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福
踐行工藝美術中的工匠精神
Carrying forward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Arts and Crafts
秦永福
“ 工藝美術中的工匠精神”研討會
由上海工藝美術學會、上海市工業(yè)美術設計協(xié)會、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上海市美學學會共同聯(lián)辦的、被上海市社聯(lián)列入2016重大學術項目的“第四屆工藝美術論壇學術研討會”于2016年12月28日在上海工藝美術廠召開,主題為“工藝·手·生活——工藝美術中的工匠精神”。參加研討會的有各主辦單位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工藝大師、學院教授,并邀請了被上海市總工會批準命名的88名工匠中的6名工藝美術“上海工匠”。
Arts and crafts have the dual nature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raftsmen are not only artisans, but also artists. Carrying forward“Craftsmanship Spirit” should not only continue inheritance, but also re-shine the glory of the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長期以來,人們對工匠粗淺理解為從事手工技藝的工人;提到手工藝就是雕刻、刺繡、陶瓷等工藝美術;于是,工藝美術工作者不知不覺地成了工匠的形象代表。其實,當走進博物館觀看那些由手工藝人制作的青銅器、玉雕、石刻、陶瓷展品,就應該明白工藝美術具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性;手工藝人不僅是工匠,也是藝術家。
提起“工匠”的起源可追溯到人類進化的早期,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就制造了石斧、石刀、石錛等工具,把石頭打磨鉆孔做成裝飾品。到農耕時代,人不僅制造了陶盆、陶罐等具有實用功能的陶器,還在陶器上繪制紋樣裝飾。這些器物都是手工藝人或稱為工匠所制造,也是藝術之源。之后歷代的青銅器、玉器、染織、木雕、瓷器等都是由匠人所做。
古代“工”是一個階層的稱呼,亦為某行業(yè)工種的指代?!敖场笔侵笍氖履彻しN而掌握技能的手工藝人;如:木匠、石匠、鐵匠等。甚至連畫畫的也稱之“畫匠”,演奏樂器的稱之“樂匠”。朝廷設有工部來管理,主管者在春秋、秦漢時期稱之為“工尹”和“工正”;到隋唐之后,稱之為“工部尚書”,掌管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那時候的工匠不僅被人們尊重,還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如木匠鼻祖魯班憑技藝做到了楚國大夫。
工匠除了受官府管理外,還有自己的管理方式,每個行業(yè)都供奉“祖師”和設行規(guī)。例如鐵匠奉祀“老子”;畫匠奉祀“吳道子”;屠宰業(yè)奉祀“張飛”等。每個行業(yè)供奉敬祀的祖師有的是確有其人,有的是虛設的神靈。如皮革業(yè)奉祀“比干”;絲綢業(yè)奉祀“螺姐”;造紙業(yè)奉祀“蔡倫”。有的行業(yè)還奉祀多位祖師,如中醫(yī)就崇奉“太乙真人、扁鵲、華佗”。有的祖師被多個行業(yè)奉祀,如“魯班”不僅是木匠、瓦匠、建筑、還是木雕、石雕的“祖師爺”。對行業(yè)祖師的奉祀,不僅滲透了民間信仰崇拜,還為行業(yè)技藝傳承立規(guī)矩,并通過供奉來炫耀職業(yè)和技術的正宗和高超。有時也求神化了的祖師相助和護佑,克服行業(yè)的風險,祈求事業(yè)的昌盛;更為重要的就是通過這種形式來維系本行業(yè)的信譽、行規(guī)、章法和秩序。傳統(tǒng)的“工匠精神”就是“尊師重道,清清白白做人,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
中國古代的工匠不僅憑自己的技藝創(chuàng)造了許多世界第一的發(fā)明,如“火藥、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等;也有墨子這位工匠行業(yè)的領袖創(chuàng)立了墨家學派,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從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作為可以和儒家抗衡的墨家衰落了,墨家的衰落也伴隨著工匠社會地位的大倒退。隋唐科舉制的興起,更使工匠群體邊緣化,“士”與工匠的社會地位差距越來越大。社會上的讀書人去趕考當官,做工匠的都是貧寒人家的弟子,大國工匠中的精英銳減,制造業(yè)長期徘徊不前,“工匠精神”也黯然失色。
翻閱一下中國工藝美術史可以了解到,由于整個社會思想意識的影響,手工藝人的地位受到壓制和貶低。在明代,除了受文人文化的沖擊,高層官僚中有一股力量對工匠的不信任和對新興的資本主義萌芽懷有敵意。這些官僚中不乏工匠出生的人,如明嘉靖朝的吏部尚書張翰,其先祖是織匠;另一個是嘉靖朝的徐杲,他本身就是木匠,后被擢升至工部尚書。這些官僚認為手工藝品無實用價值,尤其那些精致貴重的金銀、玉器是奢侈品,這些東西讓皇帝和達官貴人把玩喪志失格。富商大賈,豪門貴族肆意追求,會影響社會風氣,還使他們變本漁利百姓。明代儒家和道家思想占居上流社會,各階層的排列為士、農、工、商;工與商為“末端”。工匠雖不經商,但不少手工藝作坊自產自銷,沾有半商之嫌。當時雖然也有陸子岡(玉匠)和胡文明(銅匠)等一些有名氣的匠人,大多數工匠的社會歸類還是隸屬下層奴仆。受當時制度的驅使,工匠必須無償地定期為國家服務一段時間。另外,利瑪竇為首的來華耶穌會傳教士把鐘表、版畫、棱鏡以及其他歐洲的物件帶到中國,隨后機器也運來中國,使手工藝匠人的作用逐漸減弱。所以,在多種文化、技術和社會意識的影響下,迫使工匠手藝人背負“賤工”之丑名。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梁端玉作品《白蓮華菩薩》
當然,手工藝人社會地位的下降也與其自身的素養(yǎng)不高、懶于創(chuàng)新、粗制濫造、仿冒名家、以假充真、逐本求利等等不良陋習有關。好在還有一些堅守道義、堅持不懈、堅強忍耐的工匠們,在文人的指導和合作之下,繼承傳統(tǒng)、融匯外來文化,在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王朝,使中國工藝美術又興一個鼎盛期。但是手工藝人的社會地位仍然未得到提升。新中國成立后,工藝美術生產得以恢復,工藝美術院校紛紛建立,以前被社會稱之為“小三子”的手工匠人們也被評上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等等。但是,受到社會思潮影響和大工業(yè)發(fā)展的沖擊,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審美意識的多元化,使工藝美術發(fā)展仍然沉沉浮浮,很不穩(wěn)定,不少品種和技藝瀕臨失傳。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課題和“工匠精神”踐行的需要。
硯刻大師張景安作品 《扁豆硯》
目前,全球進入工業(yè)4.0時代、智能化時代。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倡“工匠精神”,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養(yǎng)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使社會民眾對傳統(tǒng)觀念中的工匠精神重新予以高度關注和重視。各行各業(yè)都在踐行工匠精神,爭當新時代工匠。2016年上海市總工會評選出88位“上海工匠”,其中從事工藝美術工作的僅有10人。這不僅澄清工匠就是手工藝人的模糊認識,也給工藝美術匠人以及企業(yè)、院校等提出了新的課題。是否做到“工匠七要”(即:工匠之術-勇于創(chuàng)新,工匠之心-認真做事,工匠之責-敢于負責,工匠之思-注重細節(jié),工匠之行-敬業(yè)精神,工匠之志-學習到老,工匠之堅-堅持到底)就能使手工藝人成為一流的匠人?工藝美術的傳承發(fā)展就能一路順暢?因為工藝美術的歷史、文化、信仰、技藝、審美、民俗等等諸多因素,決定了其具有物質生產和文化需求的雙重標準,所以工藝美術的一流匠人要不忘初心,堅持操守,探索創(chuàng)新,砥礪前行。
2017年的上海“兩會”期間,與會的代表們就“大國工匠”,“匠心制造”,“踐行工匠精神”建言獻策,尤其對“匠”從何而來?這個實質性問題進行討論。其實工藝美術“匠人”的培育比其他行業(yè)更難,與其他產業(yè)相比,搞工藝美術的人數就是那么“一小撮”,而且大多數是個體“散養(yǎng)”式存在,受傳統(tǒng)的師徒模式傳教和維護自身利益的狹隘意識的限制,手工技藝的傳承也打折扣。因之,呼喚工匠踐行工匠精神,必須從教育培養(yǎng)做起。如何做呢?不妨看看一些工業(yè)生產發(fā)達的國家,在德國,首先是“雙元制”培養(yǎng)高質量的工匠人才,再有政府給予企業(yè)一系列的支持,最后,工匠收入比一般職業(yè)高,排在醫(yī)生、律師之后的第三。所以,德國以執(zhí)著、敬業(yè)、嚴謹、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成就了德國制造。在美國,以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探索、超越、突破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為一種信仰,認為呼喚工匠精神事關美國的未來。所以他們把“工匠精神”引入到中小學生的課堂中去,全社會尊重工匠,上至總統(tǒng),下至兒童都樂于動手創(chuàng)造。在日本,“匠人精神”系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與日本固有精神相結合,不辭辛勞、不計小利、努力學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日本制造業(yè)的精髓。尤其對傳統(tǒng)手工藝技藝和匠人給以法律保護、資金補貼;手工藝人不僅受社會各界的尊重,也把這種尊重視為家族的榮譽。他們制定的一流工匠人才育成法則多達30條。
歸納國外“工匠精神”的特點,除了堅持精益求精、創(chuàng)新超越外,他們都把重點放在工匠的培育上,而且這種培育是組織化和職業(yè)化的。由于組織化和職業(yè)化的建立,促使了一代代工匠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只有傳承和創(chuàng)新才能培育出“工匠精神”。
2017年伊始,政府部門頒布不少有利于高技能工匠人才的政策,不僅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也構建工匠培養(yǎng)的良好環(huán)境和穩(wěn)定的勞動關系,為中國的“制造大國”提升到“智造強國”提供了保障。在全民創(chuàng)新,大眾創(chuàng)業(yè)與工業(yè)、農業(yè)經濟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時期,工藝美術如何去應對?如何去呼喚“工匠精神”?我認為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做好“工匠”人才的培育,人才培育也要有創(chuàng)新和突破。
過去,工藝美術從業(yè)人員由師徒制傳承和工藝美術院校培養(yǎng),這兩者有利有弊,將來是否學習國外的職業(yè)教育經驗,進行“雙元制”教育。企業(yè)與學校聯(lián)手定員定向培養(yǎng),甚至可以請外教來教學。20世紀初,被譽為海派工匠搖籃的“土山灣”工藝作坊,就是由一批歐洲傳教士來教學,培養(yǎng)出張充仁(雕塑家)、徐寶慶(木雕大師)等一批能工巧匠,他們的作品不僅在中國教堂使用,還運往東南亞的教堂,其實當時在煙臺、青島、廣州等地都有洋人辦的學校教習手工技藝。再有,讓學生們走向民間去接受教習。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有一個古村落保護項目,其中有一個內容是把古村落中的民間工藝、民俗文化一同進行活性生態(tài)保護。學生們去了不僅學習民間工藝,也能幫助民間工藝進行創(chuàng)新和衍生產品。同時,讓學生們接受傳統(tǒng)的匠人文化:唯有人品加作品才能成為一流匠人的教育。在此,也呼吁搞美術和設計的人才加入到手工藝匠人隊伍中來,為中國工藝美術的發(fā)展作出奉獻。歷史上就有書法篆刻大家陳鴻壽與宜興紫砂匠人楊彭年合作的“曼生十八式”紫砂壺成為經典,久制不衰。
我國工藝美術也應搭乘“一路一帶”的經濟發(fā)展之船,走出去、引進來;我國傳統(tǒng)工藝品中的景泰藍技藝、琺瑯彩釉工藝等,也是隨著當年的海陸“絲綢之路”引入的工藝技術,現(xiàn)在何不以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新面貌回去。讓購買收藏家在把玩之時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踐行“工匠精神”除了傳承延續(xù),更能重塑中國工藝美術的輝煌。
(本文選自“第四屆工藝美術論壇學術研討會”發(fā)言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