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鋼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上海 201203)
使用單一藥物治療多因素復雜疾病往往難以獲得理想的綜合療效。為此,國際上對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組成的“固定劑量組合藥(Fixed dose combination drug)”的研發(fā)日益重視。近10年來FDA批準的固定劑量復方制劑明顯增加。
中藥配伍具有悠久的臨床應用歷史和豐富的文獻記載,在研究闡明其主要有效物質和配伍藥理機制基礎上,有可能作為現(xiàn)代復方藥物的重要線索和參考,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固定劑量組合藥的一種創(chuàng)新研發(fā)模式。
在中藥復方研究的諸多難題中,由于成分復雜、數(shù)量巨大、結構多樣,藥效物質的尋找和確定是難中之難。要解決這一難題,需要思路、方法和技術創(chuàng)新。
中藥及復方所含成分是否為藥效物質,往往需具備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化學上為活性結構;二是在體內(包括腸道)達到一定暴露量。因此,在復方研究中,無論是對復方提取物(體外)還是口服后進入腸道及吸收(體內)的成分分析,除定性鑒定外,還應該做定量分析(往往被忽略),這樣才可能從復方海量的成分中選擇體內(包括腸道)達到一定暴露量的若干成分(包括原形成分和代謝產物),以及體外含量與體內暴露量之間(包括體內各部位之間)差別較大的成分,作為藥理篩選的少數(shù)優(yōu)先目標成分。據此從藥材提取或人工合成目標成分進行藥效篩選,包括原形成分和主要代謝產物及配伍(原形成分直接提取,代謝產物人工半合成或全合成)??梢曰睘楹啠蟠罂s小篩選范圍,提高活性命中率。而且,通過體內(包括腸道)暴露量較高的原形成分及其代謝產物的分析和篩選,可為藥理機制、毒理機制和代謝機制研究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化學與生物學信息。
通過多年探索和實踐,我們初步建立了“體內外結合中藥復方藥效物質研究策略”:定性定量分析復方提取物(體外)、門靜脈血(吸收后首站,入肝前)、肝臟(代謝及部分藥物作用場所)和外周血(出肝后)中的成分,必要時還要測定腸道中成分(口服后,吸收前或不吸收),包括原形成分和主要代謝產物;按上述原則選擇部分優(yōu)先目標成分進行藥效篩選(包括單體成分及配伍組合)。在此基礎上,進行成分配伍的藥效、機理、相互作用、毒理等研究及成藥性評價,將古方:或現(xiàn)代驗方的藥材配伍研發(fā)成單體成分配伍,進而開發(fā)固定劑量組合藥(如圖所示)。
體內外結合中藥復方藥效物質研究策略示意圖
采用該方法,本團隊已研究確定了多個中藥經典藥對和方劑的藥效成分群。例如,研究闡明了經典配伍知母黃柏的降血糖成分群;研究確定了古方黃芪葛根湯的降血脂成分群;從經典名方百合知母湯找到抗抑郁主要有效成分;從治療肝纖維化的臨床驗方(6味藥)中確定了藥效成分群等,并以單體成分(包括半合成衍生物)配伍嘗試固定劑量組合藥研發(fā)、或以組分配伍進行組分中藥的研究開發(fā)探索。
與國外現(xiàn)有固定劑量組合藥的研發(fā)模式:(主要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已上市藥物組合)相比,基于中藥經典配伍的成分組合復方藥物模式有可能縮短研發(fā)周期,降低研發(fā)成本。當然,這樣的研發(fā)探索性很強,除了研究機構的努力,還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的研發(fā)計劃布局、審評機構的業(yè)務指導和注冊法規(guī)支持,以及企業(yè)的積極參與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