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成
(江蘇沭陽協(xié)和醫(yī)院,江蘇宿遷 223600)
惡性腫瘤組織在初期表現(xiàn)為無節(jié)制的細胞繁殖,一般最佳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術后中晚期出現(xiàn)疼痛是常見的并發(fā)癥[1]。本文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腫瘤患者,分析介入治療后患者的疼痛情況,結果如下。
選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惡性腫瘤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4例。研究組中,男22例,女12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53.64±8.59)歲;腸癌8例,乳腺癌9例,肝癌10例,肺癌5例,鼻咽癌2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3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3.09±6.49)歲;腸癌9例,乳腺癌7例,肺癌8例,胃癌3例,肝癌6例,鼻咽癌1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藥物進行治療,重癥疼痛者皮下注射嗎啡等;研究組患者采用介入治療,取仰臥位,待局麻后,監(jiān)測心電圖與血壓等生命體征,通過股動脈行穿刺,在左、右側股動脈置5F鞘管,待穿刺成功后,經(jīng)血管造影機的引導,將導管送至病灶所在位置。在介入治療過程中需對器械進行嚴格的消毒,當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惡心等癥狀,需靜脈注射葡萄糖等臨時處理。對于重度疼痛者,皮下注射嗎啡10 mg,若疼痛沒有改善,可口服奧施康啶10 mg;若患者的疼痛時間較長,依據(jù)情況皮貼芬太尼。輕度疼痛者口服芬必得等藥物。
(1)分析兩組的臨床效果,具體為:顯效為治療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與疼痛頻率明顯減輕,有效為疼痛程度降低,但會出現(xiàn)重度疼痛,患者的疼痛頻率有所減少;無效為疼痛程度與疼痛頻率無變化[2]。(2)分析兩組治療后的疼痛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有效率為94.12%,對照組的有效率為82.3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χ2=3.86,P < 0.05),見表 1。
研究組中,有1例重度疼痛者,1例中度疼痛者,1例輕度疼痛者,疼痛發(fā)生率為8.82%(3 / 34);對照組中,有3例重度疼痛者,2例中度疼痛者,4例輕度疼痛者,疼痛發(fā)生率為26.47%(9 / 34);研究組的疼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5.06,P < 0.05)。
表1 兩組的臨床效果分析[例(%)]
惡性腫瘤已成為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病,其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且有關其發(fā)病機制仍不太清楚。一般對于中晚期惡性腫瘤治愈的可能性很小,但可經(jīng)多種介入治療、化療、放療及分子靶向治療等方法可適當延長患者的生命。很多晚期腫瘤患者的疼痛問題卻是腫瘤科醫(yī)生繞不開的問題。介入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效果較好的特點,且術后的疼痛感降低,對于身體的傷害較小[3]。多種介入治療,因不需要開刀,只需幾厘米的切口,表皮損傷較小,外表較美觀,藥物可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可提高藥物的濃度,降低其不良反應,術后恢復較快,對于身體正常器官的影響較小,而術后疼痛是常見問題,且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需根據(jù)患者的疼痛情況給予相應止痛藥物。如重度疼痛患者,給予皮下或肌肉注射嗎啡;對于中度疼痛者,可口服奧施康啶,而輕微疼痛患者可給予普通的止痛藥,如曲馬多即可。有研究顯示[4]:腫瘤患者多數(shù)有強烈的應激反應,且多數(shù)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加上患者對于介入治療存在恐懼心理,因此,患者的不良情緒會加重術后疼痛,因此,需對患者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多鼓勵與關心患者,告知患者介入治療的意義與必要性。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的疼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可知,介入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情況,改善患者預后。
[1] 朱珂.惡性腫瘤介入治療后疼痛及陣痛療效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5)8760.
[2] 王東林.惡性腫瘤介入治療后疼痛及陣痛療效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6):145-146.
[3] 潘洋.惡性腫瘤介入治療后疼痛及鎮(zhèn)痛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23):58-59.
[4] 張繼勇,李宜堂,張萍.惡性腫瘤介入治療疼痛分析與處理對策[J]. 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2,9(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