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楠楠
《超脫》是2011年托尼·凱耶導演的作品,這部電影的片長僅有97分鐘,但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在故事情節(jié)上,比片名的臺灣地區(qū)譯名《人間師格》相對來說更為恰當。電影主人公亨利(Henry,阿德里安·布洛迪飾)是一名教師,但是他卻希望自己不與社會產生任何聯系,特別是不想與外界進行情感交流,因此,他選擇作為一名可以隨時逃離責任的任課教師,到一所有更多問題學生的學校任職,本想只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完成教課任務,但是他的赤子之心卻讓他情不自禁地關心幫助陷入困境的老師和學生。[1]這部電影還充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思想,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童年所受的心理創(chuàng)傷嚴重影響著成年后的心理,而導演把注意力集中在處于“成長期”正在受著外在和內在心理創(chuàng)傷的孩子們,即亨利的學生們,也把鏡頭聚焦在已經在童年受到過心理創(chuàng)傷的成年人,即亨利,亨利表現出來的交際障礙和心理封閉都是童年陰影所造成的,所以,“超脫”這一譯名更符合導演所表達的人類對他人的救贖和對自我的救贖這一精神內核。
一、 群體孤獨
亨利到學校去的第一天,就遇見了那位被問題學生折磨得近乎發(fā)瘋的教師,他在教室里拼命維持著教學秩序,但是卻不被學生接受,在家里也遭到其他家庭成員的忽視,他經常用頭撞擊鐵絲網,被別人疑為精神病。不僅是這位老師,幾乎學校里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面臨著各種困境,女校長面臨著關閉學校的危機,教師們時時刻刻經歷著自己的挫敗,所有的學生或面臨著家庭、社會的壓力和誤解,或自己內心的迷茫和無助,他們訴諸于暴力、訴諸于死亡,無路可逃。影片中是通過多種閃回和手持鏡頭紀實拍攝的手法來進行表現的,各種質感的鏡頭、雜亂的拼貼,營造出一個破碎斑駁的世界,這個世界既是真實存在的現實,也是影片中所有人物的心理世界。
亨利在進行教學時,無可避免地要與學生接觸,首先是對他意見最大的黑膚色少年,他滿嘴污言穢語,橫行暴力,叫囂著要把亨利趕出教室;其次是胖女孩Meredith,她極具繪畫、攝影天賦,但是卻受到親人和同學嘲笑;還有虐待動物的Raven等等。
Meredith的父親粗暴專制,從來不關心自己的孩子,只強制命令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設想成長,稍有差池就對孩子棍棒相加或實施冷暴力,孩子雖然年紀尚輕,但卻是最敏感的,這種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和對其心靈的扭曲,沒有人會比孩子自己更清楚,所以Meredith變得自卑抑郁,充滿孤獨絕望。她的那位父親始終沒有出現在鏡頭前,卻給觀眾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2]那位父親長什么樣子?或許長得像你,長得像他,長得像我們自己。其實在當今社會存在著無數這樣的父親和類似的母親,父母自以為是地關懷和指導教育,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傷害,可是他們卻不自知,父母的做法和對孩子行為的強制,造成了孩子內心對外界的對抗和排斥感,父母從成年人角度出發(fā)的想法和行為,甚至會讓一些孩子產生絕望感和疏離感,而這些感覺造成了他們成年的殘忍和暴虐。孩子的無助和青春期的誤入歧途,家長都難以推卸責任。所有的成年人自以為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溫飽的優(yōu)質生活,其實都是他們的幻想,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關心自己的孩子喜歡什么,想要成為什么,孩子們就像他們的復制品,在成長的過程中按部就班地沿著軌道前進,早就失去了自我,所以當Meredith有自己的世界卻不被身邊的人理解和支持時,就產生了無盡的無助感和絕望感。亨利深諳這一點但卻無能無力,他想要在課堂上教自己的學生建立自己的意識,但是面對這個復雜的世界真的可以做到嗎?家長們真的愿意作孩子成長的配角,鼓勵支持孩子自由的發(fā)展,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世界?導演和亨利給出了他們的答案:空蕩蕩的教室,沒有五官的面孔。
二、 他者救贖
影片鏡頭中出現了大量的走廊,伴隨著機位的高低變化,這種鏡頭帶來了影片的心理探索感受,人的心靈就像走廊一樣,雖然只是短短的一段,但是卻充滿了未知和變幻,就像亨利的到來對孩子們的意義。對于亨利來說,即使社會現實沒有辦法拯救陷入泥潭中苦苦掙扎的孩子,他也要盡自己最大努力拯救任何一個向他求救的靈魂,引導他們健康長大,義無反顧,這是他的良知,也是他的赤子之心。所以他關心著每一個學生,為他們尋找心靈的出路,如果說童年的創(chuàng)傷會影響人的一生,那么對這些創(chuàng)傷我們能做什么,在亨利的童年沒有人拯救他,但是他愿意成為這些受傷的孩子的救贖者,所以從他出現開始,直至孩子死亡,他都與孩子自己一起塑造、改造著自己的心靈和人格,童年的創(chuàng)傷是命運使然,那么其后他們做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與命運抗爭,都是為了實現對命運的“超脫”。這種超脫與Meredith的死后超脫不同,Meredith的自殺并不是對命運屈服,而同樣是一種自我救贖。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人真正實現“超脫”,每個人所謂的“超脫”也僅僅是一種自我催眠和永遠到達不了彼岸的虛幻目標,Meredith對現實最終絕望,她不能像亨利一樣忍受久達一生的自我救贖,所以她選擇放棄,這種“超脫”是一種簡單的對命運的毀滅,但是這種“超脫”卻不是最佳的方式,對于亨利和無數平凡的人來說,“超脫”是內心的反復救贖,是永遠達不到“超脫”的自我救贖過程。
而對于Eric的救贖更是體現了這一點,亨利第一次見到Eric,Eric是在街頭賣春的少女,他把她救回家,收留她,照顧她,把她送到看護所,Eric不信任任何人,對世界和生命充滿了消極和自暴自棄,亨利在開導她時說,“每個人都會跟你一樣產生悲傷,但這一切都會好起來?!钡巧钪鐣埧岵⑸硖幧鐣诎抵械暮嗬?,顯然知道這句話的可信度,所以他補充道:“如果你現在不這么想,那么以后將會一直遇到問題,你必須學會這么想?!边@句令人心酸的話語讓我們知道世界帶給人內心的無奈,我們每個人都擺脫不了痛苦和困惑,只能自我安慰、假裝相信世界會變好,命運終有一天會善待我們。Eric面對悲慘的命運選擇放棄反抗,所以當亨利努力去幫助Eric超脫自己的命運時,Eric不僅不理解,甚至還在亨利的住所繼續(xù)賣春,亨利痛斥她的無可救藥,也因此產生了強大的受挫感。而亨利也有自己無法改變的問題,但是他選擇忘記或者逃避,如果電影塑造的是一位心靈健康的人對其他人的救贖就失去了它本應有的意義,亨利有自己的創(chuàng)傷,他試圖避免與周圍人的接觸,但是最終卻義無反顧地救贖自己的學生、救贖Eric,這才是導演所要展現的在黑暗生活中的亨利的赤子之心。
三、 自我救贖
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提出的精神分析法,認為人的精神世界存在著自我、本我、超我三重人格,自我是指人類自己可以意識到并能夠理性思考、判斷、控制的部分,完全符合社會需要;超我指的是在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價值觀念環(huán)境中監(jiān)督、管束自己行為的那部分;本我則代表的是人最本質的部分。[3]當本我與超我產生沖突時,自我就會產生防衛(wèi)職能,即他提出的心理防御理論。所以,亨利因為童年所遭受到的心靈沖擊使他不斷地壓抑本我,為了不讓自己受傷害,他選擇逃離可能對他產生傷害的一切人事物。整個影片中充滿了亨利的孤獨感,他游離在世界之外,獨自居住,獨自游蕩,沒有朋友、沒有固定的工作,這是人的心理防御機制,也是他對世界的逃避?!肮陋毟小辈粌H是亨利的心理感受和生存狀態(tài),也是電影結構所賦予電影的,電影敘事結構就像四處游蕩的亨利一樣,完全不是完整的、線性敘事,而是隨意地安排著故事情節(jié)和內容,故事的支線散落游離,這是這部電影作為心理電影拍攝的成功之處,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電影情節(jié)的尖銳沖突。
亨利的這種孤獨感,來源于他對世界的逃避和對自己的保護性防御,深層原因則是童年時他母親的自殺所帶給他的創(chuàng)傷。由于意識不健全,母親的自殺讓他對人與人之間的脆弱關系產生了強大的不信任感,他認為身邊的人隨時都會離開,人的一生注定是悲劇、不幸的一生。為了避免這種悲劇帶給身邊人和自己的痛苦,他寧愿選擇不與人進行交際和交流,他壓抑自我的交流欲望。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對一切都可以不在乎,所以外界的人對他的傷害他可以視而不見,就像那位學生畫的畫一樣,亨利的內心是誰也無法傷害的空殼。直到亨利他自己愿意打開心扉,但是之后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界的傷害,學生的自殺、同事的質疑,他一直竭力壓抑的內心有了巨大的爆發(fā),鏡頭快速地切換著他童年經歷的一切,酗酒嗑藥的母親、在床上躺著的外公,這一切是他童年經歷的畫面,即使是成年的亨利,即使是已經能夠救贖他人的亨利,也仍然擺脫不了母親自殺的陰影。他在影片中吶喊:“你認為我是那種人!那種猥褻女孩的老變態(tài)?”
Eric的出現只是一個偶然,她像個孩子,但是社會從沒給她身為一個孩子應有的一切,她不信任任何人,直到亨利出現才把她當作一個人、一個孩子來對待,而她帶給亨利的也是亨利一直以來缺少的友情、親情。亨利與祖父在最后時刻的交談,Eric始終陪在他的身邊,也正是因為祖父的入土,才讓亨利推倒自己內心的壁壘,放下縈繞自己多年的心結。他救贖了學校的學生和Eric,而學生和Eric也給予他前所未有的信任感,讓他沒有繼續(xù)選擇冷漠和逃避,他在救贖別人的過程中,別人也在幫助他救贖自我。其實,每個人都有著不能逃避又無法解決的困境,我們眼中的其他人都在正常的生活,但是本我所壓抑的記憶和情緒總是時不時地發(fā)作,讓所有人有時暴躁,有時偏執(zhí)。每個人都在麻木和痛苦中活著,現實生活哪有什么幸運可言,又哪里有什么救贖可言,正如弗洛姆所言:“人類的心靈永遠沒有平靜的時候,這是因為一旦人們知道得太多,就無法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意圖自我改變。在人與宇宙之間永遠沒有和諧,只有持續(xù)的斗爭以及追求新的解決辦法,而這一切就會陷入泥潭形成無休止的悲劇循環(huán)?!盵4]
不知從何時起,教師被賦予了帶領我們找到方向的神圣色彩,孩子們渴望教師能夠從家長和社會的魔爪下把他們拯救到純凈的花園中,可是人類早就不相信軟弱的園丁了。所以這部電影中的教師亨利仍然“軟弱”——他有著痛苦的童年和糟糕的家庭,有著把全世界排斥在外的冷漠,但是他卻與自己的初衷相違背,努力拯救著正在受傷害卻不知如何以正確的方式來面對黑暗的孩子們。他們之間的互相救贖讓他們感受到超脫,就像電影一開始所說的:“我從未這般深切感受到,如此超脫于自身,卻依存于世界?!?/p>
結語
《超脫》并不是一部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好溫情風格的影片,全片都充斥著困窘和痛苦,人和人之間的、自己和自己內心之間的。這種難以消解的痛苦是在少年的內心真實存在的,也是成年人的內心深處無法排解的。但是,這又是一部“救贖”式電影,他所要表達的并不是被社會和周圍環(huán)境殘暴對待的孩子是如何毀滅自我、毀滅社會的,而是探討人的精神深處自我對本我的救贖,這種救贖是別人可以帶來的,更是自己對自我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