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鄺 倩
進入21世紀,高校的舊有的教育體制有了新的改革措施,教師職業(yè)的終身制不復存在;同時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不斷改進,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不再適合。高校教師需要轉變觀念,不斷提升自身技能素質,才能跟上發(fā)展了的趨勢。高校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而這給教師群體心理帶來巨大的影響。
高校教師群體的心理狀況越來越受到關注,根據(jù)大量的關于教師職業(yè)壓力與心理健康的調查數(shù)據(jù)結果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群體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南京大學對全國72所高校教師做過一次心理普查,研究結果顯示:“有94.6%的教師感到有心理壓力,其中有35.6%的教師表示壓力很大,約有61%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礙?!边@個數(shù)據(jù)可以說很驚人,因為普通人的心理障礙發(fā)生率一般是在20%左右。同時,根據(jù)我國的相關研究結果,英年早逝的教師歷年增多,而這些教師中有78.1%的人在生前是有著有明顯的心理疾患癥狀。高校教師幾乎每年都會組織身體檢測,而最近幾年高體檢測似乎表明,教師患心身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的比例要大于其他人群,發(fā)病年齡也有著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四川大學近幾年曾經對1003名年齡在30-35歲的中青年教師進行檢查,結果顯示,教師患心身疾病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人群。這些研究結果向我們表明一個事實,高校教師的心理狀況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情況將會不斷加劇。
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當前的高校的職稱評定機制里,課題、科研、教學等都有著嚴格的考量指標,而考量指標歷年來有著不斷升高的趨勢,隨著高校不斷引進人才,人才的層次不斷提高,教師們面臨的職稱評定的競爭也將會越來越激烈。同時,這幾年高校都在進行著評聘體制改革,挑戰(zhàn)了教師職業(yè)的安穩(wěn)地位,教師的穩(wěn)定感、安全感已經不能得到滿足。這些都容易使導致教師產生挫折感。
大學的教學工作要求較高,教師必須博覽群書,勤于思考,大量查閱文獻資料。高校教師在工作中所耗費的體力和腦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高校教師除了備課、授課、批作業(yè)外,還有教學質量檢查、公開課評比、碩博學位考試、科研課題項目等均使教師感受到較大的壓力。腦力勞動活動形式單一加上工作任務的繁重使得高校教師容易產生心理疲勞和職業(yè)倦怠感。教師如果無法實現(xiàn)高層次的需要,便會產生煩悶、壓抑之類的心理問題。
對于高校的青年教師,婚姻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等家庭因素對他們的影響是十分突出的。青年教師由于職稱不高,導致收入不高,結婚、住房、子女教育等對他們的經濟壓力是很大的。所以青年教師對物質報酬很關注。他們也非??粗刈约旱陌l(fā)展前途,自我期望也很高,對工作預期效果常帶有理想化色差,當現(xiàn)實與理想存在較大的偏差,必然帶來心理失衡。
與其它職業(yè)比較,高校教師生活圈子一般都比較小,除工作關系外,很少與學校內外的人交往。很多高校教師缺乏豐富的交往技能和經驗:有的教師在與領導、同事、家長、學生交往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有的教師不參加學院、系所組織的各項活動;教師們在工作、科研、職稱評定等方面也處處存在競爭,如果處理不好,容易相互猜疑、攻擊。在發(fā)表論文、爭取科研經費等方面,有時需要通過人際關系來獲取,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往往無法適應。有相關的研究指出,高校教師的特點是年齡、職稱、學位越高,他們的“人際敏感”因子超出常模人數(shù)的比例就越大。研究結果也說明地位越高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我形象非常關注,他們的警覺性和防避心很強,帶來的心理壓力也會越大。
軀體化癥狀是由心理問題導致以軀體不適感為主的綜合癥,可涉及各個系統(tǒng),以疼痛感、麻木感、涼熱感、氣脹感等為主要表現(xiàn),但臨床檢查無陽性體征。常見于抑郁癥、焦慮癥患者。從人的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來說,個體的年齡的增大,生理機能就會開始下降,生理癥狀會出現(xiàn)身體不適、精神不濟等癥狀;從心理方面來看,心理問題也會引起一系列的軀體癥狀,如失眠、頭疼、眩暈、冠心病、高血壓等。教師職業(yè)也容易患上職業(yè)病,例如腰椎病,頸椎病、慢性咽炎等。根據(jù)郭秀蘭教授的一項研究顯示:年齡越輕,“軀體化”癥狀因子超出常模的人數(shù)比率越高。年青教師已經越來越早的出現(xiàn)了嚴重的生理不適,影響到生命的健康。
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對高校的發(fā)展是有著緊密關系的,作為學校發(fā)展的重要參與者,教育系統(tǒng)有必要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和投入。心理健康維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化工程,涉及心理測評、心理知識宣傳、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科研等多方面。高校心理健康維護體系的建設應該以心理咨詢中心的建設為中心,再輔之以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機制配套部署,達到提供優(yōu)質全面的服務和支持的效果。
高校教師心理咨詢中心的建立的目標是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引導他們的心理平衡發(fā)展,提高教師的綜合心理素質。中心可以劃分為心理檢測區(qū)、個體咨詢區(qū)、沙盤游戲區(qū)、團體輔導區(qū)、心理閱覽室等。中心的重點是咨詢,通過接受心理咨詢師的心理咨詢或輔導,能夠有效幫助教師解決達到排除工作生活中的煩惱、預防心理疾病、緩解心理問題和減緩心理壓力的效果。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個體咨詢。咨詢內容涉及工作生活壓力、人際關系、心境情緒、心理失衡、家庭婚姻、不良個性特征等各種問題。
2.團體輔導活動,主要目的是幫助教師心理減壓。在團體活動中,可以通過活動的參與,激勵和幫助教師們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訓練他們在面對外部世界(刺激和壓力)時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適應性,達成身心的平衡以及生活﹑工作﹑家庭的和諧。
3.嚴重的心理異常則轉介到能提供幫助的專業(yè)機構。
1.普查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教師心理狀況檔案。
心理檔案的材料包括:影響教師心理發(fā)展的基本資料,即教師基本情況。如個人簡介,身體狀況、家庭情況、重大生活事件、工作情況及教師的心理測量資和心理學專家提出的建議等。我國進行的針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一般使用的心理測量量表包括抑郁狀態(tài)量表、焦慮自評量表、SCL-90調查問卷、生活事件量表等。楊廷忠教師的中文知覺壓力量表(CPPSS)、知覺壓力量表(PSS)是國際上普遍接受和廣泛應用的英文版一般性壓力測量工具,經測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比較適合中國人的文化和國情。
2.針對測評結果,篩查個案,可以對有問題傾向的教師進行重點關注,如果教師心理狀態(tài)對工作、生活、人際交往有影響,就要進行適當?shù)男睦硎鑼А?/p>
高校的可以定期邀請一些專家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還可以設計一些心理知識競賽等活動,引導教師學習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掌握解決心理煩惱的方法,讓教師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知識;還可以建立相關的心理網(wǎng)站、教師心理熱線,宣傳心理健康知識。
主要針對個別教師出現(xiàn)的異常情況進行觀察和預警,在教師遭遇重大突發(fā)事件,例如遭遇事業(yè)或家庭重大變故時,咨詢中心及時安排專家進行輔導,對教師的心理危機作全面考察和系統(tǒng)分析,同時要注意嚴格保密,以免影響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建立教師心理放松室,為處于心理危機當中的教師提供宣泄的場所和設備。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直接主導者,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的基礎,也是教師育人的重要保證。建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維護體系,有利于系統(tǒng)、全面的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滿足教師改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問題和矯治精神疾病的需要,可以讓高校教師更健康、有效地工作。
[1]魏順枝.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對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2]張桂華.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教書育人,2005年11期.
[3]郭秀蘭.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與維護[J].中國電力教育,2008.
[4]張海燕,劉麗華.高校教師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