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土壤物證在大部分案件中都有所存在,如果能夠被及時發(fā)現(xiàn)并檢驗檢測,綜合運用同一認定等理論,以及相關的化學、生物、地理等專業(yè)知識,便可使其發(fā)揮巨大的證據(jù)價值。本文旨在通過介紹土壤物證的各種特征,使專業(yè)人員能夠運用相關知識分析案情,獲得線索。
關鍵詞 土壤物證 特征 證據(jù)價值
作者簡介:何苗,甘肅政法學院公安分院訴訟法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偵查學。
中圖分類號:D9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128
在具體案件中,一個案子的發(fā)生不免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相關客體會不同程度的附著有周圍的塵土、泥土、土壤。由于不同區(qū)域里的土壤成分會有差異,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與案件有關客體上附著的土壤的成分,來獲得一些線索。
一、土壤的概念及組成
土壤 是巖石的風化物在生物、氣候、地形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和發(fā)展的沉積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濕時稱泥土,地質學上稱土壤。土壤的組成包括礦物質、有機物、水分和空氣,含有氣體、固體、液體三類物質。氣體和液體是存在于固體物質之間的孔隙之中。氣體即指土壤孔隙中的空氣,液體為固體物質之間的水分。固體物質的組成則較為復雜,包括微生物、有機物、無機礦物等。其中土壤固體物質的百分之九十五都為土壤礦物質,但不同區(qū)域的土壤,礦物質種類和含量有所差異,通常情況下元素種類有以下幾種:硅、鈣、鎂、鋁、鐵、鈉、鉀、鈦、錳等。土壤中的有機物則主要是包括有動植物的殘體遺體,以及某些動物的分解物等。有機物的含量相對于無機礦物來說較少,占固體物質的比例為百分之五。最后一個為土壤中的液體物質,即土壤水分。氣體、液體、固體構成了土壤這一有機整體,為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根部等提供生存所必須的各種物質。此外,由于巖石在風化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各種條件不同,土壤中總是含有大小、含量各不相同的顆粒物。周圍的環(huán)境不同,土壤與其必然進行的物質交換的內容也不同,所以土壤中所含的殘渣、碎片各不相同。
(一)土壤中的礦物質
巖石在經(jīng)過風化作用后會生成許多種類的礦物顆粒,種類繁多,化學組成復雜。構成土壤主要成分的礦物顆粒,即礦物質,包括:砂粒、土粒和膠粒,能夠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在土壤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它可以分為兩類: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原生礦物是指在內生條件下的造巖作用和成礦作用中,同所形成的巖石或礦石同時期形成的礦物,其原有的化學組成和結晶構造均未改變。它們是土壤中各種化學元素的最初來源。例如,花崗巖中的石英、長石。原生礦物構成土壤的骨骼——土粒。次生礦物指在巖石或礦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礦物遭受化學變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礦物,其化學組成和構造都經(jīng)過改變而不同于原生礦物。
(二)土壤中的有機質
土壤有機質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機化合物。土壤有機質為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養(yǎng)分,同時具有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同時增強保肥性和緩沖性的功能。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土壤中各種動植物、微生物體會產(chǎn)生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分解及結合。根據(jù)這一過程中分解程度的不同,土壤有機質可以劃分為:新鮮有機質、半分解有機質和腐殖質三種。
(三)土壤中的微生物
具有加速有機質、礦物質的分解等功能的,存活在土壤中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等的總和構成了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數(shù)量龐大。
(四)土壤水分
來源于大氣降水以及灌溉水,物質上呈現(xiàn)為非純水的,含有膠體顆粒的稀薄溶液,構成了土壤水分即土壤濕度。是植物獲取水分的主要途徑。土壤中的水分會根據(jù)其在土壤中接受到的重力、毛管引力、水分子引力等各種力的相互作用,轉化為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土壤水分。
(五)土壤空氣
土壤空氣是土壤中所有氣體的總稱,它既包括來自于大氣中的氣體,也有少數(shù)產(chǎn)生于土壤中化學反應的氣體。在土壤孔隙中、土壤水分中、土粒中均存在著不同狀態(tài)的土壤空氣。其對植物的成長發(fā)育以及土壤形成有著重要干系。
二、土壤的分類
(一)以顏色的不同為劃分標準的分類
土壤可以劃分為紅、黃、青藍及黑泥土。這是按照其顏色為標準進行的劃分。土壤之所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是因為其所含化學物質、所含腐殖質的多少以及所含化合物的種類有關。由于含有氧化高鐵,所以紅泥土的顏色呈紅色,由于含有氧化鐵,所以黃泥土的顏色呈黃色,由于含有腐殖質和錳的化合物,所以黑泥土的顏色呈黑色,由于含有氧化亞鐵,所以青藍泥土的顏色呈青藍色。根據(jù)這些我們就可以判斷土壤層次、研究其性質。其次,土壤中腐殖質含量的高低會對土壤顏色的深淺產(chǎn)生直接、直觀的影響。例如因為土壤中腐殖質含量較高,所以東北地區(qū)的黑土地呈黑色,并且相對肥沃;例如,新疆的灰漠,由于腐殖質含量較低,土壤顏色則為灰色,也相對貧瘠。最后,土壤中的氫氧化鐵的含量也決定了土壤的顏色,這一點主要呈現(xiàn)為土壤會區(qū)分為紅、橙紅、棕紅等不同等級的紅度。如果土壤中含有呈白色的化合物,例如,二氧化硅、碳酸鈣等,便會呈現(xiàn)除不同程度的灰白、淺灰、黃灰色。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qū)土壤顏色不同,種類較多。根據(jù)土壤顏色,便可推斷出土壤的大致所在區(qū)域。如廣東、海南島一帶多為磚紅泥土;江西、浙江一帶多為紅土;貴州、四川和云南東北部一帶多為黃泥土;山東、遼寧一帶多為棕泥土;黑龍江一帶多為黑泥土。
(二)以地表狀況的不同為劃分標準的分類
根據(jù)地表狀況可以將土壤劃分為原始土、人工泥土和耕作土。原始土和耕作土在一些案件中會運用到,但是更多的是人工泥土來作為證據(jù)為辦案人員重視。比如,建筑工程中的各種殘渣、灰漿、水泥等復雜混合體,工廠附近的可能含有工業(yè)廢料成分的土壤,鍋爐周圍的煤渣以及與其他灰塵的混合物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粉塵可能與泥土形態(tài)相似,但是并不具有土壤的基本成分,不算是土壤,其檢驗價值依舊很高。
(三)以地質的不同為劃分標準的分類
土壤中的土粒并不均勻,有著不同的粗細標準,各種不同標準的土粒按照不同的比例進行混合,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土壤質地。大概地分,可以分為砂土、壤土、黏土三類。我國對土壤質地,有著更細致的劃分標準,在砂土、壤土、黏土三打分類的基礎之上。將砂土分為粗砂土、細砂土、面砂土;壤土分為砂粉土、粉土、粉壤土、粘壤土、砂粘土;黏土分為粉黏土、壤黏土、黏土。
(四)以酸堿度的不同為劃分標準的分類
對土壤溶液中的氫離子的濃度進行檢測,觀察其酸堿反應得出的pH值。以pH值與數(shù)值7作為中性土壤的標準,pH值高于7的為堿性,pH值小于7的為酸性。在我國,土壤的酸堿性以北緯33o為界,以北偏中性至堿性,以南則大部分為酸性。
(五)以粒級的不同為劃分標準的分類
土壤粒級是按照土壤單粒的直徑大小來進行劃分,共有三種標準,國際制標準、卡慶斯基標準以及我國粒級分級標準。土粒的大小不同決定了其性質的不同,大小相同則成分與性質基本一致。根據(jù)粒級分級可以將土壤分為石礫、礫粒、粉砂粒和黏粒。
三、土壤物證的檢驗
(一) 外觀檢驗
土壤檢驗的第一步往往是外觀檢驗。將取得的土壤檢材或樣本首先進行風干或過篩,并去除其他可能影響觀察外觀的物質之后,用人的肉眼或利用儀器來觀察土壤外觀,首先看土壤顆粒的形狀是呈塊狀、片狀或者其他形狀,較大顆粒的可以根據(jù)我國標準的粒級進行分別;其次是顏色、紋理,根據(jù)孟塞爾顏色體系進行顏色鑒別,在紫外燈下觀察檢材有無熒光顏色,根據(jù)土壤顏色往往可以判斷其來源,比如遼寧省沈陽地區(qū)的土為棕土,江蘇省南京地區(qū)的土為黃棕壤,廣東省徐聞地區(qū)的土和海南地區(qū)的土為磚紅土,吉林省膠河地區(qū)的土為白漿土等。再次是其中的雜質,在受到外界影響下土壤會有各種各樣的差別,其中可能含有油漆、金屬、纖維、玻璃碎片、種子、昆蟲、草莖等等的雜質,具有豐富的案件信息。比如在農(nóng)村的土壤中很有可能含有花粉、昆蟲,在城市的土壤中會含有更多的工地粉塵、機械雜質等,在工廠附近會較可能含有工廠內部的原料成分。最后再觀察一下土壤的干濕狀況等其他方面 。比如被發(fā)現(xiàn)的尸體有可能是從河邊移到棄尸所在位置,而河水中經(jīng)常會有各種各樣的藻類等植物,據(jù)此我們就可以借助儀器進行下一步的分析來判斷是否來自河邊以及是否被移動過。
(二)酸堿度檢驗
如前文所述,酸堿度 是土壤的重要特性,不僅具有穩(wěn)定性,也具有差異性,據(jù)此可以判斷出土壤來源區(qū)域。取一些土壤進行干燥、研磨,加入去離子水或蒸餾水進行混合攪拌,離心、過濾后測定其酸堿度。酸堿度的值并不十分精確,但通常可以作為排除工具,從反面來幫助分析案情。
(三) 無機成分檢驗
土壤中大量的無機礦物質可以用偏振光顯微鏡進行檢驗,因為它們的晶體結構形成的光學異向性使其具有雙折射的特點。在利用偏振光顯微鏡進行檢驗的過程中,由于不同的礦物質的雙折射率的不同,會顯示出不同的干涉條紋。據(jù)此,干涉條紋的異同就可反映出檢材與樣本是否具有同一性。除了偏振光顯微鏡以外,土壤中的無機物質還可用原子發(fā)射光譜法、原子吸收光譜法、掃描電鏡能譜法、X射線衍射法。原子吸收光譜法和原子發(fā)射光譜法分別用來進行土壤元素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即檢測土壤所含無機物質的元素種類,定量分析則可以確定元素的含量比例。X射線能譜儀對于這兩方面則都可以進行測定。
(四)有機成分檢驗
土壤中含碳的有機化合物的組成極其復雜,一般是對其進行總量測定。也可以通過對碳的含量進行定量,還能利用紅外光譜法、氣相色譜法、氣相色譜-質譜法等儀器分析方法達到對土壤有機物定量的目的,以展現(xiàn)不同的土壤樣本之間的差異。
(五)土壤微生物的檢驗
不同的生物環(huán)境下,土壤中包含的微生物群落也會有所差異。傳統(tǒng)的方法是將微生物培養(yǎng)出來,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DNA技術也被應用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中。為達到區(qū)分土壤的目的不僅可以對其中的微生物,進行種類、數(shù)量的檢驗,還可以分析其生物特征。
綜上所述,土壤物證的證據(jù)價值不言而喻。通過對土壤的組成成分的了解以及對其分類的了解,司法人員可以初步判斷土壤來源或者土壤與犯罪事實的關系,再加上當今社會科技發(fā)達,輔以先進的設備,土壤檢驗方法已經(jīng)從外觀分析、簡單的酸堿度分析到多種儀器、多學科配合完成檢驗的現(xiàn)代化分析方法。隨著司法人員辦案工作快速、精確、簡單的要求的加深,相信土壤物證會越來越能發(fā)揮出非同一般的作用,在法庭科學領域貢獻更多的價值。
注釋:
姜紅.微量物證檢驗及應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8).174-175.
黎乾、權養(yǎng)科.泥土物證檢驗技術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刑事技術.2010(6).25-27.
參考文獻:
[1]苗翠英.微量物證取證及檢驗規(guī)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1).
[2]葛云英、胡蘭、陳松.法庭科學中的土壤檢驗方法及其應用.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