。6月29日,他的靈柩運抵倫敦。
雪萊,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出身鄉(xiāng)村地主家庭,20歲入牛津大學學習,因寫了一篇反宗教的哲學論文被學校開除。投身社會后,又因寫詩鼓動英國人民革命和支持愛爾蘭民族民主運動,而被迫于1818年遷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仍積極支持意大利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他希望能創(chuàng)造一個人人享有自由幸福的新世界,并且豪邁地預言:“如果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因此,恩格斯贊美他是“天才的預言家”。
1822年7月8日,雪萊和他的一個朋友駕船去一個叫里窩那的地方看望另一個朋友,那天晚上,他們沒能回來。直到10天以后,人們才發(fā)現了雪萊的尸體,禿鷲已經將他的肌肉撕離了骨架。
拜倫為雪萊舉行了火葬儀式。當雪萊的尸體火化到一半時,他的一個朋友不顧一切的沖進了火里,把他的心臟拾了起來。后來,雪萊的妻子將這顆心臟安葬在了濟慈的墳墓旁。
濟慈,是與雪萊、拜倫齊名的英國詩人。
濟慈,出身工人家庭,8歲喪父,14歲喪母。1810年,由于家境貧寒,15歲的他,中學尚未畢業(yè)就被送到一個藥劑師那里當學徒。
濟慈從小就喜歡閱讀和寫作,尤其是對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作品情有獨鐘,14歲時,他就將維吉爾用拉丁語寫成的史詩《艾涅阿斯紀》翻譯成了英語。
在做了五年藥劑師的學徒后,濟慈考入了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但不到一年,他就放棄了從醫(yī)的志愿,開始專心寫作了。
25歲那年,濟慈染上了肺結核,為尋找陽光和干凈的空氣,他從英國來到了意大利。但他的身體已無法支持他完成這樣長距離的旅行,他疲憊不堪,開始大口大口的吐血。在等待死亡來臨的日子里,他曾想吞下毒藥,卻被一路上照顧著他的朋友奪了下來。據他的朋友賽弗恩說,“死亡的念頭,好像濟慈唯一的安慰,他很高興談論死亡,而痊愈的想法比任何事物都讓他感到恐懼?!?/p>
在最后的日子里,濟慈顯得非常的安靜和平和,他口授了自己的墓志銘:這兒安息著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他不斷地問醫(yī)生:“我這已經死去的生命什么時候才能結束?”彌留之際,他說:“賽弗恩,請把我扶起來,我快要死了,我想死得輕松一些,不要害怕,感謝上帝,它終于來了。”這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后一句話。這一天,是1821 年2月23日。
普希金是十九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詩人,俄羅斯文學的鼻祖。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短篇小說《黑桃皇后》、《驛站長》;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政治抒情詩《致大?!?、《自由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8歲時,他已可用法語寫詩。又,他的保姆經常會給他講述一些俄羅斯民間故事和傳說,這使他從小就對民間創(chuàng)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他在那里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熏陶,并結交了一些后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wèi)軍軍官。因反對沙皇的專制,1820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到了高加索。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沙皇為了拉攏他,又把他召回了莫斯科,企圖使他成為宮廷詩人,終因普希金的進步思想和創(chuàng)作活動與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格格不入,引起了貴族集團的仇視。
1837年,在沙皇及其黨羽的策劃下,法籍憲兵隊長丹特斯褻瀆了普希金的妻子娜塔麗婭·尼古拉耶夫娜·岡察洛娃,果如他們所料,普希金提出要與丹特斯決斗。然而,文弱的詩人又怎么可能是憲兵隊長的對手,普希金重傷而亡,年僅38歲。臨死前,他說的最后一句話是:“這個世界已容不得我活下去!”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