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玲君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257-02
美國的布魯巴克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主學習。"就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我們應結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教學方法,來設計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精髓的"先學后教,當堂練習"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進行積極而緊張的自主探究,在不斷探究中明白該節(jié)課應該知道了解和掌握的內容,而這種模式得以有效實施的載體之一就是學案。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是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因此,激發(fā)學生的"正能量"關鍵在于注重學生問題意識,將學案設計"問題化",讓學生能夠在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在問題探究中不斷地質疑和釋疑,從而達成探究目標,完善學生認知結構,提高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能力。
下面就以"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學案設計為例,就如何注重學生問題意識,將學案設計"問題化",談一談筆者粗淺的思考與實踐。
1.以學生視角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課堂中的情境問題創(chuàng)設,應該以學生的視角開發(fā)、處理、改造教材,把課本中的教材變成兒童化的學習,以問題導引,讓學生有先行活動和學習的機會。在《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情境創(chuàng)設中,設計以下問題:
(1)出示例圖,觀察并用你的尺子和色筆描出圖中的平行四邊形。
(2)我所描出的平行四邊形的特征:_______________。
(3)我的疑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比較開放,先是通過播放多媒體圖片,讓學生在描平行四邊形中認識平行四邊形,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邊、角等方面有什么特點。并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從學生操作的角度切入,在數學活動中把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地位。通過問題的引領,給予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合作探討的時間和空間,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索平行四邊形特征的愿望。同時展示了多種生活中出現的平行四邊形,也能使得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留學生問題空間,自主探究
留學生問題空間即給予學生問題思考的空間,課堂中教師預設問題設計應摒棄一問一答的方式,要適當留白,把更多的學習空間、活動空間、提問空間留給學生,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和自主質疑能力。在《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底和高的認識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以下活動:
(1)這是一個平行四邊形,請量出平行四邊形兩條紅線間的距離嗎?
(2)我是這樣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畫出我所量出來的線段。
(4)觀察、展示同學們所畫的高。
我的發(fā)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總結、歸納: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向它的對邊引一條垂線,這個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垂足所在的邊叫做平行四邊形的底。
(6)你能畫出另一組對邊上的高,并量一量嗎?(學生繼續(xù)嘗試。完成后,讓學生指一指:兩次畫的高分別垂直于哪一組對邊)
(7)練習:(課件出示)
①這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嗎?為什么?
②從這點怎樣作平行四邊形的高嗎?
上述問題下的學習活動的設計蘊含了"猜想——驗證——發(fā)現——質疑——交流——總結——應用"這樣一個科學的合作探究方法。通過學生自己去量、去畫、質疑、交流,從而得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教師讓學生在不同組平行線間畫垂線,可以很好地讓學生領悟了高與底互相對應。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練幫助學生在對比中更全面、深刻地認識概念。在學習活動中將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將觀察與推理相結合,促進學生不斷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認識與理解。
3.擴學生操作空間,感悟本質
操作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不僅幫助學生學習操作技能,還能幫助學生溝通形象的事物與抽象的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能讓學生透過外化的操作活動,在"做數學"中引發(fā)數學思考,促進學生逐步認知,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本質。在《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體驗平行四邊形的特性的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以下體驗活動:
(1)呈現伸縮門、升降機圖片,為什么伸縮門、升降機中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換成三角形行不行?
(2)取出課前準備的學具(一個平行四邊形架,一個三角形架),動手拉一拉。
我的發(fā)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說一說,還有哪些物品要應用平行四邊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課件反復播放平行四邊形框架來回拉動的動畫演示
這是框架原來長方形的樣子,這是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的樣子,仔細觀察,在拉動的變化過程中,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有沒有變?
我的發(fā)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名的天文學家開普勒曾說:數學就是要研究千變萬化中不變的關系。變只是事物的表面現象,不變才是事物的本質特征。在上述問題下的操作活動中,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拉一拉,對比感知平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再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了解平行四邊形框架拉動變化時的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世界觀教育,學會善于從變化的事物中尋找到不變的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設學生梯度練習,完善認知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和學習消化程度,不僅應該在學案中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還應該在學案的練習鞏固環(huán)節(jié)中給予學生鞏固知識的梯度練習題。注意因材施教,把教學共同的要求與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結合起來,保證班級內所有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習題,并能夠自糾自查,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體系。在《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梯度練習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以下練習:
(1)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平行四邊形?
(2)你能用完全相同的兩套三角尺拼出平行四邊形嗎?(投影展示)
(3)選擇:右圖中相對應的底和高是( )。
A.6和1 B.5和4 C.2和4 D.3和1
(4)說一說下圖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是多少厘米?(每個方格邊長1厘米)
(5)量出下面平行四邊形的各個角,你能發(fā)現什么?
以上練習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具有開放性、層次性、趣味性。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讓學生在辨析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與理解,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和歸納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通過練習,不僅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底和高的意義,還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對應關系,從而完善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解決問題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與時俱進的藝術,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注重學生的問題意識,挖掘學生的"正能量",教師應不斷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夠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能力,使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