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甘肅省康縣平洛鎮(zhèn)中心小學 李艷艷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行,小學語文教學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就得轉變觀念,改變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中要嘗試采用小組合作方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多鼓勵多表揚,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教育學生勤于閱讀,善于寫作,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轉變觀念 小組合作 鼓勵表揚閱讀寫作
語文是小學各科教學的基礎,只有做好語文教學工作,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才能促使學生各科成績不斷進步。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做好語文教學工作呢?筆者自從事教育教學以來,長期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以下幾點看法:
伴隨著一陣急促的上課鈴聲,新的一周第一堂語文課正式拉開了帷幕,課題是《學弈》,是一篇文言文,李老師聲情并茂,講的是滔滔不絕,同學們個個都在專心聽講,并認認真真地記著筆記。突然,一名叫張蕊的女生伸了個懶腰,并長長的出了口氣,教室里頓時沸騰起來了,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李老師并沒有生氣,他問張蕊說,怎么了?上課有這么乏嗎?張蕊笑著自言自語道這課真沒勁兒,抄筆記手都抄疼了。李老師強忍著,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他,千萬不能在課堂上給學生發(fā)火,尤其是在自己講的最精彩的時候,所以他壓住了心頭的怒火,一直堅持到下課鈴響。的確,在學生的印象中,語文的枯燥乏味勝過其他所有學科。而傳統(tǒng)的教法,無非就是讀讀課文,認認生字,說說近反義詞,接著就是聽老師一個人的精彩演講,課后機械重復抄抄寫寫,讀讀背背。這樣的課堂,如果不是升學需要,誰愿意坐在那里受罪呢?新形勢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如課堂使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就可以把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而有活力。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傳統(tǒng)教法下,老師是主導,學生總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課堂上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總是受老師的影響,甚至有時必須按教師預想的答案去思考,去回答,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教師完全束縛了學生的個性思維發(fā)展空間,因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受限,因此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始終得不到更大的發(fā)展。如今,各學科都在進行課堂改革,語文課堂也不例外。特別是近年來提出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把全班學生按照性別、年齡、興趣愛好或學習差異等分成五人或六人一組,課堂教學中,把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以小組任務的形式讓小組成員通過合作探討共同解決。俗話說得好,眾人拾柴火焰高,這比起一個問題提出,讓每個學生獨立思考長達十多分鐘都勞而無功,接著教師再火冒三丈,把全班學生統(tǒng)統(tǒng)罵個百無一用,然后氣沖沖地揚長而去要強千倍萬倍吧。如筆者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給各個小組布置了同樣的討論學習任務:“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分別指什么?同樣一篇作文父親為什么說糟糕透了而母親又夸精彩極了?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的問題如果讓每個學生通過讀課文再回答想必能解決的寥寥無幾,但以小組任務讓小組內通過討論解決,那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小組,最終展示給我們的是不同的答案,但都緊扣一個主題,那就是每個人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父親的嚴格要求和母親的鼓勵贊揚,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愛是我們每個人生活和奮斗的動力。這樣,一篇課文在激烈的爭議中最終達到共識。所以,語文課堂要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個性特長,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筆者的記憶中,語文教師一般都擔任班級班主任工作,所以學生都很害怕語文教師。特別是班上的學困生,提起語文教師個個心驚膽戰(zhàn)。一是課堂上什么也不會,每次提問總會受到批評,二是他們平時做事也邋遢,總受到同學的嘲笑。時間久了,破罐子破摔,干脆放棄學習,慢慢的就被大家遺忘了。其實,每個學生都一樣,誰不想做個愛學習的好孩子,受人表揚和尊敬呢?筆者曾無意中看到一個六年級學生寫的日記,“老師,你知道嗎?我也想做個好學生,每次課堂上被你叫起來一問三不知時,你知道我有多著急嗎?我也曾想試著告訴同學們答案的,但你從來不給我這樣的機會。每當因為我無法回答而看到你那冷漠無情的臉龐和聽到同學哈哈大笑的嘲笑聲時,我的心如刀割,那時,我恨不得把自己的臉塞進抽屜里……”看到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是不是都有過同樣的經歷呢?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在這個大千世界里,生活著形形色色的人,但只要不存在先天性疾病,就沒有聰明和笨拙之分,班上的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背后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他們也渴望被愛,更渴望贊揚。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全面了解每個孩子,學會表揚和鼓勵,幫助每一位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什么?那就是會閱讀,會寫作。而寫作需要豐富的寫作素材,素材哪里來?大量的閱讀是唯一途徑。好多學生學習語文最頭疼的就是寫作文,一篇400字的作文,絞盡腦汁也湊不到300字,內容空洞,語句不通。久其原因,大腦里沒有儲存可用的東西,拿什么來寫呢?筆者曾遇到過這樣一名學生,一個女孩,課堂回答問題舉手的永遠是第一個,問什么答什么,有時感覺比老師知道的東西還多,寫作文更是強項,不論是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她總能快速完成,且質量很高。后來通過家訪才知道,她的閱讀量大的驚人,盡管小小年紀,但已讀完四大名著,平時只要有時間就看書,什么書都不放過,只要是內容積極健康的,每周讀的書勝過其他同學一年讀的書。平時也愛寫作,比如參加一次野外活動,或跟隨家人外出旅游,返回后都要及時寫一篇作文,即便是平時,每天堅持寫日記,說是日記其實就是一篇四五百字的作文。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就得要求學生大量閱讀,堅持寫作。與其給學生布置一些抄寫生詞的作業(yè),還不如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讀兩本好書,多寫兩篇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