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說起冬補,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慣。民間素有“冬天進補,來年打虎”之說,可見其深入人心。但如何冬補,卻是各行其是。入冬以來,每日里骨頭、羊肉、老母雞煲湯者有之,大魚大肉頓頓不離者有之,購置藥餌補氣、補血、補腎者有之,打點膏方進補者有之……但其實,許多人把冬補想象得過于簡單了。
按照天人合一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道理來說,冬季確實是進補的氣節(jié)。但也應當分地域,分體質(zhì),看具體情況,不可一概而論。例如嶺南地區(qū)冬藏的氛圍就不甚明顯,更溫暖的地方甚至沒有冬藏,這大魚大肉的冬補就有點兒不適當:又如今北方城鎮(zhèn)家中、辦公室多有暖氣,天干物燥,少了些濕潤,若補之不當,則有燥熱實火之虞。至于個人體質(zhì),則有實有虛,有熱有寒;即如虛者,也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不同,豈能亂補?
由此看來,進補確實不能以一規(guī)定方圓,而是應當因地、因人、因時而宜。因此,對于不同人來說,如何冬補就大有講究了:雖然冬季進補從古有補腎之說,但對于氣虛、血虛又何嘗不應對癥補之?何況國人進補形式多樣,民間有“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之說,加上藥餌、運動等等,具體到個人究竟該如何選擇,確實是一個有待抉擇的問題。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黃帝內(nèi)經(jīng)》明確提出“無擾乎陽”。雖然說“秋冬養(yǎng)陰”,但“冬至一陽生”,而且冬季最寒冷的三九天恰恰自冬至開始,許多人的冬補也自此始。因此,冬補亦應有度,千萬不可盲目過補,以至于補出燥熱實火來,擾動人體初升的陽氣,那就得不償失了。
本刊此次邀請專家談冬季進補,雖不能給讀者提供具體冬補秘方,但望能使大家多明白些冬補知識,多掌握一些冬補手段,使眼下的冬補進行時更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