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衛(wèi)華
(如皋市中醫(yī)院普通外科,江蘇 南通 226500)
膽總管結石是一種常見急腹癥,屬膽道良性疾病,臨床癥狀主要為高熱、腹痛和黃疸,隨著病情發(fā)展甚至會出現(xiàn)休克情況,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基于此膽總管結石治療日漸成為臨床關注重點[1]。傳統(tǒng)治療多行開腹膽總管探查術,雖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術后并發(fā)癥較多,不利于患者恢復,而腹腔鏡技術優(yōu)勢顯著,日漸被廣泛應用于膽總管結石治療中,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討了腹腔鏡與開腹膽總管探查術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現(xiàn)詳述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膽總管結石患者55例作為研究對象,以簡單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28)和觀察組(n=27)。對照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30~62歲,平均(41.23±2.49)歲;觀察組男14例,女13例,年齡31~61歲,平均(42.41±3.17)歲。全部患者結石直徑小于3.5 mm,排除存在腹部手術史、意識障礙和語言障礙患者。上述資料兩組患者差異不明顯(P>0.05),說明可進行比較研究。
全部患者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對照組實施開腹膽總管探查術,在患者右肋緣下方設置斜切口,切除膽囊,隨后對膽總管進行探查,取出內部結石,開展T管引流。術后2周進行T管造影,若結石清除徹底,則術后6周左右拔管,但如果患者但管內仍存在結石,則醫(yī)生利用膽道鏡取石;觀察組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應用腹腔鏡,在腹腔鏡指導下將膽囊動脈和膽囊管進行分離,并通過鈦夾夾閉,在此基礎上對膽囊進行牽拉,充分暴露膽總管。行常規(guī)探查,將膽總管前臂切開,置入膽道鏡,具體位置為劍突下,取出結石,進行一期縫合,使用可吸收縫線,對膽總管前臂進行間斷縫合。
治療各項指標對比,具體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t檢驗。統(tǒng)計值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判定標準參照P≤0.05。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各項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 27 90.23±3.41 5.89±2.78 34.77±4.05對照組 28 106.22±3.84 12.56±3.44 87.37±4.79 t -- 16.307 7.891 43.898 P -- 0.000 0.000 0.000
膽總管結石發(fā)病與飲食因素關系密切,現(xiàn)階段我國居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飲食結構發(fā)生明顯變化,食物構成以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為主,導致膽總管結石發(fā)病率不斷增加,因此膽總管結石治療方式探究日漸成為臨床關注重點,其中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治療效果顯著。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P<0.05。具體原因分析如下:傳統(tǒng)開腹膽總管探查術創(chuàng)傷較大,影響患者術后恢復,臨床治療效果不盡理想。而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較為先進,在具體治療時可經(jīng)膽囊管進行探查,能夠保證膽總管解剖結構的完整性,術后無需留置T導管,有效緩解導管留置對機體水電解質平衡的影響,同時治療時無需逆行操作,膽道感染發(fā)生率較低,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就現(xiàn)有醫(yī)療水平而言,并非全部膽總管結石患者均適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治療,通常情況下若患者伴有肝內膽管結石、膽囊萎縮、腹腔粘連嚴重或合并膽管炎等情況,則應盡量選擇開腹膽總管探查術,因此在手術治療前醫(yī)生應給予患者充分的檢查,詳細了解患者膽總管情況,判斷其結石大小及數(shù)目,進而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3]。
綜上,針對膽總管結石患者,腹腔鏡手術較傳統(tǒng)開腹手術效果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并減少術中出血量,值得廣泛推廣。
[1] 李建偉,劉秋華,張 伯,等.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比較[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4,26(5):411-413.
[2] 劉學停,蔡 軍,孫登群,等.腹腔鏡與開腹再次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5,24(6):903-906.
[3] 鄒立新,李 軍,翁永彩,等.腹腔鏡膽總管探查經(jīng)膽囊管內外雙重引流一期縫合術在治療膽總管結石中的應用[J].廣東醫(yī)學,2016,37(z1):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