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壽
族群、人群、群眾、群體,群的形態(tài)豐富多彩;群的便捷、群的力量、群的適應(yīng),群的挑戰(zhàn)無處不在。微信平臺可以匯聚相距遙遠(yuǎn)的一群親戚,校本課程能夠召集趣味相近的一群同學(xué),大自然更能輕松招引熱愛陽光的一群群旅友……不知不覺,我們就會融入群的洪流。2016年江蘇省常州市中考作文的題目“群”,雖只有一個字,卻像一只乾坤圈,罩住了無邊的世界;又像一根小手指,輕巧巧地就能把千萬年、千萬里、千萬人提溜起來,命題者的匠心獨運由此可見。
“群”里乾坤大,“群”里意蘊多。對考生們而言,寫作的這個對象——“群”,可大可小,可虛可實;可遠(yuǎn)可近,可新可舊;可敘可議,可抒情可說明;新媒體和老傳統(tǒng),正唱與反彈,融在群中或獨立群外……只要是考生熟悉的、有所體驗的都可以成為筆下素材。當(dāng)然,能夠成為高分甚至滿分的考場作文,我以為它應(yīng)該具備這樣四個方面的特性:
要寫出有意思的“群”。我們的作文總是要反映多彩生活的,考生不妨記敘個體成長中跟“群”有關(guān)的溫情故事,比如小組活動、宿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比如秋游、“春運”過程中的眾生素描,真實而充滿情趣的故事總能激發(fā)人的遐想。
要寫出有意義的“群”?,F(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與“群”相依相伴:我們享受著“群”的歡樂,又承受著“群”的擠壓;我們得到了“群”的熏陶,又避免不了“群”的干擾……構(gòu)思立意時考量考生的地方就在于能否寫出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群的力量”,那些超越了文明與道德底線的不良“群”體,與時代、社會背道而馳,是一定會遭到淘汰的。
要寫出有個性的“群”。高分作文總是富有個性魅力的,比如選材的獨特,寫戰(zhàn)爭歲月的烈士群體;比如選擇自己最擅長且有把握寫好的文體,用童話、日記體或書信體;比如獨辟蹊徑,在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表達上求新,以全新的形式組合全篇,以曉暢、鮮活的語言表達思想,以新穎的觀點、縝密的思辨打動讀者。
要寫出有品位的文章表達“群”。有品位的文章妙語連珠,多用修辭、化用詩句、活用句式,語言富有韻味和詩意。
從這樣的角度來欣賞前面提供的這篇范文,它就是一篇有意思、有意義、有個性、有品位的佳作——
精巧的結(jié)構(gòu)。本文開頭即以“泛起回憶的漣漪”領(lǐng)起全篇,第二段則獨具慧眼,點明所寫的“群”是大中國、華夏民族。第三段承上啟下,引出下文;之后的第四、五兩段與六、七兩段,作者用近乎整齊的句式一一對應(yīng),用優(yōu)美的意境細(xì)細(xì)詮釋心底對“粉墻黛瓦的江南”和“黃土高坡的塞北”的理解;第八段則別出心裁地將江南、塞北融匯,并在文末用激情飛揚的整句評價、贊嘆這種融匯之美,讀來鏗鏘有力,油然而生一股民族情懷和自豪感。
多元的意象。江南的“浣紗女子”、安詳?shù)睦险?、烏篷船、吳儂軟語,塞北的“漫天的黃沙”、緩緩升起的炊煙、新鮮的羊肉、鮮紅的辣子、翻炒中的八角茴花、鼓動著的腰鼓、揮舞著長鞭的“帶著頭巾的老人”……“群”中攝取的意象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溫婉的江南和熱情的塞北看似截然不同,實為巧妙融合。
靈動的話語。本文的景物描寫,不僅意象豐富,整體描摹出江南與塞北的風(fēng)土人情之美,而且修辭得當(dāng),短句富有節(jié)奏感和動態(tài)美,整句富有哲理感和整齊美,讓我們看到了江南的小橋流水、塞北的粗獷豪放,細(xì)細(xì)勾勒出中華民族的寸土之美和生命之美。在緊張的中考考場中,能夠繪景如此之細(xì),如此之活,如此富有層次,一定離不開作者過硬的語文素養(yǎng),以及日常細(xì)致的觀察和豐厚的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