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靜斌
鑄造智慧教育平臺 構建精準教學空間
文 | 徐靜斌
鶴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1957年建市,面積2182平方公里,總人口162萬人,轄兩縣三區(qū)和1個國家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1個城鄉(xiāng)一體化示范區(qū)。目前,全市各級各類學校827所,在校生36.7萬人,教職工2.3萬人。近年來,鶴壁市堅持科教興鶴戰(zhàn)略,把教育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切實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構建生命課堂,深入推行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榮獲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電化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80%的縣區(qū)通過省、國家義務教育發(fā)展基本均衡縣(區(qū))評估認定。
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鶴壁教育人也切身感受到了基礎教育發(fā)展中存在的不足,如:教學輔助資源相對較少,特別是數字化教學資源特別匱乏,對教師課堂教學缺乏有力支撐,對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造成影響;因為是教材實驗區(qū),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多,教學資源與課堂上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匹配,部分教材資源在網上很少或者根本無法找到,課件和素材必須自己制作,增加了教師數字化教學的工作量;缺少支持師生課堂互動、個性化學習和精準教學的區(qū)域教學平臺,課堂教學方法單調,不同學校的老師無法進行有效的合作和教研,開展協(xié)作教學仍停留在約定時間和地點面談的方法上等等。
這些現象制約了區(qū)域教育教學的發(fā)展,也顯得與當前信息化的發(fā)展趨勢格格不入。為改變這一狀況,鶴壁市先后召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推進會議,開展教育信息化提升年活動,邀請外地專家、基層教師等進行研討,形成了“鑄造智慧教育平臺,構建精準教學空間”的區(qū)域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思路,提出了“不斷豐富和優(yōu)化教育供給端結構,淘汰僵化和過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向青少年學生提供多樣化、可選擇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模式,為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終身發(fā)展服務”的發(fā)展目標。
2015年初,凝聚了鶴壁教育人無數心血的鶴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平臺以“一對一”環(huán)境下的精準教學的目標,實現對教學、對學生的精準定位,摸清學情、尊重差異、分層學習、因材施教。
以平臺為基礎的精準教學策略,就是為每位教師、家長和學生申請網絡學習空間,形成了豐富的一對一學習集團。在平臺上,讓教師能很方便地關注到每位學生的成長過程,并針對學生情況推送精準的教育資源,及時得到每一位孩子的學習反饋。精準教學最大的價值在于能夠精確地針對學生在學習某一知識或技能的具體問題進行教學,是一種補救學生學業(yè)技能不足的有效策略,能夠高效地促進學習者的學習進步。
建設初期,我們就重點提出了平臺的五大基本功能,即“資源、互動、共享、教研、泛在”,在這五項功能的基礎上,搭建出符合精準教育的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資源”功能要求,在平臺為全市中小學提供符合各學段、各學科版本的精準資源,包括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拓展資料、微課和電子教材等服務,解決了教學資源繁雜混亂、不易檢索和版本不配套等問題。在每個項目的資源中,我們都能為教師提供兩個以上不同版本,使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情況選擇,滿足了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需求。目前,平臺提供教學資源89萬條,各類試題472萬余道,資源總量達14T,為教師備課上課提供全面支撐,徹底解決了教師教學資源匱乏問題。
“互動”功能要求,教師登錄后能夠精準地找到自己的學生,學生登錄后能精準地找到自己的老師,在資源的推送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適合這個資源那部分學生、甚至某一位學生進行推送,學生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源進行學習?!盎印惫δ芫邆浠镜臄祿治龊蛯W習結果反饋功能。為教師“因材施教”提供支撐,是智慧教學的重要保障。
例如,在講授七年級數學《整式的加減》一課時,王老師把自己的學生按照認知水平的不同分成三個不同的小組,設計三種不同維度的作業(yè)分發(fā)給他們。第一種作業(yè)注重概念的理解與應用,第二種作業(yè)注重解題的思路和辦法,第三種作業(yè)注重實踐與創(chuàng)新。每個孩子在完成練習后,都對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示出了欣喜,對數學課興趣有了提高,這讓王老師很滿意。現在,王老師正在嘗試利用平臺為班內的每一位學生訂制個性化的練習模塊。
“共享”功能要求,平臺方便教師隨時上傳自己制作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資源類型包括了課件、教學設計、教學素材、教學反思等等。資源的上傳可精準地直接列入平臺的學段、學科、課時以及資源類型內,方便其他教師及時采用下載。
為鼓勵教師及時上傳,我們最大限度地為教師共享提供便利,既有專門的共享上傳欄目,又可以在自己備課過程中,隨時點擊上傳。上傳成功后,就可以獲得平臺的積分,上傳的資源通過管理員審核后,可以再次獲得獎勵。快捷的共享功能,使分享優(yōu)質資源成為教師工作之余自覺自愿的行為,許多老師已經從中獲得喜悅。
“教研”功能要求,平臺設計網絡備課功能,發(fā)起備課的老師可精準地邀請到與自己同學科同年級的老師加入到網絡備課中,大家可以一起討論、共享素材、形成共案,最終完成個案。教師也可以發(fā)起不同區(qū)域內的網上教研活動,其他教師登錄平臺后,可以隨時看到與自己學科相關的網絡教研活動,選擇加入其中。開放的教研突破了學校的界限,讓不同學校的老師能夠“坐在一起”,共同商討一節(jié)課,設計一個活動。
“泛在”功能要求,有與PC端平臺同步的手機APP軟件,具備PC端平臺的主要功能。當教師、學生(家長)登錄后,可以精準地實現兩個學習端學習、工作進展的同步。
目前,經過幾次大的改進,鶴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手機客戶端各項功能已經成型。手機客戶端圍繞教學資源、個性備課、互動訓練、學生管理等幾個核心應用,基本實現了拿起手機,就能與電腦一樣完成教學準備和教學互動與反饋。
家長也是手機客戶端的支持者。他們說,自從有了這個手機客戶端,不管在哪里,都能看到老師推送的教學資源,看到老師與孩子的互動,能幫助和指導自己的孩子完成作業(yè)。并且關注和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鶴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突破了整齊劃一的課堂,實現孩子們的個性化學習。在基于平臺的教學中,學生的作業(yè)被劃分為課前導學、同步練習、課后作業(yè)等多個部分,每個部分的作業(yè)都可以由平臺進行匯總與統(tǒng)計,每個孩子都能形成自己典型的錯題庫。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能力、學習程度實現個性化輔導學習,針對學生錯題庫實現“精準打擊”,減少了教學的盲目,減少使用不符合學情的教學資源,及時補齊學生知識差異短板,使“精準教學”成為一種可操作、可設計的常態(tài)化教學行為。初步改變了基礎教育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與結構,有力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
今天, 鶴壁教育人正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繼續(xù)迎難而上,按照“互聯網+教育”要求,全面深入推進基于平臺的精準教學工作,加大智慧教育環(huán)境建設和教師能力提升力度,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資源,形成個性化教學、自主化學習、彈性化評價等全新教育模式與結構,為鶴壁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系河南省鶴壁市電化教育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