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瓊,陳云良,徐 永,王 波,楊 華
(1.四川大學 水利水電學院,成都 610065;2.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qū)河流開發(fā)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065)
采用過水圍堰溢洪的導流方式可減小導流建筑物的規(guī)模,具有降低工程造價、縮短工期的優(yōu)勢[1]。作為臨時水工建筑物,土石過水圍堰的抗沖刷能力較弱,溢洪時一旦堰面、堰腳局部沖開缺口、填充料被掏,極有可能發(fā)生潰堰事故,將嚴重影響基坑施工、威脅下游安全[2,3]。尋求改善圍堰溢洪水力條件的方法,減輕水流對堰面的沖刷,對保障過水圍堰的度汛安全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4]。對土石過水圍堰護面水力研究方面目前已有不少成果。張微[5]通過土石過水圍堰水工模型試驗,研究了混凝土楔形面板上脈動壓力的特征。楊磊[6]對土石過水圍堰整體護面板的脈動壓力分布規(guī)律及其特性展開研究,得出現(xiàn)澆混凝土整體護板上脈動壓力分布與坡比、流量、水躍位置的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陳云良[7]采用數(shù)值模擬方法對楔形護板開展水力研究,給出了跌坎處發(fā)生的回流、旋渦及負壓等定量成果。
在過水圍堰的背水面設置消能平臺,使得水流沿堰面斜沖加速后轉向,從急流過渡為緩流,即通過水躍與下游銜接,是目前解決過水圍堰消能防沖的主要途徑。謝祥明[8]對兩過水土石圍堰不同破壞程度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應合理設計挑流平臺的高程,以保證挑流平臺躍后高程與下游水面順接,實現(xiàn)面流消能。潘露[9]通過雙江口水電站土石過水圍堰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上、下游圍堰相距較遠,上游圍堰堰腳高程高于下游圍堰堰頂,導致上游圍堰堰腳處水深較淺、基坑水位較低,堰面消能防沖平臺上不能形成面流或水躍消能。楊志雄等[10]在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土石過水圍堰設計中,將上游圍堰挑流平臺高程較下游圍堰頂高降低2.2 m,保證了平臺過流時有足夠的水墊深度、實現(xiàn)面流消能。
由于消能平臺上水流急轉向、其底流速較大,消能平臺底板承受的沖擊力和脈動壓力均較大。特別在過水圍堰落差較大時,為實現(xiàn)水流轉向和消能防沖,將會需要有較長的消能平臺,工程量增加較多,作為臨時水工建筑物來說不太經濟。因此,尋求改善消能平臺水力條件的方法,對保證過水圍堰溢洪安全具有現(xiàn)實意義。陳云良[11]結合工程實際提出一種用于過水圍堰消能平臺的“水墊池”技術,并提供了幾何結構的估算方法。在消能平臺上設置水墊池相當于修一個淺消力池,該技術施工簡便、工程量小,具有可行性,可以提高圍堰參與溢洪所帶來的顯著經濟效益。
過水圍堰的沖刷一般發(fā)生在上游斜坡、平臺與上游斜坡的交界處,以及平臺下游護面和堰腳,課題組在專門制作的水工試驗裝置上,系統(tǒng)研究了過水圍堰溢洪的水力參數(shù)[12]。本文主要探討設置水墊池時消能平臺上的水力特性,并與無水墊池時進行對比分析,為消能平臺水墊池技術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過水圍堰背水面一般設置的消能平臺,如圖1中實線所示, 為消能平臺的長度,一般根據(jù)實現(xiàn)水躍消能進行設計。結合土石過水圍堰溢洪水力特性研究探索,提出在消能平臺前部設置“水墊池”,如圖1中虛線所示,可實現(xiàn)過堰水流與下游平穩(wěn)銜接。該項技術主要涉及兩個參數(shù):水墊池長度Ls和水墊池深度hs?;谙芷脚_水躍消能,水墊池長度可按Ls=KsL確定,Ks定義為水墊池長度系數(shù);結合工程實際情況,水墊池深度hs可參考一般消力池池深計算方法來確定。
圖1 消能平臺水墊池結構Fig.1 The water-cushion pool structure for energy dissipation platform
采用便于觀察的有機玻璃制作過水圍堰溢洪系統(tǒng),試驗裝置見圖2。順水流方向堰頂寬0.10 m,圍堰迎水面坡度為1∶1.5、背水面坡度為1∶3.5;消能平臺總長0.30 m,與堰頂高差為0.15 m;消能平臺下游坡度為1∶1.5,延伸至基坑。消能平臺下預留水槽,方便設計水墊池的各種方案。為保證上游來流均勻平穩(wěn),在進水管后設置一道穩(wěn)水孔板;為方便控制不同工況時對應的基坑水位,在出水管前設置擋水板。
設計了3個水墊池方案以及無水墊池方案進行水力試驗,對比研究過水圍堰溢洪時消能平臺水力特性的差異。由一般消力池池深公式計算出水墊池深度h的范圍在0.01~0.03 m,試驗中分別設置hs=0.015和0.030 m,如表1所示。
參照瀾滄江功果橋水電站土石過水圍堰設計的5個典型工況進行模型試驗,工況①~⑤相應單寬流量分別為3.45×10-3、8.15×10-3、18.55×10-3、25.75×10-3、33.15×10-3m3/(s·m)。流速采用旋槳流速儀進行測量,消能平臺上的壓力采用測壓管測量。
表1 試驗研究方案Tab.1 The schemes of experimental study
圖3為工況③時消能平臺的溢洪流態(tài)對比照片,可以看出:無水墊池時,躍首位置在消能平臺中間靠前附近,主流貼底
圖2 過水圍堰試驗裝置Fig.2 Test device of overtopped cofferdam
圖3 消能平臺溢洪流態(tài)(工況③)Fig.3 Flow patterns of energy dissipation platform
板沖入下游護坡。水墊池方案一時水流直沖尾坎,水墊池作用不明顯,隨后主流翻滾流出平臺末端、沖入下游護坡。水墊池方案二時躍首位于消能平臺進口附近,水墊池內水流發(fā)生水平旋滾,消能較為充分;受尾坎的頂托作用,主流轉向下游水面,與下游基坑平穩(wěn)銜接。
隨著泄洪流量增大、下游基坑水位抬高,無水墊池時,水躍位置向上游移動,水躍由遠驅式水躍變?yōu)檠蜎]式,如圖4(a)所示工況⑤。水墊池方案二、方案三時,水墊池內形成穩(wěn)定的水躍,如圖4(b)、4(c)所示工況⑤。
圖4 消能平臺溢洪流態(tài)(工況⑤)Fig.4 Flow patterns of energy dissipation platform
分析認為:水墊池的設置相當于增加了水墊深度,特別在下游基坑水位相對較低、消能平臺水深較淺時,有利于改善消能平臺的消能效果。
表2中列出各方案、不同工況下,圍堰溢洪時消能平臺進、出口水流流速的實測值。小洪水工況①、②時,水墊池方案一、二、三消能平臺進口流速實測值分別為0.80~1.05、0.69~0.86、0.75~0.85 m/s,較無水墊池時的1.22~1.45 m/s明顯減小。隨著溢洪流量增大、平臺水深增加,水墊池作用相對減小,消能平臺進口流速與無水墊池差別不大。水墊池方案三、水墊較厚,工況⑤時平臺進口流速相對較小。
消能平臺出口處,不同工況下水墊池方案一、二、三對應的流速實測值范圍分別是0.21~1.21、0.19~0.74、0.26~0.70 m/s,與無水墊池時的0.85~1.33 m/s相比,均有所降低。工況⑤時,水墊池方案二、三消能平臺出口流速不超過0.70 m/s,明顯小于無水墊池時的1.31 m/s;水墊池方案一池長相對較短,下泄水流直沖尾坎、翻滾出平臺,出口流速為1.21 m/s。
分析認為:水墊池方案一時長度不足,水墊效果不理想。水墊池方案二、三消能平臺出口流速較無水墊池時明顯降低,可減輕水流對下游堰腳的沖刷破壞,增強圍堰的過流穩(wěn)定性。
表2 消能平臺進、出口流速對比 m/s
過水圍堰消能平臺底板承受水流轉向的沖擊力,壓力特性對圍堰結構穩(wěn)定至關重要。圖5給出了各方案、不同工況下消能平臺底板壓力分布的實測結果。圖5中相對壓力由公式(P/ρg)Δh算出,其中P/ρg為測壓管水頭,Δh為堰頂與消能平臺的高差,取0.15 m。表明:① 無水墊池時消能平臺進口處,由于水流轉向壓力出現(xiàn)峰值,之后略有減小,在平臺出口附近隨著基坑水位增高壓力又逐漸增大。②與無水墊池時壓力峰值出現(xiàn)在消能平臺進口附近不同,受水墊池尾坎的頂托作用,底板壓力峰值出現(xiàn)在尾坎附近、隨后降低,與一般消力池的壓力分布類似。③水墊池的設置相當于增加了平臺上的水墊深度,可以緩解平臺進口的沖擊力,改善底板的受力條件。
圖5 各方案下消能平臺底板壓力分布Fig.5 Distribution of floor pressure of energy dissipation platform under different schemes
根據(jù)水力實測結果,以消能平臺底板為基準,選取圍堰上游和消能平臺出口兩個斷面進行消能率計算。圖6給出了各方案下過水圍堰消能率隨下泄流量的變化。工況①時,各水墊池方案的消能率在82.68%~83.81%,與無水墊池時的77.54%相差不大。工況②~⑤時,水墊池方案二、三的消能率在50.84%~78.42%,較無水墊池時的33.89%~62.15%、改善較為明顯。水墊池方案一、工況⑤時,水墊池作用不理想、消能率為30.63%,小于無水墊池時的35.55%,總體來說,水墊池方案二、方案三的消能效果較好。
圖6 各方案下消能平臺消能率Fig.6 The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of energy dissipation platform under different schemes
在消能平臺上游斜坡常采用混凝土面板,包括:平護板、楔形護板等,作為土石過水圍堰的溢洪護面;鉛絲籠(鋼筋石籠)多用于平臺下游堰腳的防護;水墊池設置在消能平臺上,各個保護措施應用的位置和作用不一樣。消能平臺是土石過水圍堰實現(xiàn)消能防沖的關鍵,其水力學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本文利用水力試驗的方法,對消能平臺上有、無水墊池時的水力特性進行對比分析,研究表明:
(1)水墊池的設置相當于增加了水墊深度,特別在下游基坑水位相對較低、消能平臺水深較淺時,有利于改善消能平臺的消能效果。
(2)設置水墊池時消能平臺出口流速較無水墊池時明顯降低,可減輕水流對下游護面、堰腳的沖刷破壞。
(3)無水墊池時底板壓力峰值出現(xiàn)在消能平臺進口附近,設有水墊池時底板壓力峰值出現(xiàn)在尾坎附近,可緩解消能平臺進口的沖擊力、改善底板的受力條件。
(4)依據(jù)水躍消能設計消能平臺長度L、確定水墊池長度Ls=KsL,水墊池長度系數(shù)Ks可取0.6~0.8;水墊池深度hs可參考一般消力池池深計算方法估算。具體應用消能平臺水墊池時,可結合過水圍堰工程實際進行設計。
□
[1] 顧靖超,王 輝,陸立國,等.灘坑水電站土石過水圍堰溢流風險分析及優(yōu)化[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0,(8):132-134.
[2] 胡志根,胡建明,李燕群.過水土石圍堰下游護坡的溢流設計風險率模型[J].水科學進展,2003,14(5):622-625.
[3] 左勤思,李云輝,胡志根,等.過水土石圍堰下游沖刷計算及其模型試驗[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8,41(6):55-61.
[4] 陳云良,張 林,張錦堂,等.過水圍堰溢洪的全域三維數(shù)值模擬[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09,41(6):28-35.
[5] 張 微,陳 銳,王 玥.過水圍堰混凝土面板水流脈動壓力試驗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12,30(1):145-148.
[6] 楊 磊,劉 彬,徐宏亮,等.過水圍堰整體護面板脈動壓力特性試驗研究[J].水力發(fā)電學報,2015,34(7):103-108.
[7] 陳云良,伍超,王 波,等.過水圍堰楔形護板溢洪流場研究[J].水力發(fā)電學報,2011,30(3):92-97.
[8] 謝祥明.兩過水土石圍堰不同破壞程度原因分析[J].施工技術,2007,36(7):53-55.
[9] 潘 露,王 川.高水頭深覆蓋層土石圍堰過流保護試驗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16,34(3):115-116,119.
[10] 楊志雄,陳能平,趙增凱.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土石過水圍堰設計[J].水力發(fā)電,1997,(11):34-37.
[11] 陳云良.用于過水圍堰消能平臺的水墊池方法[P]. 中國專利: 201210405012.3.2015-07-08.
[12] 田靜杰,陳云良,楊秀玲,等.過水圍堰溢洪流場試驗與數(shù)值模擬分析[J].水電能源科學,2015,33(9):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