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財錦
(福建師范大學附屬福清德旺中學)
摘 要:語文教學內容的研究已逐步成為語文新課改的一個突破口。就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擬以《奧斯維辛沒有新聞》為例,結合教師的“四種意識”——課標意識、教材意識、文本意識、學情意識,予以具體闡釋。
關鍵詞:語文教學內容;課標;教材;文本;學情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語文教學內容的研究也逐步成為語文新課改的一個突破口。
同一篇課文,該教什么,不該教什么,語文教師又該如何確定教學內容呢?現(xiàn)就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結合“四種意識”,以《奧斯維辛沒有新聞》(人教版必修,以下簡稱《奧》)為例,予以具體闡釋。
一、課標意識
確定語文教學內容,首先要具備課標(課程標準)意識。《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樹立起高中語文課程與教學的階段目標。課程目標指明了高中語文學科的發(fā)展方向,規(guī)定了語文“教學內容”的基本架構,并進一步明確了高中學生所必須具備的語文素養(yǎng)。
從課程標準看,《奧》屬于高一語文“閱讀與鑒賞”部分,它承擔著課程標準中實用類(新聞)的課程目標,而課標“實施建議”明確指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jié)、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闭n標“評價建議”也明確指出:“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實用文體的語言風格、格式等特征,學生只需作基本了解?!庇纱丝梢?,《奧》的教學內容重在運用,重在信息,重在新聞價值。
二、教材意識
課程目標本質上是教學內容的標準,作為教師,應該明悉教材的編寫意圖,即通過文本要學習什么,要實現(xiàn)怎樣的學習目標。因此,確定教學內容,還要具備教材意識。
從教材角度看,《奧》是“第四單元”《短新聞兩篇》之一。依據(jù)單元知識短文,具體要求包括:“學習新聞作品,要注意新聞結構的多樣性,分清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在此基礎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闭n后“研討與練習(二)”也體現(xiàn)出教材的編寫意圖,“二戰(zhàn)后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很多,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新聞,卻成了新聞史上的名作,這是為什么?它和你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有什么不一樣?請談談你的看法?!边@樣的單元知識及習題設計顯然指向,《奧》文獨特的新聞視角。這也應該是教學內容之一。
三、文本意識
教材是課標的具體化,而教材又是由一個個獨立的文本組成,文本又是教材的具體化。這些文本在選入教材之前便已經具有“傳播信息”的“原生價值”,而一旦選入教材便又具有“如何傳播信息”的“教學價值”。然而,要關注文本的“教學價值”,就要有文本意識,這是確定教學內容的決定性因素。
文本意識,首先要正確認識文本體式。從文體角度看,一般文體都有一些共同的屬性,如新聞要求及時性和真實性的特點,強調“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等等,但文體“大體則有,定體則無”,這就需要尤為注意文體的特殊性,即不拘定體的地方?!秺W》有新聞一些共同的屬性,但它卻另辟蹊徑,敢于突破新聞的框框,以作者自身和參觀者的情感反應為主體,字里行間融入大量的主觀情感。這與其他的新聞完全不同,所以成就《奧》為新聞史上的名篇佳作。教師必須具有文本意識,在抓住文本體式的前提下,找準文本的突出特征,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
四、學情意識
我們常說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備學生,即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等,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那些學生已經弄懂的、能夠學好的,就完全不必再耗時費力地教學了;而那些弄不懂的、學不好的,就是學生所需要的,恰恰就是要確定的教學內容。所以,確定教學內容,要具備學情意識,因為學情是確定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jù)。
高一學生在初中學段已經學過毛澤東的《新聞兩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他們已經能夠把握敘事性作品(新聞)中的人物和事件,能夠區(qū)分新聞的基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他們的需要已經由新聞常見結構及信息的認知提升到新聞文本的解讀、鑒賞乃至于評價,即由新聞的“是什么”提升到“為什么”。因此,從學情看,品味鑒賞含義深刻的語句,如“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并評價奧斯維辛的歷史意義,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社會,這應該是《奧》教學內容的重難點。
綜上所述,《奧》的教學內容最終確定為獨特的新聞視角、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深刻的歷史意義。王榮生教授曾說:“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是要有適宜的語文教學內容?!币_定教學內容,語文教師還是必須要有“四種意識”。當然,這“四種意識”是相輔相成的。宏觀上,要秉持課標理念,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實踐中,還要依據(jù)學情,結合文本,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之后形成可操作的教學設計,從而構建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97.
注:本文系2016年度福清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高一語文文本細讀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FQ2016zx075)的研究成果。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