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吃海鮮的好去處,舟山總能第一時間跳入人們的腦海。作為漁都港城的它,是長江流域和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海上門戶和通道。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讓這兒海產(chǎn)富饒,沿著港口碼頭那長長的海鮮排檔一條街足以為其正名。
記得初次去舟山是與幾位好友相伴自魔都上海出發(fā),自駕過了杭州灣跨海大橋到的那兒,沿途風景甚美,有種沿著彩虹橋飛速駛過海平面的錯覺。海面上泛起陣陣波瀾,伴著海水獨有的味道溜進車窗縫隙,一嗅便能讓人精神百倍。汽車沿著杭州灣跨海大橋行駛了好一陣,數(shù)過不知幾種顏色的護欄后,一陣濃郁的海腥味霸道地沖進車內(nèi),提醒我們這幫游人沈家門到了。
沈家門在舟山本島的東南部,是國內(nèi)最大的漁港和海產(chǎn)品集散地,有著“漁都”之稱。而我和幾個小伙伴就住到了離沈家門漁港不遠的一家小旅館中。選擇那兒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為了吃海鮮。
濱港路是我們覓食的第一站,很快也成了后幾日晚餐必去的地方。據(jù)說,在舟山,這濱港路十分有名,不僅夜景很美,而且沿街的海鮮夜排檔更是出了名的熱鬧非凡。耳聞不如目見,到了那兒才發(fā)現(xiàn)傳聞并無虛假。夜間的濱港路甚是熱鬧,一邊是船舶??康拇a頭,一邊便是人聲鼎沸的海鮮夜排檔。最讓人驚奇的是,這無數(shù)夜排檔一家緊挨著一家,卻也不見哪家生意冷清,幾乎是家家爆滿、門庭若市。雖說來之前早已打聽清楚,但因出來覓食的人實在太多,餓得不行的我們最后只好放棄了原本選定的店家,一番游走后在一家相對沒那么多人排隊的大排檔坐定。
在濱港路,海鮮大排檔內(nèi)的海鮮幾乎是一早或當天夜間從漁船上卸下的新鮮貨,而成堆地展示這些鮮活小家伙的玻璃魚缸則成了每家排檔不可或缺的景致。出來覓食的食客扎堆地站在魚缸前交頭接耳商量著要點些什么,旁邊的服務員也十分熱情地介紹著。不過,好吃海鮮的人都知道,來了舟山,紅膏熗蟹、舟山海鮮面、咸菜大湯黃魚、海瓜子、新風鰻鲞等美味都是不能錯過的??上?,我們?nèi)サ臅r候并不是吃梭子蟹的最好時期,這紅膏熗蟹只能是錯過了。不過,其他的舟山風味那可是嘗了個遍。在濱港路的大排檔,將新鮮的黃魚、海瓜子、蟶子等點了個遍,可算是沒白來一趟。唯一的缺憾就是發(fā)現(xiàn)舟山的海鮮雖然鮮美無比,但烹制的方式卻不如此地的海鮮那般出彩,基本以清蒸、白灼、爆炒、燉湯為主,味道雖是不凡,只是感覺少了些新意。
舟山海鮮面是到沈家門后第二天早上才吃到的,也是事先找好的店家,一家位于菜市路近西大街的老國強面館。面館店面不大,裝修也不講究,不過,一早來已是客滿。店家以老國強蟹面掙了點名氣,除了一些本地的食客,很多都是慕名而來的。這兒點餐可隨自己喜好加放海鮮,有點兒重慶麻辣燙式的經(jīng)營手法,量足湯鮮,味道也確實不負其名。一大早這么一大碗鮮味十足的海鮮面進肚,也真是心滿意足。
其實,舟山還有許多其他好吃的食物,值得一下的館子和一逛的風景。不過,因這兒海產(chǎn)、水產(chǎn)名望過高,其他嘴里、眼里或耳朵里的“景致”確實也常被人忽視,如果想一覽舟山風情的全貌,還真得親自來這里好好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