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子
最近給兒子十一開了一個公眾號:“宋十一的24色日記本”,里面主要放十一一些異想天開不拘一格的日記。其中有一篇日記《美好的一天》,十一在文章里寫道,他希望這一天,一起床就看電視玩游戲買玩具,直到玩膩了,就飛到月球向地球扔一塊石頭下來,最后再去黑洞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但是夢醒了,又開始了悲慘的一天。
不只是他,我也曾想過我最美好的一天,關(guān)鍵詞無非是睡覺睡到自然醒,數(shù)錢數(shù)到肌無力,花錢花到手抽筋,想看韓劇看韓劇,想看美劇看美劇,吃再多肚子都不脹,坐太久屁股也不大……我的美好一天和十一的美好一天的共同之處在于:里面都沒有彼此。
每天朝夕相處,相愛相殺,對彼此最好的禮物或許就是自由吧?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這本書很多媽媽都看過,我也一樣。從我開始當媽媽的那一天開始,我就發(fā)誓,雖然錯過了那么多好的數(shù)學老師語文老師化學老師物理老師,但我一定不會錯過“愛和自由”這堂課。
我們以為給了他足夠的愛,我們以為也給了他足夠的自由??涩F(xiàn)在想想,不得不承認,在很多事情上,我們還是希望自己可以掌控他的一切:他吃的食物,他穿的衣服,他看的書,他玩的玩具,以及他的小伙伴……
不,我們不是獨裁,我們是大人,我們怎么會把獨裁寫在臉上呢?我們會給獨裁戴一頂自由的帽子,比如:寶貝,你是想吃茄子還是蘑菇呢?——反正茄子和蘑菇都是我想讓你吃的;寶貝,你是想穿這件衣服還是那件衣服?——反正哪件衣服都是我喜歡的;寶貝,你是想看《逃家小兔》還是《弟子規(guī)》?——反正哪本都是你應(yīng)該看的。
我們是大人,我們有能力織一張很大很大的網(wǎng),來讓他們在其中撒歡;他們是小孩,他們就這樣不知不覺中在我們織的網(wǎng)里愉快地生活了起來。直到有一天,他長大了,這張網(wǎng)已裝不下他:4歲,他說他不愛吃蘑菇!5歲,他說再也不穿系帶子的褲子了!6歲,他買了好多《奧特曼》;7歲,他說我為什么要聽你的?8歲,他說他想這樣度過自己的一天……
對,這是他8歲時候的日記,他終于發(fā)現(xiàn)了父母所謂的自由其實就是一張無形的大網(wǎng)罷了,當他足夠大了,那張網(wǎng)特別顯得捉襟見肘。出于本能,他選擇了掙扎,母子之間從相愛到相殺,應(yīng)該就是源于這個時候吧?
現(xiàn)在他10歲,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張網(wǎng)越收越緊:每天都要寫作業(yè),而不是像小時候那樣可以選畫畫而不用選跳舞;電影只能看英文原版的;圖書不許看漫畫;游戲只能在周末的時候玩……10歲的十一,最高興的事,是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日子,雖然一樣有作業(yè)要寫,但是他可以自己做主:看會兒弱智的《熊出沒》,玩會兒暴力游戲,看看阿衰漫畫,最后的最后,才是寫作業(yè)。
有時候我很悲傷地想,我能給他的自由,也只有這些了。其實,我還是希望我能為他提供一張無形的大網(wǎng),讓他像小時候一樣,快樂愉快地生活。但是大人的懶不只是體現(xiàn)在工作上,也體現(xiàn)在一切需要動腦的事情上,當那張無形的網(wǎng)漸漸變小,漸漸被識破,大人們,便懶得再編,就像再也圓不了圣誕老人的故事時,就只能讓圣誕老人回歸到童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