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qū)龍華小學 趙 蕊
借鑒“生本” 踐行“三性”提高效率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qū)龍華小學 趙 蕊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向40分鐘要質量是搞好教學工作的保障。實踐證明,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么樣的策略與方法,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扎實借鑒生本教育理念,努力踐行“三性”課堂,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這是我們每一個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
生本教育堅持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而“三性”課堂倡導以學生為根本,注重學生學科性、教育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培養(yǎng)。它們猶如一股春風,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生機,同時也對我們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40分鐘的有限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堂自主高效創(chuàng)新,充分體現(xiàn)“三性”呢?結合我在日常語文教學中的體會談幾點做法。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語文課與巧妙的導入是分不開的,好的導入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主動配合,有利于師生的雙向教學活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采用或圖片演示、或故事引入、或巧設懸念、或設疑質疑、或古詩激趣、或游戲等方法導入新課,使課堂授課伊始,便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產(chǎn)生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大腦中產(chǎn)生追根問底的想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在教學北師大教材二冊《水鄉(xiāng)歌》這篇課文時,我在上課之前先播放水鄉(xiāng)美景圖。讓學生欣賞綠草如茵、碧波蕩漾、風光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美景,聆聽山泉流淌、群鳥歡唱的背景音樂。此時優(yōu)美舒緩的音樂、清新素雅的畫面很快把學生帶入到水鄉(xiāng)那獨特的美的意境中,使學生感受到水鄉(xiāng)的獨特美,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對課文內容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迫切地想到課文里去看一看、讀一讀,去領略大自然的美。這樣巧妙的導入渲染了課堂氣氛,引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在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除知識技能的傳授交流外,更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多向多元的互動交流。于漪老師曾說過:教師語言要深于傳情。語言不是無情,情是教育的根。因而語文教師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運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向學生展開作品所描繪的生動畫面,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與學生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他們情感與作者、文本產(chǎn)生共鳴,從而感知美,熱愛美。在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樂于學習,我緊緊抓住文本中的動情點,用充滿感情的教學語言,把教材中表達的情感傳導給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高層次地體會作者筆下的形象,使其獲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實施情感教育。
如教學《美麗的武夷山》一課時,伴隨著精美的課件和優(yōu)美的音樂,我深情地描述:武夷山的山勢險峻,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鮮花,有的像竹筍;武夷山的溪水很靜,靜得像一面鏡子,武夷山的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見溪底的沙石。教師生動的語言描述把學生引入到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之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受到祖國山水之美。
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特色朗讀來渲染情感。如教學《釣魚的啟示》時,在處理“我”和“父親”的對話時,我借助對話還原生活,采用同桌互讀、分角色讀等形式,從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在情感上與詹姆斯產(chǎn)生共鳴,感受他爸爸自覺嚴格遵守規(guī)則的優(yōu)秀品質。
有效課堂的陣地是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切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以問題的形式引領學生的思考及活動。課堂上,教師應抓住有效問題,把核心問題、思路方法、疑點難點講透。在教學中,我常常創(chuàng)設豐富的智力開發(fā)情景,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矛盾的焦點上,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當學生苦于“山窮水復疑無路”時,我再因勢利導,深化教學內容,著力指導學生拓寬思路,豐富學生想像力,這樣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在教學《美麗的公雞》時,我引導學生質疑:“學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什么疑問嗎?”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一個說:“讀了課文,我覺得公雞并不美麗。”一個爭辯說:“我覺得公雞確實很美麗,你看它那大紅的冠子,花白的羽毛,油亮的脖子,金黃的腳丫,從頭到腳都十分美麗。”一個反駁說:“它從來不干對人們有益的活兒,到處游蕩找人比美,還談得上什么美?”對方毫不示弱:“那課題為什么不改成‘臭美的公雞’呢?”我適時點撥,學生豁然開朗,一下子明白了課文作者表面上是在渲染公雞的外表美,而實際上是要贊美公雞“知錯就改”的心靈美和行為美,如果課題用“臭美的公雞”,顯然既丑化了公雞的形象,又違背了作者的初衷。通過諸如此類的質疑問難,既使學生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充分調動了他們學好語文的積極性。
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有利于師生、學生之間情感的溝通和信息交流,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fā),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主動地獲取新知。在學習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春夏秋冬的美景時,我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季節(jié)結合課文內容,先小組學習。然后每個學習小組選出一名匯報員匯報學習成果,其他同學加以補充,我只作適當?shù)狞c撥引導,學生的發(fā)言精彩紛呈,課堂氛圍其樂融融。這節(jié)課通過合作學習,變傳授為自學、變講為導,充分調動了學生課堂主體參與率,形成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
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一堂高效的課除了做到以上幾點以外,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束,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
學完課文《美麗的武夷山》后,學生已被武夷山美景所吸引,完全沉醉于奇山秀水中,此時我引讀最后一段,讓學生說說此時你就在武夷山,你最想做什么。當學生交流到坐在竹筏的愉悅感受時,我就順勢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人們有如詩如畫的感覺”。最后我再次讓學生欣賞青山綠水間泛舟的圖片,伴著輕柔的音樂,我啟迪學生,說:“溪水清清拍著竹筏,青山徐徐從兩邊退去這種詩情畫意,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提升了‘如詩如畫’的感覺”。此時,學生對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已深刻領略,并內化成一種喜愛、熱愛之情,這時讓學生帶著感情配樂誦讀描寫武夷山“山”“水”的自然段,讓男生讀“山”的段落,讀出山的雄壯,女生讀“水”,讀出水的靜柔,讓課文在詩歌的韻味中結束。
“自主、高效”的“三性”課堂是生本教育形勢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作為教師我們只有正視課堂現(xiàn)實,時刻保持課堂警覺,洞察自己課堂行為,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更加藝術地、靈活地、隱性地展開“三性”課堂調控,才能讓語文課堂真正意義上煥發(fā)異彩,提高效率,使富有生機與活力的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