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璋 馬天巧
佛教傳自印度,它的全名是“佛學教育”,大約在我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到中國。到南北朝梁武帝時(約公元526年),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在登封嵩山(少室山)山洞里面壁九年,創(chuàng)造了佛教禪宗,達摩也因此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此后,禪宗以心印心,衣缽相承,單傳到第六代慧能大師。六祖慧能大師把禪宗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使其在中國佛教史上別具一格并盛傳于后世。因達摩在少林寺禪修功成,所以少林寺成了禪宗的祖庭。
一、什么是禪?
所謂“禪”,即是佛家的禪修,也就是禪定的意思。禪定,按照唐代玄奘法師的說法就是“靜慮”。關于靜慮,《俱舍論頌疏》卷二中有,問:“何為靜慮?”答:“由定寂靜,慧能審慮,故慮體是慧,定有靜及生慧慮,故名靜慮?!膘o慮結合就是禪。而六祖慧能又說:“外不執(zhí)著物象就是禪,內心不亂就是定。”
禪宗以參究的方法,以徹見心性本源為主旨,將佛教深玄的理論體現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佛教通過禪走向世俗人生,世俗人生也通過禪得以了解佛教、了悟佛理。
按照佛家的說法,禪遍布宇宙,古今一如。佛祖釋迦牟尼是禪修的大成者,被尊為“佛陀”。相傳佛陀在靈山大會上,拈花示眾,默默無語,當時眾人不解其意,唯有大迦葉尊者會心地微笑,于是有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修就這樣傳承下來并得到弘揚。大迦葉尊者在西天應是禪宗的初祖。后來,達摩到中國傳教,他把禪宗帶到中國,在少林寺的一個山洞的石壁前面壁靜修,“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九年后其影像嵌入石壁,達摩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洞笾嵌日摗氛f道:“佛以智慧為母,禪定為父。禪定能收攝散亂的心,令智慧發(fā)揮作用。而智慧能夠觀察到萬事萬物的真實相貌?!庇謸秹洝分谢菽苷f:“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根本。定慧是一體,不是二。定是慧的本體,慧是定的功用。當智慧發(fā)揮作用時定已在其中,當禪定進行時智慧已在作用?!庇纱丝梢?,禪宗是根本的法門,參禪的人只要掌握了這個根本法門,就能見性成佛。
禪修經慧可、僧粲、道信、弘忍直傳到六世慧能,從慧能以后禪宗人才輩出。禪宗蓬勃流布人間,法法相傳,燈燈相續(xù),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而少林寺也成了禪宗的祖庭。
二、禪宗是怎樣影響少林功夫的?
禪的實質就是“靜慮”,在修煉時要做到“一心不亂”,最后達到“明心見性”。實際上,在宇宙中處處都有禪的存在。這里,禪修可身修也可意修,而顯、密、道、儒、武、養(yǎng)中均有禪。練武之人,講的是武中之禪。
達摩的禪修是只身在石洞內面對石壁靜思靜慮,面壁九年最后修煉功成。后來,有很多修禪修的人也按照他的模式進行靜坐,可是,有很多僧人因常年參禪打坐而精神萎靡不振。達摩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創(chuàng)造了少林十八手,這就是少林功夫的最初。少林禪修由靜坐而到活動肢體的動功,這就是武術的動靜結合,也就是少林功夫由禪而產生的源頭。
少林功夫是“拳禪一體”的,拳是動,禪是靜,少林功夫有了動與靜的結合,傳承了禪修的宗旨。六祖慧能曾說:“外不著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庇纱丝梢?,他不主張身體靜止不動,而是注重心不動,注重無念、無相、無住,注重明心見性,注重生活中禪修。而少林功夫正是繼承了他的衣缽,在靜修中由靜生動,在修煉中力求“一心不亂,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就是充分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純樸而未被污染的心靈。而少林功夫的修煉,如果要達到上乘的境界,也一定要有“一心不亂”和“明心見性”的意境才能成功。
少林功夫由禪修的靜坐而由靜生動,繼而發(fā)展為蹦、縱、跳、躍的武術,使其有了內外兼修的功能,練功之人周身筋脈靈活,骨肉堅實,氣血行動可以隨呼吸而貫注,一運可以從頭頂到腳,再運又可由腳上升到頭頂,繼而全身上下,手臂、下肢,直至指尖、臂膀、胸肋、腰腎之間。
禪修對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僅少林功夫受到禪修的影響,心意拳也是如此。在《六合心意拳譜》中有:“立法與平素一樣:頭頂天,足抓地;先定心,心定神寧心安;心安清凈無物;無物氣心,氣心絕象:絕象覺明,覺明心氣神相通,萬氣歸根合成一氣?!边@就充分說明了禪修對心意拳以及中華傳統(tǒng)武術的影響。
三、禪修之“靜”與武術之“動”的關系
無論哪門哪派武術,都要講究動靜相間。所謂靜,古人說:“靜則生氣。”這是所有內家拳者都必須懂得的道理。少林功夫是“拳禪一體”的,禪修就是靜。正因為中華傳統(tǒng)武術中有動、靜,武術才能陰陽互補、剛柔相濟、變幻無窮,才能有實戰(zhàn)搏擊格斗的功能。少林功夫以動為主,而練習少林功夫還要有坐禪靜修(打坐),還要有站樁,然后才能練習套路。因此,少林功夫也就有了養(yǎng)生的作用,少林功夫的養(yǎng)生主要從調身、調息、調心三個方面著手。
所謂調身,就是氣貫丹田。中華傳統(tǒng)武術中,凡靜坐或者站樁,均是氣貫丹田,只有氣貫丹田,練功者才能身強體壯,才能站立如山、不動如樁,這樣才能在與敵人實戰(zhàn)時立于不敗之地。
而調息,就是呼吸。肺為氣之府,氣乃力之君。練習拳術,只有加強呼吸,才能增加自己的氣力、功力。
調心,就是呼吸鍛煉時不能胡思亂想,要集中精神。如果思想松弛、散亂,氣必凝阻而成為障害,不但功夫難以練成,有時反而會把身體練出疾病。因此,我們在練習中華傳統(tǒng)武術時一定要記?。阂獫u進而不可猛進,要有恒心而不可半途而廢。還要注意,練習武術之人要節(jié)戒色欲,不能狂飲暴食,要靜心凝氣,涵養(yǎng)謹慎。只有這樣才能“周身之筋脈靈活,骨肉堅實,氣血行動才可以隨呼吸以為貫注,如欲運氣達于指尖、臂、胸肋、腰腎之間,意之所動,氣即赴之”。
在少林功夫的修煉中,靜有很大的作用?!办o生氣”,意思是鍛煉只有在入靜的狀態(tài)下才能生出“氣”來。而人沒有氣,生命就無法維持,武術也就沒有功力而言。從古到今,凡武功高深的武術家,大多是在練功之余進行盤膝靜坐,利用這一靜坐形式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凈慮,由此修煉自己的元神、元氣、元精,如此才能使自己的武功達到上乘境界。
其實,武術的功能不僅僅是實戰(zhàn)搏擊,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就是養(yǎng)生。禪宗的主要方式是打坐,打坐正是養(yǎng)生。養(yǎng)生者,養(yǎng)其性情也。打坐者,收斂此心,不使放去也。昔日,達摩面壁九年,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口無所語,無思無為,不塵不垢,所以得成正果。承光立雪不動,乃見善學達摩處。達摩日:“心不緣境,住在本源。意不流散,守于內息。神不外役,免于勞傷。人知心即氣之主,氣即形之根,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我們在進行武術的實戰(zhàn)搏擊修練和養(yǎng)生健體的修煉時,都要借鑒禪修的方法??梢赃@樣說,武術的實戰(zhàn)與搏擊,實際乃是一動一靜之修煉。
(編輯/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