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尚書日記》四庫本訛誤考辨

        2017-03-23 09:54:18王篤堃

        王篤堃

        《尚書日記》四庫本訛誤考辨

        王篤堃

        王樵《尚書日記》是明代《尚書》研究的重要著作,至今尚無點(diǎn)校本。已知現(xiàn)存版本有萬歷十年于明照刻本、萬歷二十三年彭燧刻本、萬歷二十五年蔡立身刻本、萬歷二十五年蔡立身刻本清丁丙跋、萬歷王錫琛重修本、崇禎五年莊繼光重修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比勘《尚書日記》諸版本,四庫本有訛改、脫衍、倒乙諸方面問題,詳細(xì)梳理這些問題,可以為學(xué)界提供對四庫本《尚書日記》的全面認(rèn)識。

        王樵;《尚書日記》;四庫本

        王樵(1521-1599),字明逸*《明史》二百二十一卷“明逸”作“明遠(yuǎn)”。焦竑《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方麓王公行傳》(《澹園集》卷三十三)、胡渭《禹貢錐指》、馮煦《金壇縣志》均作“明逸”。,號方麓,南直錄金壇人,嘉靖丁未進(jìn)士,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改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卒,贈太子太保,謚恭簡。著述文集《方麓集》16卷,邃于經(jīng)學(xué),有《春秋輯傳》13卷、《尚書日記》16卷、《書帷別記》4卷等。諸作之中,尤以《尚書日記》為著。《經(jīng)義考》謂“有明一代以《尚書》之學(xué)著聞?wù)呓^少,而異說雜出”,然“《日記》字比句櫛,討論折衷,或并存眾說,或定從一家,必求至當(dāng)之歸,而于歷象、璣衡、地理皆詳稽而得其依據(jù)”[1],四庫館臣贊是書為“斟酌于古今之間而得其通者”[2],劉起釪先生亦認(rèn)為此書“是在朱學(xué)思想下的獨(dú)立思考的用力之作”,堪稱“有明一代著聞之作”[3]。因此,對是書的研究將會獨(dú)具其學(xué)術(shù)意義。

        據(jù)筆者所知,《尚書日記》現(xiàn)存七個(gè)版本:萬歷十年于明照刻本、萬歷二十三年南昌彭燧刻本、萬歷二十五年蔡立身刻本、萬歷二十五年蔡立身刻本清丁丙跋、萬歷王錫琛重修本*萬歷王錫琛重修本,未記所刻年月。書前有王樵自序、肯堂序、錫琛序,又有于明照《日記》序、王樵《書帷別記》序、蔡立身《日記》序、彭燧《日記》序(即余本之彭燧跋),可知該本當(dāng)刻在蔡本之后、莊本之前。據(jù)筆者所知,南京圖書館和重慶圖書館均藏有王本。、崇禎五年莊繼光重修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以下分別簡稱十年本、彭本、蔡本(包括丁丙跋本)、王本、莊本、四庫本。然而,《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只收錄該書四個(gè)版本——十年本、兩種蔡本、莊本[4],且所載某些收藏情況亦與事實(shí)有異,如重慶圖書館所藏有王本無蔡本,《書目》誤以王本為蔡本,又如南京圖書館今尚藏有十年本,而《書目》未載錄。諸本之中,十年本與其余版本在體例與內(nèi)容上出入較大,非最初定本;彭本、蔡本十分相近,蔡本或承彭本;王本當(dāng)據(jù)前面諸本修訂而成,又王本、莊本存有多處相同的明顯訛誤,而余本皆無,莊本或沿王本。(關(guān)于《尚書日記》版本流變情況,因受篇幅限制,此處僅簡要標(biāo)出,將另撰專文探討。)

        張寶三先生《芝加哥大學(xué)東亞圖書館所藏中文經(jīng)部善本書錄四種》一文撰錄了《尚書日記》十年本的版本信息,并對該書內(nèi)容作了簡要評析[5],然其目的或重在介紹推廣,故并未在版本比較與內(nèi)容研究上多作深入。今比勘諸本,可以發(fā)現(xiàn)四庫本存在訛改、脫衍、倒乙諸問題,可以對“清人篡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提供一種鏡鑒[6],并為學(xué)界了解王樵《尚書日記》提供基本信息。

        《四庫全書》之文本訛誤既有客觀方面,又有主觀方面。前者如順延底本之誤、??淌д`等,此類于諸版本中多可見。后者多與政治因素有關(guān),如避諱、改字等。然二者又多有交合,并不絕然兩分,當(dāng)就具體案例來分析。

        一、四庫本之訛改

        比勘《尚書日記》諸本,四庫本之訛改現(xiàn)象略可分為如下幾種:

        (一)因形近而訛

        1.黃氏曰:“……一日行十三度百分度之三十七,二十九日有余,一周天所行之路謂之白道?!?《堯典》)

        按:二十九,十年本作“二十七日”。查黃裳蘇州石刻《天文圖》為“二十七日”,王應(yīng)麟引該段亦作“二十七日”[7]。 “一日行十三度百分度之三十七”,則二十九日為三百八十七度百分度之七十三,二十七為三百六十度百分度之九十九,二者相較,“二十七日”更佳。

        2.麻有子曰枲,無子曰苴;鉛,黑錫;松,泰山之名林;怪石取為器用,猶今徐之碭也。(《禹貢》)

        按:名林,余本皆作“名材”。林為多木,松當(dāng)屬材而非林。漢桓寬《鹽鐵論·通有》:“而蜀、隴有名材之林。”[8]四庫本“林”字當(dāng)訛。

        3.七州皆止一,至此州獨(dú)載其三邊者,止言海、岱則同于青,止言淮、海則同于揚(yáng)。(《禹貢》)

        按:止一,余本皆作“止二”。本句以青州“東北據(jù)海,西南距岱”、揚(yáng)州“北據(jù)淮,南距?!毖孕熘葜吔缬腥!爸寡院?、岱則同于青”對“海、岱惟青州”言,“止言淮、海則同于揚(yáng)”對“淮、海惟揚(yáng)州”言,又“濟(jì)、河惟兗州”“荊及衡陽為荊州”“荊、河惟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可知七州均就兩邊邊界而言。四庫本“一”字當(dāng)訛。

        4.太行在懷州之北,連亙數(shù)州,為河北脊,以接恒岳,河北諸州皆旅其趾。(《禹貢》)

        按:旅,余本皆作“旋”。旋其趾,指諸州環(huán)繞于太行山麓。朱熹曰:“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諸州皆旋其趾?!盵9]四庫本“旅”字當(dāng)訛。

        5.民可近,不可卜,豈不信哉?(《五子之歌》)

        按:卜,余本皆作“下”。據(jù)《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知四庫本“卜”字當(dāng)訛。

        6.謂如甲有所犯罪,雖小于乙,而其情罪出過誤,乃惟怙終,自作不法,用意如此,雖罪小,乃不可不殺;又如乙有所犯罪,雖大于甲,而其情本非怙終,乃惟過誤,或?yàn)槿怂`,偶爾如此,既服罪輸情,乃不可殺。(《康誥》)

        按:“而其情罪出過誤”之“罪”,彭本、蔡本、王本、莊本均作“非”。若以“罪”論,則甲的情罪是出于過誤,此與“不可不殺”不合;且后一句中“本非怙終,乃惟過誤”應(yīng)與“非出過誤,乃惟怙終”相對。四庫本或因誤減偏旁而訛。

        7.“不暇”者,有所事,所事既專,則無暇于酒矣。下困言所事之實(shí),曰:“惟欲助成王德之顯明及尹人之祗辟爾”。(《酒誥》)

        按:困,余本皆作“因”。下因言,即“下面接著說”的意思;“困言”不通。四庫本“困”字顯訛。

        8.刑罰雖不可廢,然不以是為務(wù),而取足于是也?!拔┬卸鴧}其至”,謂推行此二者之心則無所不至。(《康王之誥》)

        按:惟,十年本、蔡本作“推”?!巴啤迸c下句“推行”相應(yīng)。又此處應(yīng)為引蔡沈《書集傳》“‘厎至’者,推行而厎其至也”句[10]238,知“惟”字當(dāng)訛。

        (二)因音近而訛

        1.閭井小人稍知黑白者,不肯為穿窬之事,至于父子、兄弟之常,則往往為之,自以為無傷也,風(fēng)俗由是而壞,爭亂由是而起。(《康誥》)

        按:“往往為之”之“為”,十年本作“違”。該句句意應(yīng)是普通的人不作偷盜之事,但對父子、兄弟間的禮數(shù),卻常常違背,還自以為無傷大雅,實(shí)則風(fēng)俗由此而壞,爭亂由此而起。四庫本“為”字當(dāng)訛。

        2.有司,謂克有其敎;明享,謂不失其祿。(《酒誥》)

        按:司,余本皆作“斯”。據(jù)《酒誥》“有斯明享”,四庫本“司”字當(dāng)訛無疑。

        3.蓋頑民不自省己之迪屢不靜乃不康寧之大者,反咎周之遷徙、討伐為不康寧,故每提爾而告之。(《多方》)

        按:爾,余本皆作“耳”。據(jù)文意,“爾”字顯誤。又呂祖謙《增修東萊書說》云:“蓋頑民不自省己之屢叛屢起乃不康寧之大者,反咎周之遷徙、討伐為不康寧,不自責(zé)而責(zé)人,此其所以為惡也,故每提耳而告之。”[11]363四庫本“爾”字當(dāng)訛。

        4.漢宣帝綜核名實(shí),非不明矣,而不能知弘、石之奸;唐宣宗抉擿細(xì)微,非不察夷,而不能知令狐绹之佞。(《立政》)

        按:夷,余本皆作“矣”。據(jù)上下句的對稱結(jié)構(gòu),四庫本“夷”當(dāng)作“矣”。

        5.呂氏曰:“穆王方自憂危,恐不克纘承遺緒,故亦免君牙無忝祖考?!?《君牙 》)

        按:免,余本皆作“勉”。據(jù)文意,此處當(dāng)是“勉勵(lì)君牙”之意。呂祖謙《增修東萊書說》亦作“勉”[11]420。四庫本“免”字當(dāng)訛。

        (三)因上下文而訛

        1.堯舜豈有困窮之士哉?而不廢困窮則真堯之心也,只以舉舜觀之,可見矣。(《大禹謨》)

        按:堯舜,余本皆作“堯時(shí)”。堯讓位于舜,可見堯“不廢困窮”之心。據(jù)“真堯之心”,前文應(yīng)獨(dú)對堯言。四庫本或因上下文“堯舜”而訛。

        2.朱子曰:“此是三篇之序。第一句說《皋陶謨》,第二句說《大禹謨》,第三句說《益稷》。皋陶之間語勢亦相連,孔壁中析為三篇,故其序如此。”(《益稷》)

        按:皋陶之間,余本皆作“皋益之間”。據(jù)“之間”義,當(dāng)為“《皋》《益》”。另據(jù)朱熹“此書伏生本只是二篇,《臯陶謨》《益稷》之間語勢亦相連,孔壁中析為三篇,故其序如此”[12],知四庫本或因上文“皋陶”而訛。

        3.其源有九水,故名九江,其后會聚日廣,洞庭百里,而洞庭山遂在其中,故因山得名而曰“洞庭”焉。(《禹貢》)

        按:洞庭百里,余本皆作“方八百里”。據(jù)文意,后有“因山得名”,則前不應(yīng)直稱“洞庭”。“八百里”者,姜夔有詩云“洞庭八百里,玉盤盛水銀”[13]。四庫本或因上下文“洞庭”而訛。

        4.故今之河患與武帝時(shí)無異。顧自宋南渡至今殆二百年,而河旋北,議者以為河之北則會通之漕廢……予則以為河患而會通之漕不廢,何也?漕以汶而不以河也。(《禹貢》)

        按:河患,余本皆作“河北”。據(jù)前文“議者以為河之北”句,此處當(dāng)是“河北”。余闕《青陽先生文集》:“夫廟堂之議非以南為壑也,其慮以為河之北則會通之漕廢,其系于朝廷甚重。余則以為河北而會通之漕不廢,何也?漕以汶而不可以河也”*余闕《青陽先生文集》卷二,張?jiān)獫?jì)主編《四部從刊續(xù)編》本。。四庫本或因上文“河患”訛。

        5.蓋甲士則毎兩之長,而步卒則各供其長而為之助者也。一鄉(xiāng)一甲則一萬二千五百人,蓋五百兩也,卿一人統(tǒng)之,天子六軍則七萬五千人,凡三千兩。(《甘誓》)

        按:一鄉(xiāng)一甲,余本皆作“一鄉(xiāng)一軍”。據(jù)文意,后有“六軍”,前當(dāng)有“一軍”與之相應(yīng)?!独m(xù)古今考》曰:“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以家計(jì)之,則萬二千五百家。一鄉(xiāng)一軍,六鄉(xiāng)六軍,計(jì)七萬五千人。”[15]四庫本或因上文之“甲”而訛。

        6.呂氏……又曰:“統(tǒng)萬事而分職之,則有六卿之職焉?!?《周官》)

        按:職,十年本作“治”?!胺致氈辈煌ā!对鲂迻|萊書說》亦作“統(tǒng)萬事而分治之”[11]386。四庫本或因后一“職”字而訛。

        7.《無逸》篇言殷之三王及文王享國若干年者,皆謂在位之年;此言享國之年,乃從生年而數(shù)。(《呂刑》)

        按:享國之年,余本皆作“享國百年”?!渡袝吩淖鳌巴跸韲倌辍?,“百年”又與“若干年”對應(yīng)?!渡袝x》亦云“此言享國百年,乃從生年而數(shù)”[15]。四庫本或因上文“在位之年”而訛。

        8.三年,秦伯伐晉,濟(jì)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地,晉人不出秦興忿尸為死寇,晉人不應(yīng),晉有謀也。,遂自茅津濟(jì)河殽尸而還?!肚厥摹樊?dāng)作于此時(shí)。(《秦誓》)

        按:“濟(jì)河殽尸”之“河”,余本皆作“封”。若作“河”,“殽尸”則無謂語。據(jù)《左傳》“秦伯伐晉,濟(jì)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jì),封殽尸而還”[16],四庫本或因上文“濟(jì)河”而訛。

        (四)因避諱而改

        1.“九族”,孔氏云:“高祖、玄孫之親?!?《堯典》)

        按:玄,四庫本缺末筆,余本皆作“玄”。四庫本中,凡以“玄”為偏旁的字均同此處理,如“弦”、“絃”。

        2.程子曰:“事之最大最先在推測天道。治歷明時(shí),萬事莫不本于此……順時(shí)作歷創(chuàng)制立度,治之法也。”(《堯典》)

        按:歷,四庫本作“厯”,余本皆作“曆”。

        3.胤國之侯受王命為大司馬,掌六師。(《胤征》)

        按:胤,四庫本缺末筆,余本皆作“胤”。

        4.襄九年《左傳》云:“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薄资显唬骸白陨糖疬w焉,都雖數(shù)遷,商名不改?!?《商書》)

        按:丘,四庫本作“邱”,余本皆作“丘”。

        5.“弘”如“人能弘道”之“弘”。(《周官》)

        按:弘,四庫本缺末筆,余本皆作“弘”。四庫本“弘”字除缺筆處理外,又時(shí)以“宏”字替,如“公論道,孤宏化”[2]612。

        (五)因政治原因而改

        1.若有期無歲,則如外域但以草木開落為春冬;又有年無月,但以月盈虧為時(shí)候,此便是荒遠(yuǎn)之俗。彼以射獵為生,不知耕稼生養(yǎng)之道。(《堯典》)

        按:外域、荒遠(yuǎn),余本皆作“夷人”“夷狄”。

        2.如今諸處降人,例以南北更調(diào)安置。(《舜典》)

        按:該句,余本作“北虜降,調(diào)兩廣;南蠻降,調(diào)北邊”。

        3.魏太常曰:“大地之脈咸祖昆侖,而南北二絡(luò)最大。北絡(luò)發(fā)于昆侖之陰,折而東行,其背為塞北,其面為中國,而其余氣為東夷,東夷氣散而弱,世為不侵不叛之臣。北狄廣漠萬里,龍氣深厚,其性沉鷙。陰山橫亙千余里,固天所以限南北也,控御北垂,至為要害?!?《禹貢》)

        按:塞北、深厚、沉鷙、南北,余本作“北狄”“粗頑”“殺伐”“華夷”。

        4.以海運(yùn)為常,起于元,然風(fēng)濤之阻、島嶼之險(xiǎn),或不能無沒溺,未可以為長計(jì)也(《禹貢》)

        按:該句,余本作“以海運(yùn)為常,起于胡元。彼胡也,秦越吾民而虐用之,無足怪者,奈何中國而欲效之乎?”

        5.故《星傳》謂“北戒為塞門,南戒為嶺門?!?《禹貢》)

        按:塞門、嶺門,余本作“胡門”“越門”。

        6.古者圣人疆理中國,中外異,宜各有界限,故禹跡之舊,中國世守之,一有玷缺,則中國之禍終有不可料者。后世有以燕云之地棄之?dāng)硣撸型饨尤?,曾不幾時(shí),子孫親受其禍。(《立政》)

        按:中外、敵國、中外接壤,余本作“華夷”“夷狄”“華夷同壤”。

        由上述幾例可知,四庫本凡遇“虜”“夷”“胡”等相關(guān)字眼必篡改。這一現(xiàn)象顯與政治有關(guān)。乾隆皇帝在撰修《四庫全書》時(shí)即令“或明人所刻類書,其邊塞兵防等門,所有觸礙字樣,固不可存。然只須刪去數(shù)卷或刪去數(shù)篇,或改定字句,亦不必因一二卷帙遂廢全部”[17]。上面所引“虜”“夷”“胡”等相關(guān)字眼當(dāng)屬“觸礙字樣”。此外,如“秦越吾民而虐用之”等句或因不利于輿論的導(dǎo)向,故也要刪改之。

        總言之,《尚書日記》之訛改現(xiàn)象較為頻繁。其中,因形近、音近、上下文而訛三種情況應(yīng)多屬??惫偶y免失誤。而因避諱與政治原因二改兩種情況多屬有意而為,尤其是后者,統(tǒng)治者為求遮掩,大加改動原文,頗影響文本旨意。

        二、四庫本之脫、衍、倒

        相較于訛改情況,《尚書日記》四庫本中的脫、衍、倒問題就比較輕微,主要表現(xiàn)為:其一、脫、衍、倒現(xiàn)象較少;其二、多數(shù)脫、衍、倒現(xiàn)象并不影響文本內(nèi)容的正常理解。茲分作三小節(jié)各考證之。

        (一)四庫本之脫文

        版本的脫文或?yàn)橐蛔?,或?yàn)橐痪?、?shù)句乃至一大段?!渡袝沼洝匪膸毂局卸喑霈F(xiàn)一字之脫。茲舉各例如下:

        1.東經(jīng)開封城北五里,又行至項(xiàng)城,經(jīng)潁州潁上,東至壽州正陽鎮(zhèn),而故道遂淤。(《禹貢》)

        按:四庫本于“又”字下脫一“南”字,余本皆有之。丘?!洞髮W(xué)衍義補(bǔ)》曰:“東經(jīng)開封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項(xiàng)城,經(jīng)潁州潁上,東至壽州正陽鎮(zhèn),全入于淮,而故道遂淤?!盵18]

        2.百里則采也,二百里男也,三百里則諸侯也。(《禹貢》)

        按:四庫本于“二百里”下脫一“則”字,余本皆有之。據(jù)前后句式,此處應(yīng)有“則”字。

        3.唐郭從對明皇曰:“在庭之臣以言為諱……”(《五子之歌》)

        按:四庫本于“郭從”下脫一“謹(jǐn)”字,余本皆有之。據(jù)史實(shí),當(dāng)為“郭從謹(jǐn)”[19]。

        4.又《周官》近誥體,《呂刑》以命呂侯則類于命,以普告司政典獄則類于誥,而皆為此二篇,訓(xùn)之變例也。(《伊訓(xùn)》)

        按:四庫本于“而皆為”下脫一“訓(xùn)”字,余本皆有之。若無“訓(xùn)”字,則句意不通。

        5.按經(jīng)文往往述湯事……皆為太甲繼湯后之辭。(《伊訓(xùn)》)

        按:四庫本于“皆”字下脫一“明”字,余本皆有之。

        6.蔡氏曰……又曰:“……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祓之?!?《微子》)

        按:四庫本于“其璧”下脫一“而”字,余本皆有之?!稌瘋鳌芬嘧鳌笆芷滂刀鹬盵10]22。

        7.呂氏曰:“……《無逸》、《立政》,周公戒成王之書也。”(《周官》)

        按:四庫本于“周公”下脫一“教”字,十年本、彭本、蔡本皆有之?!对鲂迻|萊書說》:“《無逸》、《立政》,周公教戒成王之書也?!盵11]382

        8.《魯語》云:“杼,能帥禹者也?!?《胤征》)

        按:四庫本于“禹者也”下脫“杼,少康之子,蓋亦賢君”一句,或因此句在篇末,失誤致脫。

        9.《蔡傳》篇末總意提得甚分曉,曰“先言天立君之意”,指“惟天生民有欲”以下。(《仲虺之誥》)

        按:四庫本于“天立君之意”下脫“而天之命湯者不可辭,此句括盡此一節(jié)之意。天立君之意”數(shù)句,余本皆有之。四庫本或因誤混兩“天立君之意”而致脫。

        10.鄒氏曰:“王城、下都皆在河之南、洛之北,距洛近而距河逺,下都尤近洛水,故曰洛陽。西闕陽縣,而河南郡治焉?!?《洛誥》)

        按:四庫本于“西”下標(biāo)“闕”字,并空三字。據(jù)余本,所缺文字為“漢為洛”。四庫本當(dāng)因底本殘缺而脫。

        此外,《尚書日記》四庫本在《舜典》卷末尚脫有一整段文字,余本皆有之*十年本無“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句。十年本與彭本、蔡本、莊本解經(jīng)體例不同,只標(biāo)“舜生三十征庸”并非為脫。,如下所錄: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按“陟方”為升遐,則前于堯曰“徂落”,何故史臣記堯、舜二帝之死而異其辭,又涉隱語?且升遐矣,又曰“乃死”,不亦復(fù)乎?故無此例也。疑所謂“省方”者得之“陟禹之跡,方行天下”,《立政》字義有同于此者矣?!妒酚洝飞n梧之說必有所受,而“卒于鳴條”又出于孟子大賢之口。以愚決之,蒼梧難信而鳴條不當(dāng)疑,崩于行為實(shí),而其出為何事則不可定。司馬公詩云:“虞舜既倦,薦禹為天子”,豈有復(fù)南巡迢迢度湘水?使知予此說則無此疑也。

        該段文字實(shí)為王樵就“陟方,乃死”之解和虞舜之死所作的考辨,并未有明顯的“觸礙字樣”,應(yīng)不是撰修者的有意刪除。以此來看,因底本殘缺或刊刻致脫的可能較大。

        (二)四庫本之衍文

        《尚書日記》四庫本的衍文現(xiàn)象也并不突出。茲就以余本對校之結(jié)果擇要條列于下:

        1.真氏曰:“此魏絳之所以規(guī)晉侯也?!?《五子之歌》)

        按:“魏絳”下“之”字,余本皆無。真德秀《大學(xué)衍義》原文亦無“之”字[20]。

        2.亳即今梁國榖熟縣是也。(《湯誥》)

        按:“亳”下“即”字,余本皆無。

        3.或以為通承上七句者,非是。(《微子之命》)

        按:“非”下“是”字,余本皆無。余本“非”后均有一圓圈符號以標(biāo)示斷句,四庫本無。四庫本當(dāng)去圓圈號而衍“是”字。

        4.如禹戒舜曰“無若丹朱傲”、益戒舜曰曰“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樂”。(《無逸》)

        按:兩“曰”字,余本只有一個(gè),其中之一“曰”當(dāng)系衍文。

        就以上幾例來看,《尚書日記》四庫本衍文問題并不嚴(yán)重,且所衍之文多不影響原文意。

        (三)四庫本之倒乙

        《尚書日記》四庫本倒文之處亦不多,茲就以余本對校之結(jié)果條列于下:

        1.木、火相克之用也……圣人因其從革之性镕之,而流制以為五兵、田器諸物之用,是金、火相克之用也……金、木相克之用也。(《大禹謨》)

        按:金火,余本皆作“火金”。據(jù)上文“木、火相克之用”,下文“金、木相克之用”,依次,此處當(dāng)為“火、金相克之用”。

        2.夏都安邑在河之北,太康立十九年,為羿所拒,遂居河南之夏陽,宋開封府之太康縣是也。(《胤征》)

        按:夏陽,余本皆作“陽夏”?!对涂たh圖志》:“縣理城即漢陽夏縣城,夏后太康所筑?!盵21]知此處應(yīng)為“陽夏”。夏陽,《尚書日記》另載:“《地志》云:‘龍門山在馮翊夏陽縣北’。”[2]355可見王樵亦知夏陽非“宋開封府之太康縣”。

        3.志或一自滿,九族且離矣,況遠(yuǎn)者乎?(《仲虺之誥》)

        按:或一,余本皆作“一或”。據(jù)文意,此處應(yīng)為假設(shè)義,“一或”與“一旦”義近,較“或一”為佳。又《尚書日記》中有“而或不能有其有焉,或一有一無焉”,[2]266然此處“或”、“一”不相連;另有“一或私所好而不公,則其弊不可勝救矣”[2]560,與本句結(jié)構(gòu)相仿。四庫本“或一”當(dāng)為誤倒。

        總言之,以上之脫、衍、倒問題均不太嚴(yán)重,且多屬刊刻難免之誤,非人為之篡改。然通過對校找出這些問題,無疑將會助益于文本之原貌恢復(fù)及順暢理解,自非無用之功。

        三、結(jié)論

        將《尚書日記》四庫本與其余版本對勘,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一,四庫本訛誤較多,其中尤以因形近、音近和上下文而訛的情況居多,脫、衍、倒現(xiàn)象較少,且除了個(gè)別的脫、倒問題,總體上并不影響讀者的理解,總體來看,以上幾種多屬??坦偶^程中的難免之誤,不過可能因?yàn)樾?滩粔蚣?xì)致,出現(xiàn)較頻繁;其二,在訛、脫、衍、倒諸問題中,尤需注意的是因政治原因而改這一類,因?yàn)樗鼈儾⒎强逃」偶畷r(shí)在所難免的客觀錯(cuò)誤,而是統(tǒng)治者出于掩飾自身之目的而有意篡改,由此可見,《四庫全書》之修訂或出于學(xué)術(shù)考慮,然亦涵政治之需要;其三,十年本與余本在體例與內(nèi)容上相差較大,并非最初定本;在余下版本中,彭本、蔡本較王本、莊本與四庫本更接近,其中之一或是四庫本的底本。

        [1]朱彝尊.經(jīng)義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8:487.

        [2]王樵.尚書日記[M]//永瑢,紀(jì)昀.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3]劉起釪.尚書學(xué)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9:307.

        [4]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jīng)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3.

        [5]張寶三.芝加哥大學(xué)東亞圖書館所藏中文經(jīng)部善本書錄四種[M]//張乃文.版本目錄學(xué)研究(第三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191-194.

        [6]魯迅.且介亭雜文[M]//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191.

        [7]王應(yīng)麟.六經(jīng)天文編[M]//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223.

        [8]桓寬.鹽鐵論校注[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42.

        [9]朱熹.朱子語類[M]//朱杰人,嚴(yán)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9.

        [10]蔡沈著,錢宗武,錢忠弼.書集傳[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11]呂祖謙.《東萊書說》二種[M]//黃靈庚,吳戰(zhàn)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12]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杰人,嚴(yán)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911.

        [13]傅璇琮,孫欽善.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32055.

        [14]方回.續(xù)古今考[M]//永瑢,紀(jì)昀.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3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393.

        [15]孔穎達(dá).尚書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71.

        [16]郭丹,程小青,李彬源.左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2:593.

        [17]清實(shí)錄:卷1021[M].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685.

        [18]丘浚著,林冠群,周濟(jì)夫.大學(xué)衍義補(bǔ)[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172.

        [19]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07:2685.

        [20]真德秀.大學(xué)衍義[M].朱人求,點(diǎn)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536.

        [21]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賀次君,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213.

        A Textual Study of Errors in the Si Ku Edition ofShangShuRiJi

        Wang Dukun

        Wang Qiao’sShangShuRiJiis an important work of Ming Dynasty’sShangShu, but it hasn’t been collated so far. Its versions include Yu Mingzhao’s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the 10th year of Wanli, Peng Sui’s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the 23th year of Wanli, Cai Lishen’s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the 25th year of Wanli and also his edition in the 25th year of Wanli with Ding Bing’s postscript in the Qing Dynasty, Wang Xichen’s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Wanli, Zhuang Jiguang’s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the 5th year of Chongzhen and the edition of Wen Yuan Ge’sSiKuQuanShu. Through the collation ofShangShuRiJi’svarious versions, many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 including errors, slip, redundance and inversion. By sorting out these problems in detail, i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SiKuQuanShuedition ofShangShuRiJi.

        Wang Qiao;ShangShuRiJi; theSiKuQuanShuedition

        王篤堃,重慶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

        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xiàng)目“明王樵《尚書日記》研究”(CYS16156);重慶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學(xué)術(shù)創(chuàng)新項(xiàng)目“明王樵《尚書日記》研究”(WXY15YJS005)。

        G256

        A

        10.3969/j.issn.2095-042X.2017.01.010

        2016-09-05;責(zé)任編輯:沈秀)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 性色av浪潮av色欲av| 三级全黄的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看片| 精品亚洲日韩国产一二三区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吃奶| 亚洲国产高清一区av|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av网站|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国产亚洲精品福利在线| 久九九久视频精品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 无码专区亚洲avl| 蜜桃av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免费国人成人自拍视频| av免费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 美女视频黄是免费| 久久人人玩人妻潮喷内射人人| 久久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人妻少妇喷水意淫诱惑| 美妇炮灰被狂躁爽到高潮h| 国产精品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朝鲜女子内射杂交bbw| 色婷婷精品综合久久狠狠|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久久精品伊人无码二区| 久久久精品少妇—二区|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观看 | 99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日本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涩涩涩|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色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