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鳳
最新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國去年癌癥發(fā)病430萬例左右,因癌癥死亡281萬多人,相當于每天發(fā)病12000人,每天因癌死亡7500人!令人談癌色變,于是,有關癌癥的流言也不斷傳出來。近期人們議論較多的是“癌癥性格”與“癌癥體質”。
那么,有“癌癥性格”嗎?有“癌癥體質”嗎?
“C型性格”被稱為“癌癥性格”。
大家可能都知道,致癌的因素非常復雜,而精神因素在癌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確實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調查發(fā)現,81.2%的癌癥病人患癌前遭受過不良事件的打擊。研究發(fā)現,癌癥往往好發(fā)于一些受到挫折之后,精神長期處于壓抑狀態(tài),心情焦慮、沮喪、苦悶、恐懼、悲哀等情緒緊張的人。不少貪官落馬后,心情沮喪到了極點,罹患癌癥,終告不治。精神心理因素并不直接致癌,但它卻往往以一種持續(xù)性的刺激來影響和降低機體的免疫力,增加癌癥的發(fā)生機率。
據專家介紹,女性的精神創(chuàng)傷、不幸經歷(家庭不幸、常受挫折等)、性格孤獨、抑郁、愛生悶氣等不良心理與精神因素,都與乳腺癌發(fā)病相關。這些不幸經歷造成精神刺激而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自身免疫力下降,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導致乳腺腫瘤的發(fā)生。
這種看法也得到了實驗研究的印證。英國精神病學家格里爾在倫敦國王大學醫(yī)院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對癌癥病人的性格進行了詳盡的研究,提出了易患癌癥性格的概念。他們通過對患乳腺癌與良性乳房疾病的女性做對比研究發(fā)現,患乳腺癌的婦女“抑制憤怒”的頻度很高。在這個基礎上,他們描繪出了一種癌癥性格(即C型性格)的形象:“不喜歡把破壞性或敵意的情緒表達出來的人”,這類人表面上逆來順受、毫無怨言,但是生活中一些極小的事便會使他們焦慮不安,心情總是處于緊張狀態(tài),好生悶氣,不愛宣泄。格里爾認為。以“抑制憤怒”、“好人和溫順”為特征的C型性格是導致癌癥的危險因素。
從性格上講,癌癥愛找那些總是悶悶不樂、愛發(fā)脾氣、焦慮不安、抑郁不開心的人。在心理學上,壓抑自我、愛生悶氣被稱為“C型性格”,“C型性格”甚至被叫做“癌癥性格”。有關統(tǒng)計資料也顯示,和別人比較疏遠以及容易招惹是非的人,與普通人相比更容易罹患消化系統(tǒng)和淋巴系統(tǒng)癌癥;性格憂郁、感情不外露的人,患癌癥的機率比性格開朗的人要高出15倍。因為精神抑郁等消極情緒長期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造成自主神經功能和內分泌功能失調,使機體的免疫功能受到了抑制,癌細胞很容易突破免疫系統(tǒng)的防御,在其身上形成癌癥。
及時解壓對防癌很重要
從嚴格意義上說,心理問題不會直接致癌。但專家認為,不良心理,就像踩油門一樣,加快了行車速度;良好的心理就像踩剎車,減慢了行車速度。現在已有公論的是,通過調整飲食、合理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適當減緩癌癥的發(fā)生發(fā)展,減緩癌細胞的異化進程和生殖過程。相反,不恰當的飲食、不良的生活方式、長期的壓力、個性方面的偏差,則可以加速這個過程。
專家建議,不開心的時候一定別憋著,要通過與人傾訴、培養(yǎng)愛好等方式,及時清理自己的垃圾情緒。
培養(yǎng)多種興趣愛好能夠幫抑郁者釋放壓力。興趣愛好越廣,壓力釋放的通道就越多,心理就越容易平衡。轉移注意力,傾注自己的情感,可以釋放郁悶或壓力。有了一個支撐點,就會減少情緒波動和負面的情緒。所以,要培養(yǎng)多種興趣愛好,越多越好。
發(fā)展一種興趣,就會有個精神寄托、有個希望。把郁悶等往興趣上宣泄了,壓力也就自我釋放了,心理也就能夠趨于穩(wěn)定。在廣泛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一定要提醒自己別太較真,什么事兒都要看得開。
“癌癥體質”,子虛烏有。
網上盛傳“癌癥體質”,說什么“寒性體質易患癌”、“過敏體質者更易患癌”等等,說法嚇人,令人不寒而栗。
果真如此嗎?
專家指出,從專業(yè)角度來看,“癌癥體質”這個概念根本不存在。中醫(yī)的確有體質之說,不同體質的人確實可能易患某些疾病,但網上所說的體質與癌之間的關系純屬子虛烏有。
有傳言稱,“寒性體質的人陰氣過剩,血液流動慢,免疫力低下,容易得癌”;還有人說,“體溫越高,患癌風險越低”。事實上,癌癥的發(fā)生并不遵循溫度規(guī)律。比如,口腔溫度一般會比直腸低0.5℃左右,而世界范圍內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率高于口腔癌。嘗試用局部或全身升溫的方法治療癌癥,靠泡澡、運動或吃什么食物來“熱死癌細胞”,根本不靠譜。
網上有人說“過敏體質者更易患癌”,也有人說“過敏體質的人免疫系統(tǒng)敏感,能及早發(fā)現癌細胞”??茖W家早就留意到了過敏與癌癥之間的關系,但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來證明兩者的關系。比如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發(fā)現打噴嚏、咳嗽和瘙癢等過敏癥狀有助于預防肺癌、口腔癌、喉癌、皮膚癌等,但對于乳腺癌、前列腺癌、白血病及骨髓瘤等,這種關聯(lián)卻不存在。美國另一項調查了4萬人的研究發(fā)現,凡是有哮喘和對某些藥物或化學試劑過敏的人,比無過敏者更易發(fā)生癌癥。所以,過敏和癌癥的關系,還要靠科學家繼續(xù)探索,不必過多糾結。
還有一條傳言稱:“85%的癌癥患者屬于酸性體質”。其實,這是把本末倒置了,正常的健康人中沒有酸性體質者,體液都是呈弱堿性;只有患病以后才可能出現酸性體質?,F代醫(yī)學上也沒有酸性體質這個概念,人的血液為7.35—7.45,屬于弱堿性。如果體液酸堿度失衡,往往是身體出現了嚴重問題,比如腹瀉、腎衰竭、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至于“酸性食物導致癌癥”純屬無稽之談。人體內有完善的緩沖體系,讓各種體液的酸堿度維持在一個很小的正常值范圍內,多吃幾塊肉或者幾個橘子,根本不可能改變體液的酸堿度。當然,科學研究的確發(fā)現,癌細胞周圍的微環(huán)境可以呈酸性,這是因為腫瘤組織呼吸作用的代謝途徑與人體正常組織不同??茖W家正試圖弄清這一變化的原因,以有助于癌癥治療。
民間有種說法:“經常感冒不得癌癥”、“病秧子不得癌癥”,這有一定道理。因為身體較弱者比較注意生活飲食衛(wèi)生,所以患癌癥的機率就降低了。
專家指出,某些有癌癥家族史或受到某些病毒感染的人才是真正的易患癌癥人群。癌癥的發(fā)生主要與三大因素有關:一是感染,比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攜帶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宮頸HPV(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者是宮頸癌的高危人群;二是基因,比如基因(最重要的兩個乳腺腫瘤抑制基因)突變是乳腺癌的分子基礎,具有很高的“母女相傳”傾向;三是精神長期壓抑、緊張,喜歡生悶氣,使得神經、體液、內分泌、免疫調節(jié)系統(tǒng)出現異常,極易導致內環(huán)境紊亂,最終引發(fā)癌癥等疾患。
專家指出,民間盛傳的所謂“癌癥體質”,其實是個高危人群的概念。在現代醫(yī)學的大背景下,針對高危因素及早給予生物預防,如體檢、注射疫苗、抗病毒治療、癌前病變治療等等,加上適量運動、減肥等,就能夠構建起癌癥的“防火墻”。