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傳 江
(江蘇師范大學(xué)連云港校區(qū) 地域文化研究所,江蘇 連云港 222006)
曾燠幕府戲曲觀評考論
李 傳 江
(江蘇師范大學(xué)連云港校區(qū) 地域文化研究所,江蘇 連云港 222006)
曾燠兩任兩淮鹽官,期間倡導(dǎo)亭園雅集,常與幕賓及四方名士觀曲評劇為樂。題襟館唱和、九峰園秋禊等都伴有觀評戲曲活動,其幕府及友朋府邸的戲曲觀演也屬常事,王文治、彭兆蓀、詹肇堂、吳嵩梁、吳錫麒、劉嗣綰、黃文旸、陸繼輅等皆為其座上賓。而以曾氏為首的幕府成員對仲振奎《紅樓夢傳奇》的集中評點也正是清代中期戲曲理論趨于成熟的重要表現(xiàn)。
曾燠;幕府;戲曲;觀演;評點
曾燠(1759-1831)仕宦人生中曾先后兩次任職兩淮鹽官。第一次為乾隆五十七年(1792)因“京察一等”擢升兩淮鹽運使,后因嘉慶十年(1805)漢口口岸肆意抬高鹽價一事而降罪;第二次是道光二年(1822)因“兩淮疲憊日甚”被啟用巡視兩淮鹽政,但政績甚微。六年(1826)受召回京后病逝。曾燠為官兩淮期間倡導(dǎo)風(fēng)雅,常與幕賓及四方名士以觀曲評劇為樂。
曾燠巡視兩淮鹽政期間恰是清代士人游幕的高峰期[1]6,他周圍匯聚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在唱和宴飲中賞曲評曲作曲之事時時發(fā)生,《履園叢話》曾詳細(xì)記載過曾燠幕府文人雅集情況:
南城曾賓谷中丞,以名翰林出為兩淮轉(zhuǎn)運使者十三年……署中辟題襟館,與一時賢士大夫相唱和,如袁簡齋、王夢樓、王蘭泉、吳穀人、張警堂、陳東浦、謝薌泉、王葑町、錢裴山、周載軒、陳桂堂、李嗇生、楊西禾、吳山尊、伊耐園,及公子述之、蒲快亭、黃賁生、王惕甫、宋芝山、吳蘭雪、胡香海、胡黃海、吳退庵、吳白庵、詹石琴、儲玉琴、陳理堂、郭厚庵、蔣伯生、蔣藕船、何豈匏、錢玉魚、樂蓮裳、劉霞裳諸君,時相往來,較之《西昆酬倡》殆有過之。[2]215-216
曾燠于衙署中專門辟有“題襟館”,與當(dāng)時名士大夫們唱和宴飲,其繁盛狀況甚至超越了《西昆酬倡》。葉衍蘭評云:“(曾賓谷)勝愛才,宏獎風(fēng)流,惟恐不及。前后居揚州十余年,其地當(dāng)水陸之沖,帆檣來往如此,先生為辟題襟館于邗上,公余之暇與賓從琴歌酒宴,無間寒暑,海內(nèi)名流歸之如流水之赴壑。”[3]248汪中謂題襟館曰:“廣陵勝地,四方賢達(dá)之所湊,園林臺沼之勝甲于淮東,燕游唱和不日則月。”[4]題襟館一時成為文人曲家薈萃之地,他們既唱和詩詞,又觀看評點創(chuàng)作戲曲。
曾燠曾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在九峰園作秋禊之會,《揚州畫舫錄》有較詳盡的描述,其卷七“城南錄”云:
癸丑秋,曾員外燠,轉(zhuǎn)運兩淮,修禊是園。為吳谷人翰林錫麒、吳退庵□□煊、詹石琴孝廉肇堂、徐閬齋孝廉嵩、胡香海進士森、吳蘭雪上舍嵩梁、吳白廠明經(jīng)照。丹徒陸曉山繪圖。……轉(zhuǎn)運蒞揚州,旦接賓客,夕誦文史,部分如流,觴詠多暇,著有《邗上題襟集》,《秋禊詩》載其中。至于北郊諸名勝,轉(zhuǎn)運燕游唱和,如《十一月望日黃建齋邀游平山堂夜飲湖上即席和韻奉答》、《谷日蜀岡探梅用昌黎人日城南登高韻》、《康山留客》諸詩,皆傳誦一時。[5]172-173
這次修禊的時間地點參與人都非常明確,雖然只有八人參與但都留有賦詩,并請人專門為此事繪了一幅圖,作為轉(zhuǎn)運使的曾燠還為此圖附了詳細(xì)的序。其《秋禊詩》云:
昨得蘭亭春禊硯,便思招客蘭亭游。蘭亭去此一千里,春禊故事知誰修?揚州虹橋亦名勝,冶春詞句今傳謳。漁洋遺韻繼者少,百有余歲空悠悠?!璠5]215-216
“禊”原是古人于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一種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動,到了明清時期已經(jīng)演變?yōu)槲娜搜攀康脑娋浦畷?。而此次修禊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作為鹽運使的曾燠得到了一塊名貴的“蘭亭春禊硯”,這是作為一般幕賓的文人很難得到的寶物,曾燠極其珍愛,邀請大家共同欣賞慶祝。此后相繼來揚州的文人或入曾燠幕府,或居其題襟館。在鹽業(yè)經(jīng)濟強有力的支撐下,曾燠與幕賓及四方名士間的詩酒唱和不斷,與之相關(guān)的戲曲觀演及評點也相繼展開。
曾燠為鹽運使時期的揚州劇壇非常興盛[6]123,許多幕賓都曾觀賞過幕府的戲曲演出,并留有相互酬唱贈和的詩歌。楊飛博士曾經(jīng)對幕府戲曲活動的直接史料作過梳理,并認(rèn)為“曾燠幕府呈現(xiàn)出戲曲幕賓眾多、戲曲活動豐富、演出內(nèi)容和形式多樣化的特點”[7]。當(dāng)然戲曲觀演場所也并非局限在曾燠府中,有時曾氏與其他幕賓一起觀演別人的家樂戲曲,其中王文治就是較為特殊的一位。
兼擅戲曲、音樂的王文治(1730-1802)辭官后漫游于蘇浙一帶,乾隆四十三年(1778)出家后依然教文度曲,六十歲后始與曾燠交游,曾燠甚為敬之。據(jù)《王文治年譜》載:“正月二十九日,應(yīng)郭霽堂邀同胡黃海等人游揚州,至蜀崗探梅,作詩寄曾賓谷。次日曾賓谷招游東園?!鼻×?1795)正月初七,“人日,同曾賓谷游焦山”,“春,至平山探梅,作詩寄曾賓谷。曾賓谷招同袁枚等清燕堂觀劇”,“冬,以詩集寄曾燠”。[8]期間王文治觀賞了幕府戲曲演出后作有記事詩《賓谷都轉(zhuǎn)招,同袁簡齋前輩、張警堂同年、謝薌泉漕使清燕堂觀劇,歸途大雪,有作》:“自古文章號有神,一時賓主盡才人。已酬東野云龍愿,況有南皮絲管陳。雪與梅花鏖白戰(zhàn),燈連酒海照紅春。夜深扶醉群仙散,萬道瑤光引路塵?!盵9]這次觀劇是在一個雪夜,王文治記曰“歸途大雪”,但一同觀劇的謝薌泉(即謝振定,有“燒車御史”之稱)曰“雪夜觀劇”,并有和詩《清燕堂雪夜觀劇和夢樓前輩韻》[10]。同時觀劇的還有袁簡齋、張警堂等,這二人沒有相關(guān)詩詞唱和。據(jù)考證,袁枚早先不太喜歡戲曲,但自五十歲左右起對戲曲的態(tài)度開始有了轉(zhuǎn)變,也常常參與朋友同僚等邀請的戲曲觀賞[11]。有關(guān)張警堂的資料記載不多,《隨園詩話》卷11第39條曰:“近今張警堂先生,以縣令起家,官至監(jiān)司,皆委懷任運,不營求而自得,詩才清妙?!盵12]230
曾燠與幕賓吳嵩梁(1766-1834)曾一起去王文治家做客并觀看其家樂演曲,吳嵩梁有詩《戊午八月度揚子江望金山、焦山寄賓谷運使》云:“題襟主人抱幽賞,渡江履約尋焦仙。名山有愿久始償,別后寄我詩六篇。……晉卿家樂甲天下,請攜小部雙峰顛。公倚鐵簫我能和,江山妙絕同千年?!盵13]晉卿即是指王文治,戊午為嘉慶三年(1798),其時王文治已68歲有余,依然以家樂演曲待客,可見其對戲曲之愛好。
曾燠幕賓中還有其他一些人員留有過詩詞觀演的詩文。如彭兆蓀(176-1822)[14]148《揚州郡齋雜詩》有注云:“都轉(zhuǎn)廨中觀劇,時吳伶金德輝演《牡丹亭》,為南部絕調(diào),年已老矣。”[15]其與曾燠一同觀看當(dāng)時蘇州名伶金德輝演出的《牡丹字》,并對這“年已老矣”即將成為“絕調(diào)”的演出表示了惋惜;詹肇堂(生卒年不詳)于嘉慶九年(1804)作組詩《曾賓谷先生座上觀劇小樂府》九首[16],記載了當(dāng)時府中演出《西廂記》、《爛柯山》時的盛況及熱鬧場面;郭堃(1763-1808)[17]136曾記“西江傳樂府,東閣肆賓筵”[18],即是曾氏府中一邊宴飲一邊賞曲的真實情況。
當(dāng)然,曾燠幕賓中的其他人雖然沒有留下相關(guān)觀賞戲曲的詩文,但他們或有戲曲創(chuàng)作傳世,或有經(jīng)常參加酬唱贈和活動,應(yīng)該也有觀賞戲曲的可能。如吳錫麒(1746-1818) 乾隆五十八年(1793)后一直賓于題襟館,有《漁家傲》,傳已佚,還曾與李廷敬、許寶善等撰寫《海上謠》樂府[19]2099;劉嗣綰(1762-1820) 嘉慶八年至十年(1803-1805)客題襟館[1]136,其《尚絅堂集》有注云:“賓谷曾都轉(zhuǎn)招寓邗上之題襟館,琴尊繁會,歌吹迭興”[20];黃文旸(1736-?)嘉慶十年(1805)入題襟館[1]110,曾參與揚州校曲館事宜并編撰《曲?!罚魂懤^輅(1772-1834)嘉慶五年至六年(1800-1801)客曾燠幕中[1]152,著有戲曲《洞庭緣》、《碧桃記》、《秣陵秋》、《護花幡》等[21]。
明清時期詩歌小說評點已經(jīng)成為文人士大夫進行文學(xué)批評的重要形式,清代中后期戲曲創(chuàng)作及演出的繁榮也得到了名士們的關(guān)注,曾燠幕府文人對仲振奎(1749—1811)創(chuàng)作的《紅樓夢傳奇》進行的詩詞評點較為集中,這些品評也收入到嘉慶四年(1799)綠云紅雨山房出刻本《紅樓夢傳奇》[22]中,卷首附有十六位名家的題詞,以曾燠幕府為主的文人品評至少占一半,除了曾燠本人外如蔣知讓、黃郁章、郭堃、詹肇堂、俞國鑒、陳燮、張彭年等都有相關(guān)題詞,尤其是作為兩淮都轉(zhuǎn)運的曾燠甚至對《紅樓夢傳奇》中黛玉與晴雯復(fù)活并與寶玉喜結(jié)良緣的安排發(fā)出了“古今何獨牡丹亭”的感嘆。茲錄曾燠及其幕府人員相關(guān)題詞如下:
都轉(zhuǎn)運賓谷:
夢中死去夢中生,生固茫然死不醒。試看還魂人樣子,古今何獨牡丹亭?
不解冥冥主者誰,好為兒女注相思。許多離恨何嘗補,姑聽文人強托辭。
底事仙山有放春,爭妍逐艷最傷神。真靈亦怕情顛倒,人世蛾眉不讓人。
櫳翠怡紅得幾時,葬花心事果然癡。一園盡作埋香家,不獨芙蓉豎小碑
有情爭欲吊瀟湘,說夢人都墮夢鄉(xiāng)。與奏玉圓辭一闕,免教辛苦續(xù)西廂。
鉛山蔣知讓藕船:
傳奇演義競排場,瑣碎荒唐兩不妨。十解珠穿絲一縷,難將此事付高王。
童憨稺戲了無猜,富貴家兒才不才。天譴口中銜石闕,情場紅翠合生埋。
黛痕眉影可憐生,釧響釵光別有情。驕鳥一群聲萬種,不同名士閱傾城。
文章佳處付云煙,竟有文鱗續(xù)斷弦。恩怨分明仙佛約,人心只要月常圓。
各樣聰明各種癡,一人情態(tài)一花枝。虧他五色生花筆,寫到尖又合拍時。
清江黃郁章賁生:
鏤月裁云苦費情,眼前說夢可憐生。且從夢境看天上,翠榜金書十二城。
深苑東風(fēng)著意吹,嬌紅慘綠太離披。葬花絕好埋憂地,爭奈春來又滿枝。
留仙裙拾合歡鞵,生死悲歡兩意諧。多分靈牙才補恨,世間奇福是荊釵。
歌喉一串淚珠成,關(guān)馬清辭此繼聲。唱出相思滿南國,故應(yīng)紅豆擅村名。
丹徒郭堃厚庵:
水弦檀板度新歌,祗賺癡兒揜淚彼。一樣騷人心事苦,當(dāng)場難得解人多。
石頭何處證三生,路滑原難放步行。釵釧玲玲師子吼,檀郎認(rèn)得阿誰聲。
分明三業(yè)事多端,莫認(rèn)當(dāng)前作夢看。此是羯磨真實語,不曾些子把人瞞。
迷海為魚事豈殊,懴除回向費工夫?;ㄇ盀榘礊跆m譜,似見光明大寶珠。
儀征詹肇堂石琴:
獨秀神芝玉茁芽,百花叢擢一枝花。極矜嚴(yán)處真癡愛,兒女私情亦大家。
氣到薰蕕自不同,浮花浪蕊扇雌風(fēng)。情深正愿和情死,枉費峨眉妒人宮。
小鳳雌皇合一群,憐香底事逼香焚。填詞若凖春秋例,首惡先誅史太君。
何必重生乞玉魚,神瑛原是列仙儒。一家眷屬生天去,小婦芙容婦絳珠。
吳州俞國鑒瀓夫:
天譴多情聚一家,情多翻種恨根芽。若非補恨拈紅豆,爭得情緣證茜紗。
露華深護玉山禾,消得卿卿眼淚多。顧我愁心何處寄,半生清淚亦如波。
返魂續(xù)命幾曾真,幻結(jié)人間未了因。不枉葬花心事苦,三生終有葬儂人。
漫勞?鳥妒鸞皇,總付荒唐夢一場??逼茰厝徉l(xiāng)里事,安心同住白云鄉(xiāng)。
讀罷新編已惘然,那堪顧曲更當(dāng)筵。愿將結(jié)習(xí)消除盡,復(fù)解南華第二篇。
吳州陳燮澧塘:
蒙莊妙悟啟元風(fēng),錦繡叢中證色空。嬌鳥一群絲百丈,可憐辛苦為怡紅。
成佛生天亦偶然,癡兒騃女哭縈索。西風(fēng)一掬瀟湘淚,化作水珠個個圓。
雀裘金線對銀缸,慘淡情懷影不雙。一轉(zhuǎn)風(fēng)輪成小劫,爐煙常仿茜紗窗。
脂盝陽秋絕妙詞,年年紅豆種相思。傷心更有憐春閣,淚盡寒潮暮雨時。
甘泉張彭年涵齋:
彩云一片斷仍連,重證情緣勝得仙?;镁程撛换?,紅樓舊痕補入天。
脂粉叢中暮復(fù)朝,茜紗窗下黯魂消。露華記否當(dāng)年事,雨雨風(fēng)風(fēng)慰寂寥。
淚盡瀟湘念未灰,薰人花氣暗相催。豈知珠草回春日,猶帶芙容一例開。
緣逢深處天偏妒,情到真時死不休。千古傷心詞客慣,雨行淚灑筆花秋。
如此之多相關(guān)幕府人員的評點,表明“《紅樓夢傳奇》很可能在曾燠幕府演出,仲振奎亦有可能為曾燠的座上賓客”[7]??傮w來看這些評點詩詞,他們對仲氏《紅樓夢傳奇》大團圓結(jié)局的情節(jié)安排還是比較贊同的,尤其表現(xiàn)出對美好愛情不能得以圓滿的同情,故而題詞中多有“離恨、相思、憐愛、傷心、癡、情、淚”等詞語,評點風(fēng)格較為一致。從仲氏寫作此曲動因而言,他本人對小說結(jié)局是非常不滿的,所以在戲曲“凡例”有言曰:“《前紅樓夢》讀竟, 令人悒怏于心, 十日不快。僅以前書度曲則歌筵將闌, 四座無色, 非酒以合歡之義, 故合后書為之, 庶幾拍案叫快, 引觴必滿也?!毕胍獮椤镑煊瘛⑶琏┩職狻?于是選擇了具有團圓結(jié)局的《后紅樓夢》為底本進行改編,自序中說明了寫作此曲的過程及此曲初演之后觀者的表現(xiàn),“丙辰客揚州司馬李春舟先生幕中, 更得《后紅樓夢》而讀之, 大可為黛玉、晴雯吐氣, 因有合兩書度曲之意,亦未暇為也。丁巳秋病,百余日始能扶杖而起,珠編玉籍,概封塵網(wǎng),而又孤悶無聊,遂以歌曲自娛,凡四十日而成此。成之日,挑燈漉灑,呼短童吹玉笛調(diào)之,幽怨嗚咽,座客有潸然沾襟者?!敝偈涎源饲跹輹r候“座客有潸然沾襟者”,這其間的座客雖未表明是誰,但此曲的感染力自不待言,因此當(dāng)曾燠及其幕府人士觀演此曲以后也多哀嘆同情之詞。
題詞人中還有仲振奎的弟弟仲振履(約清乾隆二十四年至道光二年,一生為官,工曲,著有《羊城候補曲》一卷及《雙鴛祠傳奇》、《冰綃帕傳奇》等),雖不是曾燠幕府中人,但其對《紅樓夢傳奇》的評點風(fēng)格也與曾氏相似,亦頗有參考價值,其詞曰:
十二金釵半折磨,生生死死奈情何;卻憐情海波千尺,不抵顰卿淚點多。
絳珠宮里春空老,青埂峰前月易斜;只有芙容情種子,年年開作斷腸花。
公子佳人總太癡,癡情何必仗仙慈。一聲玉笛高吹起,即是紅樓夢醒時。
曾燠幕府的戲曲評點,實際上是與其時乾嘉學(xué)者引領(lǐng)的濃厚學(xué)術(shù)氛圍有關(guān)系。有學(xué)者考證:“乾嘉學(xué)者與曲家之間關(guān)系密切,構(gòu)成了師友與家族錯絡(luò)有致的人際網(wǎng)絡(luò)。他們或一身出入曲學(xué)與經(jīng)學(xué)間,如盧見曾、焦循、凌廷堪、黃文旸等,或與曲家交往密切,影響殊深,如阮元、李周南、江藩等。揚州濃厚的學(xué)術(shù)氛圍與曲學(xué)交相濡染,部分學(xué)者染指曲事,促進了學(xué)術(shù)研討與戲曲創(chuàng)作的互動,有力地推進了清中葉的曲學(xué)建構(gòu)?!盵23]但清末的戲曲創(chuàng)作也逐漸有了案頭化傾向,其時戲曲理論家凌廷堪《與程時齋論曲書》云:“握管者類皆文辭之士,彼之意以為,吾既能文辭矣,則于度曲何有?于是悍然下筆,漫然成編,或詡秾艷,或矜考據(jù)。謂之為詩也可,謂之為詞也亦可,即謂之為文也亦無不可,獨謂之為曲則不可?!盵24]193
戲曲批評理論已經(jīng)成為清代中葉學(xué)術(shù)批評的重要標(biāo)志之一,較為重要的戲曲理論家和較為大型的戲曲表演也大多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而曾燠幕府成員的戲曲評點無論在內(nèi)容風(fēng)格還是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成就都較高,也是這一時期戲曲批評理論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現(xiàn)。
[1]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8)[G].北京:中華書局,2006.
[3] 葉衍蘭,葉恭綽.清代學(xué)者像傳合集(第1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 [清]曾燠.邗上題襟集(卷首)[G].嘉慶年間刻本.
[5]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7)[G].北京:中華書局,1960.
[6] 尚小明.學(xué)人游幕與清代學(xué)術(shù)[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1999.
[7] 楊飛.曾燠揚州幕府戲曲活動敘論[J].求是學(xué)刊,2011,(6).
[8] 王漢民.王文治年譜[J].中華戲曲,2009,(1).
[9] [清]王文治.夢樓詩集(卷24)[G].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10] 謝振定.知恥齋詩集(卷1)[G].清道光十八年本.
[11] 杜桂萍.論袁枚與乾嘉戲曲作家的交往[J].學(xué)習(xí)與探索,2009,(6).
[12] [清]袁枚.隨園詩話[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3] [清]吳嵩梁.香蘇山館詩集(卷3)[G].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14] 王書才.明清文選學(xué)述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5] [清]彭兆蓀.小謨觴館詩集(卷8)[G].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16] [清]詹肇堂.心安隱室詩集(卷4)[G].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17]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8] [清]郭堃.種蕉館詩集(卷1)[G].清嘉慶十四年刻本.
[19]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G].濟南:齊魯書社,1989.
[20] [清]劉嗣綰.尚綗堂集(卷34)[G].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21] 車錫倫.清代劇作家陸繼輅及其《洞庭緣》傳奇[J].揚州師院學(xué)報,1982,(3).
[22] 仲振奎.紅樓夢傳奇[M].嘉慶己未夏鐫,綠云紅雨山房藏本.
[23] 相曉燕.乾嘉學(xué)派與清中葉曲學(xué)——以揚州為中心的考察[J].浙江社會科學(xué),2011,(9).
[24] 凌廷堪.校禮堂文集[G].北京:中華書局,1998.
[責(zé)任編輯:劉力]
Inspection of Drama Performance and Comments of Zengyu Shogunate
Li Chuanjiang
(Regional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Lianyungang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Campus, Jiangsu,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Zengyu often advocate ting-yuan elegant ion during his twice served Liang-huai salt official with the curtain and the celebrit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atching and commenting drama performance. Title lapel Museum singing, Jiufeng Park Autumn, and so 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ssessment of opera activities. His shogunate and friends’ sites are also holding the drama performances. Wang Wenzhi, Peng Zhaosun, Zhan Zhaotang, Wu Songliang, Wu Xiqi, Liu Siyong, Huang Wenyang, Lujike, all of them are also his most trusted guests. Following the and so on are its guests. Zeng-yu shogunate member’s comments focus on the Zhong Zhenkui’sDreamofRedMansions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drama theory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Zeng-yu; Shogunate; opera; drama performance; comments
2016-12-03
李傳江(1976-),男,江蘇東海人,文學(xué)博士,碩士生導(dǎo)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xué)與文化。
江蘇省教育廳“青藍(lán)工程”骨干教師資助項目(蘇教師﹝2014﹞23號)。
I239
A
1673—0429(2017)02—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