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霄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碩士,現(xiàn)為故宮博物院開放管理處科員
清宮過年看大戲帝后新年觀劇那些事兒
寧 霄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碩士,現(xiàn)為故宮博物院開放管理處科員
在那個沒有電視、網絡的時代,紫禁城中的帝后們新年期間必然的消遣,就是觀劇—看大戲。
新年期間為帝后演出的劇目,必然是熱鬧、吉祥的?;实壑荡诵麓褐H,耳畔縈繞絲竹管樂、弋調昆腔,自是一樂。忙碌了一年,皇帝也要放縱一下,聽一聽「靡靡之音」,享受一番「平民的樂趣」。
聽戲,是帝后宮廷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聽戲在宮中并不僅是娛樂,也是慶典、筵宴等所必需的禮儀活動。而在過年期間,帝后的聽戲活動尤其頻繁,各類表演形式也在辭舊迎新間的不同場合得以呈現(xiàn)。
現(xiàn)在能看到較早的關于皇帝在新年期間聽戲的具體記載,是嘉慶元年敬事房的檔案。
據檔案載,正月初一日,元旦,嘉慶皇帝接受過朝賀,便回繼德堂看戲。然后帝后接受妃嬪、公主們行禮。此時的戲演至巳正二刻(十時半)停止,皇帝則在東暖閣稍作休息。午正三刻(十二時四十五分),皇帝在惇本殿前乘轎由日精門至乾清宮東暖閣午宴。未正二刻(十四時半)午宴結束,皇帝經由龍光門、如意門,于未正二刻十分(十四時四十分)回到繼德堂,與皇后和妃嬪一起看戲。酉初(十七時)傳酒宴,酉初二刻(十七時三十分)酒宴結束,酉正(十八時)演戲結束。然后皇帝至東暖閣安歇。
隨后幾日,看戲仍然是較為主要的活動。檔案摘錄如下:
初二日,繼德堂午初一刻開戲。未初傳膳。未正戲畢。
初三日,繼德堂午正一刻開戲。午正二刻傳膳。申初二刻戲畢。
初四日……東角門還繼德堂,巳初開戲。巳正一刻更衣。出繼德堂后隔扇,走如意門,御殿閱冊畢,午初一刻七分從如意門進后隔扇,更衣畢,開戲。午正三刻,皇后、主子等位入家宴。未正三刻戲畢。
初五日,巳正三刻乘轎進祥旭門,由毓慶宮還繼德堂,皇后、貴妃、誠妃、榮嬪行禮畢,開戲。午正三刻,惇本殿家宴。申初戲畢。
至正月初十日,皇帝已離宮至圓明園,每日仍在各處看戲。
初十日,寅正二刻請駕。午正三刻至藤影花叢開戲。未初一刻傳晚膳。申正三刻戲畢。還隨安室。
十四日,未時九洲清宴入宴。未正一刻自后角門入藤影花叢殿內看戲。申初三刻上山高水長。酉正自后角門還墨池云。
十五日,(墨池云)卯初出后角門,清凈地拜佛,入同樂園看戲。未初二刻,乘轎至宮門下轎,墨池云少坐。未初一刻十分(此處時間記載有訛),林虛桂凈入家宴。未正一刻五分,開戲。申正一刻,上山高水長,戲畢。
十六日,卯初二刻,宮門乘轎,上勤政殿后,同樂園看戲。
十七日,卯初三刻,宮門外乘轎,上勤政殿后,同樂園看戲。
十八日,卯正,宮門外乘轎,上勤政殿后,同樂園看戲。戲畢,出福園門進宮。
十九日,上交泰殿,卯正二刻開寶。巳初進福園,上同樂園看戲。未正宮門下轎,還墨池云。
二十日,卯正二刻,乘轎上勤政殿后,同樂園看戲。未正一刻由南山口宮門外下轎,還墨池云。
毓慶宮
惇本殿
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三日記載相同,都是在卯正二刻,皇帝乘轎往勤政殿辦事后,去同樂園看戲。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兩日記載相同,均是于卯初三刻,皇帝乘轎往勤政殿辦事后,到同樂園看戲。
可以看到,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里,看戲是嘉慶皇帝的主要活動。眾所周知,乾隆皇帝禪位于嘉慶皇帝后,實際仍牢牢把握著政權,初登大寶的嗣皇帝,也只能將看戲作為最重要的活動了。
此檔中同年十二月的記載,則可以讓我們看到年前臘月間皇帝的活動內容。檔案擇錄于下:
十二月初八日……巳初三刻進祥旭門,惇本殿前下轎,還繼德堂開戲。未初戲畢。
十二月二十三日……拜佛畢,仍還繼德堂。辰初三刻出如意門,辰正二刻至后殿開戲。午正進后隔扇,還繼德堂開戲。未正二刻戲畢。
二十四日……巳正進祥旭門,惇本殿前下轎。還繼德堂開戲。未初三刻戲畢。
二十九日,是日,寅初三刻請駕。由毓慶宮詣惇本殿東暖閣拜佛畢,仍還繼德堂。寅正三刻,惇本殿前乘轎,出
祥旭門……辰正二刻進后角門,還后殿開戲。申初戲畢。酉初十分,由毓慶宮至惇本殿前,放花炮,看燈。院內中安影子圍屏燈一座。兩邊掛各式燈五十個……
清 唐岱、沈源等 圓明園四十景圖長春仙館巴黎國家圖書館藏
清 唐岱、沈源等 圓明園四十景圖坐石臨流巴黎國家圖書館藏
三十日,除夕,寅正一刻,請駕。寢宮南間中間點掛燈四對,明殿點掛燈三對。凈面冠服畢,戴內殿朝珠,由毓慶宮詣惇本殿東暖閣拜佛,佛堂點戳燈一對畢,還繼德堂少坐。卯初惇本殿前乘轎。出祥旭門。辰正一刻,由后角門至后殿開戲……午初二刻,戲畢……酉初一刻,萬歲爺同貴妃、妃、嬪、公主等位傳酒膳,茶房首領朱進朝請酒,開戲。酉初三刻五分,酒膳畢,將味余書室里外間燈俱點齊。酉正二刻,戲畢。還東暖閣。
坤寧宮內祭灶處
檔案中所記敘過年的氛圍還是很濃的—一家人在一起用酒飯、聽戲、看燈、放炮,便如同民間的家庭一樣,十分溫馨。
乾隆皇帝當政之時,在年前還有一項獨特的活動—祭灶唱戲。
據《竹葉亭雜記》記載,每年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時候,要在坤寧宮祭灶,此時要在宮中正炕上安設鼓、板。皇后先到,隨后乾隆皇帝駕到,親自坐在炕上打鼓拍板,唱一曲《訪賢》。執(zhí)事官等聽皇帝唱完,便焚化錢糧,請駕還宮。嘉慶皇帝之后,這一項活動就不再舉行了,炕上也不再安設鼓板,大約因為這并非是開國之初就有的禮儀。
神牌
坤寧宮煮肉大鍋
閱讀鏈接:
每年坤寧宮祀灶,其正炕上設鼓板。后先至。高廟駕到,坐炕上自擊鼓板,唱訪賢一曲。執(zhí)事官等聽唱畢,即焚錢糧,駕還宮。蓋圣人偶當游戲,亦寓求賢之意。不知何獨于祀灶時唱之?此儀?;蕜t不唱,鼓板亦不設矣。蓋非國初舊儀也。徐君善慶言。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一
《訪賢》即《風云會》中的《訪普》一折,是元代羅貫中所作的北雜劇。張衛(wèi)東先生曾談到過,劇中有「卿道是用《論語》治朝綱有方,呀!卻原來半部山河在上。圣到如天不可量,可見那談經臨絳帳」等句,乾隆皇帝于祭祀中唱此戲,有育化之意。而行當則有可能是按元雜劇正末應工,老生俊扮。不用笛子、響器則或是為了莊重。
據《清稗類鈔》記載,乾隆皇帝之后的清代皇帝中也有愛唱戲的:道光皇帝曾為太后演出「斑衣戲彩」之劇,「帝掛白須衣斑連衣,手持鼗鼓作孺子戲舞狀,面太后而唱,惟不設老萊父母耳」(清宮中萬壽節(jié),皇族晚輩均要獻「斑衣戲彩」之舞,此或系訛傳);同治皇帝與妃子同演《打灶王》,同治皇帝飾演的灶王挨打受罵,恭王奕?之子載澂飾演小叔,妃子飾演李三嫂;老太監(jiān)耿進喜還講同治皇帝能唱大武生,能演《黃鶴樓》之趙云;光緒皇帝則能親自打鼓,有曲牌《御制朱奴兒》傳世(即《小朱奴兒》,但是光緒皇帝在打拍子的時候少打了,藝人不敢有所修改,遂當作定式傳留了下來)。但能在過年祭灶中將唱戲當作禮儀來執(zhí)行的,恐怕只有乾隆皇帝一人了。
以文人雅士自居的乾隆皇帝,還把觀劇與另一重要活動結合了起來—新正茶宴。乾隆皇帝登基后,將潛邸更名為重華宮,「增設觀劇之所,以為新年宴賚廷臣……之地」。正月在重華宮舉行茶宴的同時,承應宴戲。宮中搭設臨時戲臺的任務則由內務府營造司負責。
正月在重華宮觀劇,亦有各少數(shù)民族領袖及外國使臣參與,但各朝規(guī)定卻并不相同。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軍機處曾上奏:按例只有「回子」、「番子」進重華宮觀劇,朝鮮使臣不能參加,荷蘭使臣也不應參加。但是在不久之后的嘉慶三年(一七九八年),朝鮮使臣和暹羅使臣則被引進重華宮看戲。咸豐、同治兩位皇帝也分別引進朝鮮、琉球等國使臣至重華宮看過戲。
新年演劇,不但可以兼作外事活動,更能成為一種具有政治意義的慶典。據載,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正月新年,因為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天下一統(tǒng),皇帝發(fā)下帑金一千兩,在地安門搭設高臺,命演出《目連》,活虎、活象、真馬登臺?!溉椩臁垢鳙I蟒袍、玉帶、珠鳳冠、魚鱗甲,全部以黃金、白銀做成?;实鄣桥_拋錢,施舍京城窮苦百姓,彩燈煙火,晝夜不絕。此次新年演劇,真可謂空前絕后了。
關于清宮演劇的檔案,乾隆朝及以前的部分幾乎全部遺失。但是在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十一月,因為嘉慶皇帝去世的國喪期即將結束,道光皇帝為了安排即將到來的新年期間的戲劇演出,命太監(jiān)查閱了乾隆年間演劇的檔案。太監(jiān)祿喜遵旨查到了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新年期間的演劇安排,并記載在了道光二年的昇平署《恩賞日記檔》中。由于當時恭慈皇太后尚在,這份調出的乾隆朝檔案主要記載了新年期間為皇太后演劇、奏樂的安排,彌足珍貴。
目連衣局部
清 拼香色藍色緞長方形格目連衣故宮博物院藏
清 紅色緞盤金繡彩云花卉暗八仙金龍紋加官蟒故宮博物院藏
閱讀鏈接:《恩賞日記檔》所記新年演劇正式禮儀安排
二十九日,中和樂、十番學迎請。萬歲爺辰初一刻到漱芳齋更衣,金昭玉粹早膳承應《迎年獻歲》(內學)。辰初一刻五分開戲,未初二刻十分戲畢。前臺承應開場《德門歡宴》(外學)、《餞臘迎新》(外學)、團場《西池應瑞》(外學)。
三十日,卯正十分開戲,卯初進門,午正一刻畢。萬歲爺卯初三刻二分至金昭玉粹,早膳承應《升平除歲》。前臺細(樂)吹打迎請。卯正十分,前臺接唱《福壽迎年》。卯正二刻,萬歲爺?shù)忍幇莘?。卯正二刻八分,皇后主子等位歸養(yǎng)心殿?!陡塾辍樊呎咀颉H缫馀_承應《藏鉤家慶》。辰正三刻三分,駕還重華宮。接唱《宣揚文德》(外學)、《招商》(翠仗)、《珍珠配》(外學四出)、《扯本監(jiān)放》(春福)、《白袍評功》(潘五)、《三代》(外學)、乾清宮承應《金庭奏事》{一分(份)外學}養(yǎng)心殿承應《瞎子拜年》(內學)、《如愿迎新》。
正月初一日,此日寅正三刻進門。金昭玉粹早膳承應,《喜朝五位》(內學 一分)。卯正二刻,前臺吹打細樂迎請。卯初三刻十三分,前臺接唱《三元入覲》(外學 一分)、《掃花》(外學)。卯正二刻,駕幸乾清宮受賀,臺上站住戲。辰正一刻,駕還重華宮,接唱《三醉》(外學)。內外總管、首領、官職太監(jiān)、官職學生等在臺下行三跪九叩禮。承應《敬德釣魚》(外學,前半出)。辰正三刻,駕幸外廟拜佛。巳正一刻十分,皇后主子到重華宮,接唱《釣魚》(后半出)。巳正二刻十分萬歲爺駕上重華宮。臺上唱《十字坡》(外學)。午初一刻五分,駕幸太和殿擦連,臺上唱《宮花報喜》(外學)、《椒花獻頌》(外學)。午正三刻,駕還重華宮,接唱《瞎子逛燈》(外學)、《巖谷新春》(一分 外學)。未正二刻,戲畢。乾清宮承應元旦宴戲《膺受多福》,轉宴(即正式開始用餐)《萬福攸同》(一分)未初三刻開戲,未正二刻戲畢。此手卡上留。
—道光二年、三年昇平署《恩賞日記檔》
清宮舊藏戲本《升平除歲》內頁
清宮舊藏戲本《藏鉤家慶》內頁
清宮舊藏戲本《珍珠配》
清宮舊藏戲本《金庭奏事 錫福通明》
清宮舊藏戲本《宮花報喜》內頁
清宮舊藏戲本《喜朝五位》內頁
據檔案記載,乾隆十九年:
正月初一日,皇太后受賀,中和樂伺候中和韶樂。受賀畢還宮,內學承應戲。
初二日,萬歲爺請皇太后金昭玉粹早膳。內頭學承應節(jié)戲一分畢,前臺內外學接唱節(jié)戲。
正月十六日巳時,皇太后正大光明殿擦連(滿語,意為筵宴),中和樂伺候中和韶樂。女官進茶、進酒畢,垂簾上什邦麻克新筋斗。放盒子(放大型煙花)畢,奏樂還宮。樂器不動,伺候萬歲爺晚宴。
除夕日壽康宮內二學承應戲。謹此奏聞。
道光皇帝接到上奏,在乾隆朝檔案的基礎上做了調整并頒下諭旨:「西廠燈不必預備,正月初二日皇太后擦連用里邊綽羅哆蜜、瓦爾喀(筵宴時所用少數(shù)民族音樂)、跳獅子、高麗筋斗。再明年正月西廠仍用十番學、中和樂吹打。欽此?!?/p>
至臘月二十七日,總管祿喜又將上述安排重新啟奏,請皇上確定,并口奏這些節(jié)目缺少樂器等已向造辦處行文?;实塾之斆姘才帕顺Φ难鐟驗椤督鹜プ嗍隆贰跺a福通明》,元旦宴戲為《膺受多?!贰度f福攸同》,并安排了看戲時需要的劇本。
漱芳齋室內小戲臺
漱芳齋院內戲臺
清人繪 戲劇圖冊之戲妻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繪 戲劇圖冊之戰(zhàn)長沙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繪 戲劇圖冊之探窯故宮博物院藏
嘉慶元年,新年的禮儀活動其實基本上是以太上皇乾隆皇帝為主角。乾隆皇帝去世的國喪期滿后的檔案又不完整。所以道光二年、三年昇平署《恩賞日記檔》新年期間的記載是現(xiàn)存清宮演劇史料中最早、最完整的新年正式禮儀安排(可參見頁六二閱讀鏈接)。
由此可以看出,不僅僅是重華宮、漱芳齋承應戲,乾清宮、養(yǎng)心殿等處在新年期間都要承應戲。
乾清宮家宴、廷臣宴,例有承應宴戲。據《曾文正公大事記》記載:「(同治八年正月十六日)賜廷臣宴。午正,入乾清門內。由甬道至月臺,用布幔帳。臺之南,即作戲臺之出入門。」大事記并記:「當日演戲六出,用飯菜間三出,飲酒間三出?!埂段涛墓Ч沼洝芬噍d:「光緒十年正月十七日,乾清宮廷臣宴……由甬道行至丹陛,分東西班,滿東漢西,立戲毯邊外……(當日)戲三出?!桂B(yǎng)心殿則據《內務府奏銷檔》載:「乾隆時年節(jié),養(yǎng)心殿搭蓋……洋漆戲臺?!?/p>
道光朝之后,皇帝在新年期間的活動流程大略相同,唯皇帝聽戲的內容顯現(xiàn)出了越來越大的差異。
在道光二年、三年間的三天新年演出劇目中,可以看到主要是以昆腔、弋腔為主,亂彈戲在此時雖然已經出現(xiàn),但根本不是主流,三天只演了一出《十字坡》。咸豐朝及同治朝初期,新年演劇基本也是如此。
但是情況在慢慢改變著。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昇平署總管奏上了二十九日(當年臘月沒有三十日,二十九日即是除夕)、正月初一日、初二日三天的戲單?;实劭催^后傳下諭旨,要求總管韓太監(jiān)回去修改戲單,增加二簧戲的節(jié)目,又特別指出要多增加凈角的二簧戲,而原來安排的《如愿迎新》一劇則直接被拿下,不要上演了。
最后確定下的戲單是:
二十九日單,《仙圓》《戲妻》《打龍袍》《演禮》《戰(zhàn)長沙》《探窯》《神諭》《樊江關》《灑金橋》《獨占》《刺湯》《穆柯寨》。
正月初一日單,《喜朝五位》(一分)《拾畫》《五臺會兄》《聞鈴》《金鎖陣》《絮閣》《綁子上殿》《喬醋》《朱砂痣》《溫涼盞》。
初二日單,《喜洽祥和》《夜奔》《甘露寺》《游園驚夢》《嫁妹》《偷詩》、四本《取滎陽》《珍珠配》。
可以看到,除夕日的亂彈戲(二簧)所占的比例稍高了些,后兩日雖有亂彈戲,卻還是以昆、弋為主,但很多現(xiàn)在都還常演于舞臺的京劇劇目已經在新年宮廷的舞臺上上演了。宮廷觀劇的審美取向在皇帝及太后的直接影響下,逐漸在向民間流行的演劇靠攏。
至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六月初七日,昇平署總管何慶喜奏:「本署內外學生實不符應差,奴才叩懇天恩,傳外邊各班角色于光緒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輪班進內排演差使,以備慶典承應。為此請旨?!?/p>
「不符應差」當然只是一個借口。宮外演員單獨進宮承應,已經滿足不了已是天下獨尊的慈禧太后的觀劇要求,她要宮外戲班能夠整班進宮獻藝。
轉過年來的光緒二十年,正月初一日,「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全班進宮演出,在紫禁城的長春宮演罷,又要到西苑(中南海)的頤年殿演出。
初二日,乾清宮午宴時承應了按例要演的節(jié)令戲《膺受多?!?,轉宴是節(jié)令戲《萬福攸同》。同日在頤年殿則由丹桂班伺候戲。
初三日是乾隆皇帝的忌辰,不演戲。初四日,由昇平署在頤年殿伺候戲。
正月十九日,昇平署又接到了正月外班進宮演戲的安排通知:正月二十四日玉成班、二十五日四喜班、二十六日寶勝和班、二十七日同春班、二月初一日義順和。
此時的京劇日趨成熟,光緒十九年的新年前后,宮內幾乎把京城中最好的京劇戲班傳了個遍。京劇已經占據了宮中的演劇的舞臺,新年演劇更是典型的縮影。
相比皇帝們,慈禧太后對戲曲的愛好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關于慈禧太后新年賞劇的記載,除檔案外,還存留下了很多生動的史料。
長春宮院內戲臺
老太監(jiān)信修明在其回憶中提到某年除夕晚膳時,「末軸戲演的是《青石山》『王老道捉妖』,羅百歲(羅壽山)的王老道,叫天兒(譚鑫培)的呂洞賓。本家普天同慶班的太監(jiān)扮神將,外學李五(李順亭)扮關公,楊小樓扮關平,錢金福扮周倉。末后起打,非?;饎荨5葢蚩煅萃炅?,太后也快吃飽了,一陣『亂捶』后吹了『嗚嘟嘟』,全班內外戲子齊呼『那摩阿彌壽如來』三聲,昇平署全班出了禁門回家去了,明日元旦再道新喜」。
曾在宮中陪伴慈禧的德齡也在回憶中提到:「白日沒有事好做,我們便伴太后看戲。戲臺就搭在院子里,太后的位置正靠近她給客人和宮妃們用的走廊……傍晚,戲完畢后,太后命太監(jiān)們奏樂。她親自唱了幾支歌,我們也和著她唱。然后太后命太監(jiān)們唱,有些是很老練的歌唱家,唱得很好,也有些根本不會唱,引得大家大笑。太后很感興趣……」
德齡不懂中國傳統(tǒng)戲曲,她所說的「歌」當是指戲了。清宮
一位陳姓老太監(jiān)也回憶過:「老佛爺喜歡聽戲,平常日子也有時命太監(jiān)們扮演。老佛爺自己也會哼幾句。」慈禧太后及身邊的太監(jiān)確實都能唱戲,李連英族人便稱李能演猴戲,亦有記載稱李善演花臉,能唱昆腔,老生、小生、老旦諸行當亦能。
光緒二十八年正月初一日,寧壽宮暢音閣大戲樓演出《訪賢》(陳壽峰)、《雙鎖山》(侯俊山、馬全祿)、《荷珠配》(于莊兒、羅壽山)、《落圍》(孫怡云)、《迎親》(侯俊山、)《望鄉(xiāng)》(陳壽峰、)《昭君》(陳得林)。
初十日演出《新安驛》(侯俊山)、《偷詩》(阿壽、王阿巧)、《謝冠》(相九簫、侯俊山)、《馬上緣》(于莊兒)。
十五日演出《延安府》(侯俊山)、《奇雙會》(陳得林)、《探窯》(孫怡云、熊連喜)。
名享劇壇的大角們齊聚一臺,慈禧太后在這個新年可算過足了戲癮。六年后,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宮中服喪禁戲。二十七個月的服期過后,隆裕太后與年幼的宣統(tǒng)皇帝還沒來得及在新年看上一出戲,便無奈地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帝后輝煌煊赫的新年觀劇,就此畫上了一個句號。
暢音閣后臺放置的戲衣、道具
暢音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