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艷++黃磊
摘 要: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提升高等教育全球競爭力的一種方式得到普遍認同。在打造區(qū)域教育樞紐的戰(zhàn)略背景下,香港政府制定了多項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內(nèi)容涉及學生國際化、教師國際化、課程國際化、研究國際化、跨境高等教育等方面,對促進香港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提高香港的區(qū)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國際化內(nèi)容
隨著知識經(jīng)濟的深入發(fā)展,教育服務(wù)貿(mào)易在全球迅速發(fā)展,高等教育逐漸“商品化”。高等教育國際化市場也在此大潮之中逐漸形成,且競爭日趨激烈。為了能夠在國際教育市場中占據(jù)一席之地,世界各國或地區(qū)分別采取了相應措施來增加本地教育市場的吸引力,如英國提出支持高校開辦海外分校,大力拓展海外業(yè)務(wù);美國通過放寬簽證政策,吸引海外學生。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地和重要國際經(jīng)濟區(qū)域中心,其高等教育自開辦之日起,就承擔著傳播中西方文化的使命,香港政府也將打造“區(qū)域教育樞紐”作為推動本地經(jīng)濟及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為進一步提高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香港政府相繼推出和調(diào)整多項相關(guān)政策。2009年,香港貿(mào)易發(fā)展委員會指出要把教育服務(wù)作為向亞洲其他國家出口的重要“商品”[1]。2010年,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簡稱教資會)頒布《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書,提出“香港高等教育界別的未來,建基于界別能否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保持地位”“院校應盡快實施全面的國際化策略”[2]。因此,從學生國際化、教師國際化、課程國際化、研究國際化、跨境高等教育等國際化內(nèi)容方面分析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政策,對了解香港高等教育現(xiàn)狀具有重要意義。
一、學生國際化政策
學生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nèi)容。香港非常重視學生國際化,把學生國際化作為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主要方面。香港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曾在《施政報告1998-1999》中指出:“為了奠定香港作為亞太地區(qū)高等教育的中心地位,我們的政策是讓非本地學生入讀高等教育院?!盵3]。2010年,香港政府提出,“院校應大幅增加為本地學生提供的海外學習機會和種類”。[4]
經(jīng)過十多年發(fā)展,香港學生國際化政策不斷豐富完善。概括而言,香港學生國際化政策主要包括資助政策和支持性政策兩個方面。
(一)資助政策
1.積極資助非本地學生
香港政府認為,吸引優(yōu)秀的非本地學生赴港就讀,可使本地高等教育更國際化及開闊本地學生的視野。2008年,香港政府設(shè)立“10億港元政府獎學基金”,用于鼓勵本地優(yōu)秀學生離港求學和非本地學生赴港就讀。2010年,教資會設(shè)立“香港博士生獎學金”,以吸引境外優(yōu)秀學生赴港攻讀博士。對特定地區(qū)非本地學生的資助,也是香港政府資助政策的著力點。自2012年起,香港政府每年頒授至少10種獎學金用于獎勵來自特定地區(qū)(如東盟國家、印度和韓國)的非本地學生。2016年,香港政府增設(shè)由私人捐助的“一帶一路獎學金”,用于支持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特定國家或地區(qū)的學生赴港就讀。
與資助政策相得益彰的是,香港政府進一步放開非本地學生修讀公費資助課程的年限,將非本地學生修讀公費資助課程的限額增加20%至100%,為吸引更多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創(chuàng)造了條件。
2.積極資助本地學生開展國際交流與學習
一是實施《內(nèi)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資助本地學生前往內(nèi)地交流學習。內(nèi)地是香港政府主推的重要地區(qū)之一。2014年7月,香港政府將有經(jīng)濟需要且已通過“內(nèi)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的香港學生納入資助范圍。2016年,香港政府進一步擴大資助范圍,以幫助更多香港學生到內(nèi)地升學。從2016-2017學年起,在指定的155所內(nèi)地院校修讀學士學位課程并有經(jīng)濟需要的香港學生,不論其入學途徑,都可以通過資助計劃申請資助。[5]
二是實施《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資助本地學生到世界知名大學進修。香港2014年《施政報告》提出,要為香港高中畢業(yè)生提供更寬更廣的本地和境外升學途徑,具體措施包括推行新的獎學金計劃,資助本地杰出學生到世界知名大學深造。2014年11月,該計劃被正式命名為《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以培養(yǎng)具備全球視野和與國際接軌的一流教育水平的優(yōu)秀人才,提升香港在全球化知識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競爭力。截至2016年9月,共計185名香港學生獲獎。[6]
(二)支持性政策
香港學生國際化支持性政策主要體現(xiàn)在對非本地學生的兩個“放寬”,即放寬對非本地學生的入境政策和放寬對非本地學生的就業(yè)政策。
一是放寬入境政策,吸引非本地學生。2005-2008年,香港政府多次頒布放寬非本地學生赴港就讀的入境政策,包括放寬修讀長期交流計劃課程和短期課程的修讀期限,“在任何12個月內(nèi)不得超過180日”[7]。2014年3月,香港政府再次優(yōu)化非本地學生入境政策,即非本地學生可以申請赴港交流、修讀全日制經(jīng)本地評審的本地副學位課程及非本地學士學位或以上程度的課程,“按其修讀課程的長短獲準在港逗留,并以6年為上限”。[8]
二是放寬對非本地學生的就業(yè)政策,吸引非本地畢業(yè)生留港工作,提升香港人力資源競爭力。2008年5月,香港推出非本地畢業(yè)生回港就業(yè)安排相關(guān)政策,規(guī)定申請人如申請成功,可獲準留港12個月,并不受其他逗留條件限制。同時,放寬對于正在就讀的非本地學生的就業(yè)限制。根據(jù)新政策,修讀經(jīng)本地評審的學士學位或以上程度課程的非本地全日制學生,只要修業(yè)期不少于1學年,便可從事與課程相關(guān),并經(jīng)其就讀院校安排或批準的實習工作。這些學生(不包括交換生)亦可在就讀期間擔任每星期不超過20小時的校園兼職工作,或從事暑期工作。[9]
隨著香港學生國際化支持性政策的出臺,赴港就讀和獲準在港工作的非本地學生數(shù)量都在迅速增加。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5年,已有28575名非本地學生獲準赴港就讀,51463名非本地畢業(yè)生獲準在港工作[10]。統(tǒng)計教資會資助的八所大學的赴港、離港學生情況,能更直觀地認識香港學生國際化政策的實施效果。根據(jù)圖1,近年本地學生對外交流數(shù)量和非本地學生數(shù)量都呈穩(wěn)步增長態(tài)勢。
二、教師國際化政策
香港政府一向重視對教育的投資。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政府不斷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教育投入占本地生產(chǎn)總值的比例已由20世紀80年代末的2.6%提高至3%以上,教育經(jīng)費占年度開支總額的比例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15%提高到如今的近20%。2015-2016年香港政府投入的教育經(jīng)費總額為791億港幣,2014-2015年為737億港幣,2010-2011年為607億港幣,分別占政府開支總額的18.5%、18.6%、20.1%,占香港本地生產(chǎn)總值的3.3%、3.3%、3.4%,用于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別為27.4%、26.9%、24.7%。[11]
充足的財政投入為香港高校引進世界高水平教師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撐。香港高校不斷提高教師的引進門檻,以吸引優(yōu)秀人才,如要求教師具備長期在國外學習的經(jīng)歷,具備國際化理念,甚至要求擁有世界名校的學術(shù)背景。目前,香港各高校教師幾乎全部具備海外學習經(jīng)歷或在海外進修過,有些高校外籍教師比例超過50%。
除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外,教資會科學前瞻的指導是香港教師國際化政策的另一個重要支撐。教資會不僅為其資助高校提供撥款,而且為政府提供高等教育政策咨詢。尤其是在香港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后,教資會于1996年發(fā)表了《香港高等教育》報告書,報告書勾畫了香港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背景及未來方向,提出香港高等院校要實現(xiàn)健全發(fā)展,就必須大量吸收國際資源,包括招聘海外教學人員及招收海外研究生,與海外高等院校合作開展教學和研究計劃[12]。2010年,教資會發(fā)布《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書,再次強調(diào)“教學人員國際化是香港院校的一個傳統(tǒng)特色……香港需要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包括在外地進行博士研究的學者,曾在海外大學工作的學者,以及其他族裔的學者”[13]。此外,教資會所發(fā)布的有影響的相關(guān)報告還包括:1998-2001年的三年期報告,2004年的《香港高等教育共展所長與時俱進》,以及歷年的年報。其中均提及教師國際化和多元化對香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性。
得益于此,香港高校師資國際化程度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根據(jù)2007-2008年的學術(shù)職業(yè)人員變化調(diào)查,香港高校外籍教學人員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和英國,本土教師多畢業(yè)于美國的大學[14]。在2016-2017年QS世界大學國際教師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學排在第14位,香港大學第20位,香港城市大學第17位,香港理工大學第45位,香港中文大學第54位,香港浸會大學第57位。[15]
三、課程國際化政策
課程國際化不僅指課程體系具有國際性傾向或包含若干門具有國際性特質(zhì)的課程,而且指有些課程使用國際學術(shù)界比較通用的語言進行教學[16]。香港歷來重視高校課程國際化的發(fā)展,頒布了若干政策促進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
從2009-2010學年開始,教資會專門提供約240個研究生名額,用于新設(shè)立的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使本地課程更趨國際化。2010年12月,教資會向政府提交的《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中提到,要提升課程方面的國際特質(zhì),培養(yǎng)學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競爭力。2011年11月,香港政府提出高等教育界要建立學分累積及轉(zhuǎn)移制度,確保不同級別的課程和不同院校的同級課程互相銜接,同時提出應將國際化納入課程設(shè)計。
2012年,香港高校實行新學制——“3+3+4”。新學制改革可以促使良好的學分累積和轉(zhuǎn)移制度的實現(xiàn),學生亦可跨國選課程。為了推行新學制,香港高校不僅指定新高中課程中的四門核心科目——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shù)學及通識教育——作為入學要求,而且要求新課程納入更多的通識教育、多學科學習和海外體驗元素。這些課程,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成為富有使命感和國際化意識的公民。
四、研究國際化政策
研究國際化是各國或地區(qū)高等教育“走出去”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7],是提升香港地區(qū)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舉措。目前,香港的研究國際化政策包括以下三種。
一是通過撥款資助高等教育學術(shù)研究。每年的《施政報告》都會提及設(shè)立基金資助研究計劃,且不斷提高研究的資助額度。例如,2009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要專門設(shè)立180億港幣支持研究計劃;2011-2012年的《施政報告》推出了《主題研究計劃》,以進一步提高香港國際學術(shù)研究水平;2013-2014學年,政府為教資會資助的8所院校提供了約66億港幣的研究撥款。[18]
二是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建立合作研究計劃。教資會通過研究資助局推出與境外研究機構(gòu)開展合作研究計劃,鼓勵香港高校與境外高校進行合作研究。目前,香港與法國國家科研署、蘇格蘭撥款委員會、德國相關(guān)機構(gòu)等開展了合作研究計劃。自1996年起,香港研究人員與來自內(nèi)地、英國、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及美國的學者開展了850多個資助項目。[19]
三是設(shè)立專門國際學術(shù)研究中心,推行研究計劃,積極召開國際學術(shù)會議。香港各高校通過該平臺邀請世界知名學者到校講學,及參與學術(shù)研究合作,以加強香港與國際一流學者的交流。
五、跨境政策
為了打開國際市場,提升香港教育國際影響力,20世紀末,香港政府頒布若干政策和計劃吸引境外機構(gòu)赴港辦學。香港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專業(yè)教育進修學院,專門負責開辦非本地課程。2001-2002學年,香港有6所院校開辦全日制、經(jīng)學歷評審及符合質(zhì)素保證要求的自費副學士學位課程,其中20個課程的副學士資歷獲得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中國內(nèi)地及澳門108所境外教育機構(gòu)的認可,并將之作為申請入讀該校的資格及承認學分轉(zhuǎn)移。目前,香港非本地高等教育課程已達到1189門,國際分校有6所。
此外,香港還通過“批地計劃”支持世界知名高校赴港開辦分校。2008年,香港政府提出通過預留土地增建國際學校以支持國際院校蓬勃發(fā)展的目標[20]。2013年2月,香港教育局宣布在“批地計劃”下推出位于摩星嶺及馬鞍山的土地,供非牟利院校開辦全日制經(jīng)本地評審的自費高等教育課程。2014年,香港政府預留摩星嶺地區(qū)邀請芝加哥大學開辦分校。
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的實施與調(diào)整,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香港高校的發(fā)展。在2016-2017年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共有5所高校位居前200名,其中香港大學排在第27位,香港科技大學排在第36位,香港中文大學排在第44位,香港城市大學排在第55位,香港理工大學排在第111位[21]。同時,香港政府力圖打造的“區(qū)域教育樞紐”的戰(zhàn)略地位也日趨穩(wěn)固。另一方面,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涉及學生、教師、課程、研究、跨境等方面,這些國際化內(nèi)容均得到了很好的政策兼顧和政策體現(xiàn),各方面也得到了均衡、科學和合理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帶來了教育方面的“集聚效應”:一流世界大學必將吸引一流國際學生和一流師資;反之,一流師資又會帶來一流的科學研究,且世界教育強國更愿意與之強強聯(lián)合。這種效應將進一步提高香港的區(qū)域競爭力,推動高等教育的發(fā)展。
注釋:
①數(shù)據(jù)來源于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網(wǎng)站。
參考文獻:
[1]Cheong,C. Y.,et al. A Technical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as A Regional Education Hub[R]. Hong Kong: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09.
[2][4][13]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EB/OL].http://www.ugc.edu.hk/big5/doc/ugc/publication/report/her2010/summary.pdf,2010-12.
[3]董建華.施政報告1998-1999(教育部分)[Z].教育資訊,1998(10):12.
[5]香港教育局.內(nèi)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EB/OL].http://www.edb.gov.hk/tc/edu-system/postsecondary/policy-doc/pilot-scheme/Pilot_scheme_2014/MUSSS.html,2014-07.
[6]香港教育局.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EB/OL].http://www.edb.gov.hk/tc/edu-system/postsecondary/policy-doc/hkses/index.html,2014-11.
[7]香港入境事務(wù)處.二零零九至二零一零年度年報[EB/OL].http://www.immd.gov.hk/publications/a_report_09-10/chi/ch1/index.htm#b54,2010-04.
[8]香港入境事務(wù)處.二零一四年年報[EB/OL].http://www.immd.gov.hk/publications/a_report_2014/sc/ch1.html,2015-01.
[9][10]香港入境事務(wù)處.二零一五年年報[EB/OL].http://www.immd.gov.hk/publications/a_report_ 2015/sc/ch1.html,2016-01.
[11]香港教育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開支[EB/OL].http://www.edb.gov.hk/tc/about-edb/publications-stat/figures/gov-expenditure.html,2016-04.
[12]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香港高等教育-香港大學資助委員會報告.[EB/OL].http://www.ugc.edu.hk/chs/ugc/publication/report/hervw/ch43.htm,1996-10.
[14]Gerard Postiglione&Wang Shiru.Hong Kong: Governance and the Double——Edged Academy[M].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B.V.2011:343.
[15][21]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Indicator[EB/OL].http://rankings.betteredu.net/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latest/2016-2017.html,2016-09.
[16]胡建華.中國大學課程國際化發(fā)展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 2007(9):70.
[17]甘暉.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的困境與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 2013(5):9.
[18]香港教育局.學術(shù)研究[EB/OL].http://www.edb.gov.hk/mobile/tc/edu-system/postsecondary/local-higher-edu/academic-research/index.html,2014-01.
[19]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香港研究資助局與蘇格蘭撥款委員會簽訂框架協(xié)議[EB/OL].http://www.ugc.edu.hk/chs/ugc/publication/press/2013/pr06112013.htm,2013-11.
[20]香港教師中心20周年紀念.香港教育 廿載歷程[EB/OL].http://edb.org.hk/HKTC/download/anniversary/20/section_8.pdf,2016-10-15.
編輯 吳婷 校對 許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