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曉峰
作為主流媒體的電視臺新聞,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以及權威性,對新聞傳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背景下,電視臺新聞要想確保自身地位以及權威性,就需要對編輯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提升新聞質量,滿足群眾需求,進而提升自己的市場核心地位。
為了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電視臺新聞編輯人員應該認識到創(chuàng)新編輯工作的重要性,站在群眾的角度對新聞進行編輯,并且在編輯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新聞編輯工作應該具有創(chuàng)造性,因此編輯人員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進行編輯工作,而應該在新聞編輯過程中,加快新聞傳播的速度,比如運用現(xiàn)場視頻或者是錄音報道等形式,使新聞更具親民感以及現(xiàn)場感,打破傳統(tǒng)新聞傳播方式,增強其創(chuàng)造性,進而滿足群眾的需求。
編輯人員在進行新聞編輯工作時,應該注重它的真實性以及時效性,不能惡意刪改新聞信息,或者是添加虛假信息以豐富新聞內容,要根據國家的方針和政策對新聞事件進行科學、真實的報道,確保新聞編輯質量。
一般情況下,基層電視臺里的新聞編輯工作人員都具有內宣工作任務,因此,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在進行內宣工作時,也要對素材進行積累,為新聞外宣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新聞編輯工作人員應盡可能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
為了滿足群眾需求,新聞編輯人員也要根據國家方針進行新聞編輯。具體而言,應該盡可能地報道一些正能量的新聞,比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保社會穩(wěn)定、國家的一些惠民政策等,在對負面消息進行報到時,應該向上級領導進行請示,得到上級領導同意之后,在對其進行報道[1]。
新聞編輯人員應該清楚新聞編輯的受眾對象,并將這些受眾對象進行細分。比如可以按照群眾的生活區(qū)域,將他們分為城鎮(zhèn)受眾以及鄉(xiāng)村受眾。還可以根據他們的收入以及職業(yè)等進行細分。另外,編輯人員在進行新聞編輯時也要考慮群眾的文化程度以及年齡等相關因素。通過對他們的深入了解,能夠確保新聞工作更具針對性以及準確性。
新聞編輯人員也可以通過新聞節(jié)目的收視率、收視范圍以及收視特點等,了解群眾比較感興趣的新聞以及比較抵觸、缺少興趣的新聞。另外,也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調查數據進行全面分析及判定,進而掌握群眾的新聞需求,并根據他們的需求,調整編輯思路。
發(fā)展新聞工作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滿足群眾需求,人民群眾給予新聞工作的力量和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新聞編輯人員應該貫徹“以人文本”的思想,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及意見,在編輯、報道新聞事件時,要盡量做到準確、全面以及客觀。增加群眾呼吁以及訴求的平臺,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要防止市場經濟中的拜金主義給公共領域帶來的影響,要確保新聞工作的權威性、理智性以及公共性。
基層電視臺不同于省市電視臺,它更貼近群眾的生活,因此新聞編輯人員在編輯過程中要調整編輯思路,優(yōu)化節(jié)目類型,以符合群眾欣賞的需求,具體而言,編輯工作人員應該做到下述兩點。
第一,維護媒體本色。在新媒體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基層電視臺要堅持風格,維護本色。在基層電視臺中,新聞編輯多數是對民生民事進行報道,因此應該將與群眾有關的政策具體化、通俗化,降低群眾理解的難度,進而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另外,對于一些時政熱點而言,應該運用圖片加短稿的方式進行報道,注重新聞細節(jié),使新聞更具生活氣息以及人情味,進而滿足群眾的需求。
第二,基層電視臺也要豐富新聞源頭,加強對新聞信息的獲取,以此增加新聞報道思路。信息源的數量會對新聞的重要性、敏感性以及復雜程度產生一定影響。信息源越豐富,事件描述的就越全面,新聞內涵也就會越豐富,以此提升群眾的滿意度[2]。
綜上所述,群眾需求是發(fā)展新聞編輯工作的最關鍵因素,只有滿足群眾需求才能提升新聞的社會公信力,才會體現(xiàn)出新聞的真正價值。因此,對于新聞編輯人員而言,要擁有新聞編輯工作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堅持創(chuàng)新原則的前提下,對群眾細分,通過節(jié)目收視率來了解群眾的喜好,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維護節(jié)目特色,提升新聞質量,進而滿足群眾的需求。
[1]周波.地方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創(chuàng)新策略之我見[J].西部廣播電視,2016(24):190+192.
[2]孔麗娜.淺談電視新聞編輯工作[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