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杰
摘 要:關于如歌的彈奏方法,有學者認為快速彈奏不是鋼琴唯一的演奏技術(shù),若能使鋼琴發(fā)出如歌的聲音才是高級的演奏技術(shù)。在各時期、各樂派作品中都有如歌的樂段,如歌的彈奏方法是重要的鋼琴演奏技術(shù)。演奏如歌的樂段或音色要力求達到連貫、圓潤的效果,如歌的彈奏不僅是手指之間的連貫,還是音與音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各音之間的連貫性來表現(xiàn)音樂作品的歌唱性。在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時,要精確控制手指觸鍵的力度和速度,要正確處理好每個音的清晰度,要準確尋找到連奏的感覺,要注重各手指力量的平穩(wěn)移動,指尖要站住,指關節(jié)要穩(wěn)固,只有這樣才能彈奏出既連貫又清晰的歌唱性旋律。
關鍵詞:鋼琴演奏;彈奏;方法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5-0079-01
鋼琴的彈奏方法是一個極為廣泛而復雜的課題,要想把鋼琴的彈奏方法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還有諸多問題需要探討,如彈奏方法的技術(shù)特點和風格特征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鋼琴彈奏方法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鋼琴演奏藝術(shù)的學問如此廣博,需要我們永無止境地去努力探索。
一、單純的重量演奏法
這是利用手臂及上半身的自然重量為主的觸鍵方法。它是現(xiàn)代鋼琴彈奏法的基礎。這種觸鍵比指力觸鍵法產(chǎn)生的聲音更具有穿透力、更集中,而且是飽滿的聲音。相對于小提琴等樂器來說,鋼琴最致命的弱點就是“歌唱性”的問題,因為鋼琴的槌子擊弦后立刻回到原位,沒法對延續(xù)的音符繼續(xù)起作用,導致琴聲很快減弱,使聽眾的聽覺感到不連貫。而純重量演奏法由于沒有加上手指的任何爆發(fā)力,所以音頭不是很突出,聲音削弱的速度相對變慢,聲音會更為連貫,顯得更加富有歌唱性。另外,弱奏時更需要使用大臂重量,這會讓聲音更容易控制,均勻而富有穿透力。這種觸鍵法尤其適合演奏深情如歌的旋律或平穩(wěn)的伴奏織體,如《安慰》(李斯特)、《夢幻》(舒曼)、《夜曲》(肖邦)、《如歌的行板和輝煌的大波蘭舞曲》(肖邦)中的行板部分。
譜例:李斯特《安慰》(Ⅲ)
二、配合手指爆發(fā)力的重量彈奏法
這是在利用手臂及上半身自然重量的基礎上加上手指爆發(fā)力(手指抬起,集中力量,用較快的速度擊向琴鍵,下鍵后立刻放松)的觸鍵方法。
早期的鋼琴機件非常輕巧、脆弱,音量也很小。由于器樂本身的原因,演奏中只能使用指力觸鍵,因此造成音色尖亮、干燥,聲音單薄。隨著鋼琴的改造,人們對音色的要求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貝多芬、肖邦和李斯特的出現(xiàn),使手和手臂的重量及肌肉的力量開始得到了利用,使純指力觸鍵的功能逐漸下降,它主要被用來演奏精致典雅的經(jīng)過句或創(chuàng)造纖弱的伴奏效果?,F(xiàn)在,在很多場合中,它已經(jīng)被這種配合手指爆發(fā)力的重量彈奏法所替代。因為后者比前者擁有更具有顆粒性的、飽滿、圓潤、更富于穿透力的聲音。另外,由于這種彈奏法比純重量彈奏法更富有顆粒性,因此,它貫穿于整個鋼琴演奏體系中,成為最重要的一種觸鍵手段,許多的練習曲都在訓練這種觸鍵法。在很多輕快、富于韻律的篇章中,包括絕大部分的鋼琴作品,都在運用這種配合手指爆發(fā)力的重量彈奏法。
譜例: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
譜例:莫扎特《a小調(diào)奏鳴曲》
這種觸鍵的訓練應該貫穿于整個鋼琴的學習中,當基本上掌握了純重量奏法之后,就應該開始這種觸鍵方法的訓練。可以從兩個音、三個音的連音奏法開始,之后進行大量的音階、琶音等基本練習及練習曲的訓練。練習過程中,在放松自如的重量彈奏法的基礎上,強調(diào)手指靈活性、獨立性及力度的訓練。運用高抬指,集中力量下鍵的方法進行訓練,對于手指的爆發(fā)力及下鍵速度的提高確實很有效果,但片面強調(diào)高抬指及下鍵速度,會導致音質(zhì)的惡化,因此,必須注重音色的美,強調(diào)手指的下鍵動作(感覺),而不僅僅是抬高;并可結(jié)合貼鍵練習,進行音色及弱奏等的訓練,用耳朵傾聽并對比發(fā)出的每一個音的音色,在“強而不炸,弱而不虛”的基礎上,使每個音完美無瑕。
當需要表達比較激烈的情感時,單靠手指的力度和手臂重量往往顯得遜色而沒有力度,這時,配合手臂爆發(fā)力的重量彈奏法自然就起到了作用。由于手臂的爆發(fā)力遠遠大于手指爆發(fā)力,它可以產(chǎn)生更為明亮而渾厚的聲音,因此,它常常被用在斷奏、半連奏及和弦的彈奏上,也可以用于不需要過分強烈的高潮中,如《降E大調(diào)夜曲》(肖邦)的結(jié)束部等。這里是樂曲的高潮,但這是一曲浪漫的夜曲,不能過分強烈,而這種觸鍵就符合樂曲在這里的情緒要求,激動卻不過分。
譜例:肖邦《降E大調(diào)夜曲》
三、配合身體爆發(fā)力的重量彈奏法
在最為激烈的樂曲高潮中,可以運用整個身體的爆發(fā)力配合上身及手臂的重量去彈奏,把高潮推向頂點,使人們的聽覺感官達到一種滿足感。這種觸鍵方法常被用在全曲的最高潮、最輝煌之處,包括許多精彩激動的華彩樂段中(如李斯特、貝多芬等的作品),使作品產(chǎn)生一種極為寬廣、豐滿而輝煌的聲音效果。如《a小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格里格)的華彩樂段。這里是全曲最高潮之處,在這之前有一段很長的鋪墊,到了這里,無論是演奏者的情緒,還是在演奏中的表情處理,都要求運用這種觸鍵方法來產(chǎn)生寬廣、豐滿、輝煌的音色,塑造音樂高潮。
譜例:格里格《a小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
配合一些樂曲中高潮處的大和弦進行訓練,是練習這種觸鍵非常有效的方法。彈奏時,身體前傾,重心向前,深吸一口氣,運用左腿的爆發(fā)力,推動上半身、手臂,最后把所有力量及重量全部傳遞到指尖,迅速下鍵(彈奏前手指貼鍵)。除此之外,還必須注意上半身的支撐,它必須是挺拔的,而不可以松散。同時,充滿激情的彈奏將使力量更為集中,觸鍵更為自然,從而更好地達到需要的效果。
在現(xiàn)代演奏法中,上述四種以自然重量彈奏法為基礎的觸鍵始終貫穿于整個演奏過程。但在一些作品中,需要有一些特殊的音色來調(diào)節(jié)時,則會用到單純的手指觸鍵,產(chǎn)生一種縹緲、柔和、纖細的聲音,常用于裝飾音及一些極為輕巧的過渡句等。
譜例:拉威爾《水的嬉戲》
總的來說,觸鍵的力度、速度,是影響音色最重要的因素,而上述各種觸鍵方法的目的正是為了改變觸鍵的力度和速度,從而影響音色。在相同力度下,下鍵速度越快,聲音就越明亮,越有顆粒性;下鍵速度慢,聲音就顯得柔和。如果加上力度變化,這種聲音的變化就更加明顯。另外,手指觸鍵面積的改變,也直接影響音色:用指尖觸鍵,聲音尖銳、明亮,音頭明顯,如莫扎特的《奏鳴曲》;手指肉墊觸鍵,觸鍵面積大,聲音柔和,音頭部明顯,如肖邦的《夜曲》及《搖籃曲》的伴奏聲部。不同的下鍵速度、力度相配合,便產(chǎn)生各種音色的變化,演奏者對下鍵力度及速度的控制能力越強,演奏的音樂層次感就越強。因此,在掌握各種觸鍵法后,要不斷鍛煉下鍵力度、速度的細微控制的能力,以滿足細膩的感情處理需要。
本文為黑龍江省藝術(shù)科學規(guī)劃項目《多元文化背景下鋼琴演奏藝術(shù)形式探究》項目論文;項目編號:2016D036。
參考文獻:
[1]陳旭.鋼琴彈奏觸鍵談[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shù)版),2003(04):17-21.
[2]黃佩瑩.談成年人學鋼琴──關于彈奏方法(上)[J].鋼琴藝術(shù),1999(05):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