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為鱗甲目,鱗鯉科地棲性哺乳動物。全身鱗甲如瓦狀,自額頂部至背、四肢外側、尾背腹面都有。目前,穿山甲野外數(shù)量稀少,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禁止私人捕殺和食用。
這一全身長滿堅硬鱗片的動物,是一群真正“外剛內柔”的小家伙。它們從不主動攻擊人和其他動物,如果老虎獅子來了,它們就縮成一團,咬不動,再通過身體蠕動鱗片,很容易劃破嘴巴,老虎獅子往往落荒而逃。
不過,它們躺下不動這一套卻對付不了狡猾的偷獵者,反而讓偷獵者更容易把它們送上餐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供銷社采購穿山甲時,一個獵戶一個冬天可以抓到10多只,但一只穿山甲一年只能生育一次。
大“補”純屬炒作
為什么有的人會執(zhí)著于吃穿山甲呢?不少人迷信穿山甲可“補”身體這一說法,不過,這一說法卻沒有任何科學依據(jù)。
一說,穿山甲鱗片藥用除痰瘧寒熱、風痹強直疼痛、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殺蟲,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增強免疫力。不過也有人認為穿山甲的鱗甲只是角質化的皮膚附屬物而已,其主要成分和毛發(fā)、指甲等成分沒有本質區(qū)別,就是β角蛋白。談不上藥用價值。
關于穿山甲藥鱗片用價值的爭論主要是在中藥領域,西醫(yī)里則幾乎不使用穿山甲的鱗片。而那些關于吃穿山甲來補身體的說法更是經不起考究。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曹正逵表示:穿山甲肉和鱗片不是一個概念,中草藥入藥是鱗片,而肉的藥用價值很難說,沒有醫(yī)學證明和科學證明。穿山甲肉高蛋白、氨基酸多,這些可能對人身體有好處,但并非像許多商家炒作的那樣食用穿山甲肉有藥用價值。
事實上不少業(yè)內人士指出,除了穿山甲許多其他野生動物的藥用價值同樣有被夸大的嫌疑。曾經被大力宣傳的虎骨,至今還沒有人能說出它到底有什么藥用價值,但是已經有不計其數(shù)的老虎喪生在人們的這種“迷信”之下了。安徽醫(yī)科大學祖述憲研究認為,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科學理由和臨床試驗證據(jù),支持犀角、麝香、熊膽和象皮等動物藥的治療價值。
食用野生動物很危險
食用穿山甲等野生動物不僅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而且還具有高危險性。社會上店家售賣的大多數(shù)野生動物的來源不明,衛(wèi)生檢疫部門又難以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就是在這些野生動物的加工和食用中擴散傳播開來的,有時甚至出現(xiàn)一些罕見的病,難以治療,使用者為此白白丟了性命。
有專家提醒,諸如狂犬病、口蹄疫、日本乙型腦炎、炭疽等多種疾病是人與動物共患的。比如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就有10%至60%細帶可致人死亡的B病毒。這樣的猴子在人撓上一下甚至吐上一口都有可能讓人感染,食用猴腦者感染的幾率更高,人一旦感染上此病毒,難逃一死。
此外,野生的鳥類也有很高的危害,專家提醒,野生鳥類從未進行過免疫,食用野生鳥類容易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傳染病,還有可能傳播包括鸚鵡熱、新城疫等10多種傳染病。
許多動物攜帶的病毒、寄生蟲寄生在動物的肌肉、血液、內臟里,煎、炒、烹、炸、煮根本奈何它不得。以蛙為例,受曼壓裂頭絳蟲感染的青蛙達91%,這種寄生蟲在人們食用過程中進入腸胃后寄生,然后又產幼蟲順血液鉆入體內各部,如進入人腦的話,它將導致失明、癱瘓、癲癇,甚至死亡。蛇更因以鼠為食,其體內的寄生蟲種類更是舉不勝舉,其傷害往往帶有長短不等的潛伏期。
食用野生動物,是一種高危的行為。
中國每年消耗30多萬只
大家都知道大熊貓很珍貴,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實我國土生土長的中華穿山甲早在2014年就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定為極度瀕危,而大熊貓在2016被降級到易危。這意味著中華穿山甲比大熊貓還要珍貴。
2000年全國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結果顯示,當時中華穿山甲種群數(shù)量大約在6-10萬只,分散在全國多個省份內。
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吳詩寶教授是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物種生存委員會穿山甲專家組中唯一來自中國大陸的成員,據(jù)他說估算,每年國內消費的穿山甲中95%以上來自國外,而我國每年的消耗量達30萬只,一般說來,這些消耗中食用和藥用的比例各為50%,但是近幾年,吃掉的比例要超過藥用的比例。(編輯/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