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海英 李 菲 張 梅
信息技術助力心理健康教育
文|付海英 李 菲 張 梅
教育部下發(fā)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舉措,是倡導素質教育的必然產物。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快速發(fā)展、應用,網絡信息技術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發(fā)展帶來更加廣闊的前景。
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中的具體運算階段,主要以形象性思維為主,因此單純的理論宣講和說教對于他們來說效果有限。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通過電腦和網絡,教師可以向小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多樣化的信息,包括圖片、聲音、視頻等,從而豐富學生的視聽體驗,將心理健康知識直觀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信息技術可以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讓學生親自去探索、感知自己的心理。例如將一些心理小測驗呈現(xiàn)在電腦上,讓學生自己操作,以考察自我的基本認知能力,而這種方式能夠增強他們對心理課的學習興趣。
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課堂上采用多媒體技術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融于教學、服務教學、改革教學”,可以極大地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還可以優(yōu)化教學資源。現(xiàn)代化教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促使教學手段也在不停升級、創(chuàng)新,終身學習的觀念伴隨在教師的教學生涯當中,“教”與“學”兩個方面都體現(xiàn)在了教師身上。信息的有效傳遞得到了強化,教學效果也會隨之提高,實現(xiàn)了教育教學中人力、物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開發(fā)。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一些新鮮事物理解不夠全面,因此,遇到一些困難時,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嚴重者可能會影響到其長大以后的人生發(fā)展。要改變這一情況,學校需要設法讓學生認識到心理咨詢是一種科學、進步的方式,還要找到一種更貼近學生的新方法,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就可以幫助老師們做到這一點。
利用網絡技術,開展網上心理咨詢和干預。網絡環(huán)境下,小學生可以匿名參與咨詢或尋求心理輔導,對于隱私問題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避免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傷害,消除對心理咨詢的“不安全感”。
基于網絡平臺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靈活多樣,易于學生接受。例如,可以利用網絡在線留言板收集學生關注的問題和遇到的心理困惑,指導學生在留言板上匿名發(fā)言,訴說自己生活、學習中的煩惱和幸福。
可以說,網絡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時空性,充分體現(xiàn)了心理教育的主體性。
通常一所小學只會配備一到兩名心理健康輔導老師,如果遇到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會感到束手無策。若是借助網絡與其他同行進行交流,或者向理論淵博、經驗豐富的專家請教,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學校如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將本地區(qū)甚至全國范圍內的小學心理教育輔導老師聯(lián)合起來,形成一個圈子,將對學校心理輔導老師的業(yè)務水平的提高產生極大作用;如果能夠邀請到一些知名專家也加入這種交流圈,為大家答疑解惑,甚至通過網絡定期對大家進行培訓指導,那么對老師們心理咨詢技術的提升則作用很大。
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時期,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兩者相結合是時代進步與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如果能夠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一定可以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得更加到位,取得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qū)康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