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舊有的利益平衡機制遭到破壞,著作權限制制度對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于是出現了對著作權限制制度予以限制的要求,即著作權的反限制。著作權限制與反限制的實質,就是如何認識著作權法律關系中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并加以分配的問題。
關鍵詞:著作權;限制;反限制
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對其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享有的權利。但基于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各國著作權法在設立著作權制度的同時,無不創(chuàng)設了著作權限制制度。然而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舊有的利益平衡機制遭到破壞,著作權限制制度對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于是出現了對著作權限制制度予以限制的要求,即著作權的反限制。著作權限制與反限制的實質,就是如何認識著作權法律關系中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并加以分配的問題。
一、著作權限制制度與著作權反限制制度的哲學基礎
平衡作為著作權法的理念,貫穿于著作權法的始終,著作權的限制與反限制正是一個不斷尋求平衡的過程(在哲學中平衡是指,事物的發(fā)展是由運動的實體進行的,這些實體本身內部的發(fā)展和對外聯(lián)系是不斷趨向平衡的,其運動目標也是趨向新的平衡)一切矛盾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是在打破舊的平衡來建立新的平衡,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首先是趨向平衡的相對關系,矛盾過程中的質量變化也是趨向平衡的變化(離開了趨向平衡的關系,任何具體事物運動都無法進行)解決矛盾的過程就是運動趨向新的平衡的過程)著作權法是保護多元主體的利益,它保護著作權人%傳播者以及使用者的利益(著作權人作為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著作權法賦予其獨占排他的專有權,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利益,鼓勵其創(chuàng)作更優(yōu)秀的作品)傳播者在傳播作品的過程中,付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使作品被社會所接受,為著作權人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因此,著作權法以鄰接權對傳播者進行保護也屬合法合理(社會公眾通過使用作品,激發(fā)了自己智力,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可以說,著作權法是在不斷平衡這三者利益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的)社會發(fā)展的趨向平衡,是向更高級的社會形式進步的平衡(平衡所追求的是使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處在和諧的狀態(tài)之下)著作權的本質在于實現著作權人、傳播者以及使用者三方的平衡)它通過對著作權的限制,以求得著作權人和社會公眾利益之間的一種均衡狀態(tài)(如果因為對著作權人的專有權保護過于過度而阻礙的社會公眾的利益時,就要對著作權人的專有權進行限制)反之,如果對著作權人的義務過于苛刻,從而泯滅了著作權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那么就應該加強對著作權人的保護,即對著作權限制的反限制。
二、著作權限制制度的內涵
著作權限制制度是指對著作權人的專有權行使的限制。著作權限制可分為合理使用、非自愿許可和權力窮竭三原則。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下,不必征得著作權人的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報酬給予正當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權作品的行為”。合理使用的構成要件:①范圍只能是著作權作品的財產性權利;②對象只能是已經發(fā)表的作品;③必須嚴格限定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④無須事先征得著作權人的許可;⑤無須向權利人支付報酬;⑥“不得影響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的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⑦在使用著作權作品時,應該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權力窮竭原則。又稱權利用盡原則,是指知識產權人將附有知識產權的產品首次合法置于流通渠道以后,權利人的一些或全部派他權因此而用盡。
三、著作權的反限制的內涵
著作權的反限制,是指著作權人的義務過重,以致?lián)p害了較多的合法權利,著作權的限制,尤其是合理限制面臨困境,極大地損害了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積極性,因而需要擴大著作權人的權能,減少著作權限制的制度。著作權具有壟斷性,如無對作品的“壟斷”保護,就會窒息作者的創(chuàng)作激情,很難有創(chuàng)作活動。為了保證有足夠的作品創(chuàng)作出來,必須授予著作權人以專有權利,與此同時,為了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又設置了對著作權的限制。但是在此種情況下,對著作權的限制不免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著作權人的利益,因此為了確保著作權人對作品的專有權利得以實現,法律對著作權的限制必須有一個合理限度,即必須在一定限度內減少對著作權人的權利限制。但是對著作權過分限制則使作者的投入成本無法獲得回收,不利于新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將使社會利益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此時,則無個人效率和社會效率可言。總之,效率的價值要求在一定范圍內盡可能削弱對著作權人的限制,即提倡著作權的反限制。
四、著作權限制與反限制的現狀與發(fā)展
對于社會公眾而言,我國現階段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側重點在于保護權利人,想要從網絡上獲取信息,都須取得著作權人許可,甚至要支付一定報酬,無疑帶來極大的不便,從而阻礙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也帶來了社會公眾既得利益的損失。另一方面,在當今網絡時代和數字化的背景下,作品可以被輕易地傳播、擴散和復制。著作權的限制,尤其是合理使用制度面臨困境,極大地損害了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積極性。由此可見,限制-反限制-限制,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想要實現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使用者三者之間的利益均衡,對著作權必須尋求一個合理的限制標準。
五、著作權限制與反限制的立法完善
鑒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較之于發(fā)達國家常存不足,且已無法應對當下的各種實務,立法上亦有待于完善。
第一、著作權立法理念上的轉變。我國知識產權立法伴隨打擊盜版實踐而逐步完善,其立法偏重于保護知識產權,并著力于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但是,知識產權作為一種推進社會發(fā)展的智力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應當擴大社會共享層面。
第二、立法條文待于增加、細化。與國外著作權法的多條文、細致化規(guī)定相比,我國立法僅有的兩個條文無法應對操作的具體性要求,通過不斷地出臺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顯然不能滿足執(zhí)法司法的需要。在立法層面上擴充對著作權限制的規(guī)定,完善體系化的立法文本,對我國著作權實踐工作大有裨益。
第三、國外先進立法經驗的吸收。相對于國外而言,我國著作權制度發(fā)端比較晚,無論在學理積淀還是實踐積累方面都明顯不足。在加入多個國際公約后,必然涉及一個國內法與國際法接軌問題。將比較法研究的成果吸收進入立法層次,無論對于提高本民族知識成果的普及運用,還是對于避免著作權國際區(qū)際沖突,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胡開忠.知識產權法比較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3]陳志宏.論著作權限制[J].圖書館論壇,2004(6).
[6]馮曉青.網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限制及利益平衡[J].社會科學,2006(11).
作者簡介:
朱敏茜(1992~ ),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