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彌爾頓之死
        ——論威廉·布萊克《彌爾頓》中的“死亡本能”

        2017-03-21 20:34:24
        關(guān)鍵詞:海利彌爾頓布萊克

        曾 靜

        (重慶交通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重慶 400074)

        彌爾頓之死
        ——論威廉·布萊克《彌爾頓》中的“死亡本能”

        曾 靜

        (重慶交通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重慶 400074)

        威廉·布萊克的《彌爾頓》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充斥著晦澀意象、思維跨度很大的長詩,也是一部難得的幻想式作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xué)是不少布萊克學(xué)者剖析該詩的理論依據(jù)。與既有觀點不同,認為隱藏在《彌爾頓》詩文中的潛意識動機不是力比多,而是死亡本能。本文試圖通過剖析布萊克潛意識中死亡本能在詩文中的投射,追溯致使該本能泛溢的刺激源,破解此詩之意蘊。

        威廉·布萊克; 彌爾頓; 精神分析學(xué); 死亡本能; 刺激源

        一、引言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詩作富有想象力,長于象征表現(xiàn)手法,即便是《天真之歌》和《經(jīng)驗之歌》中的小詩也足以讓人管窺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詩意境界。相對于這兩部小詩集,布萊克后期創(chuàng)作的《四佐亞》(《The Four Zoas》)、《彌爾頓》(《Milton》)和《耶路撒冷》(《Jerusalem》)等幾首史詩鴻篇巨制,野心勃勃,“想象力的運用似乎是達到了極致”[1],展現(xiàn)出布萊克更為成熟的詩藝,以及他精心構(gòu)筑的龐大而復(fù)雜的神話體系。然而這些詩在我國布萊克研究領(lǐng)域里得到的關(guān)注卻不及那兩部小詩集。尤其是篇幅最長的《彌爾頓》,目前國內(nèi)僅有幾位學(xué)者對之進行了專門探討,主要是從宗教和后現(xiàn)代視角作出的建設(shè)性研究*詳見:唐梅秀.《布萊克對彌爾頓的誤讀》載《天津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第11期57-61頁;區(qū)鉷,陳堯.《威廉·布萊克與后現(xiàn)代主義》載《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第3期34-41頁。??偟膩砜?,關(guān)注程度與其重要性略不相稱。實際上,布萊克在寫給托馬斯·巴茨(Thomas Butts)的信中提道:“(這首詩)由大量的詩行組成,聚焦于一個宏大的主題,與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彌爾頓的《失樂園》相似?!盵2]275可見,布萊克相當(dāng)看重此詩,一定程度而言,此詩是理解另幾首長詩的重要一環(huán)。

        要剖析《彌爾頓》這首長詩,方法尤為重要。在布萊克研究領(lǐng)域,利用精神分析學(xué)來破解其意義,是不少布萊克學(xué)者的選擇。戴安娜·H·喬治(Diana H. George)率先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布萊克其人和作品進行了剖析,著有《布萊克與弗洛伊德》(《Blake and Freud》)一書。她認為布萊克關(guān)于人類心理的認識是經(jīng)典弗洛伊德式的,在這一點上,布萊克甚至“比弗洛伊德更超前”[3]。隨后,布倫達·韋伯斯特(Brenda Webster)在專著《布萊克的先知心理學(xué)》(《Blake’s Prophetic Psychology》)中遵循弗洛伊德的理論,對布萊克的預(yù)言進行了闡釋,認為女性阻礙了布萊克的想象力,令他無法全面感受創(chuàng)造和流溢與個體和社會的真實關(guān)系*詳見:Brenda Webster. Blake’s Prophetic Psychology. London: Macmillan Press,1983。。此后,瑪格麗特·斯托奇(Margaret Storch)借助弗洛伊德的學(xué)生米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的理論撰寫了專著《兒子與敵人:威廉·布萊克和D·H·勞倫斯作品里的女人》(《Sons and Adversaries: Women in William Blake and D. H. Lawrence》),深入地探討了無法消除的“母嬰沖突”[4]所造成的廣泛影響,它不光影響個體的心理機制,同樣影響著社會文化。此外,尼爾森·希爾頓(Nelson Hilton)在文章《一些性暗示》(《Some Sexual Connotations》)里指出,布萊克孩提時期在家庭中所經(jīng)歷的敵意和沖突給他的心理造成了創(chuàng)傷和挫折,這些都轉(zhuǎn)化成為其作品中“兩性之間復(fù)雜的情色關(guān)系”[5]。上述研究不同程度地倚重弗洛伊德的力比多(libido)理論,對不少作品都作出了極具說服力的闡釋。筆者認為,即便是基于弗洛伊德學(xué)說,僅從這一個角度出發(fā)是無法對《彌爾頓》作出全面解釋的,還需要結(jié)合弗洛伊德在其后期學(xué)說中提出的“死亡本能”,才能充分理解布萊克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詩歌本身的意蘊。

        ① 原文參見:Blake, William. William Blake: The Complete Illuminated Books[M].London:Thames & Hudson,2001.以下凡引布萊克詩文,均為筆者自譯,皆出自此書。

        二、死亡本能

        《彌爾頓》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該詩意象晦澀,內(nèi)容龐雜。詩中“我”見證了神話人物絡(luò)思(Los)創(chuàng)世的全過程;在這個世界里,其他布萊克式神話人物如絡(luò)思之妻尹妮薩夢(Enitharmon),其子帕拉瑪布隆(Palamabron)、撒旦等因為利益爭端而大動干戈,奸猾的撒旦在混亂中占了上風(fēng),把以帕拉瑪布隆為首的陣營踩在腳下;本應(yīng)安享平和的彌爾頓意識到這與自己曾經(jīng)的作為大有干系,于是自愿犧牲永生,進入“永恒的死亡”,回到世間去糾正曾犯下的錯;失去肉身的彌爾頓為返回人間,選擇與詩人布萊克合為一體,在絡(luò)思的引領(lǐng)下游歷藝術(shù)之城戈爾貢努薩(Golgonooza)后,在“我”的花園里遭遇前來阻撓的撒旦,彌爾頓與前來尋他的神女歐龍朧(Ololon)合二為一,戰(zhàn)勝撒旦,獲得最終救贖。

        綜觀全詩,想象迤邐,意象繁復(fù),是一首難得的幻想式作品,不啻為布萊克作為藝術(shù)家所做的一個“白日夢”。弗洛伊德在1908年《作家與白日夢》的演講稿里提到:“這些愿望我們又必須對自己隱瞞,所以它們受到壓抑,被壓入潛意識之中。這種受壓抑的愿望及其派生物,只得以一種極其歪曲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6]這里的“極其歪曲的形式”指的是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的作品,即作家的“白日夢”。在弗洛伊德看來,“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是藝術(shù)家被壓抑的種種本能愿望”[7]。布萊克創(chuàng)作《彌爾頓》的原動力正是他被壓抑的本能愿望,《彌爾頓》即是“一種歪曲的形式”,是他的“白日夢”。

        既然《彌爾頓》是“夢”,就應(yīng)具有兩層含義:夢的顯相和夢的隱義。簡單地說,該詩講述的故事里的所有意象、場景、人物和事件等都是這個夢的顯相。然而,這些意象、情景所掩飾的真實本能和欲望,即“夢的隱義”是什么呢?弗洛伊德認為要破譯作為“白日夢”的藝術(shù)作品的至深意蘊,須剝?nèi)舻膫窝b,剖析隱藏于藝術(shù)家潛意識領(lǐng)域中受到壓抑的種種欲望沖動如性欲,以及“生存本能(生存沖動)”和“死亡本能(死亡沖動)”。正是這些本能沖動刺激了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同樣,布萊克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潛意識動機隱藏在了《彌爾頓》的詩文里。本文要強調(diào)的是,在這些潛意識本能中,死亡本能起的作用比性欲更大。

        死亡本能,又稱死亡沖動,英文譯文為“death instinct”或“death drive”,是“一種趨向死亡,自我毀滅和回歸無機狀態(tài)的沖動或本能”[8]。這個概念最初是弗洛伊德在1920年出版的《超越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中提出的,它與生存本能(沖動)(eros)相對。在弗洛伊德看來,人與死亡的關(guān)系是人心理經(jīng)驗的最主要的“組織者”[9]23,正是由于死亡在人的潛意識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會不自覺地對死亡著迷。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死亡并不單是指生理意義上的死亡,還指情感和心理上的死亡,即遺棄、孤獨、失去[9]24等心理。所以人對死亡的著迷除了表現(xiàn)在對死本身的著迷之外,還表現(xiàn)在對遺棄、孤獨和失去等心理的著迷。

        三、死亡本能的投射

        《彌爾頓》詩文里含有大量指涉死亡和死亡之其他形式的暗示:全詩死(death / dead)共出現(xiàn)約110次,其中death 84次、dead 26次;長眠 / 熟睡(sleep)約24次;黑暗(dark / darkness / black / blackness)約66次;暗影(shadow / shade)約55次,其中shadow 44次、shade 11次;幽靈(spectre)約33次;深淵(deep / abyss)約29次,其中deep 22次、abyss 7次。布萊克的意識似乎無法遮蔽潛意識的死亡本能,致使它以多種方式浸潤于文字符碼中。全詩開篇就卷著死亡的氣息撲面而來:

        永世偉大而圣潔的人性鑄建了他的天堂,

        而里面駐留的卻是亡者的幽靈,幻化成甜蜜的模樣

        與他何其相像[10]431。

        從這里開始,代表死亡的“幽靈”和“亡者”就纏繞在詩人的筆端,不論詩歌如何發(fā)展,死神的投影總能見諸紙上。即便是絡(luò)思創(chuàng)世造人時,整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都充斥著黑暗(dark / darkness)和密閉的(closed)深淵(abyss / deep),流露的不是生的喜悅,而是陷入混沌的無助和痛苦,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濃烈的孤寂感。甚至連尹妮薩夢在編織“生命之網(wǎng)”時都籠罩著死亡的陰影:

        震耳欲聾呼嘯著絡(luò)思的大錘,響徹云霄旋轉(zhuǎn)著尹妮薩夢的紡輪

        她的織機伴著溫情顫動,從亡者的塵灰里

        編織著生命之網(wǎng)[10]432

        絡(luò)絲的創(chuàng)世和尹妮薩夢的苦心經(jīng)營并沒有給世界帶來平和。由于其膝下子女的利益爭端,整個宇宙都陷入了混亂,撒旦趁機占了上風(fēng)。彌爾頓目睹了這一切,意識到自己對此有不可推諉的責(zé)任,于是他決意放棄永生,墜入“永恒的死亡”去實現(xiàn)救贖。

        當(dāng)“我”與彌爾頓在絡(luò)思的引領(lǐng)下游歷永恒之城戈爾貢努薩時,也無法回避死亡的氣息:

        種子不再植入大地

        當(dāng)所有的釀酒時節(jié)已經(jīng)過去,所有的收獲已經(jīng)完畢

        當(dāng)北斗七星滑過所有的國度

        苦難和沉悶的響雷滾上山巔

        魂靈在戈爾貢努薩的大廳周圍大聲哀號

        哭喊:哦,神??!超度我們上天堂或轉(zhuǎn)世人間,

        讓我們能宣揚正義,用死來懲罰罪孽[10]439

        “收獲完畢”實際上是世界末日、最終審判的一種隱喻。不再撒播種子意味著亡魂不再有新生贖罪的機會,本應(yīng)為永恒之城的戈爾貢努薩卻被死亡包圍,這一切讓人不寒而栗。

        四、死亡本能的刺激源

        依據(jù)上面的例證不難看出,布萊克的《彌爾頓》掩飾著潛意識中的死亡本能,但這種本能通常被壓抑在潛意識中,怎么會滲透到由意識控制的文字里呢?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的內(nèi)容在前意識的“審查”作用下是無法被意識感知的,更不可能讓意識借文字去暗示。他在《釋夢》里提到:“在大多數(shù)夢中,軀體刺激和精神刺激(不論是未知的還是已承認的白天興趣)是共同工作著的?!瓑舻膩碓础梢允嵌喾N多樣的,軀體刺激和心理興奮同樣都可以成為夢的刺激物?!盵11]也就是說,如果人的精神受到相應(yīng)的刺激和傷害,潛意識的內(nèi)容就有可能突破前意識的審查,以夢的形式釋放出來。如此說來,找到布萊克在這個白日夢之前所受過的相應(yīng)刺激就十分重要了。通過對其生平及詩文的考察和分析,刺激極可能源自如下三方面。

        (一)顯性刺激:與海利的沖突

        通過考察布萊克的生平,發(fā)現(xiàn)他創(chuàng)作《彌爾頓》是在1804—1810年間,在此之前,布萊克的生活出現(xiàn)了不尋常的變化。他與妻子凱瑟琳于1800年9月搬到了南撒克遜一個叫費爾梵(Felpham)的村莊居住。當(dāng)時,詩人威廉·海利(William Hayley)就住在這里,正在撰寫威廉·考柏(William Cowper)的傳記,正是他出于好意想讓布萊克通過給別人的詩歌刻版畫來賺取錢財。然而,布萊克預(yù)期的卻是在這期間能完成自己的一些畫作和詩歌。兩人初衷的迥異致使布萊克越來越感到海利對他持有屈尊的姿態(tài),甚至認為海利是出于對他創(chuàng)作天分的嫉妒,想把他改造成一個簡單的版畫工人。莫頓·D·佩利(Morton D. Paley)對此評論道:“(布萊克)在費爾梵與日俱增的抑郁卻換得了大量的幻想經(jīng)歷, 讓他確立了作為一個詩人、藝術(shù)家的身份?!盵12]335可見,布萊克是帶著這樣的心理寄望去費爾梵的,即希望在海利的幫助下完成自己的畫作和詩歌?,F(xiàn)實卻讓這種心理受挫,海利似乎并不是欣賞他的藝術(shù)才華,僅僅是出于憐憫,幫他尋覓生計。海利將其當(dāng)作簡單版畫工人的現(xiàn)實與布萊克自認為詩人藝術(shù)家形成心理落差,極可能讓布萊克產(chǎn)生“自己是孤獨的”心理暗示。海利讓布萊克所做的事的確能夠讓他賺取生計,說明海利是順應(yīng)時代要求的,是當(dāng)時社會的主流勢力;而布萊克對海利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則說明他與當(dāng)時的文化工業(yè)是不同質(zhì)的,這極有可能讓布萊克感到曲高和寡,形單影只,生成一種“自己遭到了遺棄”的心理暗示。蓋緣于此,在此詩的前言里,布萊克才寫下了這些激昂的文字:“醒來吧,哦,新世紀(jì)的年輕人!揚起你們的額頭,去頂撞那些愚昧的傭工們吧!在教會,宮廷和大學(xué)里都有這些傭工:他們竭力延續(xù)世俗的論戰(zhàn),試圖永遠壓制精神的世界。畫家們!雕塑家們!建筑師們!我召喚你們!那些隨大流的蠢貨企圖利誘你們?nèi)プ隹杀傻墓ぷ鳎祰u這些工作可以賺取多少錢財,他們不過是在壓制你們的天賦,別再忍受他們了!要相信基督和他的信徒們,要相信,有一群人他們的歡悅在于破壞。我們不需要用希臘羅馬做樣本,只要我們忠于自己的想象,就能在永恒的世界里永生?!盵10]431

        十分明顯,文中的“傭工”正是威廉·海利所屬的強勢群體,而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我”所代表的詩人們正試圖在社會的邊緣發(fā)出挑戰(zhàn)的聲音??梢哉f,這段文字實際上是在折射布萊克心理上所承受的強烈沖擊。

        (二)刺激加?。簩徟?/p>

        就在布萊克創(chuàng)作《彌爾頓》的前夕,1803年的一樁官司使他的心理遭受了更為劇烈的刺激,甚至可以說讓他的心理從此留下了新的創(chuàng)傷。據(jù)載,布萊克曾與一名醉酒的士兵發(fā)生口角,他把士兵從自己家的花園趕了出去,結(jié)果卻遭到起訴,罪名是辱罵國王和散布煽動性言論[12]335。這兩個罪名在當(dāng)時量刑都不輕,“這些都是嚴(yán)重的罪名,尤其是當(dāng)國家遭受入侵的威脅,所有人都繃緊著神經(jīng)時,它們更是變得危險。如果布萊克被判確實有散布反叛言論罪,雖然他不會像叛國賊那樣被帶走處以分尸的極刑,但也免不了牢獄之災(zāi)和繳納罰金”[13]。若非海利幫他請了律師,讓他最終得以無罪釋放,可能布萊克會更直接地面對死亡威脅。莫頓評論道:“即便布萊克被無罪釋放,但他卻被這次經(jīng)歷深深地震撼了?!盵12]335這次審判對布萊克的心理不只是一次強烈的刺激,強化了“自己是孤獨的”“自己遭到了社會的遺棄”兩種心理暗示,更是讓他間接看到了死亡的威脅,產(chǎn)生了心理創(chuàng)傷,以至于“這次案件中的原告、法官和海利都變化了身份出現(xiàn)在他的兩部野心勃勃的版畫書里”[12]335。細品此詩,布萊克不僅回憶了整個審判的情形,而且還給它罩上了華麗的想象外衣。然而,想象的外衣無法遮掩詩人在審判時受到的驚嚇,對死亡的恐懼從此成為他揮之不去的陰影。

        (三)深層刺激:至親之死

        這樣看來,布萊克的意識的確是在外部強烈刺激下,心理挫敗感和痛苦的感受削減了前意識的檢查作用,讓潛意識的死亡本能以一些具體的形式滲透到了意識領(lǐng)域。雖然死亡本身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埋藏于潛意識中,但人要意識到死亡的存在和威脅,對它產(chǎn)生恐懼,通常都要經(jīng)歷嚴(yán)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心理創(chuàng)傷通常指的是異常痛苦的經(jīng)歷給人的心理機制造成的無法痊愈的傷疤[9]23。是什么痛苦的經(jīng)歷給布萊克的心理造成了死亡創(chuàng)傷,讓他潛意識里明明對死亡感到恐懼,卻不自覺地受到死亡本能的驅(qū)使,對死亡產(chǎn)生了扭曲的著迷,從而對遺棄、孤獨、失去等心理如此敏感,以至于在《彌爾頓》的詩文里也難以掩飾呢?

        實際上,布萊克在創(chuàng)作《彌爾頓》之前曾三次直面親人的死亡,失去至親的痛苦無疑對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第一次是在1784年,他正27歲,他的父親詹姆斯(James)去世了;第二次是在1787年,其弟羅伯特病逝;第三次是其母凱瑟琳(Catherine)1792年去世*詳細記載參見:Osbert Burdett. William Blake. Montana: Kessinger Publishing, LLC, 2003. p.3。。從精神分析學(xué)角度來看,生者的潛意識從親人的死亡中獲得的不僅是對死亡的恐懼,還會產(chǎn)生“被拋棄”和“失去”等心理創(chuàng)傷。正是這三次時隔并不算久又痛苦異常的經(jīng)歷,激發(fā)了布萊克潛意識中的死亡本能,其中弟弟的死對他造成的創(chuàng)傷最大。

        關(guān)于這一點,亞歷山大·基爾克萊斯特(Alexander Gilchrist)寫道:“在1787年年初,這位藝術(shù)家(威廉·布萊克)平靜的幸福生活受到了嚴(yán)重的干擾,因為他最喜愛的弟弟不期死亡了,時年25歲,二月葬于邦希爾·菲爾德。”[14]48布萊克這位早亡的弟弟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根據(jù)基爾克萊斯特記載,當(dāng)布萊克還在學(xué)版畫的時候,羅伯特不僅是他的玩伴,還跟他一起學(xué)習(xí)了繪畫和雕刻。此間,羅伯特也像布萊克一樣嘗試詩歌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雖然它們看起來顯得“天真,形式守舊;繪畫顯得粗糙,猶豫,有點孩子氣,還有點荒誕,但卻有著與布萊克相似的情感和意圖,簡而言之,非常像他哥哥的作品”[14]47。布萊克把羅伯特的作品保存下來,辭世后留給了他的遺孀??梢?,布萊克是把他看作一個有藝術(shù)天賦的藝術(shù)家,一位志同道合的知音。

        然而,羅伯特卻在1787年初病逝。在他臨走前的兩個星期,布萊克夜以繼日地守在他的病榻前,眼睜睜地看著弟弟的生命遭受死亡的折磨。生命最后的痛苦必然讓布萊克記憶深刻。死亡帶給他的焦慮讓他無法入睡,十四天的緊張、焦慮和恐懼在弟弟走的那天終于壓垮了布萊克的心理防線,“在最后肅穆的時刻,幻覺的眼睛看到了被釋放的靈魂‘拍著雙手’,穿過凡間的屋頂向天堂飄去”[14]47。此后他因為疲憊昏睡了三天三夜[14]48。這種情況下,介于潛意識和意識間的前意識檢查作用最薄弱,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無疑激活了死亡本能。羅伯特的死從此在布萊克的心理留下巨大的創(chuàng)傷,因為羅伯特不僅是親人,而且是知音,他不論是否真去了天堂,會讓布萊克覺得自己遭到了他的遺棄,自己在人間因為失去了知音而感到孤獨。這在他為《彌爾頓》雕刻的版畫里有著微妙的體現(xiàn)。在第二十九塊版畫上雕刻的是一位軀體舒張向后仰起的男子,雙手展開;從頭的姿勢來看,眼睛注視著正上方,背景昏暗難辨,男子上方注有人名“WILLIAM”,也就是布萊克自己的名字;從整個構(gòu)圖來看,畫像中的人似乎已失去重心,行將倒下,令人聯(lián)想到人受重創(chuàng)后倒地身亡的情景。而在第三十三塊版畫上刻畫的另一男子,除了面朝的方向和所處的背景外,形體、姿勢與前一男子驚人的相似,不過其上方的人名卻是“ROBERT”,也就是他弟弟的名字[10]276。這種鏡面設(shè)計暗示了布萊克是將弟弟羅伯特視為自己的另一半,羅伯特的離世使得他的生命像版畫中的畫像那樣不再完整,孤獨的痛苦無聲地浸潤在這兩塊版畫中,耐人尋味。

        這種痛苦是如此難以擺脫,以至于多年之后布萊克還是無法淡忘。他在決定去費爾梵創(chuàng)作《彌爾頓》之前,曾于一封書信中寫道:“十三年前我失去了我的一個兄弟,而我的靈魂卻與他每時每刻都在交流,在我的記憶里,在我的想象一隅,我總能看見他。我常常聽到他的建議,即便是現(xiàn)在,我也是聽著他的聲音書寫的?!盵2]99不難看出,布萊克自羅伯特死后長期被死亡陰影困擾,《彌爾頓》的創(chuàng)作也不免感染了濃郁的死亡氣息。

        五、死或生:對抗

        因親人死亡造成的三次心理創(chuàng)傷,在費爾梵受到的刺激,都突破了意識的管控,宣泄在《彌爾頓》的詩文里。然而,意識的存在使布萊克在創(chuàng)作時雖無法駕馭死亡本能,卻總在與焦慮和恐慌進行抗?fàn)?,這在彌爾頓與撒旦的對峙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彌爾頓鼓足勇氣,堅不可摧的勇氣

        自東方蒼穹降臨鋪滿寶石的小徑;

        降臨于我的村舍花園

        披著黑暗,嚴(yán)肅又默然,他降臨了。

        撒旦的幽靈站立在咆哮的海上

        看著肉身里的彌爾頓!哆嗦著,戰(zhàn)栗著

        他,一個二十七維力大無比的惡魔,站在海浪上

        光輝又美麗:他的響雷振聾發(fā)聵,滾向彌爾頓

        撒旦聲如巨雷,洪大又黑暗,在費爾梵溫暖的岸上

        不敢碰他哪怕一絲一毫,只能在海上咆哮[10]444。

        此時的彌爾頓已成為布萊克意識的投影,與之對峙的撒旦實則是他潛意識中誘惑他的死亡本能。一番抗?fàn)幹?,撒旦終歸未能得逞:

        撒旦聽后,在他的軀殼周圍哆嗦,轉(zhuǎn)悠

        極度的戰(zhàn)栗和震驚,他哆嗦著

        他的幽靈饑腸轆轆圍著這個肉身嚎叫

        但卻害怕一旦碰了任何地方

        自己的痛苦和折磨難以忍受:他不能吞噬[10]445

        撒旦無法吞噬彌爾頓,說明后者已經(jīng)超越了死亡,實現(xiàn)了由生入死、死而復(fù)生的涅槃。全詩以此作為尾聲說明危機已經(jīng)過去,在回憶、游歷過去所遭受的種種苦痛后,生者終于看到了解脫的希望:

        我站在溪谷里,隨著那非凡的聲響,恐懼襲來

        渾身連骨頭都在發(fā)抖。四肢僵直摔倒在小徑上

        不一會兒,我的靈魂回歸塵世

        在肉身里守候重生和最后的審判[10]446

        六、結(jié)語

        綜上所述,布萊克的長詩《彌爾頓》的確涵納著諸多“夢”的本質(zhì),可以說是詩人對夢境的追憶和再現(xiàn)?!鞍兹諌簟辈⒎菬o中生有,而有著深層的刺激源,這個根本的刺激正是“死亡本能”,是它帶動了整個夢的機制的運作,它像是一臺抽象的機器,生產(chǎn)了這一首奇異的“死亡”之詩。若剝離所有的幻想要素,全詩展露的是布萊克生命中的一系列痛苦經(jīng)歷和影響:弟弟羅伯特和其他親人的死亡對布萊克造成了深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令他對死亡產(chǎn)生了既懼又迷的糾結(jié)心理。這是死亡大量滲透在《彌爾頓》里的基本原因。通過詩歌和藝術(shù)對死亡的重現(xiàn),布萊克宣泄了對死亡的恐懼,撫慰了心理創(chuàng)傷,像詩中的彌爾頓那樣,心理終于得以凈化,這首縈繞著濃厚死亡氣息的詩篇最終指向了生的可能和希望。

        [1] 王佐良.英國詩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230.

        [2] DAMON S F.A Blake dictionary: the ideas and symbols of William Blake[M].Hanover and 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8.

        [3] GEORGE D H.Blake and Freud[M].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25.

        [4] STORCH M.Sons and adversaries:women in William Blake and D. H. Lawrence[M].Knoxville: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90:96.

        [5] HILTON N.Some sexual connotations[J].Blake:an illustrated quarterly,1982/1983,16(3):166-171.

        [6]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7[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62.

        [7] 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47.

        [8] FREUD S.On metapsychology[M].Middlesex,1987:380.

        [9] TYSON L.Critical theory today:a user-friendly guid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

        [10] BLAKE W.William Blake:the complete illuminated books[M].London:Thames & Hudson,2001.

        [11] 弗洛伊德.釋夢[M].孫名之,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39.

        [12] WOODRING C.The Columbia history of British poetry[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13] BENTLEY G E.The stranger from paradise:a biography of William Blake[M].London:Paul Mellon Centre BA,2003:255.

        [14] GILCHRIST A.The life of William Blake[M].Charleston:Nabu Press,2009.

        (責(zé)任編輯:張 璠)

        Milton’s Uncanny Death On “Death Instinct” in William Blake’s “Milton”

        ZENG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William Blake’s longest poem “Milton” is filled with imagination, loaded with abstruse images, with an intellectual dimension wide and deep. It is also a valuable work of fantasy. Among the established approaches, psychoanalysis is often chosen for illuminating Blake’s intentions for his artistic innovations. Different from other arguments, it is argued that among the subliminal drives the dominant drive is not libido but death instinc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projections of Blake’s death instinct, the stimuli that prompt the stated instinct is excavated in an attempt to unravel the entangled meanings of the poem.

        William Blake; Milton; psychoanalysis; death instinct; stimuli

        2016-10-09 基金項目:全國外語教學(xué)科研項目“后現(xiàn)代視野下的英國‘浪漫主義’時期詩歌研究”(CQ-0003-A);重慶交通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科研項目“布萊克詩歌中的身份問題研究”(2016WY09)

        曾靜(1981—),男,重慶人,重慶交通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英語語言文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英語詩歌。

        I106.2

        A

        1674-0297(2017)03-0090-06

        猜你喜歡
        海利彌爾頓布萊克
        溫暖的衣裳
        清夜
        幼兒100(2021年26期)2021-09-09 01:44:26
        半碗雞蛋湯
        1720年版《彌爾頓詩集》的排版、插圖和導(dǎo)字——分析目錄學(xué)案例研究
        新生
        讀者(2018年15期)2018-07-18 07:41:28
        天真的預(yù)言
        新教育(2018年15期)2018-02-22 21:49:06
        一粒沙子
        打破地板 頂破天花板——專訪海鹽海利環(huán)保纖維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陳浩
        國內(nèi)彌爾頓研究述評
        社科縱橫(2013年7期)2013-04-10 05:35:22
        午夜大片在线播放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美女被射视频在线观看91| 你懂的视频网站亚洲视频| 欧美大胆性生话| 性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 欧美日本道免费二区三区| 白白色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综合网成人|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sm无码| av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69| 亚洲高潮喷水中文字幕|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首页|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成人免费av高清在线|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有综合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看精品乱码| 国产精品18久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视频| 久久人人玩人妻潮喷内射人人| 国产在线视频h|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午夜性刺激免费视频| 国产丝袜在线福利观看|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qq号|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96avv|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痴汉电车| 久久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