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2017年的賀歲片《西游伏妖篇》,恐怕和我們印象中各種版本的《西游記》都大相徑庭,尤其是吳亦凡飾演的唐僧——虛榮、偽善、奸猾,把唐僧的常見影視形象顛了個底朝天。
談及《西游記》的影像化,1986央視版電視劇是最大原罪,只緣太多人身在廬山,不自知而已。從二度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不得不承認楊潔引領的這次提純還是相當成功的,以至于民眾皆以為這就是吳承恩《西游記》的本來面目,而后來諸多影視版本皆以此為綱,不敢輕易跨越雷池。
殊不知,《西游記》本就是暗黑童話,唐三藏并非至善完人,而悟空、八戒和沙僧,更是食人妖獸,2014年賀歲片《西游降魔篇》所降之魔,就是諸位。到了第二部,導演徐老怪說,《西游伏妖篇》是一個馴獸師帶著三只野獸上路的故事。這就對了,這才是《西游記》該有的樣子。許多心地善良的人有所不適,或不愿相信,皆為央視“潔版”后遺癥。
在央視潔版中,唐僧是“政治正確”的集大成者,連對悟空的誤解與冤枉,也是凡胎肉眼與慈悲心腸所致。如今回望當年的唐僧形象,似乎也沒有那么完美。一來太“面”,弱不禁風的,不符合遠程驢友長途跋涉的形象,且凡事都等著徒弟去解決的作風,與大唐智者的定位不相匹配;二來太“奶”,細皮嫩肉的,一路妖精不是想吃了他就是想跟他睡覺,一個修行之人讓人看著性起,那這個人的修行肯定是不夠的,出塵脫俗的人,總不至于讓人看了哈喇子直流。
與央視版相比,此番唐僧的顛覆可謂摧枯拉朽。
影片上來就是他的黃粱一夢:扭曲的夢境中,連大雷音寺也成了小人國,看似娛樂頒獎禮的惡搞,其實是對唐玄奘虛榮的隱喻。中程的師徒危機中,主創(chuàng)又給玄奘法師貼上了虐待動物、蹂躪尊嚴、偽善巧辯等一系列標簽,高僧不再像高僧,而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企業(yè)大BOSS。
換作八九十年代,這些“政治”不那么正確的元素,斷斷不可能出現(xiàn)在唐僧身上。然不管你相信與否,這些皆是對吳承恩原著的抽取。以小說第五十六回為例:悟空打死了幾個草寇,大慈大悲的唐僧念念有詞,別以為他在超度亡靈,其實他是在撇清關系:“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人?!卑私湫λ屏藗€干凈,他又趕忙說:“好漢告狀,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蔽蚩章犞昊?,往尸體上加了幾棍子,并告訴師父天上地下他都有關系,告也白告。唐僧自覺無趣,又以教導悟空要有好生之德為借口,把自己那點小心思抹了個干凈。
到了《西游伏妖篇》中,吳亦凡化身的師傅那叫一個世故圓滑。他有時無奈,饑病交集,還要哄幾個徒弟賣藝乞食,一看悟空沒輕沒重砸了人家場子,立馬化作馴獸師,鞭撻加唱咒。他有時狡黠,用莫須有的如來神掌來制約悟空造反,結果被八戒出賣,僥幸躲過一劫后,他又借悟空之手來報復八戒。而與原著小說高度一致的是,關鍵時刻必撇清干系,明哲保身。在比丘國闖禍后,國王怒問是誰干的,他毫不猶豫指向了悟空。正如徐老怪所言,這是一個馴獸師與三只野獸上路的故事,唐玄奘攘外還必先安內,處處如履薄冰,兩面三刀在所難免,這也是人性求生圖存的根本。
《西游記》被奉為經典,得益于后來“四大名著”頭銜加官進爵,加上1986版電視劇的火上澆油,但這并不意味著經典不容觸犯。在胡適眼里,《西游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說。其實早在吳承恩之前,西游故事已在民間野生野長,吳承恩上一朝的雜劇名家楊景賢就薈萃過一版《西游記》,如果經典不容觸犯,連吳承恩的《西游記》也不會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