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要求語文閱讀教學必須從原本關注文本內(nèi)容的程度,轉(zhuǎn)化到關注文本語言形式和寫作方法的維度上來,引領孩子在深入探究,思考悅納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但在操作實踐中,很多教師由于對語用理念認識不夠充分,他們在引導孩子進行語言實踐的過程中,常常難以捕捉到最佳的訓練時機,從而導致語用效益嚴重低下。因此,本文提出要在能力形成時踐行語言訓練、在解決疑惑時踐行語言訓練、在情感奔涌時踐行語言訓練,從而促進語用訓練的不斷提升。
在能力形成時踐行語言訓練
語文教學關注的是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其中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要緊扣教材文本這一極好的資源平臺,引領孩子從中挖掘出適合學生成長的價值點,獲取語文知識,讓孩子在深化感受、提升認知的基礎上,感知這種表達效果,并為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創(chuàng)設平臺,引領孩子在知識向能力轉(zhuǎn)化的過程中,進行有效語言實踐運用。
例如,《大江保衛(wèi)戰(zhàn)》這篇課文作者在第二小節(jié)和第四小節(jié)分別從隊伍整體和黃曉文個人兩個不同的層面,描寫了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災的英雄壯舉。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引領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在描寫了整個隊伍抗洪救災的基礎上,還要突出黃曉文個人的行為呢?難道黃曉文不屬于人民子弟兵隊伍當中的一員嗎?”在學生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教師提煉出點面結(jié)合的寫作方法,并引領孩子感受這種寫作方法所形成的表達效果。隨后,教師以學校拔河比賽為情境,引導學生在回憶和觀察圖片中明確某一個同學的具體表現(xiàn)和隊伍的整體表現(xiàn),要求孩子模仿點面結(jié)合的寫法,將熱烈而緊張的氛圍烘托出來。這樣的過程就是孩子以原課文中的知識為基礎,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強化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時機選擇可謂恰到好處。
在解決疑惑時踐行語言訓練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嗽陂喿x教學中,教師不必每次都由自己提出問題,而應該引領孩子通過自身的思考提出屬于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來。而教師,可以緊扣學生疑惑的這一契機,引領孩子深入到文本當中進行體會感知,從而解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順勢對孩子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這樣的訓練,從孩子的疑惑處出發(fā),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比如,在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這篇課文時,很多學生對“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人物”這樣的定位感到疑惑,一個不修邊幅,非常“骯臟”的人怎么能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人呢?此時,教師引領孩子回到課文當中去,圈畫出表現(xiàn)愛因斯坦平易近人這一特點的語言,并在深入感知的基礎上,對愛因斯坦這個人物的個性有所了解,形成自己的感受,在學生對愛因斯坦這個人物形成,重新的定位之后,教師再引領孩子感受思考,課文中是怎樣將暗示他平易近人的特點刻畫出來的。從而,意識到課文緊扣人物的語言外貌神態(tài)的描寫,凸顯了人物的特點。教師則可以引領孩子緊扣自己生活當中一個熟悉的人,嘗試從人物的細節(jié)來刻畫人物。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jīng)歷了產(chǎn)生疑惑、解決疑惑、實踐練筆的思維過程,語言文字的訓練正是由孩子自身的疑惑之處引發(fā)產(chǎn)生的,所以這樣的語言訓練更具有針對性。對于強化學生課文的理解,以及實踐運用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進價值。
在情感奔涌時踐行語言訓練
中國有句古話“批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fā)。”任何一篇課文都是作者自身情感意識的集中體現(xiàn),作者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價值,而對課文的體悟與感知,就必須要激活孩子自身在生活當中的情感積累,與作者在文本當中的情感進行有效的碰撞對接,在產(chǎn)生積極溝通的基礎上與文本的人物、與作者進行深入的對話,從而真正地感知課文當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而在學生情感奔涌之際,教師都應該創(chuàng)設相應的表達情境,為學生情感的表達與傾吐創(chuàng)設有效的通道。
例如,在教學《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時,面對雙目失明、賣藝街頭的阿炳,教師則引領孩子結(jié)合天氣的炎熱、寒冷等諸多因素,想象阿炳在街頭賣藝的悲慘情景,從而在內(nèi)心涌出對阿炳的一種憐憫之情,與文本的情感形成共鳴體驗。之后,教師則引領孩子進行這樣的語言文字訓練:在數(shù)九寒天,阿炳 ;在炎熱夏天,阿炳 ;大雨傾盆時,阿炳 ;風黑月高時,阿炳 ……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天氣、不同的環(huán)境,聚焦了孩子豐富而多維的想象空間,孩子在表達過程中,將自己的情感和盤托出,讓每一次表達、每一句語言的傾吐都蘊含著豐富的價值情感。
在本案例中,學生的語言訓練就沒有硬逼著學生胡編亂造、硬性表達,而是基于孩子自身情感的共鳴,在文本與學生情感之間尋找到相應的契合點,為孩子搭建了豐富、多維的語言表達通道,從而促進了語言表達與文本情感之間的高度融合。
語文教學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孩子的語言文字運用,因此學以致用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最高目標。教師只有合理選擇語言運動的契機,才能真正將語言知識轉(zhuǎn)化為語文能力,促進孩子在情感迸發(fā)之際,解決自身疑惑之時,強化語言文字訓練,最終提升孩子的語文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