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堯,李麗鵬
(1.合肥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2.合肥工業(yè)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安徽合肥230009)
英國高等教育獨立仲裁制度的實踐及其借鑒
高夢堯1,李麗鵬2
(1.合肥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2.合肥工業(yè)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安徽合肥230009)
隨著英國高等教育獨立仲裁辦公室建立,進一步完善了高等教育糾紛解決與救濟途徑.本文在借鑒英國高等教育獨立仲裁制度實踐基礎上,試圖從建機制、辨糾紛、選法律、明程序、重反饋等方面,為我國高等教育糾紛解決與制度建設提供啟示與借鑒.
英國;高等教育;仲裁制度;借鑒
英國作為高等教育的先驅者與現(xiàn)代大學的主要發(fā)源地,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體現(xiàn)著職業(yè)化、專業(yè)化、體系化的特點,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以法律為基石,在注重學生引導服務與自我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不斷拓展與完善學生權利保護與權力實現(xiàn)機制.隨著2004年英國高等教育獨立仲裁辦公室建立,完善了高等教育糾紛解決與救濟途徑.在借鑒英國高等教育獨立仲裁制度實踐經驗基礎上,試圖為我國高等教育糾紛解決與制度建設提供借鑒.
作為一個現(xiàn)代化的法治國家,英國從1944年《教育法》開啟教育法制建設以來,先后頒布了《羅賓斯報告》《教育改革法案》等法律,不斷推動英國高等教育的改革,2004年,《英國高等教育法案》的頒布實施,英國高等教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免費制轉向有償?shù)膶W費制.針對日益上升的人權與法制意識,以學生為中心的英國高等教育,促使英國政府在不斷推動高等教育法制建設的同時,不斷尋求更好的策略來妥善應對和處理高等學校面臨的各種學生糾紛,早在1997年,Dearing Report就建議英國高教部門修訂關于學生投訴方面條例時,一定要考慮對學生的申訴受理應該有一些獨立的外部因素存在.經過長期的實踐發(fā)展,在2004年頒布實施的《英國高等教育法案》中,明確表示廢除訪問員制度,通過建立英國高等教育獨立仲裁辦公室,將所有的大學納入該機構中,專門受理學生上訴的在學生學習、福利、合同、歧視、程序、紀律欠佳等方面的學校的作為或者不作為,并制定了完善的組織機構和運作機制,力爭通過高等教育獨立仲裁辦公室,以高效率的工作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除法院判決金錢外的恰當?shù)闹T如重考等其他補償方式,英國的高等教育獨立仲裁制度應運而生.
英國高等教育獨立仲裁辦公室的專業(yè)化體現(xiàn)在機構設置合理化,工作職責明確化,人員配置專業(yè)化以及運作流程簡易化.機構設置上以公司模式運行,設有主席、董事會,董事會6名成員,另有7名獨立董事,還包括一名獨立仲裁員、一名副獨立仲裁員、一名高級助理仲裁員、16位案件處理員和5位行政工作人員.工作職責上,董事會主要是指導監(jiān)督,并不處理具體的事務;董事會秘書負責學生對該機構進行起訴的調查工作;仲裁員,案件處理員與行政工作人員負責公司中具體事務處理,審查被上訴上學是否嚴格遵循了他們應該遵循的程序,判斷各個大學做出的裁決是否合理;高級助理仲裁員統(tǒng)一處理有關歧視方面的起訴.程序運作上,學生只需填寫申請表格,郵寄給該機構即可,該機構將按照相關的程序從是否受理、材料轉交、雙向溝通等具體事項進行處理,最終草擬決定送交大學和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限內無意義則制作最終的建議書并下發(fā).
在該機構的運行中,學生上訴要遵循校內程序窮盡原則,在向高等獨立仲裁辦公室提出上訴之前,必須走完學校規(guī)定的所有程序.該機構針對相應的學生事務處理,采用初期初犯從輕原則,即學生如果是入學第一年并且是第一次犯下學籍管理規(guī)定中相類似的錯誤,學校做出了開除此學生的裁決,機構會認為這樣的決定就是不合理的.在處理學生的上訴時,該機構采取雙向溝通原則,即機構一旦決定受理某上訴,就會把學生提交的材料轉交給大學,并規(guī)定哪些問題學校必須做出明確的答復,機構會把學校答復書信轉交給學生,機構也會要求學生對學校答復書信在3-4周內做出書面答復.在學校與學生的書信往來中,學校與學生雙方之間往往都希望達成一個協(xié)議點,這非常有利于事情的協(xié)商解決.在草擬決定送達學校和學生后,要求學校和學生在2周內做出答復,形成最終建議書.
英國高等教育仲裁辦公室在妥善處理學生的上訴后,通過向雙方送達草擬建議書制作最終的決定或者建議書,除采取傳統(tǒng)的救濟模式外,機構提供多元化的處理建議:一是要求大學重新審理;二是推薦學生到其他機構進行上訴;三是建議大學向學生付一部分賠償金;四是讓大學采取一些行動;五是要求大學改變自己的內部程序等等.多元化的處理建議改變了訴訟的較為單一化的處理結果,多元化的解決途徑讓學生糾紛得到最大化的有效解決,讓學生從情感和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此外,英國高等教育獨立仲裁機構還具有相應規(guī)定時限較短,處理效率高,上訴方便快捷,上訴完全免費,不服決定仍可上訴,高校完全接受等特點.
制度是推行實施的基礎,高等教育仲裁應秉承完全獨立的原則,正確分析和研判學生的上訴.我國應制定《高等教育仲裁法》,從立法的角度保障機構設置和權利維護的合法性.機構設置上,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市一級設立常設性的高等教育仲裁辦公室;人員配備上,由高等教育管理專家、法學專家、專業(yè)律師、行政人員組成,還有學校、教師和學生代表;經費管理方面,應按照獨立的公司運行機制,經費來源為加入該機構的大學按照年度糾紛率的高低所繳納的會費,對于學生上訴仲裁案件不收取任何費用;職責分配方面,聘任專職或兼職仲裁員,并對仲裁員進行管理;負責處理學生上訴的本機構所管高校內的教育糾紛案件;討論重大或者疑難的高等教育糾紛案件;總結、交流、反饋辦案經驗,向高等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司法機構提供有關處理高等教育糾紛的建議.
高校教育糾紛主要是指高等學校在其教育、教學或者教育服務過程中與政府、社會組織、教師、學生之間圍繞著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行使而產生的有關教育權利與義務的糾紛.高等教育糾紛仲裁機構根據(jù)其性質,受民法、行政法以及教育法等法律的約束,受理教育合同糾紛與教育侵權糾紛,囊括高等學校之間與高等學校內部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學生與其他學校的工作人員與學校發(fā)生的一般合同糾紛,民事侵權糾紛,管理糾紛,學術糾紛等.由于學術糾紛本身的專業(yè)性,一裁終局不可再走司法程序外,其他糾紛均可以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司法審查,不服仲裁機構決定可以再至法院進行起訴.
高等教育糾紛仲裁的法律適用范圍除《高等教育仲裁法》的相關規(guī)定外,與教育糾紛處理有關的憲法、民法、經濟法等法律也可能因為案件性質被運用到教育仲裁中.此外,我國締結或加入的、與高等教育有關的、需要在國內實施的國際條約和協(xié)定,也可以作為教育仲裁的法律適用依據(jù),但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教育糾紛仲裁的法律適用要求:高等教育糾紛仲裁機構在適用法律時應做到合法、準確、及時.“合法”指仲裁機構適用法律時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中規(guī)定的權限及法定程序,將高等教育糾紛案件的實際情況與法律規(guī)定恰當?shù)亟Y合起來.“準確”指對高等教育糾紛爭議的事實認定要符合實際情,高等教育法領域有不少專業(yè)性很強的法律事實,仲裁委員會要反復審核事實,以便科學準確地查清事實.“及時”指適用法律時要遵守高等教育仲裁制度規(guī)定的期限,充分體現(xiàn)仲裁快捷性的特點,盡快穩(wěn)定教育管理秩序,平息糾紛,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程序合理是案件公正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糾紛發(fā)生后,一方當事人在窮盡校內相關救濟與解決辦法的基礎上,可自愿將爭議提交相應的教育糾紛仲裁辦公室處理,仲裁辦公室秉承高效便捷公正的原則,按照下列程序進行: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在校內糾紛處理決定生效之日起一周內向高等教育糾紛仲裁機構提出書面申請,教育糾紛仲裁機構在自收到申請書之日起一周內向申請人做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決定;上訴受理后,應按照我國相關的案件處理慣例,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不愿調解或者調解不成,仲裁辦公室在交送高校相關材料的同時,要求學校在2周內就上訴中提出的某些具體問題做出答復,爾后機構會把學校答復書信轉交給學生,機構也會要求學生對學校答復書信在2周內做出書面答復;機構從學校和學生的書信往來,學校和學生提供的一些書面證據(jù)中,搜集雙方的爭議點與解決途徑,草擬決定并將決定提交給高校和學生;機構認真閱讀雙方的反饋并對草擬決定做一定的修改,進而形成最終決定書;機構決定做出之后,當事人雙方必須按照決定書執(zhí)行,除學術糾紛不可再提起訴訟外,如果申請人對機構的決定不服,仍可以向法院提起上訴.
建立健全雙向的高等教育仲裁評價機制,有利于促進案件本身的解決,建立科學的社會評價體系.首先,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評價機制,高等教育糾紛的解決與仲裁執(zhí)行納入學校的等級和排名評定之中,高校排名評價應廣泛體現(xiàn)師生民意,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評價機制.其次,高等教育糾紛仲裁機構應定期與各高等學校進行研討交流與案件反饋,及時將各高校的糾紛解決有益做法進行共享,促進各高校糾紛的內部有效解決,減少上訴壓力.最后,在高等教育仲裁決定執(zhí)行中,如果學校沒有執(zhí)行機構的決定,機構可以將學校的情況在年底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營造輿論環(huán)境,同時將情況上報學校主管機關,在下年度招生指標和經費上進行控制.
〔1〕張黎娜.試論解決學校糾紛的教育仲裁制度[J].教學與管理,2012(6).
〔2〕韓德利.論我國教育仲裁制度的構建[J].行政法研究,2010(7).
〔3〕王吉林.我國高等教育仲裁制度的構建研究[J].教育法制研究,2011(5).
〔4〕張紅峰.英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轉型與發(fā)展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4(2).
〔5〕吳慧.英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考察及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6〕徐春霞.英國高等教育治理范式的轉移[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學報,2012(1).
G512
A
1673-260X(2017)11-0171-02
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