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頭
網(wǎng)上的熱門話題來得快去得也快,奈何我記性好。拋出的話題本身未必正確,但是記性好的人可以加以比照分析,看出人群中的分裂。這里就提供一組,我相信你一定都看過:《大多數(shù)人努力程度之低,以至于輪不到拼天賦》《我奮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下來喝咖啡》。
它們乍看起來是對立的。有咖啡喝的人,覺得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不夠努力。而努力中的人反駁說,為了能和你平等喝一杯咖啡,我已經(jīng)傾盡全力,你覺得我不夠努力是因為你看不到我的艱辛。
而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是一致的。在網(wǎng)上它們引發(fā)了廣泛的傳播,說明某一類相同的人數(shù)量驚人。你看,他們其實都贊成個人奮斗,都屬于在社會里“向上爬”的人,也都認同“喝咖啡”是好事而不是壞事。簡單地說,在眼睛向上看的那一部分,大家觀點一致。不同的是,大家目光往下看的時候,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人頭,態(tài)度是彼此對立的。
前者以自己的地位自矜,倨傲地認為其他人不如自己是因為不夠努力。好聽點這叫“積極向上”,難聽點這叫“貧寒乍富”“小人得志”。后者對同伴富于同情,理解上路不易,且行且珍惜。好聽點這叫“感同身受”,難聽點這叫“天真軟弱”“自怨自艾”。
你真要問他們認為自己屬于社會的哪一個階層,估計答案都是一樣的:中不溜嘰。向上爬的中不溜階層,彼此踐踏是最激烈的,因為生怕一不留神就被踩下去了。
社會有這樣一個充滿緊張、焦慮、彼此競爭的階層是好事,因為這么大一群人要上位,就要做事,就要創(chuàng)造財富和產生價值。不好的地方在于,這群人的聲量不小,很容易發(fā)出一些冷酷的聲音,讓整個社會都感覺到寒冷。
說不成功是因為努力不夠,接下來很自然地會有“壓力是好事”這樣的結論。也很自然地能推導出廢材到了年紀不結婚,只是因為躲避社會責任。你也不會驚訝這種價值體系里會認為乞丐不事生產,應該關起來強制勞動;厭惡任何GapYear、休假、旅行、宅人、發(fā)呆、做白日夢,這些行為都十惡不赦,罪該萬死。如果電影不是每年有300億元人民幣的盤子,也應該在取消之列,因為下班你應該上個培訓班或者參加有質量的社交活動才對。
這是“向上爬”生活的副作用,叫歇斯底里。不單要成功,而且要證明我成功是因為我是對的。但是又根本沒有自信,所以要攻擊一切不在自己價值體系里的事情。
因為人為制造對立,就是認為制造距離。
我,永遠是少數(shù)人;他們,都是大多數(shù)。于是,你我之間有了距離。我是對的、勤奮的、成功的,他們都是錯的、懶惰的、失敗的。于是,我的成功距離你的失敗有了更大距離。這是一種借助否定來確認的存在感,所以一定要認為大多數(shù)人努力程度不夠,故而不能和我一樣。
見過走夜路吹口哨給自己壯膽么?就是這樣的。本質是內心脆弱、恐懼。放狠話就是給自己貼胸毛,批判別人只是擔心自己的價值體系會崩潰。自己24歲結婚,26歲生子,父母體力尚好可以照顧孩子,讓我有足夠時間精力在職場上沖殺,這是何等安排周詳!何等人生成功!可怕的是,有人不結婚,同居一輩子,不生孩子,結果也事業(yè)有成,看起來比我更富足幸福。有那么一個反例,整個價值體系就崩潰了。
為什么?因為一切的依仗在于“我很努力”,一切成就感的取得依仗于對比。有人不努力也成功了怎么辦?萬一呢?你怎么讓自己釋懷?
在很大可能上,我們都是所謂“大多數(shù)人”。我們勤奮一陣子,又懶散一陣子。我們行動一陣子,又白日夢一陣子。因為我們是人。我們都想和“大多數(shù)人”拉出一點點距離,但其實,并沒有什么距離。
(費發(fā)云摘自《時代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