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映
最近讀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這本書的主題是衰老與死亡,關于這類主題,我讀過的,這是最好的一本。在大詩人筆下,垂老也有一種美感,在度亡經(jīng)里,靈魂有它自己的超升之途。這本書屬于另一個種類,叫它自然主義吧。書里寫的是些實實在在發(fā)生的事例,作者的父親,別的幾位親戚,罹患絕癥的病人,他們的親友。作者還寫到不同的治療或護理途徑,不同的養(yǎng)老送終建制。作者是醫(yī)生,一路寫來,就事論事,沒有任何煽情痕跡,而同時,不論是描述而是思考,都飽含著深厚的、古典的人道關切。在我眼里,這是最高一級的寫作——豈止寫作,實是最高一級的人生態(tài)度?,F(xiàn)代醫(yī)療造福人類,同時帶來了過度治療等一系列新問題。不遺余力地對接近尾聲的病人進行干預、控制、治療、搶救,遠不止于浪費資源,它多半剝奪了患者最后時日的生存意義,并為患者家屬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和此后的抑郁。醫(yī)學進步了,然而,現(xiàn)代人關于衰老、死亡、醫(yī)療的作用等等的觀念越來越扭曲。在接近生命終點的時候,人普遍希望的是什么?我同意作者的總結:他們希望“避免痛苦,加強與家人和朋友的聯(lián)系,保持清醒的意識,不成為他人的負擔,實現(xiàn)其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覺”(141頁),這些關切往往超過了延長生命的愿望。人不僅想活下去,對大多數(shù)人,比活著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品質。本書討論的是絕癥、衰老、死亡,而貫穿本書的這一基本思想則超出這些,涵蓋整個生命歷程,只不過,當維護生命品質更加困難的時候,這一思想就更足珍貴。
從這本書的案例看,在減輕死亡恐懼方面,宗教信仰雖然仍在起作用,但人們在今天似乎更多依賴自然主義態(tài)度。自然主義態(tài)度在中國有深厚的傳統(tǒng),我相信這一傳統(tǒng)有助于人們更坦然地面對無可避免的終局。就眼下的實際情況論,面對絕癥,面對“輸定”的結局,一般說來,美國醫(yī)生、美國人的態(tài)度要比中國這里坦率不少,但在作者看來,人們的言談處置還是太過曖昧,對相關問題的公共探討,更是遠遠不夠。在我們這個明星璀璨的時代,垂死只是個別人家的陰私角落。其實,人人心知肚明,我們每個人都有垂老的父母要照顧,有身患絕癥的親友要看望,而且,當然,或遲或早,每個人自己都要面對人生的結束。就此而言,可以向之推薦這本書的,不只是老年人、醫(yī)護工作者、政府官員,而是更為廣泛的讀者。書寫得好,譯文也好,讀下來,不僅有助于我們思考衰老和死亡,調整我們的觀念,而且有可能為我們如何處理實際事務提供技術性的幫助。
本文節(jié)選自《南方周末》(9月29日32版),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